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清照词作的意境美

2012-04-08魏飞莲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3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韵味李清照词人

魏飞莲(安徽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

李清照词作的意境美

魏飞莲
(安徽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

李清照是我国宋朝文学史上杰出的女词人,她的词自成一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她以其旷世之思准确地捕捉生活中的种种物象,升华为一个个清新淡雅的意象,以表现生活之情趣,张扬词人之个性,寄发幽隐之情思,从而形成其词作独特的含蓄蕴藉、余味无穷、物我浑融的意境美。她以其清新灵秀之笔,在古代诗词的艺术世界里为读者创造了情景交融、韵味深长的奇异世界。其间展现了词人在生活领域和艺术领域对美的追求,呈现出丰富的意境内涵和审美情趣。

李清照;词;意境美

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通晓音律,工于散文,能书善画,尤其长于诗词。她是一位有艺术才华的作家,出生于书香门第,仕宦之家。李清照的青年时代是在北宋相对统一 的政治局面中度过的。在这一时期学术文化方面相对发展,在词作方面,更显现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李清照又生活在那样比较宽松开明的家庭,因而造就了她率真自然的性格和心灵,奠定了其独立自由的文学创作风格。在词的内容上,她以女性特有的艺术感受来展示前人未曾展示过的种种人生境况和生活情趣:意境深远,感情细腻,含蓄蕴藉,意味无穷,把婉约雅词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高潮。“李清照的词多用白话,与周邦彦似乎相反。但是造语清新,其成功也则一。她的意境超妙,是女词的特长。”“像她那样的词,在意境一方面,在风格一方面,都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1]P372-373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2]P264-265、P276意境说早在唐代已经诞生,而它的思想根源可以追溯到老子美学和庄子美学。在先秦“象”这个范畴,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到了魏晋南北朝,“象”终于转化成“意象”。它已经取得了意和象、隐和秀、风和骨等多种规定性,内涵大大得到了丰富。到了唐代,“意象”作为标示艺术本体的范畴,已经被美学家比较普遍的使用了。但是,唐代诗歌的高度艺术成就和丰富的艺术经验推动唐代诗歌美学家从理论上对诗歌的审美形象作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推出了“境”这个新的美学范畴。“境”作为美学范畴的提出,标志着“境”说的诞生。“意境”不是表现孤立的物象,而是表现虚实结合的“境”,也就是表现造化自然的气韵生动的图景,表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气)。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互映、韵味无穷、活动着本体生命的诗意空间

诗词的审美价值在于意境创造,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3]P191王国维谈到艺术作品的时候,‘境界’和‘意境’基本上是一个概念”。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女词人,自古以来人们都给予她的词很高的评价,“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她的词不仅具有谐协定声律,美妙的字句,完成了词的形体美;而且能不露痕迹,自然地把她的意境情感在词里尽量表现出来。”[1]P347、P370李清照以其清新灵秀之笔,在古代诗词的艺术世界里为读者创造了情景交融、虚实互映的韵味深长的奇异世界,其间展现了词人在生活领域和艺术领域对美的追求,呈现出丰富的意境内涵和审美情趣。李清照的词意境美主要体现在:虚实相生的取境美、意与境浑的性情美、深邃悠远的韵味美这三个方面。

一 虚实相生的取境美

虚实是中国美学一对重要概念,虚实结合,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在虚实二者之间,中国艺术对虚更为重视”[4]P175。“‘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5]P89虚实相生的技法为接受者创设了想象无限的审美空间,使作品有无穷的意境。李清照的词就是这样的虚实互映:情为虚,景为实,情景相融,虚实相生。在《一剪梅》、《醉花阴·重阳》、《多丽·咏白菊》中,她通过撷取秋天的一些典型实景:秋风、秋雁、秋花、秋树、秋雨来层层渲染她那不堪的愁情,表面上是词人在悲自然之秋,但由于词人以实寓虚又化虚为实,高明的读者在想象与联想中又分明能领略到女词人实质上是在悲人生之秋、悲世运之秋的深层意蕴。《一剪梅》中词人通过撷取秋天的池塘荷花凋残的典型实景,接着写想象云中大雁捎回丈夫的书信、想象夫妻相聚之时临窗望月,共话彼此相思之情,这些美好的景象却只是想象,是虚无的。她以满衬缺期待着结合的美满,这样更增添了忧愁,转而看见荷花的残败,更是愁中又愁,无法排解。“以虚泛的心绪符号修饰眼前的实景。”[6]P50实体之所以有用,那是因为虚泛的心绪符号在其中起作用。这样的心情使这秋日的残荷更具离愁別苦之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面是水边景物的描写,一面令读者驰骋想象:词人看到眼前的荷花到了季节自然凋零,流水自然流去这一自然规律,想到青春易老、年华易逝,这也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人生如此短暂,与丈夫分别不知何时才得相见,真是愁的苦!如此思的深切,故想到丈夫也一定和自己一样在那里思念着,这样的相爱而又无法相聚真的是像“落花”、“流水”,无可奈何的感伤油然而生。词人以理驱情,然而情感却拂之又来,难以控制。于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理智的挣扎反而陷入更深的思念境地。由景到情,由情到景,再由景到情,这样虚实相生,情景相融 。这种情感思想没有直接外露,它主要通过纯客观地描写对象,传达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从而使思想更为宽泛、丰富。“艺术家创造的形象是‘实’,引起我们的想象是‘虚’,由形象产生的意象境界就是虚实的结合。”[5]P67虚实相生是使艺术作品富于意境美的重要法门。艺术家们通过匠心选择、组构、创造出富有张力的意境画面。胡云翼评论李清照的词说到“她的词不仅具有谐协的声律,美妙的字句,完成了词的形体美;而且能不露痕迹,自然地把她的意境情感在词里尽量表现出来”[1]P370。这样从有限到无限,借此唤起接受主体的审美联想,使之驰骋其间,感受自然、社会的奥秘;认识自我的心灵的微妙,并进入忘我的畅神境界。这就是艺术意境的魅力。

二 意与境浑的性情美

李清照善于营造一种意境美,或清丽柔软,或雄浑壮阔,都是通过情景交融的笔墨渲染出来,这也是她诗词创作的成功所在。李清照一生处境变化极大,年少时生活富裕安定,家庭和睦,此时大多词作都欢快洋溢,如《如梦令》,描绘了一副明朗生动的夏日晚游图,落日的余辉沐浴着清清溪水,凉爽的柔风抚摸着斗艳的荷花,年轻活泼的游人沉醉在红荷绿叶的美景中,不知不觉迷失了归路。于是,在“争渡,争渡”的嬉戏中,喧闹的人声又惊起了藕花深处的一滩鸥鹭。少女活泼、欢快、与夏日荷塘的明丽、葱郁相融合。这首词充满着热情、爽朗的朝气,活跃着青春的活力体现出词人年轻时的那种积极向上,开朗的胸怀和乐观进取的精神,描绘出美丽的自然景色,词风清丽,造打出明丽柔婉的意境美。

婚后不久,社会发生党争,夫家和娘家均被卷入漩涡。赵李两家在激烈的党争中,实际上已经变成完全对立的两派。李家受到沉重的打击,被逐出京城。李清照以耿直的性格以及她对父亲怀有的深厚的感情,被迫随父亲回原籍。与丈夫两地相隔,此时李清照写此词寄给远在汴京的丈夫。“此词应是因父亲卷入党争被迫追随父回原籍寄给远在汴京的丈夫的作品。”[7]P50《一剪梅》是李清照的代表词作之一。这首词情景交融,写出了意境的艺术美。“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感人,意与境二者而已,已焉者与境深,其次或以境盛,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8]P111-112意与境的结合,意中必含有情,情是意境的基本要素,无情就不能成意境。“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5]P7意境诞生于情景融合无痕迹,妙然天成之中。意与境的结合必须达到完整统一,和谐融合,自成一个独立自在的意象界。同样是写秋日衰败景象,在《怨王孙》中,写晚秋生气蓬勃,景色鲜妍,充满了热情。差别这样大是因词人的情感变了,现在与父亲回到原籍后,自己与情投意合的丈夫相距遥远。父亲被打击,已成对立派关系的两家不知还会不会和好,面对现实此时词人的心理感觉上很寒心。此时的秋日残景词人不愿去看,但是秋日从感觉上提醒词人秋日的冷。“一切景语皆情语。”[3]P225此句虽没有一个离情别绪的字眼,却句句包蕴极为含蓄,在视觉、嗅觉、触觉等方面把自然的秋意和心理感觉上的秋意融为一体,给人身心俱寒之感。此时情与景达到了融合而无痕迹。

南渡以后,李清照和许多士大夫阶级的人物同样遭受了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痛苦,这种悲惨的经历和深沉的痛苦,把她个人的生活与民族的灾难紧紧连在一起。反映在词中,由早期的玲珑典雅、潇洒疏落变而为晚期的沉郁悲凉。《声声慢》是这时期的代表作品。在这首词中凄凉的愁情通过环境景物的描写层层渲染烘托出来,用“乍暖还寒时侯”的“ 晚来风急”,“最难将息”的“三杯两盏淡酒”,“旧时相识”的“过雁”,满地堆积的憔悴黄花,黄昏时候的“梧桐更兼细雨”这些凄淡开阔的意境来反衬内心悲苦的情绪。作者没有局限于狭小闺阁中抒发愁情,而是把“愁”寄托于宇宙大地,让一腔愁思弥漫于茫茫人世间。词中以秋景衬托心境,笔势横奇突兀,意境步步紧迫,把眼前景与心中情融合映照,紧扣愁绪,层层渲染,如泣如诉凄婉动人,使人倍感词的意境之沉郁、哀婉与悲凉。由于这种感情是通过环境景物的渲染创造强烈的艺术氛围来传递给读者,因而意与境浑的深切。

三 深邃悠远的韵味美

“在意与境的和谐统一中,产生了一种新的‘东西’,我国古典美学称之为‘韵味’。”[9]P265意境创造的魅力所在就是要让作品有耐人玩索的韵味。艺术的韵味用著名学者童庆炳先生的话说就是“风气韵度”、“情调神姿”,就是超越具体物、景点上的难以言说的美,指意境中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也即是司空图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作者不用很多笔墨,就把所要表达的情意含蓄的显露出来,达到语尽而意无穷,让读者产生一种绵绵不尽的联想。李清照的很多词篇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耐人寻味的感情,善于借助丰富的想象和高度的概括力创造出艺术形象,都留给人一种婉转曲折,余味无穷的韵味美。如《如梦令》小令描述了一个完整的生活小故事,化用了孟浩然的《春晓》,在一问一答中极为细腻的表现了惜春的情感。尤其是“绿肥红瘦”,“红”“绿”以颜色代替了叶子和花,“肥”“瘦”以形态突出叶子和花的特点,将风雨后绿叶肥茂,红花凋残的暮春景象描摹的宛如亲眼看见,不仅刻画了生动的意象,创造了完整的意境,而且不饰雕琢富有自然美,让人对生活产生无限向往。她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给人足够的美的享受。《一剪梅》词中秋日池塘、残荷、落花、流水构成一秋日惨淡的境象,这些境象虽未直接叙述词人的愁苦,却引发、导向比直接境象更为广阔、丰富的间接意象,使人看到词人的愁苦的面容,此情此景“言有尽而意无穷”。在词的场景的截取中,有限的语言给人一种凄清晶莹的意境,满纸的愁苦散之不去。《添字丑奴儿》词作连用叠句,节拍复沓,辞情委婉,深具语言的形式美和韵味美。上片视觉中的芭蕉,传芭蕉树之神,树叶蕉心,一舒一卷,相互依偎,正如情意绵绵,表现出词人对故土的无限眷恋。下片则写听觉中的夜雨芭蕉之声:凄厉单调的雨打芭蕉声,渲染出了一片异乡凄凉孤独的气氛,使词人愁而至于损。北人、枕上、芭蕉、细雨和成了一幅“北人愁听雨打芭蕉图”,这样猝然一合,使得余韵袅袅,引导人们进入到词所表达的那种缠绕在每个读者和词人心间的凄清的情感高潮。

[1]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M].济南:济南出版社, 2005.

[2]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3]王国维.人间词话[A].郭绍虞.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4]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6]杨柏岭.唐宋词审美文化阐释[M].合肥:黄山书社,2007.

[7]冷成金.唐宋词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8]滕咸惠.人间词话新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4.

[9]胡经之.文艺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I206

A

1673-2219(2012)06-0021-03

2012-04-13

魏飞莲(1980-),女,安徽亳州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美学。

(责任编校:王晚霞)

猜你喜欢

韵味李清照词人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点绛唇
词人的职业
略述《三脚螭龙壶》的壶姿韵味
略述《四方仿古》的壶中韵味
《浮世清欢,岁月安好》
喝醉的李清照
李清照改嫁辨证
林逋梅妻鹤子
秋之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