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联合检测血流变、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在2型糖尿病诊断中的意义

2012-04-29茅利明许德顺

中国现代医生 2012年24期
关键词:全血高血糖糖化

茅利明 许德顺

[摘要] 目的 检测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几项指标、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其相关性,探讨3项联合检测在T2DM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245例T2DM患者及84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同时检测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并进行相关关系检验。 结果 245例T2DM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均较对照组有明显增高(P < 0.05、P < 0.01、P < 0.05);血液流变学的低切和高切的改变与FPG和HbA1c呈良好正相关性(r = 0.514、r = 0.584和r = 0.649、r = 0.716)。 结论 联合检测T2DM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指标有利于评估其血糖控制及疾病进展程度。

[关键词] 2型糖尿病;血液流变学;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联合检测

[中图分类号] R587.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24—0107—02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为一种常见的由于病人体内糖代谢紊乱而引发的代谢紊乱症候群,因长期高血糖及血糖调节障碍而出现脂类、蛋白质代谢及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其中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可因其对血液流变的诸因素的影响成为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高危因素。本文报道联合检测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血液流变学、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及其变化的相关关系对评价疾病状态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1年5月本院内分泌科诊断为T2DM病人(按WHO 1999年制定的DM诊断标准)245例,年龄23~82岁,平均(46.36±27.21)岁,其中男136例,女109例;对照组84例为健康体检者,排除有高血压、甲亢、DM等疾病者,年龄23~62岁,平均(39.45±27.14)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1.2 方法

1.2.1仪器与试剂血液流变学检测采用普利生LBY—N6全自动血液流变仪,所用标准品与清洗液由北京普利生仪器有限公司提供,稀释液采用注射用生理盐水;空腹血糖(FPG)采用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氧化酶法(GOD—POD)检测,试剂由宁波慈城生化试剂公司提供;糖化血红蛋白(HbA1c)采用伯乐公司(BIO—RAD)的Dia STAT全自动糖化血红蛋白仪检测。

1.2.2 测定方法禁食12 h后,于次日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4 mL置于肝素抗凝管(颠倒混匀5~6次),采用普利生LBY—N6全自动血液流变仪做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抽取2 mL全血置于促凝剂管,3000 r/min、5 min分离出血清后用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做血糖检测;另外2 mL 全血置于EDTA—K2抗凝管混匀后,用Dia—STAT全自动糖化血红蛋白仪检测HbA1c。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 统计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计量数据差异进行均数t检验;计数数据进行χ2分析。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M组血流变各项数据分别与FPG及HbA1c进行相关性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FPG、HbA1c水平及比较结果

见表1。从表1可见,T2DM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的低切、中切、高切及血浆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FPG、HbA1c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

2.2 DM组血流变学指标与FPG、HbA1c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见表2。从表2可见,DM组的全血黏度(低切、高切)与FPG和HbA1c均呈良好的正相关(r = 0.514、r = 0.584和r = 0.649、r = 0.716),血浆黏度与FPG和HbA1c呈较低的正相关(r = 0.117和r = 0.218)。

3 讨论

血液流变学主要检测患者的血液黏度,相关指标的变化即可反映患者血液流动性及黏滞性状态。DM患者的长期高血糖会引起血液流变学几个检测指标的异常,其中全血低切黏度的变化是由于高血糖引起红细胞膜或血液中脂类成分的改变而使红细胞膜的带电性异常,红细胞表面的负电荷量减少,使其易形成缗钱状的聚集体,导致全血低切黏度的增高;高血糖时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会导致红细胞聚集能力增强和变形能力降低,如有葡萄糖渗透到红细胞内,改变红细胞内的流动性,更会加重血液黏度的升高。另外DM患者血浆中的“血小板聚集增强因子”,也使血小板更容易黏附、聚集,也是全血黏度增高的原因之一[1]。Velcheva I等[2]研究认为,全血高切黏度的变化主要与红细胞变形性改变密切相关。DM患者血脂增高时,红细胞膜胆固醇、磷脂和过氧化脂质等增加不但使红细胞膜的电荷量减少,更会导致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全血高切黏度升高,进而微循环受阻。本实验显示全血黏度的几个指标(低切、中切和高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P < 0.01),而且低切和高切与FPG和HbA1c也呈良好的的正相关关系(r = 0.514、r = 0.584和r = 0.649、r =0.716),这表示,血糖增高越明显,血液黏度也随之有明显增高。这也进一步支持DM时,由于增高的血糖使红细胞膜的各项生物学特性发生改变,从而引起血液黏度增高所致的血液流变学改变的论证。

HbA1c是由于血红蛋白分子中的氨基与糖分子中的醛基在无酶催化下直接发生蛋白质糖基化反应而形成。DM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增加血红蛋白的这种非酶糖基化反应,导致HbA1c的生成增加。舒思洁[3]在研究DM发病机制时发现,DM患者体内一种荧光性糖基化的终末产物(AGES)增多,如AGES被分解生成一类可溶性AGES多肽,一方面AGES可作用于内皮细胞外基质,刺激胶原蛋白发生交联,引起血管壁特别是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与此同时,可抑制正常的细胞外基质中内皮细胞连接蛋白(如透明连接蛋白)的粘联和伸展,使内皮细胞之间的结合力下降,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壁增厚和血管通透性增加是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的主要特点。AGES还对血小板膜蛋白产生作用,使血小板膜上的纤维蛋白原受体与纤维蛋白原结合增强,并通过氧化应激反应促进血小板聚集,增加血小板的聚集和黏附。这种可促进高凝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也影响着微血管的舒缩功能。HbA1c的增高不只是表明DM患者过去血糖控制不好,也反映出该患者血管硬化的进展信号和血液黏度也在不断增加,这不但促进血液的高凝状态,也会进一步加重血管壁损伤[4]。本组T2DM患者血流变学主要指标检测显示,T2DM组与对照组比较,全血黏度(中切、低切、高切)、血浆黏度、FPG和HbA1c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临床上一般检测DM患者FPG、HbA1c主要为观察患者血糖控制的状态,HbA1c的检测有利于对DM患者过去8~12周血糖控制状态的评估。本组T2DM患者血液流变学全血黏度(低切、高切)与FPG、HbA1c均呈良好的正相关。结果反映出T2DM患者HbA1c的升高程度与血液黏度以及微循环受阻和血管病变程度相平行,也进一步说明血液流变学改变会反映糖尿病病程进展的状况[5]。

高血糖、蛋白质糖基化、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及某些细胞因子的作用均可透导细胞凋亡,使细胞凋亡过度。文献报道[3],通过动物实验证明,长期高浓度葡萄糖培养大鼠胰岛细胞和小鼠ΒTc3细胞可使细胞对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反应降低和细胞内胰岛素减少,进一步可诱导大鼠胰岛细胞和小鼠ΒTc3细胞凋亡和功能缺陷。说明高血糖引起的细胞凋亡过度可能是β细胞功能持续减退的重要原因,当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不断减弱直至极度衰竭时,造成血中胰岛素水平极其低下,患者的FPG水平必然持续升高并从尿中排出。其后会有大量脂肪酸和氨基酸被动员出来参与能量代谢,机体即表现为高血脂和高血浆蛋白质状态。由于高血糖、高血脂及高血浆蛋白质使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发生相应变化,血液黏滞性的不断增高必然导致血流滞缓,成为心脑血管并发症重要危险因素[5,6]。本文提示,在T2DM诊治过程中定期进行血液流变学与FPG、HbA1c的联合检测,对评估T2DM的疗效,及时发现病人的微血管病变进展情况,从另一角度评价T2DM病人胰岛β细胞受损状态和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安银东,黄萍,施瑞琳,等. 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分析[J]. 实用医枝杂志,2007,14(25):3418—3419.

[2]Velcheva I,Damianov P, Antonova N,et al. Hemorheology and vascular reactivity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type 2[J]. Clin Hemorheol Microcirc,2011,49(1):505—511.

[3]舒思洁. 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和中药防治[J]. 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7,21(1):671—673.

[4]Velcheva I,Damianov P,Mantarova S,et al. Hemorheology and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type 2[J]. Clin Hemorheol Microcirc,2011,49(1):513—518.

[5]王逢春.糖尿病的血流变学改变[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3(12):1497—1498.

[6]刘铭,苏京,孙津红,等. 长期高浓度葡萄糖对胰岛细胞凋亡和功能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3,19(4):301—304.

(收稿日期:2011—12—30)

猜你喜欢

全血高血糖糖化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不足量全血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研究*
血糖超标这些都不能吃了吗
新型糖化醪过滤工艺
应用快速全血凝集试验法诊断鸡白痢和鸡伤寒
甜酒曲发酵制备花生粕糖化液的研究
UCP2基因敲除小鼠在高血糖加重脑缺血损伤模型中的应用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在非糖尿病冠心病中的意义
高血糖相关偏身投掷和舞蹈症的CT及MRI表现
不同水平控制应激性高血糖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