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展水土保持监测 引领水土保持现代化建设

2012-04-14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

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 2012年4期
关键词:黑土土壤侵蚀监测站

□ 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

2012年3月,黑龙江省水土流失监测点建设项目通过了水利部初步验收,标志着全省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黑龙江省水土流失分布范围广,形式多样,类型复杂,潜在危害严重。全省水土流失面积11.51万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25.4%。水土流失防治任务十分艰巨。加快水土流失防治进程,改善生态环境,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已成为我省当前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在水土流失治理的探索与实践中,水土保持监测以高度专业化、信息化功能服务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其科技核心地位日益凸显。

水土保持监测是《水土保持法》赋予水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能,是生态建设的决策依据和制定方针政策的基础,是反映区域水土流失动态变化、评估防治效果的重要手段。同时,监测工作也是实现水土保持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开展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设,推进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水土保持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一、监测机构组建

二十世纪后期,水土保持信息化、数字化理念初露端倪,为适应这一新变化,推进我省水土保持事业现代化建设,在省水利厅主导下,1999年10月,以黑龙江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为依托机构,整合人力、技术和设施资源,率先在全国成立了省级水土保持监测专职机构——黑龙江省水土保持监测站。省水土保持监测站与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合并设立,是监测技术的专业性和复杂性特点使然,是突出科技支撑,提升监测运行效能的务实之选,这种模式有利于依托研究院所在行业领域的深厚积淀,最大限度的整合科研、技术、人才和资源优势,使水土保持先进技术与传统监测手段有机结合,加快科研成果的培育、推广和转化,不断提高全省水土流失防治的综合效益与科技水平。

在管理体制上,所站共建还有利于精编简政,避免机构重叠,减少财政负担。通过一段时期的探索,这种管理模式得到了众多业界专家的首肯,水利部水保司司长、水土保持监测中心主任都对此做过专题调研并给予了很好评价。

2001年,经省编委批准(黑编[2001]68号),以省水保监测总站为核心,下设伊春、鹤岗、绥化、牡丹江、齐齐哈尔、大兴安岭6个监测分站,辐射24个水土保持基本监测点,初步形成覆盖全省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格局。

二、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发展历程

(一)加大人才队伍建设,打造全国闻名新品牌

监测站自建站以来,依托水保所人才、科技优势,先后承担并完成了黑龙江省土壤侵蚀遥感监测、国家重点水土流失治理项目监测,大中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近百项。参与编制大江大河、省域、区域性生态建设规划、可研数十项,为各级政府及水行政主管部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信息获取、评价和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已成为东北黑土区开展水土流失治理不可或缺的技术力量。

1999~2001年,组织开展了第二、第三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以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5-TM影像为数据源,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技术平台,综合气象、土壤、植被、地形等空间数据的数字化成果,比照GPS解译标志,采用人机交互方式进行侵蚀特征判读,集成全省1:10万土壤侵蚀及其影响因子GIS数据库。该成果在全省首次实现了水土保持监测由人工作业向数字化作业的历史跨越,监测成果由水利部、省水利厅予以社会公告,是一段时期以来水土流失评价、决策的基准数据。

2001年10月,鉴于黑龙江省监测站在水土保持“3S”应用领域的杰出表现,被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指定为“首届全国水土保持应用3S技术大赛”的技术筹备和赛事依托单位,并以可靠的技术支撑、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出色的比赛成绩获得部厅领导的表彰和嘉奖。

2005年,黑龙江省水土保持监测站集中计算机和专业领域的人才优势,采用数据库构建与分布式GIS组件技术,为多地水行政主管部门开发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探索出水土保持科技成果服务社会的新途径。

2010年,省水保监测站与水利部松辽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北京林业大学合作,完成水利部948项目“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监测分析技术引进研究”,在模拟实验的基础上,建立东北黑土区耕层变化与降水强度耦合关系模型,为微域及宏观水土流失监测、预测和预报提供了数学基准。同年,项目以最优级评价通过水利部948项目验收。

2011年,省水保所承担全省第一次水利普查水土保持专项调查工作,监测站负责开展技术培训,协调指导、审核、集成全省1 713个单元的抽样调查数据,组织实施侵蚀沟遥感解译和水土保持措施调查。为查清全省水土流失现状,生态环境本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水土保持监测基础数据库建设

数据库建设是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动力与技术源泉。多年以来,省监测站以联合攻关为纽带,与各大专院校、研究院所密切协作,取长补短,逐步创建、积累了服务于黑土区生态建设的本底数据库。为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生态项目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2年,省监测站借鉴《第二、第三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技术实践,完成全省土壤侵蚀及背景因子GIS数据库,包括“黑龙江省土壤侵蚀GIS数据库”、“典型黑土区地理界定及生态要素GIS数据库”、“水土保持分区GIS数据库”、“土壤侵蚀分区GIS数据库”。

2003年,省监测站作为水利部《黑土区水土流失现状及潜在危险程度研究》项目的技术依托单位,完成项目的实施设计,技术集成、成果整编工作,创建形成“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及潜在危险程度分布GIS数据库”。

2005年,省监测站与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共同编制《黑龙江省矿区水土保持规划》,完成“工矿区点面分布及侵蚀现状GIS数据库”建设;与省林业厅、省环保局、省水文局、国土资源厅共同编制《黑龙江省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完成“水利工程分布及工程特性GIS数据库”、“山洪地质灾害防控分区GIS数据库”。

(三)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信息系统建设

2009年,水利部启动了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信息系统建设二期工程,旨在建立覆盖全国的水土保持监测平台,为水土保持公共信息服务、政府决策和评价提供基础支撑。其中黑龙江省建设规模为24个监测点(16个水土保持监测点,8个水文监测点),涵盖水蚀、风蚀、冻融三种类型,包括:1个综合观测场、4个控制站、8个径流场、1个风积观测场、1个风剥蚀观测场、1个冻融侵蚀观测场、8个水文观测站。

省监测站精心组织,积极推进,克服了资金不足,基础薄弱,管理职能多元等困难,指导建设了16个基本监测点,并持续开展了小区和流域尺度的径流泥沙观测。试运行期间,一些监测点因成效突出被提升为国家、区域级监测站点。其中,宾县二龙山和牡丹江石头沟监测点被列为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园。在省监测站、省水保所和牡丹江水务局的共同努力下,现已建设成为东北地区水平一流,技术先进、设施完备的科技示范园区;海伦光荣监测点被列为国家“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的依托站点,监测成果被历年的国家水土保持公报收录和发布。兴隆监测点被列为“松辽流域水土保持定位观测合作站点”,观测数据已进入松辽水土保持信息共享平台。

为提高监测网络建管水平和运行标准,在维持原监测区位代表性的基础上,省监测站按照“整合资源、协作共建,站院(校)联合,成果共享”的原则,与东北林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等一批知名院所合作开展监测点建设,充分依托参建机构的技术、资金和人力资源,实现多行业优势互补。这一管理模式得到水利部监测中心的高度评价,认为是黑龙江省监测网络在现行的管理框架下,开辟出的一条兼收并蓄的新途径。

2012年3月,黑龙江省水土流失监测点建设项目通过了水利部初步验收,标志着全省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基本建成。

三、水土保持监测事业发展设想

目前,全省水土保持监测体系已初具规模,但由于监测基础建设费投入不足,运行管理费无法落实,人员增编受限,分站管理不理顺等一系列问题的困扰,特别是部分归属地方管理的分站不能正常开展业务活动,造成部分地区监测工作与水土流失治理形势脱节,无法发挥监测的科技先导和决策支持功能,进而影响到水土保持部门对治理方向、布局和投资的准确把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治理效益,局限了治理决策的前瞻性和针对性。在当前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形势日趋严峻的宏观背景下,局部水土保持监测功能缺位无疑将对生态建设全局产生消极影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省黑土区水土流失演进形势加剧,生态灾害频发。黑土资源保护与利用关系国家的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为此,国家相继启动了一批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我省水土保持监测事业紧随时代脉搏,锐意进取,奋发有为。

多年的治理实践表明,水土保持监测是生态建设的决策基础,开展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设,有利于各级政府和水行政部门准确掌握水土流失动态变化,适时调整治理方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水土保持治理资源的生态经济功能,为国家生态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为此,黑龙江省水土保持监测站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优化配置,致力于建立一套先进高效、科学规范的监测管理体系,为加快推进全省水土保持现代化建设,为合理保护与利用黑土地发挥更大、更突出的作用。

猜你喜欢

黑土土壤侵蚀监测站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基于Sentinel-2遥感影像的黑土区土壤有效磷反演
北京市监测站布局差异分析
乡村聚落土壤侵蚀环境与水土流失研究综述
对辐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系统开展数据化运维的探讨
海坛岛土壤侵蚀问题研究
与酷暑奋战的环保英雄——宜兴市环境监测站现场采样组的一天
大别山区土壤侵蚀动态变化及趋势预测
典型黑土区不同尺度观测场地融雪径流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土壤侵蚀经济损失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