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建筑设计中的人文精神比较

2012-04-10陈雯雯

河南建材 2012年1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建筑

陈雯雯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中法埃菲时装设计师学院(200023)

上世纪科技的飞速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幅提高,物质财富呈几何级数增长,人类的物质欲望也被培植到极点。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人类逐渐开始厌倦由国际风格所营造出来的单一生活环境,此时后现代主义以反对刻板、冷峻、理性、千篇一律以及富有温情的设计理念唤起了设计界人文精神的觉醒。

“人文精神”一词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其核心思想倡导“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张扬人的理性,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由于中西文化在历史渊源、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结构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不同的艺术形态中体现纷呈。建筑作为某种艺术的载体,是历史发展的见证,传承着人类的文化与精神。本文通过剖析并比较中西方建筑体系中蕴含的人文内涵,进而揭示出人本化理念对于当代设计的作用及意义。

就中国古代建筑而言,通过占地面积、体量感等外在形式暗示着建筑拥有者的等级和尊严。例如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北京故宫,其面积是俄国的克里姆林宫、法国卢浮宫、英国的凡尔赛宫和日本皇宫四个皇宫的总和。庞大的体积展现着皇宫的地位之高及其王权的威慑力。甚至,在建筑建造的过程中,也以等级地位之差异而区别着建筑的规模与色彩。明、清时期就有规定:六品至九品,厅堂三间、七架,栋梁饰以土黄,门一间,三架,黑门、铁环。品官房合、门窗、户檐不得用丹漆。

中国知名收藏家马未都曾指出:“中国的建筑和家具一样,讲究尊严第一,舒适第二,当舒适和尊严发生碰撞的时候,舒适让位于尊严。”中国北方的四合院,作为中国儒家文化的重要凝聚之一,体现了中国建筑设计在传统意识形态中对于社会地位及尊重度的重视远超于满足个人自身需求或建筑、人类、自然三者和谐发展的需求。北京四合院的大门,从建筑形式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一间或若干间房屋构成的屋宇式大门,另一类是在院墙合陇处建造的墙垣式门。屋宇式大门的四合院,一般是有官阶地位或经济实力的社会中上层阶级;墙垣式大门多为社会下层普通百姓所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方位有着明确的尊卑次序。四合院中轴对称,大门开在东南方向,不能与正房相对。这是因为根据八卦的方位,正房坐北为坎宅,“坎宅巽门”,“巽”者是东南方向,预示着东南方向开门财源不竭,金钱流畅。四合院内不同房间的朝向关系,也是尊卑有序思想的产物,各个住房者的地位借此进行了清晰地划分。另外,中国古代建筑广泛运用木制结构,其易建易拆、幽雅美观、抗风灾、抗地震性能好的优势在建筑中发挥到了极致,然而它的缺点——防火性差及严重破坏生态恰恰体现了对于社会责任意识的单薄和对自然缺乏的尊重。由此可见,中国建筑长期以来以无处不在的外化形态强化着人的社会等级,进而压抑着人内在深层的精神需求。

不同于东方建筑的严谨与外化,西方建筑中则将科学性与人文性互相渗透其间。比如北欧的哥特式建筑,屋顶尖而陡的造型为排除厚重的积雪提供了便捷。又如北欧的很多古老建筑都是石制的,墙也非常厚,这与其阴冷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在过去没有供暖的情况下,其建筑必须要自身保证其基本功能,方能满足建筑中所存在的“人”的多重需求。这些建筑通过理性的设计,完成了感性的诉求。

此外,西方建筑的整体与局部设计更倾向于表达人对历史、当下及未来的思考,重情亦重理。如原柏林议会大厦,在二战时局部被毁坏,两德统一之后经重新设计,上方屋顶改成一个玻璃穹顶,这除了是对历史建筑表达敬意之外,更是为了获得更好的自然采光和通风,同时也节能环保。大厅上空四周设计了平台,市民可以站在平台俯瞰议会大厅。福斯特的目的是:让民众置身于自己选举的议会之上,民众的利益高于一切。此设计是技术、艺术和人文精神结合的杰出典范,将民主平等的人文精神深刻贯穿建筑始终。

另一经典案例来自柏林的波兹坦广场。该广场也是两德统一之后进行重新设计建造的。其设计包括整体环境及大型建筑的重新整合,落成后全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追求所谓时尚、先锋、世界领先或标志性等等结果,相反体现出一种审慎的感觉,建筑师们没有破坏古老城市的原有肌理,小心翼翼地用建筑来“修补”东、西柏林间的裂痕,建筑尺度适中,建筑形式收敛幽雅,没有虚张声势、唯我独尊,却透露着深切的人文关怀——平等与从容、实用与美观。

在当代社会中,东西方建筑蕴含的人文精神的显著差异促进了当代设计师对于人的价值及生存意义的重新思考。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奠基人、国立包豪斯(Bauhaus)学校的创办人格罗皮乌斯早在1956年指出:“二十世纪以来工业的发展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人心的自然惰性承受不了这种发展速度。由此日益增加的精神迷惑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文化方向。由此,我们应当首先重新研究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能只屈从于特殊利益的压力和把技术作为最终目的的短见的激情。”诚然,科学进步已经带来了物质过剩和富裕,但是它并不能使当代社会文明度更趋向成熟。设计师只有不断通过主体的反思,深刻的理解设计是人文精神、人文关怀的载体,才能更好的面对未来。在关切着人类自身和生存状态的同时,追求全方位的、人性化的、富有文化品位的设计内涵。

[1]张竞琼.中国近现代服装评论的思想脉络[J].东华大学学报,2007(7):318~322.

[2]马未都.中国需要更多的人文建筑[J].百年建筑,2005(2):28~29.

[3]何贤芬,王楠.景观设计中的伦理内涵分析[J].四川建筑,2010(30):55~56.

[4]张兵.建筑中凝聚、流变的人文精神[J].建筑与文化,2011(5):75~77.

[5]王坚.现代企业形象设计中的人文精神诉求[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7,21(4):472~479.

[6]尚谭.浅谈服装与建筑的关系[J].当代人,2009(8):74.

[7]杨瑛.倡导建筑设计的人文精神[J].中外建筑,2006(6).

[8]李乐山.现代设计的价值与人文基础[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7,2(1):17~21.

[9]朱小雷.西方多元建筑实验的人文精神及启示[J].华中建筑,2002,20(2):14~18.

[10]姜雪琴.后现代主义设计反应人文化觉醒摭谈[J].镇江高专学报,2004(17):94~96.

[11]吴强.西欧城市:建筑设计中人文精神流变考[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8,9(3):10~12.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人文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