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小黄河治理的得与失

2012-04-16金自强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年4期
关键词:河道黄河生态

金自强

摘要:本文以小黄河改造近10年的自然演变、综合治理、生态退化为起点,探讨其在规划、设计及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从综合的视角、多目标地对小黄河的治理进行综合研究,并试着从生态治理、系统治理的角度提出治理措施。

关键词:小黄河治理;得失;措施

Abstract: The transformation of small Yellow River nearly 10 years of natural evolution, the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ecological degradation as a starting point to explore the problems and experience in process of plann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discussed governance measures from a comprehensive perspective, multi-target of small Yellow River governance, and try to point out the management action from the view of ecological governance, a governance perspective.Key words: Yellow River; gains and losses;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绪论:邢台市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现今已步入大城市行列。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了城市环境的恶化,人民开始关注于城市的生态环境、景观效果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小黄河与邢台人相伴千年,作为我市主要河流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体现我市生态环境及景观效果的重要节点。

本文从该河治理近10年来,对它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维护的过程进行研究,阐述其发展的历程,探讨其对城市的贡献和意义,反思其表现出的问题。

河道如何整治是一个跨时空、跨地域的普遍性难题,事物的矛盾性导致这人们面对水的态度是矛盾的。决策者在城市安全和河道生态养护这两个方面难以抉择,设计者面对将水排走和城市需要水及水景的双重要求面前无从着手。

这不禁让人开始反思我们对待洪水的态度。在这个地球上,人类固然需要生存和发展,而事物有其根本规律,自然万物也需要其生存空间,人类必须面对如何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历史命题。清华大学俞孔坚教授率先在其设计中提出了“与洪水为友”的理念,为我们提出新的思考方向,

本文即在“与洪水为友”的理念和人类不能无限制发展的前提条件下,对多目标滨水景观设计及河道的治理提出个人的看法和建议。

一、概述

1.1自然概况

邢台市属于子牙河水系统的滏阳河流域。小黄河源于孤山南侧,邢台县境内火石岗一带。流域面积69.0平方公里,其中邢台市防洪堤以上汇水面积44.7平方公里,属季节性支流。上游由数条洪水冲刷沟汇集而成,市区以西的小黄河原由北、中、南三条支流组成,流向自西向东。

小黄河市区段担负市区污水排放任务,一般河段过水能力30~40立方米/秒,少数河段过水能力达196立方米/秒。小黄河流域最高山岭达443米,其上游有数条洪冲沟汇集而成,源短流急,沟壑纵横,植被条件较差,一遇暴雨形成洪水对市区造成较大威胁。

1.2小黄河历次改造治理

1963年8月4日,小黄河洪水袭击了邢台市区,给市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此后,30年多年进行了三次较大治理。

1.2.1第一次治理

于1965年4月开始,先后发动全市干部、职工参加义务劳动,清淤、疏通小黄河3610米,修筑桥涵8座,砌护堤防坡2404.8米。整个工程于是年11月6日完工。

1.2.2第二次治理

1983年春,小黄河治理第二期工程开始。对小黄河下游棉纺厂至高庄桥路,计800米长进行浆砌石和混凝土板护坡。治理后河道底宽由原来的8米增加到22米,高3米。通过大规模治理,改善了行洪状况,减轻了洪水对市内严重威胁。

1.2.3第三次治理

1998年为美化城市形象,丰富城市景观,解决小黄河沿岸污染,污水排放等问题,对小黄河实施了第三次治理。

通过治理,护砌河堤和河床;建设了污水截留干管,阻止污水排至河流;为达到蓄水目的,采用水闸和橡胶坝拦截;河流兩岸修建3米宽道路,作为河道维护和行人游览使用。河道治理设计标准为满足邢台市市区内2年一遇的雨水标准,在治理完成后小黄河水面面积约为14.2公顷,蓄水量约为23.3万立方米。

二、小黄河治理的贡献和意义

小黄河治理自98年规划建设以来,已从南大郭修到邢州北路。应该说其规划和建设对于城市还是有较大的贡献和意义的。

2.1美化市容市貌,增强城市特色

自然河道是城市内的宝贵资源,城市的水体和绿化是人们感受城市面貌的重要场所。其对于提高景观效果,美化市容市貌具有极大的作用,河道景观的好坏,将极大地影响到人们对整个城市的认识。近年来,河道的美化功能受到了相当高的重视。

通过绿化沿河两岸,清理沿岸垃圾,尤其是设置两岸污水截留管,使城市污水不至于直接排入水体,使两岸环境得到质的提升;周边的居民有了日常休息娱乐场所;河体的气味也不再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因而改善;植物间的搭配也较之前丰富多变了,不同组合结构的植物群落也会给人以不同的视觉及其他生理和心理体验。

城市特色的增强,城市景观的丰富,使人们在紧张的城市环境中,领悟了环境对人的重要作用。

2.2提供了更多的日常休息娱乐活动

丹麦著名的城市设计专家杨·盖尔(Jan Gehl)在他的《交往与空间》一书中将人们的日常户外活动分为三种类型,即: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必然性活动是指上学、上班购物等日常工作和生活事物活动。这类活动必然发生,与户外环境治理好坏关系不大。而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是指人们在时间、地点、环境核实的情况下,人们有意愿参加或有赖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这两类活动的发生与否有赖于环境质量的好坏。人们日常的休息娱乐活动属于后两种活动类型。

无疑,在这一方面小黄河的治理是成功的,沿河的绿化加上一块块的公共绿地,犹如一根银线上的珍珠,为人们提供了适宜的环境空间,人们在这里可以从事晒太阳、小憩、散步、观赏、游戏、锻炼、交谈等多种户外活动,而孩子们更是找回了久违的户外嬉戏活动的场所。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促进身体健康,而且还是人们放松身心、调节精神压力的不错方式。

2.3改善了区域小气候

由于城市中人口及建筑密度大,工业产业发达,因此城市的气候也受到相应的影响。与郊区气候特征相比,城市气候有如下的特征:气温较高,空气相对湿度较小;日照时间短;辐射散热量小;平均风速小;风向经常改变等等。这些改变对人们的生活均有不利的影响。

小黄河治理后,对于改变两岸区域的小气候,具有一定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降低气温、调节湿度、调控气流等方面。

2.4增强了城市的雨水排放和防汛能力

小黄河的治理中,清理了河道垃圾、扩宽并加深了河道。极大的提高了小黄河的雨水排放和防汛能力。在治理完成后小黄河水面面积约为14.2公顷,蓄水量约为23.3万立方米。同时在两岸预留截留污水管道,从系统上保证了城市“雨污分流”的可行性。

三、小黄河建设中表现出的问题

综上所述,小黄河的治理是比较成功,在城市规划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受经济条件、建设水平及设计理念的制约,第三次小黄河改造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3.1河床硬化和渠化是舍本逐末。

传统的河道治理采用硬化的做法,主要考虑了河流的防洪、排涝功能。单纯的从水利工程上进行考虑,希望能够用较小的“过水断面面积”通过较大的水流量,认为这样既能满足流量要求,同时河道修的窄一些,可以避免更多的拆迁。如果采用自然河道的做法,由于河底水草的生长,可导致河道“粗糙系数”增加而导致更大的断面宽度。

但是,河道治理工程片面追求河道的硬化,割裂了土壤与水体的关系,使水系与土地及其生物环境相分离,淡化了河流的生态功能。

笔者认为,河道硬化、渠化对城市景观、生态系统和水环境的改善弊大于利。河道硬化、渠化的处理手法,源于决策者、设计者对待河道治理的态度,根本上是人们延续千年的“治水”理念。

3.2河道水量不能足量保证

小黄河的天然水源为雨水,采用水闸和橡胶坝拦截达到蓄水目的,由于上游东川口水库的修建,加上近些年,由于地下水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规划河道难以恒常丰水。不足之数,采用污水处理厂形成的中水回补充。然而邢台市属于缺水城市,丰水年、丰水季与贫水年、贫水季水量相差数倍,依靠污水处理厂补水,杯水车薪。如果要保证景观用水必然要进一步使用地下水,宝贵的水资源补充到河道内,富营养化导致污染后,放掉在补充,形成恶性循环。

3.3河道水质不能保证

从生态学角度讲,自然的水系是一个生态系统,河道本身是有自净能力的,自然的河道有大量的生物、植物和微生物,它们都有降解污染有机物的作用。植物还可以向水里补充氧气,有利于防止污染。失去了自净能力的河道基本也丧失了自我保护能力,甚至还会加剧水污染的程度。

水泥护堤衬底,导致水的自净能力消失殆尽,水—土—植物—生物之间形成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系统被彻底破坏,城市水系的其他功能也不可避免地衰退了。

3.4河道亲水性差

滨河绿地或滨河公园的最大特征是其亲水性的设计。亲水性设计的成功与否是城市内河道治理的关键。但治理后,大部分河段无法达到亲水的目的。河流完全被人工化、渠道化,河流的硬化、渠化,破坏了亲水环境,断绝人与水的关系,造成地面与水面相隔离,人工与自然的比例不协调,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3.5受城市综合经济条件制约,滨河绿线难以保证

一个城市的规划及建设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经济条件和建设环境的制约,如果脱离现状,虽然可以设计出高质量的,或者说从根本解决问题的方案,但脱离经济条件,也将变成“空中楼阁”,而被束之高阁。

这个问题在小黄河的治理过程中尤为突出。一般来说,城市的的滨河绿带应控制两侧最少30米的绿线。但在实际工程中,有些地段房屋基本紧临河岸。

四、浅议小黄河治理措施

根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小黄河治理问题,正如俞孔坚所说的:“要我说,全国所有城市的水泥护岸,都应该拆掉!可事实相反,不少城市还在那么干。”如果受条件制约,也应该拆掉水泥衬底或水泥护岸,逐步变“三面光”为“二面光”或“一面光”,分阶段逐步对河道进行治理。拆除后应采用下面的方法进行治理:

4.1底泥疏浚

底泥疏浚是在河道污染治理过程中普遍采用的的措施之一。一般而言,疏浚污染底泥意味着将污染物从水域系统中清除出去,可以较大程度地消减底泥对水体的污染,从而起到改善河道水环境质量的目的。

相对合理的控制疏浚深度,较大幅度的减少疏浚过程中的污染是环保疏浚技术的特点;生态疏浚是以生态修复为目的的技术,以工程、环境、生态相结合来解决河流可持续发展,其特点是以较小的工程量最大限度地清除底泥中的污染物,同时为后续生物技术的介入创造生态条件。

4.2调水和人工增氧

通过调水将清洁的水引入,冲刷和稀释污染的水体,减少水体中的污染物总量,使水体中的含氧量增加,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人工增氧能较大幅度地提高水体中溶解量。在水体中设置人工水晶,如小溪、人工湖、各种喷泉,一方面增加了观赏性,减低了河流水面的呆板和生气的缺乏,通过动静结合,点线面的变化,能给人带来美感。同时还有小气候的调节功能、同时还有小气候的调节功能、降尘净化空气及调节湿度的作用,同时增强了水质的净化功能。

4.3河床、驳岸及植物绿化

取消水泥护堤衬底,采用生态护岸,恢复河道内的动植物生长,利用动植物自身功能净化水体。生态护岸既能稳定河床,还能改善生态、美化环境。

河道断面与驳岸处理有密切的关系。小黄河断面形式宜采用低坎加自然坡的复式断面形式,这种形式能够为城市提供理想的开敞空间环境,具有较好的亲水性。根据河道的坡度和坡岸采用自然原型驳岸、自然型驳岸、台阶式人工自然驳岸等多种形式,配合植物种植,达到稳定河岸、增强堤岸抗洪和护堤能力,同时巧妙而有韵律的采用不同形式,可以创造自然宜人的景观。

4.4增加水面和水流空间

由于邢台市区属于平原地区,自然坡度决定了其排水不畅,一遇暴雨,市区到处积水,交通堵塞,城市功能无法正常发挥。除增强市区内河流的排水功能,结合景观要求,开挖人工湖,湿地公园和人工渠道,不仅可提高城市的排涝能力,也可以改善城市景观和城市生态环境。

4.5增加安全性措施

法医分析,人们落水之后,总是会本能地往河岸的方向挣扎求生,所以多数溺水事故并非发生在河流中央,而是落水者在靠岸处无物攀扶而力竭死亡。事实说明,溺水问题的元凶之一,就是传统河道里光滑、陡直的挡墙。

在这一方面,可以借鉴杭州近几年的治理经验:在浙大紫荆港校区一条小河的治理中,采用一种用于修筑堤坝的新型砌块,它不同于一般的砖块,具有奇特的W形截面。通过纵横交错的立体式排列,人为地留出许多高15厘米、宽12厘米、深30厘米的生态孔洞。所有的奥秘,就在这些生态孔洞里。从安全角度来讲,传统的河道护岸墙面光滑,一旦有人落水,没有旁人帮助,根本无法攀爬上岸。而新式护岸挡墙的生态孔洞对于落水者来说,就像是一条攀援的阶梯,是人性化的自救“生路”。同时,在有效挡土、保持水土不流失的前提下,各种植物能在河道挡墙的生态孔中迅速生长,为水生动物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4.6强化绿线管理

现在大家对“红线”的法律地位已经比较熟悉,深入人心了。然而绿线其实是与红线具有同等效率的法律界限。

相关部门和社会应着力强调绿线。对绿线的坚持,不仅仅有其法律意思,也是创建生态城市的前提保障。从某种角度说,对红线的保护划定了城市用地区块。而对绿线的强调才是保护大家共同家园的手段,其对人生存环境的积极意义更为深远。

结束语:

本文作为对多目标滨水景观设计的一次探讨,力求运用综合的知识、方法,对本市小黄河进行综合的分析和研究,以期达到更深刻的理解。

由于滨水地带对人类而言具有一种内在的、与生俱来的持久的吸引力,其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美化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河道治理及两岸绿带的规划设计,是涉及内容最广泛的一种类型。它的设计包括陆上的、水里的、水陆交接地带、濒水湿地以及系统性的水利工程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是一项综合性的、复杂的、极富挑战性的工作。

参考文獻 :

[1]俞孔坚,李迪华,吉庆萍,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 中国园林,2001. 6

[2]俞孔坚,李迪华,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刘英彩,张力,干旱河道的生态环境修复模式探索——以滹沱河(石家庄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研究为例

[4]干哲新,浅谈水滨开发的几个问题,城市规划, 1998. 2

[5]沈基清,论城市规划的生态思维,城市规划汇刊, 2000. 6

[6]孙鹏,王志芳,遵从自然过程的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城市规划,2000. 9

[7]刘晓涛,城市河流治理若干问题的探讨,规划师,2001(6):66-6.

[8]刘骏,蒲蔚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猜你喜欢

河道黄河生态
弯道之妙
撮粮之术(下)
河道里的垃圾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中河道的治理与对策分析
黄河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盱眙生态藕
渡过黄河看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