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世楷主任医师膏方经验

2012-04-14赵克学江苏省无锡市中医医院无锡214001

陕西中医 2012年8期
关键词:膏方补益脾胃

赵克学 江苏省无锡市中医医院(无锡214001)

江苏省名中西医结合专家朱世楷主任医师从医 40余年,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临床运用膏方处方辨证精确,用药精当,突出补益先后天之本,兼顾兼证,兼以治病,常参考现代药理,选药考究,疗效显著,笔者有幸随朱师学习,获益匪浅,兹将朱师临床运用膏方经验整理如下,供同道参阅。

1 膏方辨治尤重脾肾,选药仔细斟酌膏 方意在调节患者的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虽然膏方在滋补的同时也可以配合祛邪治病,如扶正兼以祛邪,扶正与祛邪并进,但膏方毕竟以滋补为主要目的,必须突出一个补字。《黄帝内经》早已明示“虚则补之”;《素问·三部九候论》“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素问·至真要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等原则。根据虚损性质的不同,分别采用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的治法,同时应密切结合五脏亏虚的病机特点分别选方用药。临证膏方调治患者,总宜病势相对稳定,此时多表现为本虚为主,而实邪较轻或不显,治疗时可在调治脏腑亏虚的基础上,酌加活血化瘀、清热燥湿等祛邪之品,期以膏剂缓图其功。朱师指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为先天之本,寓元阴元阳,因此补益脾肾对调治虚证具有特殊意义。又脾胃居于中焦,为人体气化之枢纽,若脾胃发生病变,往往涉及其他脏腑,而他脏有病也可影响到脾胃病变。肾主藏精,其所藏精气亦有赖后天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予以充养,若脾虚生化乏源,则五脏之精少而肾失封藏。正如虞抟《苍生司命·虚损》指出,“若脾胃一弱,……虽滋肾而肾不生精,虽养心而心不生血,虽清肺而肺不生液”。故朱师运用膏方调治虚证,常从调治脾胃为主入手,多选用药性较平和之品,一则甘温补中,药如炙黄芪、炒党参、山药、莲子等,冀脾胃健运,杜绝痰湿之源,使气血津液得以输布;二则适加入健脾理气、化湿消食之品,药如白术、茯苓、陈皮、薏苡仁、焦楂、神曲等,祛除痰湿食滞,使气机通畅,并可增强药食运化,消除滋补药壅塞之弊;三则可加入一些药性偏于寒凉的药物以监制补益药物的温热之性,如黄连、黄芩、黄柏,用量较轻,忌苦寒之品过重易伤脾胃。需要指出的是,重视补益脾胃并非标榜“补肾不如补脾”,患者若兼见目糊、耳鸣、腰膝酸软、头晕乏力等症状,在健脾益气的同时往往合用补肾之品,需酌选清灵性质的补益药,若肾阳不足而致脾阳亦虚,自应补火燠土,如杜仲、桑寄生、菟丝子等,而肾阴不足所致中宫津液亏虚,则壮水益脾阴,如沙苑子、山药、枸杞子等,对脾胃功能影响相对较少。根据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长的理论,往往补阳与补阴之品相须使用。总之,无论先天后天,膏方治疗宜抓住重点,求其病本,惟以辨证论治为要。至于用药,则须虚实兼顾,寒温得宜,升降并调,气血同治,动静结合,以达阴阳平衡的目的。

2 选择合适收膏药物,注重药食同源 在量身定制、辨证施膏以补虚抗衰、祛病纠偏的前提下,朱师非常重视膏方口感的好坏,认为怡人的口味既有利于患者接受和坚持服用,又有助于胃纳吸收,从而更好地发挥药效。因此朱师收膏所用的花类、胶类、糖类等,常视不同病情和体质的需要而加以选择。花类常选用芳香之玫瑰花、厚朴花;对于胶类的使用,阴虚、血虚者可选用龟版胶、鳖甲胶、阿胶等;肾阳虚者,可选用鹿角胶。糖类的使用既可矫味,又能助收膏,一般可选择冰糖、饴糖、蜂蜜等。其中冰糖健脾润肺,饴糖温中建中,蜂蜜润肠通便,常可辨证选用。但需注意肝病转氨酶升高、痛风尿酸升高、肾病肌酐及尿素氮升高的患者,不宜使用动物胶,可以选用蜂蜜等收膏,俗称“素膏”。糖尿病者不宜使用糖类进行浓缩收膏,可以选用一些低热量的甜味剂代替,如木糖醇、甜菊糖等。红枣为每人必用,常用剂量500g,平素胃气失和而脘胀便干者需减量;盖红枣甘温,补脾胃,润心肺,和百药。此外,朱师还常辨证加入一些药食同源的补益之品,如胡桃肉、山药等,既能使膏方口味怡人,又有补肾益精之功用。

3 重视中药药理,选用针对性强的药物 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中药的现代化研究取得了瞩目成就,用现代科学研究中药的药性、药理,发现了不少有降压、降脂、抗炎等功效的药物,这也为膏方的选药提供了另一种可供参考的方式。朱师临证时常辩证与辨病相结合,收效甚佳,若合并高血压,常选用天麻、钩藤、白蒺藜、地龙、白术、青葙子、泽泻等药物;若有糖尿病者可辨证选用地骨皮、葛根、玉竹等具有降糖之功的药物;合并高脂血症者可辨证选用决明子、生山楂、荷叶、泽泻等有降血脂作用的药物。

4 药以补益为主,庞杂而不乱 秦伯未所诠释:“膏方非单纯补剂,乃包含救偏却病之义”[1],膏方中的主药为补益药,药味最多,同时还需注意其体内之所偏,选用适当的清热、祛湿、化瘀等药物。补益药重视补气、补血、滋阴、温阳、生津,补气药常用有炒党参、太子参、炒白术、炒淮山药、炙甘草、炙黄芪、生晒参;补血药常用炙当归、炒白芍、炒枣仁、桑椹子;滋阴药有生地、熟地、女贞子、杞子、首乌、萸肉;温阳药常用有炒杜仲、补骨脂、菟丝子、潼蒺藜、狗脊、制附子、肉桂、桂枝、炮姜等;生津养液药有天冬、麦冬、制玉竹、北沙参、石斛、五味子等。根据患者体内之所偏选药,清热常选用黄连、丹皮、炒黄柏、夏枯草;利湿之生薏苡仁、泽泻;燥湿之炒苍术;平肝之菊花、天麻;温胃之荜茇、干姜;理气、行气的植物药占主流,意在恢复脾胃肠生理特性且不伤脾胃,常选用制香附、郁金、枳壳、延胡、广木香、八月札等;化痰之杏仁、前胡;降逆之旋覆花、代赭石、竹茹;通络之忍冬藤、鸡血藤;宁心安神之合欢皮、酸枣仁、珍珠母、夜交藤;固涩之龙骨、牡蛎、金樱子、芡实等。尤其是苦寒药,按用寒远寒的原则,剂量宜小,常用剂量如黄连30g,丹皮150g。此外必须注意配伍,如应用丹皮佐萸肉等,以减轻其寒凉伤正的副作用。使用治疗药功在祛邪治病,服药后邪祛症除则证候与病机与初诊时已然不同,再继续服用便属于药证不符,每每出现不适,因此应用时必须谨慎,必须考虑到膏滋药的服用时间较长这个因素。另外,朱师认为,久病多瘀,需适当使用活血化瘀之品,尤其求膏方的中老年人,脏器渐衰,既可因虚致病,亦可因病致虚,久病正损者,多血流欠畅,故久病必多致瘀,但祛瘀则伤正,补虚恐恋邪,治疗当以“疏其气血,令其调达”为法,膏方常选用参三七、泽兰、郁金等活血化瘀药以“损其有余”。因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故同时配以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等健脾益气药以“补其不足”,寓攻于补,寓补于攻,标本兼治,方可药专力宏。

5 典型病例 患者,杜某,男,53岁,2011年12月就诊,形体略肥胖,患者3年前因胆结石在当地医院行胆囊切除术,诉术后常觉乏力,不耐劳作,时有右上腹部不适、腰酸,胃脘部烧灼感,冬天间或出现下肢水肿,晚间小便3~5次,夜寐差。在当地医院查B超提示胆总管扩张(直径9mm),内未见结石征象,肾及输尿管未见明显异常,肝、肾功能正常,电子胃镜提示浅表性胃炎。舌淡胖,苔边尖薄白,根黄厚微腻,脉沉细。朱老师认为此人属痰湿体质,痰湿伤脾胃之阳,影响肝胆之疏泄,脾胃阳气不足,湿邪下趋下焦,久而蕴生湿热,肾及膀胱气化失常。治宜益气健脾,益肾祛湿清热,佐以疏肝安神,膏方拟:大枣500g,茯苓、夜交藤、猪苓、海螵蛸各450g,红藤、鸡血藤、炒党参、炙黄芪各300g,生薏苡仁、萸肉、芡实、阿胶、龟版胶各250g,玄胡、参三七、柏子仁、酸枣仁、泽兰、泽泻、炒苍术、炒白术、神曲、合欢皮、狗脊、川断、杜仲各200g,桑寄生、茯神、制香附、郁金、法半夏、川牛膝、生地、山药、菟丝子、覆盆子、仙茅、仙灵脾、金樱子、丹皮各150g,黄柏、桂枝、枳壳、陈皮、白及各100g,柴胡、玫瑰花各60g,淡干姜、冰糖各50g黄连30g。早晚空腹各服一匙,温开水冲服或含化。忌萝卜等。如遇感冒等急性病时暂停服。

[1] 秦伯未.秦伯未膏方集[M].张玉萍,鲍健欣,点校.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4.

猜你喜欢

膏方补益脾胃
部分补益类中药多糖成分在胃癌中的研究进展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脾胃升降平衡才健康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药中补益绵黄芪(下)
药中补益绵黄芪(上)
名医膏方补气血
冬令进补有膏方
有一种膏方叫“量身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