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思政教学现存问题和改进策略探析

2012-04-12焦红强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社科理论课人文

焦红强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0 引言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扩展学生人文社科视野、塑造大学生独立人格、树立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使命。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在为一线培养高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过程中,更加重视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这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仍然延续注重知识灌输、 理论传授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致使有的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后,感到无法面对现实。 再加上受到高职院校本身人文社科教育观念薄弱、 技能训练优先思想的影响,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职院校被边缘化的趋势。实际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职院校人文社科教育的核心部分,不仅有助于开拓学生视野,对于学生成长为高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有重大意义,而且作为德育教育的前沿阵地,它与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乃至国家民族未来的发展也紧密相关。因此,我们应当深入分析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高职教育的价值取向,从树立人文与技能并重的教育观、逐步建立与职业教育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按照“三贴近”原则整合教学内容、引入“双主体”教学理念等方面进行创新,使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充满活力,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1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职院校多数由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来、以工科专业为主,在人文社科教育与研究方面基础较为薄弱。 举办高职教育以后,由于学校办学规模急剧扩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突出,学校更加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在各类教育资源的分配上,更倾向于专业技能教育。 两方面的不利影响,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重技能、轻人文思想较为普遍

高等职业教育既是职业教育,也是高等教育,因而其人才培养既应重视职业技能,也应兼顾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社科素质的培养。 目前,由于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不少高职院校的实用主义、功利化思想日益凸显,提出了“以市场需求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强调“技能第一”、“就业能力第一”。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技能教育挤压了人文社科教育的空间。 作为人文社科教育核心内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也不不例外。 从现代的人才培养理念来看,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开阔的视野,是其将来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而要获得成功,人文社科知识就必不可少。 笔者认为,技能水平可以创造就业机会,但人文社科素质决定人才的层次和境界,高职学生没有一定的人文社科素养,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展示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重技能、轻人文思想的影响下,一些高职院校的管理者不仅看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教育功能,甚至还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对立起来看,认为学校的教学资源有限,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就会对专业课的教学带来冲击。 因此,要突出重点、培养学生的技能,就应该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放在次要位置,只要能完成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任务、学生没有意见就可以了。 在这种指导思想支配下,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管理、改革、考评关心不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学术交流支持不力,对教师队伍的建设不够重视,甚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行“差别”待遇。

1.2 教学投入不足,大班上课现象突出

高职院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 不少院校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务虚”的课程,在学生素质的培养过程中实用价值不大,教学效果不明显;而专业课才是“务实”的课程,通过课程学习,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学生的认可度高。 因此,主张淡化、削弱思想政治理论课,向专业课倾斜的大有人在[1]。 受制于国家政策的约束,高职院校虽然不能在课时安排、教学投入等硬性指标上进行压缩,但是常常在各项实际投入上大打“折扣”,以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投入、教师各项待遇等方面与其他专业课程存在明显差距。

而大班上课现象从另一个方面显示了教学投入的不足。 不少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张,使得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规模越来越大。 为了完成规定的课时,学校常常把不同班级、不同专业的学生集中起来,实行大班上课,少则上百人,多则几百人,使许多有效的课堂教学手段无法实施。 甚至,有的学校为了完成《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任务,把一个年级的几千名学生安排在不同的教室里,采用广播授课的方式“同时上课”。 这种“放羊”式的授课模式不仅效果不佳,而且更让学校师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是为了“务虚”。

1.3 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缺乏吸引力

不少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都还在机械地进行理论、观点的灌输,设置教学内容时缺乏对学生需求现状的研究,造成教学内容偏离学生实际。 一方面,理论知识与现实的结合不够,常常为理论而讲理论,缺乏具有时代感的实例印证,使多数学生感觉味同嚼蜡,很难激起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另一方面,部分教材明显滞后于社会现实,受到教学体制的影响,教师也常常僵化地沿用这些统编教材,而不去考虑如何根据学生兴趣引入新的内容,致使一些大学生广为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在教材中没有提及,或者是一带而过。

另外,受“技能第一”思想的影响,不少高职院校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可度不高。 他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理论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存在很大的差距,相当一部分人甚至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空洞的说教,与他们所关注到的社会是不一样的。 就应用价值而言,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及专业课的作用明显,对于今后的工作用处也不大,不如投入更多的精力学习专业课程,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 因此,大多数学生的态度不是“我要学”,而是“要我学”,只是被动地修完这些必修课的学分,以便能够顺利获得文凭[2]。

1.4 教学改革力不从心

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都十分重视课程改革,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然而,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一些高职院校却显得十分保守。 目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基本上还是采取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缺乏参与式、体验式、引导式等以学生为主的新型教育方式和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以教师为主导,重分析、轻体验,重灌输、轻交流,整体上存在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现象,不注重联系学生实际,理论与实际相差较远;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理论,不能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去,难以与教师形成共鸣,使本应兴趣盎然的学习过程变得索然无味。 在实践教学方面,不少高职院校由于学生人数太多、资金短缺等原因,仅仅在一些实践教育基地挂牌,而很少把学生带到实践教育基地去。 在课程考核评价方面,沿用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考试内容往往都在教材之中,学生只要把教材和笔记死记硬背一番,就能够考试及格。

虽然,客观上受国家政策的约束,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程改革上有难度,但是从更深层次来看,则是高职院校缺乏知难而进的勇气。 诚然,无论是过去的“98 方案”还是现在的“05 方案”,都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做出了硬性规定。 但是,从拓展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开展实践教学,以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来看,高职院校仍有很大的改革空间,而不应该停滞不前。

2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进策略

2.1 树立人文与技能并重的教育观

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应是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而不是唯技术马首是瞻的“机器人”。 “爱因斯坦认为,学校的培养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首先应该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不只是具备某一专业知识的人[3]。 ”长期以来,一些高职院校以技能为本位,甚至把高等职业教育等同于就业教育和专业技能训练,而知识结构的完善、和谐人格的塑造等作为人的发展必须具备的全面素质则被置于次要地位。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者个人的创新和创造、劳动者之间的合作和交往、 对瞬息万变的社会的适应、对自身人格完善的追求等能力越来越重要,这些能力仅靠技能教育是无法获得的。 精通一门专业就能够一劳永逸的时代也已成为历史,任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短期行为,都可能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未来遭遇被淘汰的命运。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确立科学技术教育与人文社科教育并重的办学理念,把人文社科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站在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可持续发展的人才的大局上,加大各方面投入,克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种种不足。

2.2 建立与职业教育相适应的思想政治课体系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职业教育的特色,需要更加注重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但是,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上与普通高等教育没有区别,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在服务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上有缺陷。 实际上,高职学生步入社会以后,大部分人都要在基层或一线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工作,入职初期的工作条件可能与农民工没有什么两样,而获得的待遇甚至不如普通的熟练工,他们难免会产生心理上的巨大落差。 要让他们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艰苦的环境,度过创业初期的各种危机,做到敬业奉献、成长成才,思想政治理论课就必须有所作为。 可以说,目前社会对高职学生的敬业精神、创业理念、合作意识、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要求很高,而这就需要我们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更多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务实创新教育等职业人文素养教育融入其中,使职业教育得到人文社科精神的有力支持。

2.3 按照“三贴近”原则整合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增强针对性,就需要从“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上入手,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对于青年学生来讲,大学阶段正是他们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也是他们面对社会问题容易产生困惑的时期。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着眼于解决他们思想中的各种问题,就必须分析高职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把各种理论、观点和知识用生动的、鲜活的实例展现给学生,让一些富有时代性的热点问题进入课堂,从而拓展相关理论的内涵和时代价值。 另外,对于一些教材中尚不能涵盖、但已经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的新思想和理论,我们需要以兼容并包的态度在课堂上予以讲述。 例如,在网络信息大爆发的时代,信息量太大、信息相互抵触、有害信息充斥网络、“网络水军”控制舆论等现象,对学生认识信息环境提出了重大挑战,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增加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以减少学生的困惑。

2.4 引入“双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

传播学领域有“双主体”理论,认为:“无论是传播者还是受传者,他们在传播过程中都是平等的,他们都是有思想、有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的传播活动的控制者。 这种对等的地位决定了他们在传播活动中都是行为的主体,都处在主动的位置上。”[4]同样,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广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在这个过程中与教育者是平等的,学生也是有思想、有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的教育活动的控制者,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来干预教育活动,影响其最终成效。 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应充分认识到学生作为教育过程主体的作用,考虑用他们需要的和他们喜欢的方式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尊重学生与老师的平等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增加课堂互动环节;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积极开展实践性教学; 及时掌握学生反馈的意见,调整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效果,等等。 反之,如果我们忽视了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他们作为被动接受教育的“机器”,那么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5]。

2.5 改革教学方式和考试内容、方法

与高职院校重视课程改革的整体氛围相适应,应加大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力度,打破过于保守的局面。 改变以教师为主导,重分析、轻体验,重灌输、轻交流,不注重联系学生实际,考核评价沿用传统的闭卷考试的局面,“引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如启发引导式、案例式、集体讨论式、导读提问式等,提倡教学互动,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度,通过多种方式,使理论人心、人脑。”[6]考试内容和方法也应更加灵活多样,不搞一刀切,改变过分重视客观试题的局面,加大主观性试题内容,突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3 结语

高职院校应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高度来看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而不能只强调技能、不重视素质,把“高技能”和“高素质”割裂开来或对立起来。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社科素质和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高职学生成长为高素质人才,乃至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意义重大,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社会实际,在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使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充满生机和活力。

[1] 柴艳萍、郭建、孙惠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边缘化”的表现、成因及其对策[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5):64-67.

[2] 管银凤.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13):258-259.

[3] 高桂桢. 爱因斯坦的教育目的观及其对高校道德教育的启示[J].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93-94.

[4] 段京肃. 传播学基础理论[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115.

[5] 焦红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理论的传播学解析[J]. 内江科技,2007(8):39-40.

[6] 刘山珍. 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模式改革[J].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1(3):82-86.

猜你喜欢

社科理论课人文
社科成果展示
社科成果展示
社科成果展示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