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是观》为张大复所作献疑

2012-04-08曾果果

关键词:剧作传奇戏曲

曾果果

(贵阳学院音乐系,贵州 贵阳550005)

《如是观》因明代无名氏传奇《精忠记》写忠臣岳飞被害,奸臣秦桧受冥诛,未快人意,有意“削旧为新”,改写成岳飞战胜金兀术,迎徽、钦二帝还朝,将里通外国的秦桧夫妇凌迟处死,故名《倒精忠》,又名《翻精忠》。此剧是否为张大复作,学界历来存有异说和争议。

清初人高奕《新传奇品》著录了张大复的十六部传奇,其中第一部就是《如是观》,据高奕《新传奇品序》说,其著录系据自己“笥中所藏传奇”,而且,高奕与张大复为同时代人,按说不应有误[1]。然而,成于康熙末年的《曲海总目提要》卷十一“如是观”条却说:“闻系明末时吴玉虹作”[2]。大约成于康熙末或雍正初的无名氏《传奇汇考标目》另有“别本”,“别本”的第五十九条“吴玉虹”名下列有《如是观》、《齐天乐》两剧[3],故《如是观》是否为张大复作或两位作家是否各有一本《如是观》,成为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如是观》现存清康熙五十三年抄本(杜颖陶藏,《古本戏曲丛刊》三集据此影印)和清《环翠山房十五种曲》抄本,均未题撰人。这使得关于《如是观》作者的争议一直延续至今。

20世纪40年代傅惜华就曾在《戏曲家张大复作品考》一文中指出,《如是观》为吴玉虹作“殊不足据”[4],但在20世纪50年代完成的《明代传奇全目》中,傅先生又将《如是观》著录为“吴玉虹”作,并且特意指出《古本戏曲丛刊》三集卷首总目将《如是观》“误题为清张大复撰”[5]。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亦将《如是观》系于张大复名下,且云:“一说明末时吴作虹作,似不可靠”[6]1221①“吴作虹”当系“吴玉虹”之误植。。但也有学者认为《如是观》系张大复作的结论“估计不会错误”[7];当然也有学者并不认同这一结论,例如,邓长风先生就指出:“在张大复的今存作品中,成就最高、被介绍最多的,一直公认是《如是观》传奇;然而恰恰就是这部《如是观》,它的真正作者可能并不是张大复。”[8]不过,邓先生并没有就此展开论述。

《如是观》不仅被当成张大复的代表作,而且是将张大复划归苏州派的主要依据之一。张大复一直被视为苏州派的核心成员,这除了他与苏州派的代表人物李玉等过从甚密之外,《如是观》著作权的认定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如是观》借为岳飞翻案,表现了剧作家内心的“冤恨”——对异族入侵的不满和对背叛祖国效忠“胡人”的奸臣的痛恨,抒发了“伏国仇尽扫胡尘”之志。这比在《万里圆》、《牛头山》等剧作中抒写亡国之痛,抨击权奸误国,鼓荡复仇之志的李玉等人的政治倾向似乎更加鲜明,因此,《如是观》一旦被认定为张大复的作品,长于写宗教剧的张大复被划归政治倾向鲜明的苏州派似乎也就顺理成章了。由此可见《如是观》的著作权问题是值得探讨的。

然而,在笔者看来,《如是观》为张大复作的结论是大可怀疑的,且申其详。

一、《如是观》的政治取向与张大复的政治态度不合

《如是观》对入侵中原的“胡人”是反感的,它所护卫的是汉族皇权,赞美的是英勇抵抗异族入侵的民族英雄,无论是将其置于明末还是清初的历史背景之下来解读,其反清卫明或反清复明的政治立场都是昭然若揭的。然而,这一鲜明的政治取向与张大复的政治态度并不一致。

张大复《寒山堂新定九宫十三摄南曲谱》之“谱选古今传奇散曲集总目”(约成于清康熙朝)题署“男继良君辅、继贤君佐同辑。”[9]可知,张有二子,一字君辅,一字君佐。一般说来,儿子的大名和字是由父亲决定的,只有没有文化的劳动者才在孩子入学发蒙时请先生取学名。“字”大多在弱冠之时确定,也就是说,张大复两个儿子的“字”有可能是清初才有的,即使君辅、君佐之“字”取于明末,入清后张大复并未将其改掉,从中似可以看出,尽管张大复是由明入清的苏州戏曲作家,一生穷困潦倒,也只是“粗知书”,但未曾入仕的他却没有明末清初苏州作家群中多数人所怀有的那种失落感和亡国之痛,相反,他期盼能辅佐君王——自己即使不能实现这一愿望,也要把这一人生理想寄托在儿子身上,希望他们走“货与帝王家”的“正道”,其两个儿子的“字”很直观地表达了这种人生理想。主要活动在清朝的张大复期盼儿子辅佐的君王有可能是清王朝的帝王,张大复的儿子清初仍然保留“字”君辅、君佐,或许可以说明张大复不反对儿子效忠新主,这在他的剧作中也得到了证实,其中最能表明其政治态度的是六部已佚的杂剧。

据张大复《寒山堂新定九宫十三摄南曲谱》之“谱选古今传奇散曲集总目”载,张大复撰有“万寿大庆承应杂剧六种”,这六种杂剧分别是《万国梯航》、《万家生佛》、《万笏朝天》、《万流同归》、《万善合一》、《万德祥源》[9]30。惜乎六部杂剧均已湮灭无闻,但从“万寿大庆承应”和其剧名不难肯定,这显然是为皇家歌功颂德的祝寿戏。“万寿大庆”专指皇帝或皇太后的诞辰,而且,只有从五十岁起的逢十整生方可举行“大庆”。据史料记载,清顺治帝福临十四岁亲政,二十四岁即死去,他在位期间,自己不可能有“万寿大庆”。因皇太后胁迫福临强行将其侄女立为皇后,福临不悦,与皇太后不睦,一直也没有为皇太后举行过“万寿大庆”。举行“万寿大庆”并且命宫内戏曲艺人或大臣以演戏方式“承应”,始于康熙朝,张大复的“万寿承应杂剧六种”当是为康熙朝的皇太后或皇帝“万寿”庆典而作。虽然这些剧作今已不可得见,但其中取悦当朝的政治态度昭然在目。很难想象,一个以侍奉异族统治者为荣的作家会在其另外的作品中抒发深沉的亡国之痛,表达对异族统治的强烈仇恨,鞭挞“通敌”的奸佞。

二、《如是观》的思想内容与张大复的其他剧作并不一致

据《新传奇品》、《曲海总目提要》、《传奇汇考》及张氏曲谱自录,可知其传奇作品有二十九种,其中现存剧作10部:《醉菩提》、《如是观》、《金刚凤》、《海潮音》、《钓鱼船》、《快活三》、《双福寿》、《读书声》、《吉祥兆》、《紫琼瑶》,《古本戏曲丛刊》三集全录。已佚剧作有《喜重重》②据《新传奇品》的著录,张大复有一本《喜重重》。现《古本戏曲丛刊》在张大复目下收有《重重喜》。对此孙楷第在《戏曲小说书录》中指出,《喜重重》与《重重喜》并非同一剧作,收入《古本戏曲丛刊》第三集的《重重喜》一剧并非张大复所作,另邓长风《明清戏曲家考略》亦持此见。在此笔者认同此说。、《发琅钏》、《痴情谱》、《芭蕉井》、《獭镜缘》、《龙飞报》、《天有眼》、《龙华会》、《双节孝》、《娘子军》、《小春秋》、《大节烈》、《罗江怨》、《新亭泪》、《天下乐》、《井中天》、《金凤钗》;未完稿的有《智串旗》、《三祝杯》。已佚的传奇中,《天下乐》残存《嫁妹》一出。《井中天》、《芭蕉井》与《獭镜缘》有残曲。本文只能以张大复现存剧作为主要参照系,通过分析对比这些剧作的题材、题旨来探讨《如是观》的著作权问题。

认定《如是观》为张大复所作的周妙中先生说:“《如是观》……和张氏其他作品的思想内容是一致的”[10]28,然而,读完张大复的现存剧作之后,笔者很难获得相同的感受,得出相同的结论。笔者发现,《如是观》的思想内容与张大复其他剧作的思想内容并不一致。

首先,从题材选择上看,《如是观》与张大复的剧作有明显差别。张大复并不像《如是观》的作者那样,热衷于在作品中表现重大历史、政治事件,刻画抵御外侮的英雄人物,眷顾现实。尽管从剧作名称来看,在其佚作中亦有《小春秋》、《大节烈》等似写历史故事的剧作,但由于这些散佚作品已不可见,且不像“万寿大庆承应杂剧六种”这样的标题能明确昭示剧作内容,故无法仅通过剧名来揣测具体剧情,对其立意、题旨更无法作出判断。但综观其现存剧作,并结合张大复曾“居阊门外寒山寺”[10]的特殊人生经历来看,其剧作有意疏离现实,迷恋宗教灵异现象和宗教人物的倾向倒是相当鲜明的。

从张大复现存剧作来看,其作品多写佛、道、神、怪。《醉菩提》取材于《钱塘湖隐济颠禅师语录》等小说,写嗜酒如命、滑稽多智,喝佛骂祖却终成大德的宋代僧人道济和尚;《海潮音》取材于《香山宝卷观音大士修道因缘》和《观世音菩萨本行经》等佛教典籍,写妙庄国敢于反抗外道修罗刹的二公主妙善修成观音菩萨行的历程;《钓鱼船》取材于《西游记》的刘全进瓜故事和《旧唐书》、《新唐书》关于术士李淳风的传记,写唐代术士李淳风的占卜神算和泾河渔户吕全成就再生姻缘后重上钓鱼船的故事;《双福寿》揉合《汉武帝故事》、《汉书·周勃传》、《资治通鉴》等与周勃、东方朔相关的传说资料,写“贼仙”东方朔与旁门外道奕巴斗法,王母下凡向希冀长生的汉武帝献蟠桃,恰逢周勃因功封王,夫妻双双八十寿诞,汉武帝将蟠桃转赐周府并亲书预祝百岁牌匾;《吉祥兆》凭空结撰,营造喜庆气氛,写庭生灵芝,波斯献宝,公孙益夫妻易装,历尽磨难,但由于有神仙白猿公相助,终于遇难呈祥,俱得功名,合门欢庆;《紫琼瑶》事无所本,写玉帝以失手打碎紫琼瑶的仙人尹喜赐行善的唐代建康刺史燕脆为子,燕脆二夫人李氏生子,左股有“琼瑶”二字,长大成人的琼瑶与父奉命勤王,太上老君助其战胜玉峰道人妖术,平乱扶国,并受封赏;《读书声》取材于冯梦龙的小说《情史》等,写一心向学的宋儒得护宝人熊之助与偷听其读书的船老大之女润儿历尽磨难终成佳配;《快活三》取材于凌濛初的小说《初刻拍案惊奇》等,写孤贫之人蒋珍无意中与富家女莺儿成婚,落难的蒋珍拾得他人躲海盗时丢弃的一桶橄榄,又遇白鹤驮他去扬州见落难的莺儿,既富且贵,快活之事有三;《金刚凤》取材于冯梦龙的小说《临安里钱婆留发迹》等,写五代时吴越王钱婆留与金刚女相遇,后却与李凤娘成婚,拜为驸马,金刚女大怒,凤娘欲迎金刚女为正妃,金刚女照镜子,见自己貌丑而自刎,此剧亦杂有箭射潮头以退海潮的灵异成分。

张大复的已佚剧作中绝大多数已无法考其题材来源和思想取向,庄一拂先生据残曲或剧名作过推测,认为《天下乐》写钟馗事,现有《嫁妹》一出传世;《獭镜缘》借许真人杀蜃精事附会而成;《金凤钗》疑写施蓉娘梦赠金凤钗事;《竹叶舟》与毕魏的同名传奇或许题材相同,毕魏的剧作写禅师以一片竹叶幻作小舟,引石崇入幻境[6]③庄先生还揣测,有可能是写历史人物的《新亭泪》或许是写王导、周顗事;《娘子军》或许写唐平阳公主事。这些已佚剧作均与写民族英雄的《如是观》的政治取向不同。。这些剧作政治色彩淡薄,宗教灵异色彩强烈,现实感不强,与张大复的现存剧作在题材选择和思想取向上有一致性,这使得张大复与其他苏州派作家相比显得颇为另类。

其次,《如是观》的政治意蕴与张大复剧作的题旨蕴涵也颇不一致。《如是观》歌颂抗击入侵“胡人”的民族英雄,维护汉族皇权,表现出鲜明的反清抗满的政治倾向和强烈的民族意识,而张大复的剧作不但没有“亡国之痛”,反而有取悦满清统治者的政治意蕴。

张大复的《双福寿》传奇完成于清初,剧中歌颂平乱靖边、安国定邦的王侯周勃,同时又大力颂扬实现天下一统的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借众神仙为帝王和贵胄祝寿,称汉武帝为“仁君”、“圣君”,“自从国丈周勃平定蛮夷,幸喜四海升平,八方拱服”等描写与康熙朝平息多处反清起义,收复全国领土实现天下一统的形势相合,当是献给清廷的祝寿剧,剧中取悦“天朝”的倾向相当明显。

张大复的《读书声》据明人小说改编,除描写贫寒读书人宋儒因搭乘戴老大货船遭陷害后意外得妻,旋被戴老大抛弃荒岛,复得人熊劫入山洞成夫妇之礼,意外得贼人藏于荒岛的大量财宝,终以财宝将陷于贼人之手的耶律县尹赎回的传奇人生之外,还刻画了元初海门县尹——“胡人”耶律乌梨铁木儿的形象。他“来如只饮官中水,归去惟看屋外山”(见第七出),“清廉刚介平生善”(见第八出),“为官清正,囊无私蓄”(第十五出),是一个两袖清风的清官,而且他明断戴老大诬告宋儒案,巧逼戴老大同意招宋儒为婿,而且拿出自己的俸银成就此事,表现了他体恤民情的良好品德。剧作有意把故事的背景放在宋末元初,而且故事的地点选在粤浙海隅,那里有“贼人”沿路烧杀——宋将时宜以搭救文天祥为名兵掠海门,其最终目的是推翻新兴的元朝政权,“重兴宗室”(第二十一出)——恢复汉族地主的宋朝天下。这个在粤浙沿海烧杀抢掠的“贼大王”是以净行扮演的,明显属于反面人物。县尹耶律则以具有正面素质的“外”应工,他为保一城民众平安,挺身赴敌,要对新朝表“忠肝一片”(第九出)。耶律单骑出城说敌退兵被“贼人”拘押后,大义凌然,决不投降,“为国尽忠”(第十一出)后,仍然要“为厉鬼杀贼”(第十五出)。耶律获救后,又向朝廷请兵剿贼,他所率领的“天兵”终于平定了“海贼”时宜之乱,维护了由胡人建立的新朝的安定太平。与耶律协同剿贼的宋儒等一并得朝廷封赏。

这一描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清初东南沿海抗清义军的活动以及清政府军队对抗清义军的镇压。剧作家选择了与明末清初社会政治现实相近似的题材,但却完全没有借此抒写“亡国之痛”,剧作对代宋而兴的“胡人”政权——元朝政权是接受并拥戴的。剧中的县尹耶律就是“胡人”政权的代表,剧作家对他极尽歌颂之能事,相反,对前朝败将时宜等“海贼”的“烧杀抢掠”是痛恨的,卫护新朝的政治意蕴惹人注目。

张大复的《海潮音》刻画了一个被妖道迷惑的昏庸残暴的国王妙庄王的形象,这个形象的“原型”显然是明代那些屡见不鲜的佞道昏君,而不是新朝人主。身为满族的清朝统治者对道教比较隔膜,与朱厚熜、朱由检等迷信丹药的明代皇帝相反,除雍正帝胤禛之外,清朝皇帝大多对服食丹药不感兴趣,清初皇室更是如此,曾经颇受明皇室宠信的“正一道”入清以后,地位明显下降。由此可见,鞭挞佞道昏君的《海潮音》完全没有苏州派作家所热衷抒发的“亡国之痛”,而且隐含着对清朝统治者宗教政策的迎合。

张大复传奇创作的思想内容与其为清皇室“万寿大庆”所写的杂剧一样,不同程度地表达了作者侍奉新朝的政治取向,与《如是观》抨击“胡人”和里通外国的权奸,歌颂民族英雄的题旨蕴涵颇不一致。

三、《如是观》有可能是明末的吴玉虹所作

认定《如是观》为张大复所作的学者,大多是把《如是观》视为清初传奇的,因为张大复虽然是由明入清,但康熙后期仍在世,明末虽有剧作《快活三》问世,但当时他很年轻,他的其他剧作当大多撰于清初。然而,如果我们将《如是观》置于明清易代的历史背景之下来解读,剧中“胡人”衅边,破城而入,以“议和”骗捉徽、钦二帝北还,又派降金的秦桧夫妇南归行反间计,岳飞识破秦桧阴谋,尽扫“胡尘”,皇帝凌迟处死里通外国的奸臣的描写与明朝灭亡,各地的反清斗争此起彼伏的清初社会政治状况颇不相同,倒是与明末崇祯年间“胡尘”突起的社会政治现实高度一致。

明崇祯二年,满洲皇太极领兵南侵,占领遵化,又进攻蓟州、三河、通州,明末的东北边境突起“胡尘”。皇太极行反间计——故意对俘获的杨太监“透露”,袁崇焕与皇太极“订有密约”,然后放杨太监回京报告。崇祯三年正月,满洲兵进攻昌黎,被明朝守兵击退,皇太极携掠夺的人畜返回其驻地沈阳。崇祯三年八月,中反间计的崇祯帝审理兵部尚书袁崇焕“通敌”案,魏忠贤旧部趁机攻击袁崇焕与大学士钱龙锡“擅主议和,专戮大帅(指受命援助朝鲜抗金的明朝大将毛文龙,毛被袁崇焕所杀)”,崇祯帝以“谋叛”罪将袁崇焕剐于市[11]。这与《如是观》的剧情有颇多相合之处。

《如是观》的最后一出循“卒章显志”之例,以一曲《山花子》自述创作动机云:“岳侯至此何曾殒?幸今朝已戮奸臣,愿边疆从此太平,伏国仇尽扫胡尘。论传奇可拘假真?借此聊将冤恨伸。本色填词不用文,嘻笑成歌,削旧为新。”[12]④下引此剧以及张大复其他剧作文字皆据此版本。“幸今朝已戮奸臣,愿边疆从此太平,伏国仇尽扫胡尘……借此聊将冤恨伸”,固然是对《如是观》剧情的概括,也是对作者所处时代、创作动机的描写,有较强烈的现实感。我们在张大复的其它剧作中完全看不到这种“冤恨”。由此可知,《如是观》的剧情并非完全向壁虚构,而是有一定的事实根据的。据此,我认为《曲海总目提要》说《如是观》乃明末人吴玉虹所作,当具有一定的可信性。吴玉虹的生平籍里均不可考,但他是明末人,写有《如是观》的传闻不会是空穴来风。在张大复的剧作中只有《快活三》一部有明崇祯八年的抄本传世,其余传本均为清代抄本,张大复在明代还撰有《如是观》的可能性确实是不大的。这从其入清后的政治立场亦可得到佐证。在没有新证据出现之前,将《如是观》拟归为吴氏名下似较为妥当。

[1]高奕.新传奇品[M]∥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7.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69-274.

[2]董康.曲海总目提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511.

[3]佚名.传奇汇考标目“校勘记”:第101条[M]∥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7.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71.

[4]傅惜华.戏曲家张大复作品考·如是观[J].华北作家月报,1943(8).

[5]傅惜华.明代传奇全目[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334.

[6]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219-1228.

[7]周妙中.清代戏曲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28.

[8]邓长风.明清戏曲家考略三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52.

[9]张大复.谱选古今传奇散曲集总目[M]∥俞为民,孙蓉蓉.历代曲话汇编——新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清代编第一集.合肥:黄山书社,2008.

[10]黄文旸原撰,董康辑补.曲海总目提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1026.

[11]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0:4483-4492.

[12]张大复.如是观[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

猜你喜欢

剧作传奇戏曲
安-225,昨日的传奇
漕运,一段行走在水上的传奇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论罗周剧作的情感与形式
诗性的叩响——罗周剧作中“诗”的重塑与探寻
剧作法可以模仿,但有一样东西学不来!
坚持,造就传奇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逍遥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