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黑山电站施工建设环境影响及保护措施

2012-04-10李学成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2年2期
关键词:库区电站植被

周 龙,李学成

(1.牡丹江市水务科学研究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00;2.牡丹江市水务局,黑龙江牡丹江157000)

1 工程及环境概况

黑山水电站位于黑龙江省东宁县境内的绥芬河流域的大绥芬河中游,属东宁县老黑山镇管辖,距东宁县77 km,坝址以上流域面积3 511 km2。

项目区位于太平岭东南翼,以低山为主,局部为丘陵,海拨高程240~800 m,区内低山纵横,沟壑众多,河流发育,植被良好,流域内局部发育有小型河流冲积平原。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为4.9℃。

2 主要环境影响

2.1 淹没影响

老黑山电站建设最直接且有深远影响的是土地淹没,并且为不可逆影响,它将改变土地使用功能,电站坝址处大绥芬河河道呈大“S”形,库区蓄水淹没面积小,不会造成大绥芬河峡谷景观资源的损失。库区蓄水后,陆地生态环境变为水生生态环境,旱生植被不能继续生存,老黑山电站将淹没林地0.75 hm2,耕地 13.56 hm2,荒地14.20 hm2,河滩地10.80 hm2,水面7.69 hm2,共计47.00 hm2。不同植被淹没损失情况不一,淹没将使部分植被的种类暂时有所减少或消失,本电站淹没影响最大的是农田植被,林地所占比重很小,由于库区周围耕地分布较为广泛,加之本工程所淹没的耕地数量较少,因此水库淹没对当地植物资源的数量和分布范围影响很小。

淹没区内没有国家珍稀、濒危、保护物种,淹没区内的天然次生林植被种类主要是柞树,这些植物在库周广泛分布,水库淹没不会对流域的植被类型和物种构成威胁,未破坏该地区陆生植物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2.2 水文情势的影响

2.2.1 水库水质

老黑山电站为山区峡谷型电站,水库正常蓄水位库面面积为 0.47 km2,库 容 130×104m3,多年 平 均流 量 为15.3 m3/s,多年平均日径流量为132×104m3,与水库库容相当,水体交换频繁。枯水期多年平均流量为5 m3/s,水体滞留时间仅3 d左右;平水期多年平均流量为15 m3/s,水体滞留时间仅1 d左右;丰水期多年平均流量为25 m3/s,水体滞留时间仅0.5 d左右。

通过分析,水库本身具有较强的自净能力,天然来水经过水库的拦蓄、沉淀、降解等一系列自然净化作用,各项水质指标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本水库由于水体交换频繁,水体中的氮、磷及有机质不易富集,水质指标的改善程度将比较小。根据本次评价水质监测资料,水电站坝址处河道现状水质相对较好,故工程建成后水库水质变化不会很大。

2.2.2 坝下水文情势分析

老黑山电站为径流式电站,库容很小。在电站运行期,只要河道天然来水量能够满足发电要求,电站即24 h发电,所以电站对下游河道径流的影响主要是对溢流坝至电站尾水渠之间河段(即所谓的脱水段)的影响,而从电站尾水渠开始的下游河道径流情况,由于发电水流与通过溢流坝下来的水流汇合后,与河道天然径流状态几乎没有差别。

2.3 生态环境的影响

老黑山电站建成后,库区的生态环境将发生相应的变化。电站建成前,库区的景观类型为农田、村居、森林、河流等自然景观。电站建成后,景观结构将发生明显变化,原来溪流将变成小型的湖泊型水库,淹没区的陆生生态环境完全变成水生生态环境,并且库区内水流速相对减慢。

老黑山电站建成后,随着水域的扩大,库区鱼的种类和数量将有一定的增加,尤其是适宜于稳水生活的鱼类,将因环境适宜、食物丰富而迅速繁殖、生长,并成为库区鱼类主体。越冬时,库区水面可为鱼类提供良好的越冬场所。

3 环境保护措施

3.1 水环境保护对策

3.1.1 确定下泄生态流量

为保持脱水段的生态环境不因水库建设而遭受较大的破坏,在河流上游来水刚好是发电机组用水量的整数倍(4倍以内)时,应控制水轮机发电水量,使脱水段保持一定的生态需水量。根据本工程的实际情况,本工程由于脱水段可能存在的断流期较短,为保持脱水段生态环境,可以在断流期下泄一定量的生态环境需水量,不会因此影响电站的整体效益。具体措施为通过人为调控使发电机组为非满负荷发电,保证溢流坝最小过流量不小于上游来水量的10%,保证河道脱水段的生态环境需水,使脱水段生态环境不因水库建设而遭受较大破坏。

3.1.2 水质保护措施

加强电站周围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区域森林覆盖率,同时在水库周围建立水源涵养林,发挥森林涵养水源的作用,减少水土流失量;水库上游农业生产限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并禁止使用高残留农药,提倡发展绿色食品,多施农家肥,减少对水域的污染。

加强电站富营养化的防治力度,减少入库水体的总氮、总磷含量。认真做好库底清理工作,尽可能减少库底营养物质污染库区水体。

3.2 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3.2.1 工程永久占地保护措施

电站建设将使原有耕地、林地等变成工程用地,其中耕地所占的比例较大,被占用的林地应选择适宜的地点进行异地补偿种植,恢复林木种植,力求达到占补平衡。在两岸地势坡度平缓的地带以及库周种植灌木柳等。电站建筑物空地铺草皮,并加以保护。

3.2.2 表层土壤保护措施

在生态恢复时,无论是永久占地,还是临时占地,都将对表层土壤产生直接的破坏作用,表层土壤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植物种子、块根、块茎等繁殖体,是可利用的宝贵资源,施工时要将表层土清理出来,堆置固定的地点,并采取拦挡等临时性水土保持措施进行防护。主体工程结束后,将表层土壤用于库周植被的种植。

3.3 施工期保护措施

对于来自筛分系统生产废水,应修建沉淀池,使筛分废水经沉淀池充分沉降后排放。根据工程日排废水量,沉淀池的设计规模为13 m×10 m×1.5 m,日处理能力100 m3。施工人员生活驻地修建污水集水池,集中收集生活污水,依靠自然蒸发消耗,污水池要定期消毒,防止污染施工区的周边环境。施工过程中,对车辆和设备的保修、维修以及清洗等活动要在指定地点进行,并集中收集含油废水,经过隔油池装置处理后排放。

对取土场占用的土地需保留表层土,待施工结束后首先将弃渣回填,进行削坡处理,然后对其进行植被恢复。工程结束后立即拆除工棚等临时性建筑物,平整土地,对因施工而遭到破坏的植被给予恢复,以免影响本区的生态环境。减少施工便道占用的土地,对于这部分占地,在施工结束后应立即恢复其地表植被

工程建设占用的耕地、砍伐的灌木在电站建成后可通过补栽或异地植树等措施,对陆生植被进行恢复。

水泥在运输过程中,应采用罐装、密封运输方式,土料、砂砾料等多尘物料运输过程中加湿或加盖苫布,尽量降低运输过程中起尘量,石料场爆破施工方法采用湿法工艺,降低作业面的粉尘污染。

施工机械采用低噪声设备,交通运输采用高质量的消声器,降低车辆本身的噪声,夜间进行禁止爆破,采用湿法作业,并实行定点定时爆破,减少其噪声、振动对附近居民产生的影响。

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弃渣应按规定运送到弃渣场,在临时生活区布设垃圾箱,运输垃圾的设施要密闭化,以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定时收集清运垃圾,能够回收利用的送交废旧物资回收站处理。

[1] 周龙,等.黑龙江省东宁县老黑山电站初步设计[R].牡丹江:牡丹江市水务科学研究院,2007.

[2] 刘胜祥.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库区电站植被
丹江口库区加强文物保护(之一)
基于植被复绿技术的孔植试验及应用
三峡电站再创新高
低影响开发(LID)在光伏电站中的应用
绿色植被在溯溪旅游中的应用
突变理论在库区移民后期扶持成效评估中的应用
库区防护工程社会稳定风险识别
广东河源万绿湖库区的“双音话”
基于原生植被的长山群岛植被退化分析
基于NDVI的鹤壁市植被覆盖动态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