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民族意识和心理因素探讨皇太极未入主中原的原因

2012-04-08王晓媛刘玉璟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皇太极努尔哈赤满洲

王晓媛 刘玉璟(西北师范大学 文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从民族意识和心理因素探讨皇太极未入主中原的原因

王晓媛 刘玉璟
(西北师范大学 文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皇太极即位后,势力迅猛发展,而此时明王朝的形势却日趋恶化,皇太极在占有东北、朝鲜、蒙古各部广大地区,军事上拥有满八旗军的强大武装、人才方面拥有众多出谋划策的汉官僚的优势下,却没有在他的有生之年入据中原。这除了当时辽东的经济形态比较落后,军事上控制不了战略要地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民族意识和心理因素使他不想入主中原。

皇太极;民族意识;心理;中原

一 皇太极时期的形势

(一)满洲的形势

17世纪,中国社会又一次发生巨变,中原明王朝逐渐衰败,满洲族建立的清王朝日益强盛,并逐渐取而代之,统一神州大地。满洲族是东北兴起的一个少数民族,在他 们首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领导之下,完成各部落的统一,占领东北,开始与明王朝进行长期的争夺战。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是明初建州左卫指挥使猛哥帖木儿的后裔。明万历十一年(1583),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被明军杀害。努尔哈赤打着为祖父、父亲报仇的旗号,在他的故地赫图阿拉以“遗甲十三副”起兵,并迅速统一各部,通过萨尔浒之战,打败了明朝辽东经略杨镐二十四万四路大军的进攻,改变了整个东北的局势,奠定了控制东北的基础。在辽沈战役后迁都洛阳,建后金称汗。自此以后,后金更有条件与明朝争夺领导权;皇太极继汗位以后,整个形势对满洲愈加有利。皇太极作为新型民族的领袖,带领满洲兵不但使朝鲜臣服,而且也征服了蒙古各部,同时又发动了五次人口战役,给明王朝以沉重的打击。天聪十年(1636)4月,皇太极即皇帝位,改国号“大清”,改元崇德,清政权机构日臻完善,国力军力都有很大增长,俨然成了一个与明王朝对峙的封建政权。

(二)明王朝的形势

1. 政治腐败。自神宗至明亡,中央决策机构严重腐化,贪官污吏横行,宦官专权。神宗“晏处深宫”,好几年不上朝,导致“纲纪废弛”、“邪党滋蔓”[1]P14,官吏受贿非常严重,比如万历四十二年五月,两淮巡盐御史徐缙芳被人弹劾纳贿,“赃私计数十万”[2],官吏们通过贪污受贿,积蓄下大量财富,不少人一夜暴富,史称:“有历官四月而扛至三十九抬者,有历官旬日而积羡慕过一千者。”另外,宦官专权和党争导致危机更加严重,万历有东林和三党之争,天启有魏忠贤党专权,崇祯至永历则有两党相轧。党争毁坏明末官僚机构的政治功能,激化了危机,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2.军队腐朽。明朝中后期,军队的腐朽程度比吏治的败坏有过之而无不及,军队内部虚报战功,冒领粮饷,军官对士兵恣意剥削。军队缺少钱粮,战斗力下降。官兵不再是统治阶级的支柱,而是乘着勤王之际,抢掠民财,与盗贼无异。

3.农民赋税负担加重。在支出日益增加、财政亏空的情况下,明政府把加重赋税剥削当成摆脱困难的主要途径,在一条鞭法之外,又重复征收或多收赋税,据吕维祺《请免河南粮疏》记载,明朝末年“旧征未完,新饷已催,额内难缓,额外复急。村无吠犬,尚敲催追之门,树有啼鹃,尽洒鞭扑之。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白骨青磷,夜夜常闻鬼哭。”[3]另外,筹措军费,也加剧了对人民的赋税剥削,而结果是大量军费被贪污,军队战斗力依然不高。

(三)农民起义军

正当皇太极与明朝对抗难分难解之际,农民起义烽火四起,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日益强大,“山、陕、川、湖陷于流贼,贼半天下,兵亦半天下”[4]P9481。1641年正月,李自成攻占洛阳,明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同年二月初四,张献忠攻陷襄阳,1643年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直接与明争夺统治中原的统治权,起义军对处在风雨交迫中的腐朽明王朝以猛烈的冲击。面对日益强大的农民起义军,明朝政府和官员根本没有消灭农民起义军的勇气和决心,明朝军机失误,军心涣散,这被有雄心有远见的皇太极充分利用。

皇太极在占有东北、朝鲜、蒙古各部广大地区,军事上拥有满八旗兵汉八旗军的强大武装,人才方面有许多出谋划策的汉族官僚,在这种占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皇太极却没有在他有生之年入据中原,除了皇太极时代满洲族的经济形态以及入关前后皇太极与福临的军事力量差异外,更重要的是,皇太极作为满洲的首领所受到其民族意识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二 皇太极未入主中原的民族原因

满洲族,是建州女真发展而来的。虽说许多学者认为“满洲”是“曼珠”的谐音,但对我们考察其民族意识已不太重要,当然不能否认“曼珠”是考察其民族渊源的重要线索,可是满洲族是建州女真发展而来是无疑的,建州女真是属于女真族的一系。建州女真是建立金朝女真族的后裔,宋金对峙时进入内地的女真早已与汉族融合,而留在东北的女真族居住其祖先发源地并没有多大变化。

在元朝时他们居住地设有桃温、胡里改、斡朵怜、孛苦江五个军民万户府,特别斡朵怜部对于研究努尔哈赤、皇太极一系更为关键。努尔哈赤祖先时代为斡朵怜万户府的万户。元朝时对他们以“各仍旧俗”进行统治,使他们保留原来的民族风气习俗。据考证努尔哈赤祖先居住地是今黑龙江省伊兰县城对岸的斡朵怜,管辖他们的是辽阳行省的合兰府水达达等路,这里土地广阔,人烟稀少,人们过着“无市井城郭,逐水草为居,以射猎为业”的生活。[5]P1400

元末明初,建州女真离开他们的乡土,南徙吉林乃至辽宁东部和北部。明洪武末年至正统七年(1442),先后设建州左卫、建州右卫,对他们开始有效的统治。

在满洲族形成过程中,努尔哈赤是不容忽视的,1588年,建州女真各部统一,此谓“各部环满洲而居者,比为削平,国势日盛”[6]。1593年,努尔哈赤打败哈连达等九部联军的进攻,获古勒山之战大捷,“满洲自此威名大振”。[6]1619年灭掉叶赫,“自此满洲国形成,满洲国,自东海至辽边,北自蒙古嫩江,南至朝鲜鸭绿江。同一语音者,俱征服。是年,诸部始合一”[6]。说明满洲共同体形成,并且愈战愈强,最终发展成为大清的统治者。所以说近代的满洲族是以建州女真为基础,在努尔哈赤统一诸部过程中,融合其他各族形成的新兴民族。

作为满洲族的主体——女真族,必然有其女真族的传统习惯,同时又不完全沿袭女真族,形成其独特的民族习俗。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满洲族的服装——旗袍。这是因为寒冷的生活环境和狩猎生活的需要,旗袍式样一般是无领、大襟、束腰、左衽,四面开叉,穿着既合体,又有利于骑马奔射,皇太极作为一个新兴民族的首领,为了本民族的历史和传统能够传承,皇太极不希望入关以及和汉族有过密的交往,因此,他从本民族实际出发,研究祖先的历史,以此为借鉴,引导满洲族走一条适合自己民族发展的道路。

三 皇太极未入主中原的心理原因

(一)对明王朝天朝大国的畏惧心理

满洲族进入辽东后,军事上虽屡次击败明军主力,特别是辽沈之战、松锦大捷,几乎使明的主力丧失殆尽,但是在满洲贵族的心目中,明朝毕竟是一个土地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文化相当发达的天朝大国,使他们望而生畏。这在皇太极议和中不止一次的体现,并自称是小国之人,“小国起兵原非不知足”,“夫小国之人,和事即成”[6]。把明朝诩为大树,把攻取燕京喻为伐大树,“日削月割,让大树自仆”。[6]

(二)对汉族官员的戒备心理

皇太极作为满洲贵族的代表,对汉族官僚也有或多或少的不信任,对汉官的建议多次排斥,甚至训导那些为他出谋划策的汉族谋士。1633年,当明朝的孔有德、耿仲明率数万军来降之际,汉族官认为利用这两路兵乘船从海路取天津,然后挥兵袭山海关后路,而满清铁骑出击山海关正面,这样山海关可攻下,松锦之兵可围,中原可图。然皇太极认为“如俗言取他人面以祭星辰,欲船海者,令其没水,欲攻击者令其损兵。非耶!天予我有数万之兵,若稍有亏损,何以前图”。[6]对这种建议不采纳,同时批驳“上此疏者是为敌人而损我兵,故以空言赚我而望敌人喜,此疏何益?”[6]认为汉官是赚后金之兵,让明朝军队消灭,这沟通外邦的嫌疑扣在依附于他的汉谋士身上,如何不“惶惶然”,只好少建议罢了。

相反,皇太极对蒙古各部的征服抱有截然不同的态度。当时蒙古各部被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击退到漠北,只有察哈尔余部未征服,朝廷为了先讨伐明朝、察哈尔还是朝鲜,征求诸贝勒意见,大多数认为征讨明朝比较有利,因蒙古各部已远遁,朝鲜已在掌握中,应专力征伐明朝。但皇太极却反对,他心目中,蒙古族与自己民族的习惯、习俗比较接近,心理上的共同素质较多,易于统治,“得朝鲜人十,不若得蒙古人一,得蒙古人一,不若得部落人一,族类同,则语言同,水土同,衣冠居处同,城郭土著,射猎习俗同”。[7]因此皇太极决定西赴宣大边外,收复察哈尔余部。这种舍近求远,不遗余力征服察哈尔余部不能说不是民族心理所造成的。1635年,漠南漠北蒙古已基本统一在后金的版图中。

(三)对汉族人民的管理难题

皇太极入主中原最大的障碍便是如何对汉人进行管理,他们认为,满汉民族不同,习俗不同,则对汉族的统治就不易巩固。何况对于汉族如何统治,没有形成统一有效的办法,虽然皇太极在东北汉族居住区实行“以汉治汉”的政策,但仍未达到预期目的,努尔哈赤“以满治汉”政策的影响仍未改观。正如他所说的“朕反复思维,将来我国既定以后,大部一拳,彼明主若弃燕京而走,其追之乎?抑不追而攻京城或攻之不克,即围而守之乎?彼明主如清和,期许之乎?……克取燕京其民人应该作何安在耳?”[6]说明随着形势发展,皇太极极有入据中原的需要与可能,但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安置中原众多的汉人。

皇太极的担心不是无根据的。他在东北统治下的人口有一百多万,而汉族人超过一半,那时汉人就已经使皇太极及满洲贵族非常头痛。汉族不断起来反抗,满洲贵族统治阶级咒骂盗贼蜂起,乘马杀人行盗,同时大批在辽东地区的汉人逃亡,以至满人也相继起来反抗和逃亡。对于辽东地区,汉人不太多的情况下,皇太极都疲于应付,何况一旦入据中原,汉民众多,恐怕更难管理,若天下汉人都反抗满清统治,岂满洲族不是有灭顶之厄吗?并且努尔哈赤不时对汉人实施大规模屠杀,汉人闻之粟然。虽然皇太极在天命十一年下谕“每备御止给庄丁八,牛二,以备使令,其余汉人分屯别居,编为民户”[6]以示宽大政策。但仍未改变“汉人每被侵扰,多致逃亡”[6]的现象。

(四)对满族贵族的贪污风气无法禁止

皇太极对入据中原后,满洲贵族贪污霸占领地的问题也束手无策。由皇太极说“我国贝勒等皆以贪为心,应作何禁止?[6]可以看出,他对本民族的贵族阶层也很担忧,皇太极认为,贵族阶层在战争时期能够团结对敌,一旦进入和平时期,必然发生变化。

(五)对先进的汉族文化对落后的满族文化的冲击的担忧

满族自进入辽东地区,皇太极就已感到汉文化对其民族的阵阵冲击,因为没有一个后进民族同化先进民族的历史,只有先进民族同化落后民族的历史。所以,皇太极不愿意重蹈其祖先的覆辙。大清王朝的奠基者——皇太极是个精通典籍的满族首领,他深知其祖先金的历史,在12世纪,宋金对峙时期金的兵力非常强大,连北宋都城汴梁都为之攻下,却使进入中原的女真不复存在,皆成汉俗。

皇太极认为满洲族居住最安全的地方便是辽东,一旦入据中原,数世之后皆成汉俗。故天启七年(1627),皇太极进攻锦州,曾致袁崇焕书说:“我皇考以昔日辽金不居其国,人处汉地易世之后,皆为汉俗”,他希望“汉人居山海关以西,我们居辽河以东,满汉各自为国,故未入关。”[6]他从本民族实际出发,认为“满洲最好居关外,明治关内,各自成国,无意入主中原。并且他也明确地表示过,没有与明争夺统治权的欲念”,“太祖初尝必成帝之心”。[8]而那些汉族官劝皇太极入据中原,从大一统观念出发,如汉官胡贡明,宁完我要皇太极学汉高祖“拿出颠倒豪杰手段来”,并以“不五年间,便成一统之功”相诱,秀才黄昌要他学朱洪武“顺天应人而成大业”[8],书房秀才江云从皇太极祖先未竟事业入手劝皇太极入据中原,来完成天所预定的大业,但皇太极不为所动,他认为以少数民族统治多数民族,以蛮夷之族统治先进民族,统一大业必不久。元朝蒙古族统一中国九十七年后被迫退到长城外为证。皇太极分析蒙古族败亡的原因是习汉俗、穿汉服、弃本国语,导致覆亡。以此为鉴,皇太极努力恢复旧制,崇祯七年(1634),把东北汉地名一律改为满洲名,把官职的汉名称改称满洲旧称,并下谕“嗣后不许沿袭汉语旧名”,若不遵新法“称旧字旧名者,查出决不轻饶”。[6]在他称帝后,进一步分析蒙古族亡国之因,“蒙古贝子弃本国语言,凡称呼名字,学喇嘛国言语,其国日衰”[6]。

因此,皇太极 “命儒臣编译《三国志》及辽金元史,性理诸书,以教国人”[4]。对金世宗恢复祖宗的衣冠制度和善于骑射风俗的改革视为楷模,他说:“朕读史,知金世宗真贤君也!”[4]在他读“金世宗本纪”时“曾御翔凤楼,传诸王大臣,不许褒衣博带,以染汉人习气。”[8]皇太极为了要求满洲贵族学习金世宗,禁止女真人接受汉俗,恢复旧制,在1636年12月集诸大臣、贝勒于翔凤楼,训示“朕管金太祖太宗法度详明,可垂久远,至熙宗合喇及完颜亮之世,尽废之,耽于酒色,取乐无度,效汉人陋习,世宗即位,奋图法祖,勤求治理唯恐子孙们效法汉俗,预为禁约,屡以无忘祖宗旧制为训。衣服语言,悉遵旧制……后世之君,渐至废懈,忘其骑射,至于哀宗,社稷倾危,国遂灭亡……朕发此言,实为子孙万世之业也!在朕岂有变更之理,恐后世子孙忘旧制,废骑射,故常切以虑耳。”这段文字说明皇太极心目中,要置万世之业,必须遵本民族的旧制,金世宗恢复旧制才使金朝中兴、繁荣。后世子孙废旧制,习汉俗导致亡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狭隘的民族意识。可以说这种民族意识和心理素质在某种意义上阻碍了皇太极入主中原。

总之,皇太极未入主中原,主要是民族意识和心理因素使他不想入主中原,皇太极及其统治集团对明王朝天朝大国的畏惧心理、对汉族官员的戒备心理、对汉族人民的管理难题、对满族贵族的贪污风气的担忧以及对满族文化会淹没在汉族文化中的担忧等问题困扰着皇太极进一步入据中原,可见诸多因素阻挡皇太极的进一步发展,他只能称雄于关外,而不能统一整个华夏大地。

[1]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明实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3][清]郑廉撰.王兴亚点校.豫变纪略[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4.

[4]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5][明]宋濂.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6]大清历朝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8.

[7][清]魏源.圣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4.

[8][清]蒋良骐.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 1980.

[9]辽宁大学历史系.天聪朝臣工奏议·上卷[Z].1980.

K249.205

A

1673-2219(2012)06-0042-03

2012-02-18

王晓媛(1985-),女,山西孝义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专门史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明清史、社会史。刘玉璟(1983-),甘肃定西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史。

(责任编校:王晚霞)

猜你喜欢

皇太极努尔哈赤满洲
大汗已逝各自飞
《竹叶亭杂记》中的满洲萨满遗风
横田文子“在满”期间的创作
“满洲”文学与作家探究
先生冷吗?
一梦前尘念三生
赏赐仇人
夜幕下的满洲
北陵石马和石骆驼的由来
李成梁收养努尔哈赤说的起源与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