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

2012-04-09李芬艳孟乾秀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年18期
关键词:呼吸机插管气管

胡 霞 李芬艳 孟乾秀

气管插管是抢救呼吸衰竭或呼吸骤停患者恢复自主呼吸的有效措施,也是危重患者辅助呼吸的常用方法。机械通气是利用呼吸机将气体送至患者肺部,并排出患者肺部的废气,帮助患者呼吸和增加氧供,达到抢救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应用呼吸机治疗的患者往往病情危重、病情变化快、合并症多,稍有疏忽即可危及生命[1]。因此护理人员必须有周密的护理计划,敏锐的观察力,迅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保证机械通气治疗成功有效。现将我科近年来气管插管患者机械通气的监护与管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7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ICU进行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57例,男49例,女8例。年龄15~80岁。其中特重型颅脑损伤者36例,多发伤5例,高血压脑出血5例,急性CO中毒1例,过敏性休克1例,呼吸心跳骤停1例,其他危重患者8例。气管插管通气时间最短2 h,最长13 d。经机械通气治疗后,死亡19例,转上级医院2例,其余36例均恢复自主呼吸。共有5例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余无其他并发症发生。

2 观察监护重点

2.1 病情观察

2.1.1 神志瞳孔的观察 机械通气的患者,多为意识不清或昏迷者,每15~30 min观察神志瞳孔1次。机械通气有效可使患者的神志由昏迷转化为清醒,瞳孔对光反射由消失转至灵敏,反之,则需检查呼吸机的参数设置并行调整。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的肌张力、对刺激的反应、肢体运动状态是否恢复。

2.1.2 生命体征的观察 机械通气期间,应持续动态监测生命体征变化。体温升高意味着氧耗量及二氧化碳产量增多,在采取降温措施的同时,还应减低湿化器的温度,调整每分通气量及氧浓度,加强呼吸道的散热作用。在通气过程中出现心率增快、口唇皮肤黏膜发绀,血氧饱和度降低,应检查呼吸机参数设置是否合理,通气管路是否阻塞。每15~30 min测量血压1次,由于通气时气道内压增加,回心血量减少,可引起血压轻度下降,应注意观察并与休克及心力衰竭引起的低血压鉴别。同时要密切监测患者是否有自主呼吸,自主呼吸的强弱、频率、节律与呼吸机是否同步。如患者出现自主呼吸过快过强,可酌情给予镇静剂或更改通气模式,以控制自主呼吸,减少能量的过度消耗。

2.1.3 观察尿量及肤色 机械通气时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尿量稍减少,在加用PEEP时减少明显[2]。护理过程中应密切观察记录每小时尿量、颜色、性质、尿比重等,监测肾功能血浆离子变化,以便与休克及肾功能不全相鉴别。此外,每15~30 min观察口唇、颜面、甲床、睑结膜颜色,如果患者肤色由青灰或发绀转变为暗红或粉红色,说明通气有效。相反则需检查患者气道通畅情况,呼吸机参数设置是否合理,氧浓度是否偏低,气管插管导管是否滑入一侧气道,针对原因进行调整处理。同时观察颈静脉及毛细血管充盈情况,如果颈静脉充盈明显,说明气道压力高,回心血量减少,应降低PEEP数值或查找原因对症处理。

2.2 人工气道监护

2.2.1 设置潮气量与分钟通气量下线报警 机械通气时,根据患者情况或血气分析结果设置好呼吸机参数后,及时设置报警参数(潮气量下线不低于设置潮气量的50%,分钟通气量下线不低于2~3 L/min),使患者在通气过程中更加安全有效,及时纠正缺氧防止过度通气。临床上由于患者躁动、翻身、体位变化等使插管与呼吸机管道连接处松动或分离、气囊充气不足、气道漏气时,潮气量或分钟通气量下限报警,应立即给予连接好管道,并保持管道密封性。

2.2.2 设置气道压力上下限报警 设置合理的气道压力(一般设置在10~20 cmH2O),既可保护患者不受伤害,又可保证有效通气。如通气回路脱节、气囊破裂或充气不足时气道压力下限报警,要迅速接好管道、套囊适量充气或更换,以不漏气为准,使导管与气管壁密闭,便于辅助呼吸,维持有效气道压力,并可防止呕吐物、口腔分泌物流入气管。由于气道分泌物多、气管导管曲折,人机对抗时气道压力上线报警,及时给予吸痰,调整导管位置,确保气道通畅。

2.2.3 监测胸廓起伏、双肺呼吸音 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时,患者呼吸频率、胸廓的起伏幅度与呼吸机的运动是协调一致的,双肺部听诊为清音,两侧胸廓活动对称[3]。如呼吸音减弱或消失,提示进入肺内的气量减少、气流速度慢、导管滑入一侧支气管及肺不张、气胸,要适当调整导管插入深度,及时拍胸片明确原因给予处理。听诊肺部干啰音,提示气管、支气管痉挛或有黏稠的分泌物存在,气道部分梗阻,要给予吸痰解痉,加强气道湿化。湿啰音提示气道、支气管内有稀薄分泌物或肺炎、肺水肿,要加强吸痰,加强感染控制措施,控制气道湿化,保持导管通畅。

2.2.4 呼吸频率、节律的监测 正常情况下机械通气呼吸频率成人12~16次/min,儿童20~30次/min,节律均匀,无杂音、不费力。插管患者呼吸困难时,首先要检查导管有无阻塞,气道有无梗阻、痉挛,吸氧浓度、潮气量是否过低,及时进行处理。如控制通气过程中出现患者躁动不安,呼吸频率增快,高于设置参数,人机对抗时,应观察其自主呼吸是否恢复适时进行撤机。

2.2.5 血氧饱和度监测 机械通气时,血氧饱和度一般保持在94%~98%即可,血氧饱和度低于92%时,要注意有无通气不足、肺不张或气道阻塞、肺炎等,及时进行血气分析、拍胸片。血氧饱和度持续在100%时,可适当降低吸氧浓度,防止氧中毒。此外,血氧饱和度易受局部循环功能及接触不良等因素影响,可出现假象,应注意排除。

2.2.6 监测血气分析 动脉血气分析是调节呼吸机参数的主要依据。开始用呼吸机常规通气30 min后应采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根据结果调整呼吸机参数。初期每4 h检测血气1次,病情稳定后可6~8 h测1次,待各项指标正常,通气参数调整合理后,每日1~2次。如病情发生变化,重新设置通气参数,撤机前后均应测血气分析。拔除气管插管后1~2 h要复查血气。

3 人工气道管理措施

3.1 一般护理 护士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进行无菌吸痰,气管、口、鼻的吸痰管、冲洗盐水严格分开,使用一次性吸痰管,气管冲洗盐水每4 h更换1次[4]。减少频繁的呼吸机管路更换,保持管路的无菌密封性。随时观察痰液的颜色、量,监测体温、白细胞计数,了解患者感染情况。加强基础护理,每2 h翻身叩击、振颤胸背部1次,协助排痰;加强眼部、皮肤护理,防止角膜溃烂和压疮的发生;加强会阴护理,2~3次/d,口腔护理,4~6次/d。进行口腔清洁时,要将气囊充气,以防清洁液进入气管,口腔护理前后要吸痰。保持病室空气质量及温度、湿度,谢绝探视,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流动,每日紫外线消毒并通风2次,84消毒液擦地,4~5次/d。护理人员严格洗手原则,防止交叉感染。

3.2 气管导管的护理 机械通气期间,要随时检查气管导管插入的深度,一般成人气管插管距门齿男性21~23 cm,女性19~21 cm[1],插入后用记号笔做标记,以及时发现导管插入过深、滑入一侧支气管或导管脱出。导管用牙垫固定牢固,避免随呼吸运动上下滑动而损伤气管黏膜。每1~2 h变换头部体位,使头稍微后仰,以减轻导管对咽、喉的压迫。

3.3 人工气道湿化

3.2.1 保证充足的液体摄入 严格记录24 h出入量及每小时尿量,及时补充液体。如果机体的液体入量不足,即使气道进行湿化,水分也会进入到失水的组织中,呼吸道仍处于失水状态,因此,呼吸道湿化必须以全身不失水为前提。

3.2.2 气道加温和湿化 气管插管后,呼吸道自主加温加湿功能丧失,呼吸机的加温加湿装置是加热湿化器,其温度调节在30~35℃,湿化效果100%[1]。湿化器中加入无菌蒸馏水,加入剂量在上下水位线之间,并经常补充消耗量,一般情况下成人每小时耗水量在10 ml以上,24 h在200~250 ml为宜。若湿化效果不好,应加用其他湿化措施给予弥补,如气道冲洗、雾化吸入、气管内直接滴注、应用加湿器、地面洒水等。加湿过程中严密监控加热温度,水温过高易引起呼吸道烫伤,水温过低呼吸道容易痉挛,造成气道狭窄或吸气压力过高。

3.4 预防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

3.4.1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肺炎是机械通气常见的并发症,可进一步加重脑损害。插管期间患者采取半卧位,接触患者时充分洗手。积极治疗原发病,纠正其他并发症,尽量缩短机械通气持续时间,根据微生物学检查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改善机体营养状态,提高自身抗病能力。减少胃内细菌定植,防止胃内容物逆流吸入,减少咽喉及声门下分泌物渗漏,严防机械通气环路中冷凝水的吸入。保持人工气囊的压力,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气管插管,加强口腔护理,尽快拔除气管插管[5]。

3.4.2 非计划性拔管 机械通气时由于患者躁动、恐惧、翻身不注意、气管导管过度牵拉所致。要妥善固定导管,做好标记,班班交接,通气管路长短要适宜并以万向支架妥善支撑,保护性约束患者四肢,躁动者适当给予镇静剂。如发生导管脱出,对有自主呼吸的患者危险性不大,若患者无自主呼吸,可引起急性缺氧,甚至循环骤停,应立即用简易呼吸器面罩给氧,同时重新气管插管。

3.4.3 导管阻塞 多因气道分泌物粘稠、血液结痂或异物进入导管;气道湿化不足、吸痰不彻底,插管导管弹性差、管径细易于折曲、压扁;头颈扭曲或过度后仰所致,针对不同原因给予处理。

3.4.4 气道黏膜损伤 多为气囊充气过多,压迫气管壁;气管导管固定松动反复咳嗽使导管上下移动;吸痰管质地硬、吸引负压大、吸痰频繁等因素致气道黏膜损伤。吸痰时动作轻柔,吸痰管质地偏软,每次持续吸痰时间少于15 s,遇有阻力不要粗暴用力,宜缓慢旋转并逐渐退出。留置导管期间,妥善固定导管,气囊适量充气,积极治疗呼吸道疾病。

4 体会

通过对57例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气道的监护与管理,认为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时,确保人工气道通畅和湿化是关键,吸痰是保持气道通畅的重要手段,应加强气道湿化与无菌吸痰,同时加强拍背和口腔护理,防止冷凝水逆流。抬高床头,并进行体位更换,有利于通气和防止坠积性肺炎及压疮的发生,可有效降低肺部并发症。持续动态观察记录通气效果,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及报警范围,有效保护患者,使通气过程更加安全,明显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1] 王保国主编.实用呼吸机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

[2] 王君研.有创机械通气患者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J].甘肃护理,2009,2(1):40-42.

[3] 顾朝丽,陈建荣,蔡映云.人工气道护理的临床思维[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25):62-63.

[4] 姜大升,王 东主编.重症病人治疗监护手册[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0.

[5] 王志红,周兰姝主编.危重症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210.

猜你喜欢

呼吸机插管气管
PB840呼吸机维修技巧与实例
全生命周期下呼吸机质量控制
呼吸机日常养护结合护理干预对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Beagle犬颈外静脉解剖特点及插管可行性
气管镜介入治疗并发大咯血的护理体会
深昏迷患者应用气管插管的急诊急救应用研究
探讨早期气管切开术对防治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作用
吸入式气管滴注法的建立
肠系膜插管外固定术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4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