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还乡》看哈代的自然观

2012-04-08胡克红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河南驻马店463000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哈代克林荒原

胡克红(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系,河南 驻马店 463000)

从《还乡》看哈代的自然观

胡克红
(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系,河南 驻马店 463000)

《还乡》是托马斯·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中的的代表作。从近年来新兴的生态批评理论视角看,该小说充满了对大自然的关照,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关系的深情描绘与赞美,体现了哈代热爱自然、崇尚自然、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思想和意识。

哈代;还乡;生态批评;自然观

一 引 言

“生态批评是研究文学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问”。[1]生态批评理论于20世纪90年代初始于美国并逐步向世界各国扩展。它是在当今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语境下,在全球风起云涌的绿色运动的感召下,在文学批评领域 掀起的一股“绿色批评”浪潮。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进步,人类在悠然享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创造的累累硕果的同时,大自然也因人类的探索与开发被破坏的程度日益深化,环境问题纷至沓来。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变暖、物种灭绝、酸雨、土壤沙漠化、臭氧层空洞扩大、温室效应以及大气与水源污染等都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事实证明,生态危机的实质是人性危机,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和自然观方面的危机。正如历史学家唐纳德·沃斯特所说“人类正面临着一场生态危机,这一危机不是生态系统作用的结果,而是人类伦理道德系统作用的结果”。[2]生态批评理论将生态伦理思想引入文学领域,通过寻找文本中自然的缺席,研究作品中自然如何被再现,并通过重新发现、重新思索、重新阐释自然写作,唤醒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英国19世纪后期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哈代是公认的描绘大自然画卷的高手。自然是他创作的一个永恒主题。哈代于1840出生在英国西南部多塞特郡的上博克汉普顿村,即哈代后来作品中的“威塞克斯”地区。多塞特“远离尘嚣”,贴近自然,风景优美。哈代出生在多塞特并在那里长大,除了曾到伦敦学习五年,一生很少离开过家乡。19世纪中叶,强大的英国工业革命尚未侵入多塞特,那里的人们仍然过着宁静的田园生活。而哈代曾经在伦敦患过的两次重病,也均是回到家乡后得以治愈康复。于是哈代终于意识到,是家乡新鲜的自然空气与和谐美满的田园生活给予了他生命与健康,他属于“威塞克斯”。从1895起哈代定居家乡多塞特。哈代的定居意味着他的精神“还乡”,回归自然。多塞特秀丽的风景,肥沃的土地,宜人的气候,神秘的历史遗迹,多彩的地方民俗和特色,以及丰富的民间传统和勤劳朴实的人民都为哈代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哈代一生著有十四部长篇小说和四十余篇中短篇小说。哈代将自己的小说划分为三大类,即浪漫与幻想小说、爱情与阴谋小说、性格与环境小说(或称“威塞克斯小说”)。其中,性格与环境小说最能代表哈代小说的创作成就。哈代把他对家乡的全部深情都熔铸在其创作的“威塞克斯”小说世界里。《还乡》是哈代威塞克斯小说中的代表作。在该作品中,哈代对自然有着大量充满真情的描绘,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关系有着由衷的赞美,体现了他热爱自然,崇尚自然,回归自然,与和谐共处的生态思想和意识。

二 小说《还乡》中蕴含的生态自然观

首先,《还乡》充满对大自然的关照。事实上,哈代对自然的关注和赞美贯穿于他作品始终。从心理学角度讲,儿童时代的早期经验在一个人个性的形成中发挥着极大作用。对于文学艺术家来讲,其早期经验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持久地影响其文学艺术创作的审美情趣、创作思想和风格等。如前所述,哈代作为多塞特本土人,他的生活贴近自然,对自然感情无比深厚,形成了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天性。不少评论家们曾说过,哈代早期小说的真正主人公就是大自然。早年幸福的生活经历使哈代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也是他小说创作的主要来源。他善于捕捉大自然景观的独特性,能够听懂大自然发出的不同声音。在他看来,一切自然现象,如山川河流,山谷荒原,花草树木,太阳月亮,星星和风等都充满生机和活力。早在1871年,哈代的第一部小说《计出无奈》就已证明他是一个细心娴熟的大自然观察者。哈代的第二部小说《绿荫下》,更是展示出一幅十足的田园画,哈代自己用“荷兰派的田园画”作为该小说的副标题,精心描绘了一幅幅充满活力,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风景画卷,讲述了普通乡村百姓欢快和谐的生活故事。弗吉尼亚·伍尔夫认为,哈代小说“证明他是大自然的一位细致入微,炉火纯青的观察者,他清楚地知道雨点落在树根与田野的区别,也熟知风儿吹过不同树木的枝桠时声音的不同”[3]。伍尔夫称赞哈代是“田野和晨曦的忠实的儿子”[4]。由于哈代对自然充满无比深厚的感情,他的作品充满了对自然的关照和赞美。自然的美丽源于自然的崇高。自然的崇高源于自然的生机、活力和威力。人们往往通过对自然美的发现和赞美来倡导人应该有的道德和理念。请看《还乡》中荒原水塘初春时节的自然景象描绘:“如果静静观察,则会发现水塘里充满生机。一个胆怯的动物世界已经开始苏醒过来,迎接春天。小蝌蚪和水蜥开始在水里朝上冒泡,在水下追逐;蛤蟆发出像是小鸭子叫的声音,三三两两往岸边爬去;头顶上,熊蜂在渐渐强烈的阳光中四处飞动,它们的嗡嗡声一会儿来,一会儿去,像是打锣声一般。”[5]自然界里所有生命都在苏醒复活,充满生机。哈代笔下的自然古朴壮美,,魅力无穷。尤其是小说《还乡》开头一整节关于爱敦荒原的描绘令人印象深刻,这段关于爱敦荒原自然景观的出色描写,堪称英国写景散文中的佳篇:“苍茫暮色与爱敦荒原的景物结合起来,演化出一种景象,庄严而不严峻,动人而不艳丽,它的警诫缓慢有力,它的简朴宏大壮观。”[5]黯淡暮色中的爱敦荒原更加显示出壮美而神秘的色彩,令人敬畏。哈代“把大自然理解为一种力量”[6],爱敦荒原就是大自然伟力的象征,“拥有一种自古以来永久不变的特性”。“沧海桑田,江河改道,世事兴衰,但爱敦荒原保持不变。”“荒原上哪怕是极细小的高低不平之处,都不是斧凿、犁耕、锹挖的结果,而是因了最近一次地质变迁的造化之功作成而一直保持到现在。”[5]大自然的巨大威力和雄伟气魄令人崇敬!

哈代作品中的大自然往往不仅作为故事背景来描写,还与故事人物和他们的行为融合在一起,达到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融合和统一。哈代笔下的自然被拟人化,被赋予生命,也拥有人类喜怒哀乐各种情绪。《还乡》中被哈代拟人化的爱敦荒原同样令人难忘:“这时的荒原很警觉,一副专心致志的样子。世间万物都已沉入梦乡,荒原却慢慢地苏醒过来,屏息聆听。它巨人般的形体,每天夜晚似乎总在等待着什么。”“荒原这个地方,眼下与人的性情完全协调一致——既不可怖,又不可恨,也不难看;既不平庸,又不呆板,也不消沉;但和人一样,受到冷落,默默忍耐着。”[5]在哈代笔下,古朴庄严的荒原充满神秘和灵性。哈代以其敏锐的眼光和高度的崇敬之心洞悉大自然的美丽与活力,并热情赞美自然,真实反映出他对自然的眷恋和远离尘嚣生活向往,体现了热爱自然、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生态思想。

其次,《还乡》中展现了哈代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入思考。生态批评把批评的焦点从社会关系转移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看作既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又是社会中的一员。它思索、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并试图改善这种关系,最好地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哈代在作品中并非单纯地为写景而写景,而是试图传达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理思考。《还乡》正是一部关于自然、人与命运的小说。在该小说中,哈代除了对大自然进行关照、赞美和崇敬外,还表达了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入思考。哈代认为,自然是生命之源。人是自然的产物,自然之子。人应该贴近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哈代笔下众多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人物形象之所以感人,就是因为那些男人和女人都贴近大自然,甚至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哈代在其作品中热情赞美的人物都是热爱自然,了解自然,同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大自然的儿女们”[7],即:自然之子。在《还乡》中哈代成功塑造了三个自然之子的人物形象:克林、维恩和托玛沁。克林是小说的男主人公,自幼在爱敦荒原长大,他热爱荒原的一草一木,热爱大自然。虽然克林在巴黎经营珠宝生意多年,但对资本主义的金钱和掠夺的原则充满反感,于是毅然远离喧嚣的繁华都市,返回家乡爱敦荒原,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与乡亲们共同劳动,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在克林看来,荒原“最能激动人心,最能使人变得坚强,最能给人安慰”。他甘愿生活在荒原,而不愿到任何其他地方去。克林从孩童时代就与荒原紧密交织在一起,任何人望着荒原,都很难不想到他。正如哈代所说:“如果说有谁真正熟悉荒原,那么这个人就是克林,他身上浸润着荒原的景象、荒原的物质和荒原的气味。克林可以说是荒原的产物”[5]。红土小贩维恩虽不不像克林是土生土长的荒原人,由于经常出没于那里,也早已与荒原完全融合在一起,夜里常常就在荒山谷里露宿,他“躺在地上,拿了两块草皮块搁在身上,一块往上拉,盖住了他的头和双肩,另一块盖住了背和双腿,这样,即使在白天,他也不容易被人看见。草皮块盖在他身上,有石楠的一面朝上,看上去跟长在那儿一模一样。”[5]这段描写形象刻画出维恩就是荒原自然界的一部分,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托玛沁是土生土长的荒原人,她爱荒原并且从来没有离开过那里。对她来说,荒原的“空气中没有恶魔,每一根灌木、每一根树枝不存在恶毒”。她说过除了荒原以外,“让我住到别的任何地方,我都不会快乐的”[5]。小说中的托玛沁是荒原大自然中的一部分,她的各种各样的动作被比作各种不同鸟儿的飞翔姿势,例如,当她沉思时犹如一只停在空中,翅膀不见扑打的红隼;受惊时像一只翠鸟,无声地疾飞;宁静时像一只燕子,快速地掠过。这些描写都表现出托玛沁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自然属性。总之,克林、维恩和托玛沁都是哈代笔下“大自然的儿女们”的典型代表,他们热爱自然,贴近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通过描绘与讴歌自然之子,哈代表达他对人应有的自然美德的赞赏,体现出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生态思想。

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19世纪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侵入英国农村,使宗法社会基础崩溃,传统经济结构瓦解,自然面貌遭到破坏,个体农民走向破产和贫困。哈代见证了社会物质财富的迅速发展和人们对自然的肆意破坏。面对严酷的现实,哈代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在作品中表达了他的思想。哈代一生的生活都远离尘嚣,贴近自然,充分证明了他对大自然深切的爱。随着当今全球生态危机的日益加剧,人类越来越担心自己的生存环境,开始号召生态保护运动,呼吁人们热爱自然,回归自然,遵守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事实上,哈代早已在他的小说彰显出他崇尚自然,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意识。

此外,《还乡》对人与自然界生物的关系也进行了深入思考。对于哈代来说,大自然是生命之源。除了人类,自然界一切生物都是自然的产物,它们和人类一样都有权利生活在大自然,和人类就像兄弟姐妹朋友。“人跟太阳底下任何有生之物比起来,都完全平等,一点也不优越”。[5]人们应该爱护自然界其他生物,保护它们,与之和谐相处,而不是肆意虐待和滥杀它们。哈代热情赞美了人与自然界生物的友好和谐关系。当小说主人公克林在荒原上劳动时,周围的生物把克林当做它们同类中的一员,对他十分热情友好,没有攻击威胁他。“蜜蜂很亲昵地在他耳边嗡嗡作响。琥珀色的蝴蝶在他的喘气中飞舞,落到他弯着的腰上,又伴随着他钩刀闪闪发亮的光点翩跹。翡翠绿的蚱蜢,成群结队地往他脚上方蹦跳。大苍蝇在他身边嗡嗡飞舞,并不知道他是人。一群一群的小兔子从窝中跑出来,在小丘上晒太阳。这些动物没有一个害怕他。”[5]此时的克林与自然界生物从物我相亲到物我相忘、物我同化的境地,完全融合在了一起,达到了审美的最高层次。今天,随着地球生态环境的不断破坏,肆意虐杀动物甚至导致一些野生动物濒临灭绝。人们开始关心动物,并呼吁保护动物。而在近一个世纪以前,杰出的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就已经表达了保护动物的意识。因此,从整体生态平衡系统的角度来看,哈代敏锐的预见早已充分体现在他的作品中。

三 结 语

如上所述,人类既然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界其他生物的关系是朋友和伙伴之间的平等关系,那么,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自然界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因此,人与自然的矛盾就应依靠人类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而不是通过双方你死我活的斗争解决。人与自然应和谐统一,协同发展。这一观点事实上包含着深层生态学的思想,体现出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随着18世纪60年代英国第一台蒸汽机的运转,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开始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作用于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日益丰富的物质财富。经过两个多世纪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肆意开发与掠夺自然之后,当人类沉浸于自己取得的伟大成就的同时,也尝到了人类中心主义给自己带来的苦果。大自然向人类敲响了警钟,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已经严重地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哈代作品中体现出的深层生态学思想和对人类中心论的反思,为如何摆正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人与自然的生命联系中,人类自然互为环境。在生态系统中,存在的是多个中心,而并非只有人类才是唯一中心。人类有作用于自然的一面,自然也有反作用于人类的一面。人类应该尊重自然,按照客观规律开发利用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

[1]Cheryll Glotfelty.Introduction: Literary Studies in an Age of Environmental Crisis[A]. in Cheryll Glotfelty& Harold Fromm (eds.) The Ecocriticism Reader: Landmarks in Literary Ecology Athens[C].Georgia: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1996.

[2]Donald Worster.The Wealth of Nature: Environmental History and Ecological Imagination [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1993.

[3]伍尔夫.论托马斯·哈代[A].瞿世镜.伍尔夫研究[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4]伍尔夫.论小说与小说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5]托马斯·哈代.还乡[M].王守仁,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

[6]Virginia Woolfe.The Novels of Thomas Hardy[M].London:The Hogarth Press,1932.

[7]曾令富.哈代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7):22.

I106

A

1673-2219(2012)06-0029-03

2012-04-12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GWX031)。

胡克红(1968-),女,河南许昌人,副教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责任编校:王晚霞)

猜你喜欢

哈代克林荒原
哈代诗歌的民谣艺术
关于《红楼梦》《荒原》神话叙事的比较研究
烫不死的细菌
An General Analysis on Thomas Hardy’s Pessimism in Wessex Novels
不倒的陀螺
The Tragical Cause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妇科再造胶囊联合克林霉素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
难忘雪漫荒原夜
威塞克斯“万物有灵”观与哈代小说的神秘风格
克林霉素的不良反应及用药安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