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人大”的价值

2012-04-29浦兴祖

上海人大月刊 2012年11期
关键词:中国式参与者公民

浦兴祖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导,复旦大学选举与人大制度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政治学会副会长

2006年2月20日,当一群来自市东中学的高三学生入座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厅,举行模拟常委会会议时,上海便率先于全国推出了“走进人大”的活动。当晚,作为人大制度的研究者,本人在接受《解放日报》记者采访时就不无欣喜地表示:这项活动具有深远意义。

如今,尤其令人赞叹的是,“走进人大”活动已在上海坚持了7年,成功地举办了55次,参与者已从大、中学生不断拓展开去,总人数已近5千;全国人大常委会、教育部、中国法学会及多家重要媒体先后肯定与推介了这项活动;其他省市的有些地方人大也先后开展了同类活动。可以相信,由上海首创的“走进人大”活动会继续“走”下去,会越“走”越好,它将对发展中国式民主产生双重价值。

第一,中国式民主最重要最根本的制度载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要使这一制度的潜能不断转化为现实的民主效能,就必须始终牢记:是“人民的”代表大会,而不只是“代表们的”大会!为此,除了代表应当真正由人民选举产生外,还应当将代表及人大的活动置于人民的关注与监督之下。在我国,所谓“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当然(甚或首先)包括人大代表在人大中对国家权力的行使;所谓人民的“知情权”、“监督权”,当然(甚或首先)包括人民有权知晓与监督代表及人大的活动。

改革开放以来,各级人大通过多种方式逐渐增强了公开性、透明度,但不少公民仍觉得人大“神秘莫测”,离自己很远。须知,此类“神秘感”与“距离感”的存在,对于充分发挥人大制度的潜能,推进中国式民主的发展,构成了障碍性因素,这是应当引起我们重视的!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坚持让一批又一批的公民“走进人大”,身临其境地了解与感受人大如何行使国家权力。从人大的角度看,这正是主动欢迎人民关注与监督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进一步撩开“神秘面纱”,缩短与人民距离的一项有益探索。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难体味到“走进人大”活动对于发展中国式民主的价值。还需提及,“走进人大”的参与者中包括了香港纪律部队公务员与外国留学生。这自然也有利于香港同胞及国际友人了解与理解我们的人大制度。

第二,中国式民主,无论是人大民主,抑或是政协民主、基层群众自治等,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在我们几千年的古代史上没有传统,在几十年的当代史上走过弯路。人民为了有效地当好这个家、作好这个主,需要不断学习,其形式与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基層群众自治就是亿万人民群众在民主实践中增强民主意识、训练民主素养的培训班。“走进人大”活动,从参与者的角度看,也可以视为一种民主培训班。来自各个阶层的公民置身于庄严的人大常委会会议厅内,听介绍,看专题片,举行模拟常委会会议,对与自己密切相关的、正处于市人大常委会审议过程中的真实的法规草案提出自己的“审议”意见,并郑重地按下表决器……这一切无疑是学习与体验民主政治,培育与提升公民意识的生动形式。而公民意识的提升,是民主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条件。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同样不难体味到“走进人大”活动对于发展中国式民主的价值。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以一个公民的名义,建议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在系统总结7年55次“走进人大”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使这项富有价值的重要活动走向制度化、常态化。可以考虑,适当增加活动的频度,让更多公民走进那神圣而并不神秘的人大。

猜你喜欢

中国式参与者公民
论公民美育
休闲跑步参与者心理和行为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中国式民主
浅析打破刚性兑付对债市参与者的影响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海外侨领愿做“金丝带”“参与者”和“连心桥”
中国式失败
十二公民
常数轮理性秘密分享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