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化背景下提升地方高校研究生服务能力的对策研究——以天津市地方农业高校为例

2012-04-07王永刚

关键词:研究生人才农业

王永刚, 杨 昭

(天津农学院 研究生处,天津 300384)

从区域经济发展角度看,作为环渤海地区经济龙头的天津,其经济发展对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辐射作用。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对区域内地方农业高校研究生培养工作具有很强的引领作用。如何遵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巨大反作用的理论,转变城市化背景下地方农业高校办学理念,提高研究生就业服务能力,服务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建设的能力是地方农业高校发展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城市化背景下,地方农业高校研究生培养与市场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博弈性分析

从历史上看,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大学自治与市场经济博弈的结果。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生就业能力一直是从毕业生大量失业、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和高等教育的社会贡献率三个维度展开研究的。欧洲大学协会在《Trends 2010》报告中指出,作为高等教育高端的研究生教育其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就是研究生的就业问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两次重大转型期为地方农业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战略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地方农业高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也必须要在自身的发展和建设中得到解决,实现地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1]。

就业能力作为上层建筑中的历史概念,是有自己的历史发展轨迹的,其内涵因为经济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研究生就业能力是历史范畴的概念,受就业环境和经济政策的影响,其内涵是随着经济发展而发展的。从历史发展看,中外就业能力的概念受到不同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期的影响,是在研究生高等教育、市场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政策三者之间的博弈中变化发展。从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布局发展看,国家层面的经费投资大多集中于211高校和985高校,地方农业高校所占的比值相对较小。而国外新近的研究报告表明,国家投资过于倾斜到少数重点高校会削弱本国经济的发展,损害大学的自主创新能力,如《英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明确指出要“兼顾研究生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性,确保新兴学科和具有新兴市场潜质的领域获得资助”;“制定提高本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和多样性的目标”[2]。

二、构建现代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就业能力多样化、弹性化和就业发展的职业化

硕士学位已经从学术能力证明转变为创新能力、自主科研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一种证明。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研究生教育培养已经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共识。现代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应该包含团队精神,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非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能力。现代化研究生培养模式应该是包含了学术能力、专业技能和非专业技能等各种能力的综合。地方农业高校通过对地方经济的贡献率获得地方政府对教育的投资力度,同时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横向合作,促进研究生就业的多样化,就业能力的弹性化和就业发展的职业化。

(一)地方农业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应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

研究生教育承担着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强化高校研究生教育社会服务性的职能,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地方农业高校在自身的发展建设中必须建设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不断加大对地方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持力度,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不断扩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地方农业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壮大,既要获得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赢得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支持,又要提高自身的社会声誉,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就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赢得社会对其办学水平的一致认可来求得发展[3]。

(二)地方农业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应以服务地方经济作为办学的重要目标

只有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办学的重要目标,充分发挥自身学科和人才优势,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才能实现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办学目标。区域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区域内部的和谐稳定需要高等农业院校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培养大量的人才来实现经济的发展,从而解决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三)地方农业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应着重关注本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成为地方农业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丰厚土壤,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对人才提出了更高需求。地方农业高校应该密切关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将人才培养与区域发展有机结合。在保持原有农业传统学科优势的同时,在区域经济开放进程中,关注新的经济形势对科技、人才的新要求,融入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的新农村建设进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化农业,有针对性地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

三、解决研究生就业问题的关键出路在于地方政府支持、地方农业高校有效管理和研究生自我发展规划相结合

从全国范围看,天津市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与在校生人数同全国研究生招生规模同步增长。天津市教育事业统计信息快报显示:2007年,天津市硕士研究生招生11 778人(其中天津地方院校4 516人,农口专业招生27人),硕士在校生30 601人(其中天津地方院校12 170人,农口在校生27人);2008年,天津市硕士研究生招生12 665人(其中天津地方院校5 117人,农口专业招生10人),硕士在校生33 753人(其中天津地方院校14 254人,农口在校生37人);2009年,天津市硕士研究生招生14 919人(其中天津地方院校6 560人,农口专业招生23人),硕士在校生37 650人(其中天津地方院校16 923人,农口在校生60人);2010年,天津市硕士研究生招生15 213人(其中天津地方院校6 957人,农口专业招生20人),硕士在校生41 022人(其中天津地方院校19 312人,农口在校生53人);2011年,天津市硕士研究生招生16 085人(其中天津地方院校7 360人,农口专业招生37人),硕士在校生46 052人(其中天津地方院校21 319人,农口在校生80人),从农口研究生本科毕业院校看,具有“211”,“985”本科毕业背景的人数为零。天津地方农业高校的研究生无论是人数还是生源质量都处于劣势,急需寻求新的发展思路。

首先,从国家政府层面看,地方政府是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因此,在出台政策前应该进行充分的论证,结合地方农业高校的发展现状制定合理的就业政策,积极有效地引导研究生就业。地方政府的决策者应该深刻认识到就业问题不单单是学校的问题,更是深刻的社会问题。学位办便字120601号文件《关于深化机制改革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指出“根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合理确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研究生的发展规模和速度。”这是从国家层面有针对性地发展地方农校研究生教育的政策导向。地方政府只有深刻认识阻隔研究生职业发展的成因,找到现代教育制度下研究生就业的普遍规律,才能制定科学合理的研究生就业政策。

其次,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院校服务社会的职能日益受到社会和企业等社会组织的重视,就业工作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塑造高等院校社会声誉的最终环节。研究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水平更是学校整体实力的综合反映。可以说,服务地方经济就是地方农业高等院校最重要的社会属性。天津市经济发展和经济格局的巨大变化在给天津市属地方农业院校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随之而来的必然影响就是天津市属高校就业结构的变化。如何综合分析利用天津市高校研究生就业形式的变化,对研究生就业问题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明确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加快高校研究生就业能力培养机制的创新,了解市场需求,结合地方经济发展趋势,进行研究生就业能力预先培养,建立就业能力培养模式,提高地方农业高校研究生的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就业率,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具有重大意义[4]。

再次,研究生学习期间是每个人最后的系统求学期间,如何定位自己的就业领域,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能力培养规划,了解本行业的发展动态,实现自我能力在研究生阶段的跨越性发展是研究生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如何帮助研究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职场准备,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也应是地方农业高校研究生培养的目标之一。从天津范围研究生招生看,农学门类研究生招生整体呈现生源不足,生源质量难以为继的特点。以天津农学院为例,该院研究生招生一志愿合格考生数量不足,主要是依赖考生调剂完成招生计划。从入学之初,学院就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业和职业进行规划,进行职业生涯设计。通过职业生涯设计,学生们明确了学习目标,培养单位也针对学生的职业生涯特点在一年级专业课后安排了有针对性的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对学院毕业生就业的跟踪回访中发现:政府机关、自主创业、读博各占从业人数3%、高校(含高职)占27%、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各占16%、私有企业占32%。根据《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2009-2010)》数据显示,2009年硕士生的就业率为81.2%,对此显示,天津地方农业高校研究生的就业率达到97%,学院所采取的提高就业能力、满足不同用人单位需求的培养行为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四、通过“应用人才+创新团队”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保障稳定的社会职能

温总理曾经深刻指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一个问题是:“动脑的不会动手,动手的不会动脑。”应用型人才是指可以将具有熟练工作技能,可以将成型的技术和理论应用于实际的生产、生活中,是一种技能型人才。创新团队从哲学的观点来看就是具有解放思想的思维特征,观念上不僵化,是拥有创新意识的团队组织。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具有创新思维,掌握熟练技能,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的人才。实质上讲,“应用人才+创新团队”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应用型高等教育,强调的是应用性、现实性,强调的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对区域内社会稳定的贡献。

现代化、城市化背景下农业高校研究生培养目标与传统农业背景下研究生培养目标存在较大差异,鉴于培养目标的不同,对教育内容、教育质量、教育成效的要求也不同。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障社会稳定的必由之路。发展经济的同时,保障社会的和谐发展尤为重要,地方高等农业教育应有针对性地通过“应用人才+创新团队”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此提供强大的农业类高素质的研究型人才[5]。

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受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影响,是在政府主导和推动下进行的,这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形成的最明显特征。在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人才质量保障体系中,激励与约束机制是不可缺少的,其完善和建立必将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保证和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应用人才+创新团队”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在高校办学成本与服务社会功效之间达到一种平衡,以解决质量保障活动的频率与实际效果之间的矛盾。

从世界范围内教育发展、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辨证关系看,市场导向型大学的出现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区域经济细化的今天,农业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必须在符合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根据学校办学规模、办学层次的不同,合理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用人才+创新团队”的人才培养模式既能满足地方农业高校科研发展的需要,又能服务区域经济,使得地方性高校要与区域经济建设紧密联系,使得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动态、开放的地方高等农业院校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为区域经济服务,为社会稳定服务。

总之,农业高等教育培养的研究生人才的社会服务能力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今后的发展轨迹。要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达到高校内部办学和社会外部需求、高校自我激励与社会外部约束、高校质量保障活动的频率与实际社会效果之间的平衡。在城市化的背景下,地方农业高校应以区域产业布局为参照,以“应用人才+创新团队”的构建为主要形式,结合学科特色,集中财力物力,从学科创新和人才培养两个方面,实现地方经济建设和学校长远发展,实现建立学习型社会、和谐社会的社会功能。

[1]L HARVEY.Defining and Measuring Employability[J].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01,7(2):97-109.

[2]S Cranmer.Enhancing graduate employability:best intentions and mixed outcomes[J].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2006,31(2):169-184.

[3]李滔.大学生就业能力和教育策略研究综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26(9):73-74.

[4]王宁西,基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视角下的研究生就业效应分析[J].兰州学刊,2012(3):132-135.

[5]苗壮,刘益平,张海艮.基于研究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和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24(2):23-25.

猜你喜欢

研究生人才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人才云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