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差异比较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2012-04-07王青云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母语语篇语言

石 颖,王青云

(1.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基础教学部,湖南 长沙410012;2.张家界象市镇中学,湖南张家界427200)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及其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包含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及中西方文化差异,不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对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极其重要。Cortazzi M和Jin L指出:“了解文化差异,意味着了解另一文化群体成员,包括他们的行为、期待、观点和价值观,并试着了解他们做事的理由。”[1]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在布局谋篇时创建与大学英语写作相关的语篇图式知识,避免母语的负迁移影响,最终写出流利地道的英语作文,有必要在教学中对英汉这两种语言和文化特质进行对比,正如美国语言学家拉多所指出的:“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习语言。”[2]

一 文化差异的理解

从原始的意义上看,中西古代的“文化”观是截然不同的。可以说,中国的“文化”一开始就指向形而上的精神层面,而西方的“文化”一开始却指向形而下的物质层面[3]。从古代到近代,中西的文化观是平行发展互不干涉的两条线索,二者既有区别,也有一些意义上的对应,无论同与异,都是显然可比的。

(一)思维方式的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天人合一,习惯于从整体上看问题,从全局观点进行综合研究,强调和谐与联系。中国文化思维体现直观性,重“意合”,即以“意”统形。中国人在观察分析事物时以人本为主体,着重说明人对事物或对人本身的作用和影响;而西方的宇宙观所表现的趋向是“天人各一”,强调以个人为中心,常以个体为出发点,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逐个进行研究[4]。西方思维高度重视理性和逻辑推理,讲究系统性和形式完美,注重“形合”。西方人把客观世界作为自身观察、分析、推理和研究的对象,以物本为主体,强调客观作用,强调“物”的重要性[5]409。正如傅雷先生所说:“东方人与西方人之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我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惟恐不尽,描写惟恐不周。此两种Mentalities彼此殊难融合交流。”[6]

(二)时空观念的差异

刘长林认为,就世界的空间和时间两大方面而言,空间方面显示为“体”,时间方面显示为“象”。“体”指形体、形质,“象”指事物运动变化的动态体现。西方的传统科学与哲学在时空选择上,以空间为主,时间为辅,空间统摄时间。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尚象”,《周易略例·明象》记载:“尽意莫若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因此在时空选择上,以时间为主,空间为辅,时间统摄空间。时间一维,不可分割,不能占有,只能共享。西方认为空间是一个人的私密之处,是具有某些形式的“地盘性独立存在体”[7],这包含有与空间的隶属性或占有性相关的意义。在美国,父母不能随意进入儿女的房间,如果儿女将卧室门关上,意味着“I need privacy”。而在时间方面,英美人把它看作是一种可以人为进行组合或切分的具有实体性的东西。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霍尔提出一元时间制和多元时间制两大系统。一元时间制是指在一个时间里做一件事,多元时间制是指在同一时间里可以做多件事。我们只有通过分辨不同文化背景下时空观念的差异,才能在写作教学中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8]。

二 文化对写作的影响

研究文化的意义自然缘于实践的应用。在英语教学中,不能不体现英语语言国家文化、特别是母语国家文化的内在联系与连接[9]。刘润清先生在其专著《论大学英语教学》中认为:“学习外语时,完全脱离母语是不可能的,语言之间有些普遍现象,不参考母语,不与母语对比会造成莫大损失。”[10]因此,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在忘记母语的同时,还要恰到好处地联系母语,力求做到融会贯通,得心应手。

(一)语篇的组织要领

美国学者Kaplan发现英语篇章的组织和发展是“直线型”的[5]510,作者往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而汉语篇章的组织和发展是“螺旋型”的,作者常引经据典,抛砖引玉,最后才亮出中心意思。语篇的组织与发展方式反应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西方人习惯于直线式思维方式,阐述观点时喜欢直截了当,把话题放在最前面,以引起听者或读者的注意或重视,通过加入多种过渡标记的方法,来提醒读者段落的意思是朝哪个方向展开,语篇的结构层次感和独立性较强,是一种典型的“起笔多突兀,结笔多洒脱”的逆潮式。而中国人习惯于以直觉、具体和圆式为特征的思维方式。汉语语篇以意念为主轴,以神统形,通篇给人的印象是板块整体,条理层次呈现隐性关系,词语和句子的意义要在全篇的整体网络中定位,是一个由表层到里层、由次要到主要、由背景到任务、从相关信息到话题指归的发展过程,只在文章最后才画龙点睛,可以说是“起笔多平铺,结笔多圆满”。

(二)句法的鲜明对比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两种语言相差悬殊,英语结构紧凑,汉语结构相对松散。英语的句子由各种不可缺的连接词衔接而成,而汉语的句子少用甚至不用连接词仍行文流畅。英语句子中主谓结构鲜明,构成全句的主干,其它修饰、限制、补充等附加成分构成主干上的旁支,并借助各种关联词进行空间搭架,构成一种“多枝共干”的树型结构。通过采用增加结构层次和旁支延伸的方法来表达复杂意思。汉语句子属于线型结构,不像英语那样整个句子以谓语动词为中心,而是以词序或语义为中心。汉语句子没有主谓框架限制,也没有谓语动词和非谓语动词之分,可以几个动词连用,或几个名词性短语并列。在表达复杂意思时,一般按时间顺序或事理逻辑顺序,逐步交代,层层铺开,形成连贯铺陈之势[11]。

三 结语

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体现形式之一,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对文化的传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化制约着语言。文化的性质内涵决定了在此文化背景下的语言的表现方式。要理解语言必须先了解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反过来,深刻了解了某种文化就能进一步加深对其语言的理解,有利于更加准确地运用其语言。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余结飞教授说过:“随着全球化和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语言使用越来越多地脱离本族语的文化和社会环境,在非母语文化中被再语境化,此时的语言与一种不同于本族文化的文化发生关系,相互作用,构成一种新的交际模式。使用该语言进行交际的人们有意无意地采用自己的价值观念、社会规范和交际方式,使得交际的大环境和小环境都有所不同。”[12]因此文化差异要求我们应“多方位”参照、多方位借鉴、多元素吸纳,尽可能避免偏食与偏执,以文化差异的视界来检阅国内外文化态势与现状,就应当看到其差异性与多形态性、其互动性与共通性。切实把握文化差异,才能迅速提高英语写作的技巧和水平。

[1]CORTAZZI M,JIN L.Cultural Mirrors:Materials and methods in the EFL Classroom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217.

[2]HOFSTEDE G.Dimensions of national cultures in fifty countries and three regions[M]∥DEREGOWSKI J B,DZIURAWIEC S,ANNIS R C.Expiscations in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Amsterdam:Swets and Zeitlinger,1983:335-355.

[3]刘象愚.跨文化语境中的文化概念[M]//周启超.跨文化的文学理论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15-36.

[4]张思洁,张柏然.形合与意合的哲学思维反思[J].中国翻译,2001(4):13-18.

[5]KAPLAN R.Cultural thought patterns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J].Language Learning,1966(8):409,510.

[6]傅雷.浅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及主要表现[EB/OL].URL:http://www.chinaetr.com/Article/class 18/200604/1512.htm.

[7]史忠义.“象”与“境”和时与空[M]//周启超.跨文化的文学理论研究.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37-65.

[8]爱德华·霍尔.超越文化[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8:120.

[9]王文宇.母语思维与二语习得:回顾与思考[J].外语界,2002(4):7-10.

[10]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20.

[11]许余龙.对比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26-75.

猜你喜欢

母语语篇语言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母语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母语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