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12-04-07赵晓顺马跃进于华丽董婷婷李建昌

关键词:毕业设计选题机械化

赵晓顺, 马跃进, 于华丽, 董婷婷, 李建昌

(河北农业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1)

目前,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渡过程,农业机械化既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标志,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证[1]。现代的农业机械化已不同于传统的农业机械化,数字化农业、精细农业被认为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相关技术在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农业及生物领域已经逐渐成熟,而在我国却依然很落后,尤其是这方面的知识普及面仍然非常小,在校大学生仅仅停留在理论认识上,没有太多直观、全面的把握。为此,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应该培养出集应用能力、研究能力于一身的综合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高素质人才。

我国农机化专业始于20世纪40年代,最初称为农业生产过程机械化专业,教学模式基本是在学习前苏联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套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后来该专业改名为农业机械化[2,3]。虽然该专业在我国得到了不断地实践、完善和发展,为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事业培养了大批高级人才,为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农业机械化专业技术领域的延伸,农业机械化专业教育的培养模式暴露出很多问题,比如各学科之间比较孤立,即使专业课程之间的渗透或融合也远远不够,教学内容相对陈旧,专业面已能适应现代农机化发展的要求,毕业生综合素质和应用实践能力较差,很难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对此,结合河北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际情况,探讨研究该专业的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目标

我国高等院校对机械类人才培养的目标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学术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如上海交通大学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着力培养宽厚型、复合型、开发型和创新型的优秀人才;中国农业大学的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着力培养具备科研能力、推广技能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4,5]。另一类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国内大部分院校对机械类人才培养的目标,重点培养学生应用新技术、新工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在生产一线从事实际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为了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必须改变传统农业机械化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应用能力,更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性思维、创新能力及科研能力的培养。为此,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由知识型、应用型提升拓展为集知识、应用、创新、研究为一体的综合型人才,主要体现在以下4点:

1.在培养模式上体现 将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信息技术与农业机械相结合的复合型技术层面培养,在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增设机械测试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精确农业等课程。

2.将技术与经营管理结合起来 在原农机专业课的基础上增加农业机械化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企业管理等课程。

3.增加实践环节 尤其是亲自到田间参与农机作业,将农机与农艺结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创新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4.将科学研究与知识应用相结合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将其所学知识用于科研中去,并将科研成果转化成实际生产应用。

二、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培养综合型人才的基本保证,没有综合型、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很难培养出综合型的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人才。

第一,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要保证层次结构合理,从初级到中级,直至高级人员数量要合理,不存在断层。

第二,注重培养青年教师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6]。这两方面依赖于实践能力以及科研能力的提高,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以下渠道来锻炼:外出培训、学习,亲自参与实验、实训等实践环节的设计与规划,经常到企业、农场等进行实践活动;科研能力的培养就要求青年教师能被吸收到科研团队中来,培养独立科研能力,鼓励申请独立科研课题,自组团队。

第三,目前高级职称教师的上课次数越来越少,主要精力都投入到科研中,教学重担压在青年教师身上,这是一种不合理的现象。高级职称的教师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实践经验以及科研经历,已把这些内容做到了深化和有机地结合,而青年教师在这些方面都比较欠缺,往往处于一边学习、一边教学的过程当中,做不到很好的理解和升华。

三、课程体系建设

革新与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是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它与教学的培养目标和计划息息相关。整体课程体系应该体现出适用性、创新性、科研性及超前性。能够体现现代化农业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如适当增加农机新技术、现代化农业装备、数字化农业、精细农业、虚拟农业等选修课程或者专项报告,并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不断改进其主要内容。

(一)优选教学内容

现有的农业机械化教材有多数部分教学内容跟不上农机技术和机械品种的发展和更新,很少能全面体现学科的新进展、新动态和新水平,即使有相关的内容,也比较孤立,不能和现有的机械和技术相融合。因此,在各门课程的教学中,要根据现代农机化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彻底打破原有课程体系布局,建立一套充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课程结构体系,尤其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实例融入到课程内容中。如在《农业机械学》课程中,增加国内外新型播种技术与机具(例如变量施肥、变量播种、变量喷药等机具与技术)、节水灌溉技术与设备(例如喷灌、滴灌、微灌等新型技术及设备)、设施农业机械与设备等内容;在《汽车拖拉机》课程中增加发动机及底盘电子电控新技术、汽车拖拉机发展前沿技术等专题。

(二)设置科研教学课程

为了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和科研能力,设置1~2门科研教学课程,由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科研经历的高级职称教师承担,课程内容以实际的科研课题为载体,以科研流程为主线,以讲授、实验、设计、结论分析等多形式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个项目从申请书的撰写、项目申报、方案确定、可行性分析、任务分工、设计、实验验证、结题、成果转化等整个流程。课时量不低于120学时,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实践与科研中。

(三)外语课程设置

国内各高校公共外语课时在240~320学时之间[4]。从均值看,应用型院校课时为273.6学时,稍多于学术研究型高校的269.1学时。此外,应用型高校普遍开设了专业外语,课时在16~54学时之间[3]。研究型高校能做到外语学习4年不断线。综合型人才必须有过硬的英语水平,而且要做到英语学习不间断,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不断提高,为此在第1、2、3、4学期设置公共外语外,在第5、6学期分别设置1门30~32学时的双语教学课程,在第7学期设置1门32学时的专业外语,在第8学期做毕业论文的过程中要阅读翻译一定量的外文文献资料,这样不仅保证了学习的连续性,还满足了专业的需求性。

四、实践环节培养

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在这一环节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基本实践技能的训练。

(一)实验环节设置

减少和压缩演示性、验证性实验,提高设计性、探索性、综合性实验的比重。如《汽车拖拉机学》中的高压油泵调试与实验,《农业机械学》中精密排种器的性能试验等,都具备设计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对掌握和应用有关基础理论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实习基地建设

校外实习基地的选择与建设要与学校的培养目标相一致,选择理论实践结合较好、管理理念先进、经营模式具有代表性,集产、学、研与一体的研究院所或者企业工程研究部门。学生能够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还能培养科研能力,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择有长期就业合作的企业单位进行实习,使学生深入到将来的工作单位,变集中实习、认知实习、参观实习为顶岗生产实践实习。另外,合理安排实习的时间和项目,比如充分考虑课程的先后顺序、农业的季节性要求等,达到教学、生产、科研有机的配合。实习内容必须要千锤百炼,不断更新,使学生在实习中既要学到熟练的技能应用,又要认识和熟知相关学科在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革新项目,培养出具备超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7]。

五、毕业设计质量的提升

毕业设计环节是考验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阶段。有关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情况,甘肃农业大学设计课题数占总课题数的70%左右[8],而河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该专业2011年毕业设计选题中,80个题目中44个是论文,只有36个设计类题目,2012年毕业设计选题中,78个题目中的41个是论文,只有37个是设计类题目,两年中设计类题目所占比例均不足50%;从2001年到2004年东北农业大学真题真做的比例是83.2%[9],而河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该专业的设计类真实课题数却达不到这个比例。在学生选题时,只有一部分同学的题目能较紧密的与自身专业所学知识相结合,相当一部分同学的题目都是教师给予,这部分题目大多数是教师的科研项目,有电子类、计算机类、材料类、管理类,与农业机械专业联系不紧密。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合适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够全面、合理地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一个好的设计(论文)题目能够充分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达到培养计划中的培养目标。因此,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提前进入毕业设计课题

由于农业机械的课题研究与实验要受到时间的限制,比如播种和收获等作业都是在固定的季节,要想学生对毕业设计的过程有一个完整的周期,必须提前选题进入毕业设计环节。学生可以根据指导教师科研课题的需要,提前1~2个学期参加毕业设计工作,了解科研工作的过程,提高其学习兴趣,促进其能力的培养,写出高质量的论文。

(二)自主选题

已经签订就业协议或者有就业意向的学生,可以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结合生产一线自定毕业设计课题,由用人单位和指导教师协作指导完成毕业设计工作。学生和指导教师结合生产实际、新型产业方向做一些开发项目的设计,既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很快适应岗位工作的需要,又拉近了指导教师与生产实践的距离,使其教学更加贴近生产。

(三)选题难度和宽度要适中

选题难度和宽度的设计应以培养计划为基准,以毕业生的专业涵盖知识面为出发点,充分考虑学生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专业性。目前,学院本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中,部分题目选得太过宽泛或者难度过大,题目中含有诸如“系统”、“研究”等词汇,此类笼统的题目很难保证毕业设计(论文)教学阶段的质量。

三、结语

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培养全面综合性农机化人才是快速推进农机化进程的前提和保证,文章结合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际情况以及农机化行业对农机人才的需求,制定了新的培养目标,提出了师资队伍的建设方案,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并在实践教学培养与毕业设计(论文)方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1]解秀锋.中职校专业建设与农业现代化关系的实践研究——以我校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建设为例[J].科教导刊,2012(3):157,199.

[2]马淑英,陈立东,李国昉,等.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J].农机化研究,2005(5):267-269.

[3]王春光.对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未来发展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2):103-104.

[4]邓奕,宁立伟,倪小丹,等.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比较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6,16(1):73-75.

[5]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EB/OL].http://www.cau.edu.cn/zhaoban/2012/zyjs/081901.htm,2012-5-25.

[6]赖庆辉,陈海涛,关正军,等.农业机械化专业液压传动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4):81-83.

[7]华宏伟.机械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职教通讯,2012,(9):29-30,67.

[8]王芬娥,郭维俊,彭玉兰.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的创新与实践[J].农机化研究,2004(1):256-257.

[9]王金武,李文哲,刘建禹,等.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66-68.

猜你喜欢

毕业设计选题机械化
高校毕业设计展吸引业内眼球
大棚有了机械化 一人管理也不怕
关于水稻一种两收机械化栽培技术要点探讨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毕业设计优秀作品选登
基于FPGA的毕业设计实践平台实现
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