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居家医疗型老年住宅设计的探讨★

2012-04-12梁兴乐何培玲

山西建筑 2012年30期
关键词:居家住宅老年人

梁兴乐 何培玲

(南京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进入21世纪后,老龄化将进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必将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在国家和江苏省的“十二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中仍然是把居家养老作为基础(90%),社区养老作为依托(7%),机构养老作为支撑(3%),可见社会趋势更多的在于普通居家养老。然而当今社会对于老龄人口的关注绝大部分限于养老体系,服务,政策,缺少去关注老年人真正需要的住宅与居住环境,老年突发疾病的合理解决等实际问题并没有很好地解决。我们现在探索的方向就是希望通过实地调研考察设计出切实解决老年人住宅问题的方案。

1 老年现状的调研考察

1.1 健康程度

本次调研针对老年现状的调查样本主要采集南京市住宅内老人。收回有效问卷132例,其中60岁~69岁样本有59例,70岁~79岁样本有31例,80岁以上样本有42例。在收回的有效样本中可以看出(如图1所示),对老人样本分年龄段分析身体状况:随着老人样本的年龄递增,完全自理老人比率从90%到65%,最后降至38%,借助护理老人比率从10%到32%,最后升至55%。

图1 老年人健康程度年龄分布百分率

调查数据还显示多数人是希望能够尽可能由配偶、子女等家人来照顾,同时还有必要的社区服务照顾作为支持补充。

老年人健康程度及照顾来源统计见表1。

表1 老年人健康程度及照顾来源统计 人

1.2 养老方式的选择因素和设施要求

通过访谈和研究得出影响选择“居家养老”的客观因素,依次是:1)低收入高支出,经济收入的制约。2)老年心理、生理对住房条件和周围服务环境的要求。3)老人健康状况(如自理能力)。4)家庭和睦、子女关爱程度。5)社会舆论压力。

而在设施要求上,要达到:1)注意安全、防滑和无障碍设计;2)有多种报警或急救设施,如:煤气泄漏警报系统、电子防火装置;3)建立亲人与老人之间的紧急呼救系统。

2 新型居家“医疗型”老年住宅社区构想

现在我国老年住宅建设刚起步,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其中“独立老年住宅”给老年人心理上产生遭遗弃、与世隔绝的感觉;“适老改造住宅”很多规格不符合老年人的生理需求;“通用住宅”[1]专用性更低而且造价昂贵。这也就说明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现有普通老年住宅的不适应性正在凸显加剧。

2.1 新型居家“医疗型”老年住宅社区的概念设计

对于居家“医疗型”老年住宅社区布局设计,由医疗功能、居住功能、活动中心、环境绿化四块区域组成,四个区域紧密联系,以居住功能为主,其他区域形成辅助状态,在原有住宅社区和谐、舒适的基础上,将医疗功能与之相结合,整体看就是一个原原本本的生活社区之状,而其中的功能远超越原本社区。

医疗功能区域处于居住区和活动区的联系纽带处,一旦社区的老人突发状况可以及时得到救治,平时老人可以在这里得到康复治疗、疾病预防,当然社区的家人们也不需要为了治病去医院,在社区里就可以得到诊治,图2这样的布局设计,极大解决了看病难的问题,同时可以消除人们对疗养院模式、医院模式的消极观。

图2 “医疗型”老年住宅社区概念布局

在创造和提供已限定的活动地带,住区内各种不同层次的活动场所和节点能增加人们的邻里感和归属感,这样有助于人们对地块总体布局和焦点活动的理解(见图3)[2],这些地带包括:小区活动中心、组团活动空间和住宅单元活动空间。

2.2 居家“医疗型”老年住宅社区的住宅设计部分

本文设计思路是对老年住宅的住宅区和医疗区进行分区详细说明。首先,本文设计的住宅区部分主要采用“邻里分住”的方式,即老年家庭和年轻家庭就近居住,相对独立,近居型住宅就近居住距离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为“端一碗汤不凉”的距离。其套型结构属于独代独居,居住方式按照空间距离主要有三种[3]:

1)同楼分层近居;2)同组团分楼近居;3)同社区分组团近居。

住宅区设计部分借鉴了日本“两代居”住宅的模式,即两代核心家庭既同住在一起又能各自独立生活,这种较为稳定的家庭模式在日本实践有很大的成功。吸收了两代居住宅中“老年人和年轻人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完整的生活起居空间和设施有合有分、自成体系”的理念,不过认为“把老年人和青年人居住空间分离、交通空间共享”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活动需要,因为交通空间部分辅助设施(例如老年扶手)的加入无法实现或很难实现。于是最终采用了与之理念相近的“邻里分住”住宅模式。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家庭纷争,减少矛盾,同时单独对老年人居住房间加入专业配套设施更能切实解决老年人对生活环境的不适感。

图3 不同层次的活动场所和节点

2.3 居家“医疗型”老年住宅社区的医疗设计部分

2.3.1 功能分区与设计原则[4]

1)新建、改扩建医疗功能区域均应有总平面设计规划,其布局应功能分区合理,洁污线路清楚,布局紧凑并留有发展用地。2)医疗、医技区应置于基地的主要中心位置,其中门诊部、急诊部应面对主要交通干道,在大门入口处。3)不同部门的交通路线应避免混杂交叉,各出入口应与各部门紧密联系,合理组织水、暖、电设备供应路线,尽量使路线短捷,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损耗。

2.3.2 建筑医疗科技使用

当代老人居住建筑中的医疗功能主要体现在两种方式中,一种是医疗技术融入建筑中,另一种则是建筑为可能的医疗功能做好适应性的设计。在医疗技术有限的前提下,后者为医疗功能做好适应性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这些设施与器械上的进步不仅服务于医疗建筑,也逐步应用到了民用设施环境中[5]。

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高位瘫患患者,过去他们必须生活在医院里,接受全天候医护,但是在升降设备、电动轮椅的帮助下,再加上定期上门的家庭医护服务,现在他们也可以实现在家庭内生活的愿望。考虑到跃层式住宅的住户,尽量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环境接近地面层。如果地面层使用面积受限,不得已往上层空间发展,此时可以对住宅进行改建,安装跃层式电梯,在没有其他辅助工具或人的帮助下,独立轮椅使用者可以自己便利进出。而满足这一条件的前提是在住宅的初始设计时就为电梯的安装留有余位。另外,如图4所示的电梯带有可缩进的台阶,让使用者在通过一般踏步消除高差的相邻房间内移动[3]。

图4 跃层式升降电梯

2.4 医疗分区与住宅分区的实体联系

2.4.1 联系工具——紧急呼叫系统

在住宅分区采用“邻里分住”模式将老年人和青年人形成一定的分离。为了解决老年人治病难的问题,现针对老年人的住宅这一集中区域可以通过在他们卧室安装紧急呼救系统,将医疗分区的功能体现出来,第一时间把信息传递到护理人员处。这样新型“医疗型”老年住宅的医疗服务不仅可以满足老年人日常的简单打理例如感冒、头痛、高血压,还可以及时掌握本社区老年人的突发病情,及时采取措施。

2.4.2 增设服务——护理式医疗

考虑到社区有些老人因患了某些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例,如瘫痪在床,需要特殊的照看护理。在社区的医疗区增设床位将身体有比较严重残疾的老年人,集中安排在一起居住,并由护理人员进行护理,老人可选择一人间进行特别护理,也可以选择两人间进行普通护理。

3 结语

当今社会对于老龄人口缺少的是关注老年人真正需要的住宅与居住环境,针对出现的老年问题,本文新型居家“医疗型”老年住宅的设计让社会认识到老龄化在我国越来越普遍,要切实为老年人着想,逐渐重视老年住宅的建设。

[1]林大岵.老龄化背景下的新型住宅研究——以天伦佳苑住区设计为例[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0:21.

[2]王江萍.老年人居住外环境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49.

[3]王晓敏.新型在宅养老模式的城市住宅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8:84-86,95-96.

[4]《建筑设计资料集》编委会.建筑设计资料集第7集(综合医院)[M].第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5]姚 栋.当代国际城市老人居住问题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212.

猜你喜欢

居家住宅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Jaffa住宅
为您的居家健康生活 撑起一把保护绿伞
居家好物,为你打造更浪漫的家
挂在“树”上的住宅
MHS住宅
A住宅
staycation居家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