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夏廷毅 中国伽马刀第一人

2012-04-27傅祎男

中华儿女 2012年8期
关键词:总医院肿瘤患者

傅祎男

从昔日一间破旧的诊室,到如今一栋独立科室楼,改变的不仅是治疗环境,更是技术和理念

当年的挣扎,已经成为过往,沉淀在人生记忆的深处。然而这段日子带给夏廷毅的,除了备感奋斗的艰辛外,还有一种敢拼、敢闯、敢打硬仗的劲头,深深浸透在他顽强不屈的骨子里、血脉中,更有对中国伽马刀的执著和对推动中国肿瘤放疗事业发展所具有的信心未曾改变。

以一己之力,带动学科发展,扭转长期形成的落后局面,何谈容易?夏廷毅推动伽马刀放疗技术亦是如此,逆风前行,步步为艰

从不为人知到备受追捧,他将伽马射线放疗技术带到国人面前,为肿瘤患者打开一扇希望之門;从默默无闻到声名鹊起,他带领空军总医院肿瘤放疗科走在学科、临床双重前沿;从一无所有到设施齐备,他以医者之责和军人使命不断探索新天地,使中国伽马射线放疗技术为世界所刮目相看。

他,是夏廷毅,空军总医院肿瘤放疗科主任,涉足肿瘤放疗领域三十年,坚守空军总医院二十载。初春午后,记者在空军总医院肿瘤放疗科办公室,与夏廷毅主任对面而谈,在他的讲述中走进中国伽马射线放疗发展历程,饱含艰辛,充满希望。

走进“丑小鸭”学科

命运总是在一个又一个拐点处为人指点未来之路,然而最终每一个小的偶然都会连缀起必然。正如夏廷毅与伽马射线放疗技术的相遇。

1959年,夏廷毅出生在贵州遵义农村,四兄弟中排行第三。背倚大娄山,南邻乌江水,故乡的山水险峻赋予他倔强的性格,也带给他格外多的磨难。夏廷毅父母都是镇上中学教师,全家持有城镇户口,却生活在农村,没有地种,平时吃粮全靠到二三十里远的镇上买。山路崎岖,往来不易,比路更让人心酸的是同伴们的奚落,不种地,还吃粮!那时家里十分困难,大哥、二哥十一二岁就外出打零工养家,夏廷毅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小学四年级,他不得不辍学一年,养猪补贴家用。贫苦和绝望交织的岁月,在夏廷毅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他发誓要挣脱。

远离困苦成为他发奋读书的最初动力。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初中,油灯相伴,专注学习,即便身处动荡,周遭喧闹,也不为所动。1977年冬,恢复高考,还在乡下插队的夏廷毅参加考试,以优异成绩考入贵阳医学院。成为当年当地仅有的三名考入正规高校的本科生之一。读书、分配,他同那个年代的所有人一样被组织和制度安排着自己的人生。但夏廷毅从未放弃努力。在学校里名列前茅,在家乡遵义县医院,他又以惊人的毅力与聪慧的悟性迅速成为优秀的全科大夫。在不知未来将向何处去时,他默默准备等待机遇的垂青。

不久,夏廷毅的才能被领导看重,派他回母校学习病理学。梦想瞬间被点燃,“奋斗与狂热重新在我激荡的内心里燃烧”。他一鼓作气,考取中国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然而阴差阳错,他没有学成自己最向往的病理学,而是被调剂到肿瘤放疗专业。

3月的沈阳,春寒料峭,夏廷毅一个人在中国医科大学光秃秃的校园里转了一圈又一圈,不知何去何从。服从就要走进这个从未听说过的领域,放弃一切都要重新开始。刚刚燃起的希望似乎奄奄一息。最终,他决定试一试。在从沈阳返回遵义的列车上,夏廷毅辗转一路,心中夹杂着欣喜与苦闷。

长期以来,放疗医生一直被认为是医学界的“丑小鸭”。因为技术与设备的局限,放疗科在综合医院排名最后,受重视度较低。这一点,夏廷毅从读硕士第一天起就深有体会。第一年基础课,所有专业的硕士生一起上课,名单按照学科排序,放疗专业排名最后,他的名字也自然列在末尾。于是,当老师每次点到“夏廷毅”时,就会下意识地合上点名簿,“啪”的一声脆响,让人伤感。当他去上选修课时,能装两百多人的阶梯教室,只有五六个学生懒洋洋地靠在座位上等着上课。夏廷毅见此情景,心寒不已。

从偏远的故土走到求学的异乡,面临生僻的学科,夏廷毅想过弃学重考,但最终还是坚持下来。在求学中,他初次接触放疗技术,了解癌症治疗的各种手段,发现放射治疗技术有很多特点和优势,惊喜不已。梦想在心中生根,有朝一日,他要让放射疗法造福患病同胞。

逆风前行推行放疗新理念

1987年,夏廷毅硕士研究生毕业。求贤若渴的空军总医院经过多方考核,将他特招入伍并安排在放疗科。

1991年,带着医院学科建设使命,夏廷毅赴日本攻读博士学位。四年转瞬即逝,他学成归来。国外优渥的待遇,诱人的学术环境都没能让他停下脚步。

然而以一己之力,带动学科发展,扭转长期形成的落后局面,何谈容易?夏廷毅推动伽马射线放疗技术亦是如此,逆风前行,步步为艰。

当时放疗科只有一台加速器,20来个人,年收入90万,技术员早上八点上班,上午十点半左右结束治疗。回国将近两年,夏廷毅一直“赋闲”。1997年4月,医院领导到放疗科来查房,关心地问道:“你这个洋博士回来两年了,怎么一点动静也没有?”

夏廷毅坦言:“这两年来,根本没有提供给放疗科必备的治疗设备!一个大夫没有像样的医疗设备,能有什么动静?”

院领导几经考虑,果断将放疗科1999年的设备购置计划提前一年执行,提供50万美金用于购买X刀。在当时,这已经很难得。夏廷毅从临床实际出发,提出必须同时配置一台CT,否则X刀难以发挥作用,还不如不要。一言既出,全院哗然。几经周折,在夏廷毅的坚持要求下,最终院领导又追加5万美金。他利用学术研讨会机会,前往美国和日本,购回所需设备。

这只是开始,少有人能料到,夏廷毅即将给中国肿瘤放疗学科带来怎样的颠覆。多年的抱负一旦有空间施展,被责任激发,便爆发出加倍的能量,势不可挡。

肿瘤放射治疗已有近百年历史。镭和X线被发现后,很快就被用于临床肿瘤的治疗。伽马刀治疗肿瘤起于瑞典,1990年代中期,头部伽马刀进入中国,并快速发展。我国技术人员根据原理,吸收创新,研制成功30个钴-60放射源旋转聚焦治疗机,价格只有进口机器的三分之一,使用范围也从单纯治疗颅内肿瘤扩展到全身。

2000年,在医院支持下,夏廷毅引进国产多源旋转聚焦式全身伽马刀。他对中国自主研发、具有独创性的全身伽马刀设备前景乐观。临床实践证实了夏廷毅的判断。

然而,大环境并不尽如人意。夏廷毅回忆到,当时整个业界对中国的全身伽马刀持怀疑态度,有的医技人员根本不懂放疗技术,就搞技术封锁,加之个别医院使用头部伽马刀适应症掌握不严,治疗效果不好的传闻不绝于耳,这给中国伽马刀的发展埋下恶性循环的种子。

2002年,关于中国伽马刀使用问题的专家论证会在北京召开。部分医学专家认为:中国伽马刀其实就是钴—60放疗机的翻版,没有任何价值,应该取缔。

夏廷毅最后一个发言:“请问在座的专家有谁用过伽马刀吗?再请问在座的学者,又有谁清楚患者使用伽马刀后的效果呢?”一连串的问话,在场的专家学者听在心中。

倔强率直的性格让他多年来敢于拍案而起,只为肿瘤放疗能够真正发挥所长。虽有理论基础,兼有事实依据,但在很多时候,探索者仍须挺身而出自己呐喊,争取空间,捍卫权利。

多年来,在伽马刀使用上,夏廷毅始终强调把握适应症,严格规定使用者资质,限定医院的条件以避免滥用。他先后组织编写《伽马刀临床应用规范及操作指南》等专著,推动整个行业的规范化发展。

夏廷毅一边在临床中坚持科学使用伽马刀放射疗法,一边以大量患者临床病例数据加以证明,从诸多质疑中突围。他曾在博客中指出部分同行的两大学术症状:恐权症——遇官就怕;崇富症——见钱眼开。“有些所谓专家一知半解,扩大表面矛盾,忽视本质内涵,随意把一项具有中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否认掉……这一事件反映如果不建立健全自主创新技术的科学性和权威性的评估体系,以及对不负责任的伪科学、假权威的责任追究制度的话,中国的自主创新很难得以顺利开展。”

坚守医者仁心

干净的白大褂,金丝边眼镜,目光炯炯,精力过人,同时任空军总医院、解放军总医院两地肿瘤放疗科主任的夏廷毅,更加忙碌。

采访当天上午,夏廷毅出门诊到将近一点,后面的几个病人,都是加号的。午饭匆忙解决,午休无法保证,他没有怨言。患者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夏廷毅理解其难处,牺牲自己休息时间,尽量加号多看两个病人。

随着现代化肿瘤放疗技术发展,肿瘤放射疗治疗已经不再是单一技术,而是涉及计算机、医学影像、放射生物、放射物理和临床肿瘤治疗等多项技术高度配合的综合过程。伽马刀技术则在解决肺、肝、胰等体部实体肿瘤和颅内肿瘤方面作用显著,而且本身无创、不需麻醉、无感染和出血等并发症,越来越多的患者把期望寄托于此。

空军总医院肿瘤放疗科曾收治过一位来自山西的女患者,四十多岁,做了直肠癌根治手术3年后复发,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检查中发现肝脏也有癌转移。当她来到空军总医院求治,最终夏廷毅使用新装备的体部伽玛刀,为其实行放射治疗。经过了10天的治疗,该患者盆腔肿瘤以及肝脏转移癌明显缩小,身体和精神状况也有好转。十年间,还有贵州、山东等全国各地的肺癌、肝癌患者经由夏廷毅伽马刀放射疗法治疗,有效提高了生存率。

很多康复患者带着重生的喜悦,给夏廷毅送来锦旗,都被他婉言谢绝。他深谙患者心理,如果收下一名患者赠予的锦旗,那同病房的病友、同一批治疗的其他患者,可能就会心生不安,觉得自己也必须要给医生送锦旗,才能被公平对待。夏廷毅清楚前来这里寻医问药的患者,都已是历经磨难、病情极其复杂,难于处理的,切不可再给他们增加任何负担。

夏廷毅谈到心中好医生的标准:“患者尊敬你,信任你,排着长队等着你,就是对我莫大的褒奖。如果给我红包,不论出于感激还是无奈,都是对我人格和医生这一神圣职业的不尊重。”说来简单,做到不易。医者不仅要有术,更要有德与节操。

从昔日一间破旧的诊室,到如今一栋独立科室楼,不仅是治疗环境的改变,更是技术的变革、理念的创新。骨子里怀有专业自信,肩上背负军人使命,十余年中国伽马刀放射技术发展历程中,“中国伽马刀第一人”夏廷毅受过追捧,曾遭质疑,而内心从未动摇——不断推进肿瘤放疗新技术,提出治癌观念,创新治疗模式,为适应症患者带来福音。

猜你喜欢

总医院肿瘤患者
王振义 放弃专利为患者
菲律宾总医院院长黎亚士比接种新冠疫苗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致命肿瘤忽然消失
肿瘤标志物的认识误区
痛风患者怎么吃才健康
“饿死”肿瘤的纳米机器人
恐高患者
肿瘤标志物正常不等于没有肿瘤
本钢集团公司总医院员工激励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