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高途径研究

2012-04-07卢振启冯晨静曹秀芬

关键词:用人单位竞争力毕业生

卢振启, 冯晨静, 曹秀芬, 白 璟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0)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民生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尤其是受到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发展滞缓,也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大学生就业的艰巨性和紧迫性。然而,除了高校扩招等客观原因,大学毕业生自身职业素质和能力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2010年,教育部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1]。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之一。基于这样的背景,文章在分析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现状的基础上,对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有效途径进行了探讨。

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指大学生在就业竞争过程中,利用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并适应环境变化以及调整自己胜任工作的能力[2]。就业竞争力突出的毕业生,能够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以自身独特的优势,把握就业机会,赢得单位对自己的认可,并能主动适应实际工作需要,发挥自己的能力;否则,就无法适应激烈的就业竞争,处于被动地位。根据对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及用人单位的相关调查显示,目前76.8%的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自身定位不准确,缺乏对自身的了解,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工作中不能脚踏实地、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等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就业期望值高,缺乏科学合理的定位

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2000年至2011年,国内高校毕业生人数从101万持续增长发展到660万,2012年更是突破了700万。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2006年,国家教育部最新定位大学生为普通劳动者。但由于受“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大多数毕业生仍然视自己为天之骄子、社会精英,求稳定、保终身等陈旧的择业观念依然根深蒂固,认为只要是大学毕业,就能找到理想的工作。他们无根据地给自己定位,不肯改变自己的就业取向,不肯降低自己的身价。通过对在校大学生问卷调查统计发现,毕业后希望能够进入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大学生占78.6%,而愿意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以及基层就业的大学生仅为2.8%。正如近期媒体报道,成百上千的硕士生、本科生宁可放弃自己所学金融、建筑等热门专业到上海参加殡葬行业招聘会,也不愿意回西部老家考公务员;一些高校毕业生宁愿放弃所学专业在北京做“北漂”,也不愿在所谓的小城市或边远、经济欠发达地区找份专业对口的工作。

(二)专业素质差,缺乏相应的实践动手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人才资源成为各单位之间的争夺焦点。用人单位希望通过引进具有良好的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的毕业生提高本单位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在专业素质方面,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表现为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和灵活实践能力的有机统一。目前,表现在大学生身上往往是缺乏复合式知识结构的构建,专业知识不能全面系统性掌握,对专业和行业知识的掌握能力有限,在实践中不能将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与相应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很多大学生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能力较差,动手能力不强,在走向工作岗位后,无法快速适应工作[3]。根据对用人单位的调查,86.8%的单位表示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经过严格的企业培训和长时间的师傅带领,大学毕业生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

(三)合作意识差,缺乏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关于用人单位对求职学生精神方面的重视程度的调查结果显示,99.4%和95.6%的企业看重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沟通能力。但目前在校大学生大部分为“九零后”,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较强。在成长过程中,有些大学生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常常抱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对集体活动漠不关心,缺乏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由于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文化背景、生活习惯、价值观念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加之学生自我意识、私人空间意识强化等原因,有的大学生性格内向孤僻、傲慢自负、态度蛮横,和同学关系紧张,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四)适应能力弱,缺乏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

当今大学生大部分为“九零后”,生活和学习一帆风顺,在家庭和学校经历的困难和挫折较少,在走出象牙塔之后,由于刚步入职场,个个胸怀大志,希望一展宏图,成功欲望很强,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工作任务没有充分的估计和准备,很快就开始感到力不从心,表现为职业准备不足,无法顺利完成从大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不能快速融入新的工作环境为企业创造价值和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另外,大部分单位基本都要求毕业生从最普通的基层做起,但由于大学毕业生对自己定位较高,有着较高的职业发展期待,一下子无法适应基层的身份,表现为心高气傲、眼高手低,缺乏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

二、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一)引导大学生准确定位,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高校应把社会需求作为培养学生的出发点和归宿[4],引导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认清当今就业形势,帮助大学生积极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降低就业期望值,摆脱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和教育大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与人生观,鼓励他们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特别是对一些艰苦和不太热门的专业,如农科类专业、医学类、师范类等专业的学生,在努力加强专业思想教育的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一行,干一行;干一行,爱一行”、树立“行行出状元”的思想。

(二)强化专业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实践技能

高校要提高大学生对实践能力的正确认识,加强对学生实践教育活动的管理,利用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就业见习、实习实践、基层锻炼的机会。通过各种实践教育活动,如校园活动实践,包括学生会、社团活动,以及寒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志愿者活动、红十字会、素质拓展训练等;专业实践教育,如课程实习、毕业实习、勤工助学等;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如科技创新、创业基地等[7-8],让学生通过参与和实践,在社会的熔炉中体验和磨练,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增加自己的人生阅历,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

(三)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良好的综合素质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素质之一。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既满足了学生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根据北京高校对150多家国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民营及高新技术企业、三资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和部分高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许多用人单位并不苛求名校和专业对口,即使比较冷僻的专业,只要学生综合素质好,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强,遇到问题能及时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能及时调动自己的能力和所学知识,迅速释放出自己的潜能,制定出可操作的方案,就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因此,要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5];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四)树立艰苦奋斗的意识,提高职业适应力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务实的工作作风,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以及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6]。摆正自己在新岗位上的位置,要从零开始,踏实勤奋,加强自我修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尽快熟悉和掌握有关的业务知识,在工作中进一步提高业务素质和能力,积累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加强挫折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实施校企合作,尝试订单式培养,形成大学生社会实践及就业实习见习制度,引导大学生在校期间走上实习岗位,尽快做到大学与职场的对接,顺利完成大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

综上所述,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其就业能力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及发展。只有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沟通能力,培养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进一步实现大学生自身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才能为他们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1]陈理才.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1.

[2]孟丽.提升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1,13(3):92-94.

[3]王翠菊.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分析及提升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2012(9):83-86.

[4]高山,王静梅.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问题的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8(5):19-22.

[5]郑雨兰,严鸣.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构成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125-126.

[6]李敏.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及其培养[J].煤炭高等教育,2006,24(1):101-103.

[7]陈忠平,王朝霞,杜品.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的几点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2(5):54-55.

[8]伍星,曾璇.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2(17):44-45.

猜你喜欢

用人单位竞争力毕业生
用人单位应避免七个认知误区、切实保障职工年休假的合法权益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日本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集体合同纠纷,用人单位“三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