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曾经的谬误

2012-04-29沈奇岚

中学生天地(A版) 2012年4期
关键词:法郎谬误茅屋

沈奇岚

在一个暖洋洋的下午,一个什么都不用做的下午,我去拜访我的父母。我躺在沙发上,看着电视机里的人们在说着弱智的对白,感觉好极了。

客厅里,我的侄女正在默默地复习语文和数学,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期中考试。她一脸认真,面对考卷上的题目,唯恐自己做错。我随手拿起她的语文考卷,看阅读分析题。眼前突然一亮,竟然是康德的故事!

康德可是德国哲学家,他的著作是我进了大学之后才开始阅读的,而且一开始也读得一知半解。这才读五年级的小学生竟然在阅读中可以与康德相逢,太让我吃惊了。

“康德是个守时的人,从不迟到。有一天他去拜访一位朋友,得经过一条河流,河上的桥有些破损。如果绕道,那他就肯定会迟到。他下车观察了一下那座桥,就走到附近的农庄里,和那里的一个农民商量:‘如果我要买你的破茅屋,要多少钱?农夫说:‘50法郎。康德拿出50法郎,给了农民,又说:‘如果现在你让你的几个儿子把那破茅屋上的房梁拆下来,修好那座桥,那么这屋子就还是你的。农夫听了很高兴,马上嘱咐儿子们把桥修好了。于是,康德就准时地抵达了朋友家。”

这真是个让我无语的故事。编故事的人知道康德是哪个国家的人吗?康德什么时候用过法郎呢?另外这个故事到底想传递什么信息呢?为了准时可以把别人家的茅屋买下并拆了铺路吗?出考卷的老师肯定在设计题目的时候,觉得康德和自己一样机智聪明,觉得农夫的破茅屋能被大款买下实在太幸运了。出考卷的老师有没有想过万一农夫就是不愿意卖自己的茅屋怎么办呢?如果康德带着几个随从,会不会就强拆了农夫的茅屋呢?康德解决问题的关键并非他的聪明,而是他有钱,可以随时随地掏出50法郎,而且他根本不在乎钱,他需要的只是几根房梁。用好了破茅屋之后,他就还给了农夫。在标准答案里可以写“康德真是慷慨”,但做题的孩子们可能觉得:不用在乎钱真好。

当这些五年级的孩子们渐渐长大,直到他们读到了真正的康德,了解了康德的真实人生,才会知道康德是个多么朴素的人,根本不会有这种一掷千金的大款范儿。但是出题老师就不管那么多了,他所有的知识就局限在了“康德很守时”这个可怜巴巴的知识点上,然后把自己充满谬误的想象加在了康德身上。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接受了多少这样的谬误呢?

在一次中学同学聚会上,我们回忆起当年读中学时的种种趣事和糗事。我的好朋友提到了一个语文老师对她所施加的错误。

“那次语文考完不久,那个语文老师就在讲评课上说:‘我给了我们班一个同学一个特别的分数,为了让她记住她的错误。当时我还不知道那个人就是我。然后她就开始读那个同学的作文。读了两段以后她说:‘我说过了,议论文的开头不要分段,不要分段!这个同学偏偏分了两段!没有听见我说的话,是吗?我就不点名了。她没有点名,但是她发考卷的时候,就把我的考卷拿在手里,而我一直没有拿到考卷,所以所有人都知道那个人是我了。”那天下课后她哭了很久,那天之后她觉得她根本考不上大学,那天之后她很久都不喜欢写作文。

现在我们都觉得那个语文老师根本就是独裁,议论文的开头是一段还是两段根本就是不必计较的事情,无非是没有按照她说的去做罢了。我的朋友现在悲叹:“我现在写议论文只会三段论。”这是在长久的规则中将自己的灵气完全磨去的结果。

每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多多少少都曾经历过几次这样的心理暴力吧?

我们正经历着渴望被老师肯定的成长阶段。如果幸运,遇到了善良的老师,那我们的成长就会顺利一些。但人总有倒霉的时候,老师也总有心情不好的时候,万一被当众点名了,被冤枉了,委屈了,那一刻要记得:那只是暂时的,而老师非绝对真理。

很喜欢康德的法国哲学家福柯曾经对学校做过研究,认为学校是一个实践真理和谬误的地方。在学校里,学生被规定按照既有的规则做各种各样的事情,如果不按照规定做就会受到惩罚。但是这些规则并非永久有效,有些被教导的事情并非永久正确。

我刚开始在德国读书的时候,总是很惊异地看到挑战老师观点的学生。老师在讲台上说了自己的观点之后,会有学生站起来进行反驳,老师就针对学生的挑战,进行辩护,并指出学生的逻辑漏洞。有时候学生也能赢上一回,这就鼓励了学生看更多书,学更多的知识,这样就能比老师懂得更多。

在读中学的时候,总会遭遇一些莫名的谬误和不知从何而来的暴力,这时,请记得保护好自己的心灵,不要让别人的错误伤害到了自己。

面对老师的错误时,倾听内心的声音,看更多的书,找更多的支持,学更多的知识,总有一天,你会证明你是正确的。

猜你喜欢

法郎谬误茅屋
茅屋
茅屋天籁
混淆视听的语义谬误
只能用一个轮子
茅屋
茅屋
1000法郎的报酬
谬误与真理之门
谬误与真理之门
产后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