APP下载

文化翻译视角下对老舍《茶馆》中英版本的解读

2012-05-08柳景荣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2年10期
关键词:习语姓名茶馆

老舍先生是我国伟大的“人民艺术家”,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老舍先生的剧本《茶馆》是经典的文学作品之一。剧本中塑造了大量的人物形象,从他们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民的形象,其背后蕴涵了丰富的中国文化信息,带有浓重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特征,凸显出鲜明的地域色彩和民族色彩。英若诚和霍华曾经对老舍先生的《茶馆》进行过翻译研究,各具特色。本文将选取老舍先生《茶馆》的中英文译本为载体对其中的姓名称谓和习语文化的文化视角下的翻译研究及如何有效翻译才可以保留和传递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的途径进行探讨。

20世纪是中西方交往频繁和翻译活动异常活跃的时期,也是翻译理论不断推陈出新的阶段。伴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翻译论家把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翻译作为文学翻译的重点,重视文化翻译在沟通不同民族交流中的桥梁地位。国外著名的翻译理论学家Lambert和Robyns等人就非常推崇文化翻译,认为翻译的过程就是不同文化之间进行相互转化的过程,从而也在翻译的理论界掀起了一场文化转向的浪潮。很多古今中外的学者已经从语法和美学的视角对中西方的跨文化翻译做了大量的研究,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文学翻译观的理论依据。文化翻译观的重要基本原则就是文化传真,这就要求的语要从文化的视角再现出原语中所蕴涵的文化信息、风格和表达方式。换句话说,要在的语的语言表达中原汁原味地再现出原语的文化特色和写作表达技巧。所以,在对老舍先生《茶馆》进行翻译的时候,对于文本中的姓名称谓和习语表达的翻译处理,都要求译者在充分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内涵的基础之上,在文學翻译理论的指导下,运用适当的翻译策略技巧,生动传神地再现原语的文化特色,真正做到“文化传真”的目标。

一、老舍《茶馆》中ば彰称谓的文化视角下的翻译

文学作品的创作离不开人物形象的塑造,一旦有了人物的出现,就必然少不了姓名的运用,如果没有名字称谓对人物进行区分,那么我们也就无法辨别人物。姓名称谓是中国文化里独具特色的一门学问,是人们在进行社会交际的时候使用的一种社会文化符号。在中国的文化里,在不同的场合,人们使用不同的姓名称谓传递出不同的社会交际功能和特殊人物在特定的背景中的地位和作用,所以说中国的姓名称谓蕴涵了人物在特定的交际背景中的社会关系和文化特征。一个人在社会上可以有多重的身份象征,总是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并且随着社会交际对象的不同而不停地变化着自己的身份,这就形成了中国文化里最具特色的姓名称谓文化。姓名称谓文化对于小说家的作品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人物的命名也是文学家们进行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构思,对于人物的命运也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在不同的社会文化体制、文化心态和审美思维下,姓名和称谓的使用含义有着很大的差别。姓名称谓与其说是人生的一个符号,还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老舍先生的《茶馆》的创作主要选取了三个重要背景:“戊戌变法”之后的背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背景和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背景。小说描述的时间历史跨度长,人物形象众多,描述了不同社会阶层的形形色色的人物,突出了不同人物的特点,人物的姓名称谓也是千奇百怪。因此,要让国外的读者很好地理解《茶馆》的文化特色和写作艺术,如何处理这众多的人物名字对于翻译人员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考验。小说《茶馆》中出现的人物共计50多个,姓名称谓可以归纳为以下重要两类:

以松二爷、常四爷、马五爷、林大哥等这样的姓名称谓为第一类。

在中国的姓名称谓里,此类带有“爷”和“哥”的姓名称谓在实质上并不是一种真正的亲属关系,而是对人的一种礼貌称呼和尊敬之情。在英若诚的《茶馆》译本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把“松二爷”创造性地译成“Master Song”,而在霍华的译本中,则直接翻译成了“Second Elder Song”。这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再简单不过的,“Second Elder Song”一眼就可以看出它的意思,但是在译入语的读者看来,就体会不到尊重的这一特殊的文化含义,还可能让外国的读者感觉迷惑不解。有的学者会说英若诚翻译的“Master Song”并没有体现出来“二爷”,可是松二爷的文化特色和含义的重点在“爷”字上而不是在“二”字上,所以英若诚创造性地翻译成Master是采用了英语翻译中的异化策略,这样做既保留了中国姓名称谓文化中的语言特色,又兼顾到了的语文化阅读者的文化心理接受程度。

以小唐、老刘、小王、老杨等这样的姓名称谓为第二类。

在汉语的姓名称谓文化里,人们经常习惯性地在姓氏的前面加上“小”或者“老”来作为朋友或者同事之间的一种特定称谓。对于“小王”“老刘”这样的称呼不一定代表着他们年龄的长幼,也可以是年龄相仿的人们之间的称呼。霍华在进行翻译的时候采用了直译的办法,直接将“老刘”“小李”翻译成了“Old Liu”和“Little Li”。译入语的读者看到“Little Li”的时候肯定会认为是一个姓李的小孩,并不能准确地领会到朋友之间这样称谓的亲密感。在英若诚的《茶馆》译本中,直接将“小王”“老刘”这样的称谓简化翻译为 “Wang”和“Liu”,这样更加符合的语文化读者的文化习惯和称谓习惯,更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二、老舍《茶馆》中は坝镂幕的文化视角下的翻译

各个民族在自己使用语言的历史过程中都会形成和积淀起一定的习语文化和使用习惯,从语言中提炼和简化出一些相对固定的词语、短句或者短语,我们通常所说的习语有谚语、俚语、典故、歇后语和俗语等多种类型。习语文化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必然烙下深刻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思想内涵,带有浓重的民族特点和地域性。中西方的语言文化中都包含着丰富的习语文化表达方式和习惯,都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和特征,所以要在中西方文化的翻译过程中做到习语文化的对等翻译是一项很有挑战性的工作。因此,我们在翻译文学作品中的习语的时候,要充分了解中西方的习语文化表达的差异,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原语中习语文化的内涵和特点的前提下,还要兼顾到的语中习语文化的美感和读者的接受程度,生动传神地进行习语的翻译,做到有的放矢,选取适当的英语翻译策略,在文化顺应理论的指导下,传递出习语文化中的信息。下面我们就选取《茶馆》中的少许语言片段和译本为载体,进行习语翻译的赏析。

康六:唉!我!我看我还得和姑娘商量下才好!

刘麻子:我可告诉你了康二爷,过了这个村可没有这个店,错过了这次机会可别怪我!去吧去吧!

Kang Liu:Well! I !I have talking it with my daughter!

Poek—Mark Liu: I give a warn to you;If you lose it, you cant find another chance like this. If so, dont blame me! Youd better make a decision soon. (英若诚,第17页)

Sixth—Bornkang:ah!…I…Ive got to talk it over with my daughter.

Pockeaceliu:Im telling to you. If you miss it,dont blame me. This is your only chance. Come on. (霍华,第31页)

在进行文学作品中的习语文化翻译的时候,英汉习语之间很难做到完全的对等。在汉语的习语文化表达习惯中,“过了这个村可没有这个店”是说话者警告听话的人机会难得,要赶紧抓住这个机会,不然会错失良机的意思,和语句中的“店”和“村”没有一丁点儿的关系。如果在进行英译的过程中,译者直接翻译成为“if you pass by this village,you could not find that inn”,这样读者就不能领会到原语习语中原有的文化特色和表达习惯。在《茶馆》的两个英译版本中的习语表达都采用了直译的翻译策略,这样才能更好地让读者领会到习语中蕴涵的文学信息,从而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

三、结语

老舍先生的《茶馆》浓缩了中国社会的很长一段时间的历史,是中国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老舍先生那高超的写作技巧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显示了他的文学造诣,里面有众多的习语表达方式和语言特色,这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不同的文化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对于老舍先生《茶馆》的翻译工作者来说就是要去填补这一文化空白。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仅是表面上的一种简单的语言符号的转化工作,实质上是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过程。文化翻译应该是建立在译者对原语文化和的语文化有着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在充分连接不同文化之后的一种选择。要想处理好《茶馆》翻译过程中的文化交流信息,就需要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尽最大的可能去保留和再现原语的文化信息特征,同时又要兼顾译入语民族文化特征和译入语读者的文化接受程度。所以在《茶馆》的翻译过程中,不管是采取直译还是意译的策略,都要很好地再现原语的文化信息并考虑译入语读者的文化接受程度,这样才能最终达到文化交流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老舍.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A].出口成章[C].北京:作家出版社,1964.

[2] 老舍.我怎样写短篇小说[A].老舍全集(第十六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3] 老舍.戏剧语言[A].出口成章[C].北京:作家出版社,1964.

[4] 老舍.微神[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5] 老舍.老舍文集(第16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6] 老舍.玊eahouse玔M].英若诚,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7] 老舍.玊eahouse玔M].霍华,译.北京:外文出版社,2003.

[8] 李亞峰.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可接受性[J].商业文化,2011(06).

[9] 胡文彬.《红楼梦》与中国姓名文化[J].红楼梦学刊,1997(03).

[作者简介]

柳景荣 (1974—),女,满族,辽宁凤城人,硕士,沈阳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习语姓名茶馆
《成都老茶馆》
《长沙茶馆文创产品设计》
杯水车薪
小记者档案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
第一单元综合模拟测试卷
实用习语 话“鸟”
话“鸟”
习语自有WAR
习语自有W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