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省农业高校大学生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

2012-04-07刘子刚田炜明

关键词:农业农村大学生

刘子刚, 田炜明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1)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全面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河北省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是名副其实的文化资源大省。近年来,河北省委、省政府把新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安民、乐民、助民、富民的重要载体,不断推进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步伐,这是全省广大人民群众都应踊跃参与的共同事业。作为农业科技高等技术人才、先进文化创新理念的传播者,在学科、专业、文化、教育等方面具有强大优势的高等农业院校的大学生,积极投身于新农村文化建设事业将成为科学而合理的选择,充分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找准角色定位,不断探索与实践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途径意义重大。

一、河北省农业高校大学生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实需要

“十一五”期间,河北省投入专项资金,支持各地开展有地域特色、适合当地风俗的农村文化活动;支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投入2.59亿元,建成省、市、县、乡、村五级网络互通信息共享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支持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为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城市社区文化中心(文化活动室)购置专用设备;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建成书屋3.58万个,覆盖全省72%的行政村,使500多万农民受益;群众文化蓬勃发展,组织开展了全省假日文化工程暨彩色周末活动[1];“非遗”项目得到有效传承,组织开展了以省民俗文化节为代表的一系列展览、演出和论坛;农民自办文化全面铺开,“农村文化之星”等创建活动成效显著。成绩突出,但问题仍存。如,受农村文化建设考核体系不完善、部分基层文化主管部门重视程度不够、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不灵活等文因素影响,部分农村地区文化建设进程缓慢;受封建传统思想、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等负面效应冲击,个别地方农村地区文化建设观念弱化,文化建设的热情、质量和进程受到阻碍;部分基层文化工作方式落后、队伍不稳、基础设施利用率低、文化活动缺少特色精品等。而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民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提高后,对文化生活有迫切需要,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不能很好满足当前人民需要。因此,农村只有经济与政治、文化、生态携手共进,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发展。但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在于人,作为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和先进文化的拥有者,高等农业院校的大学生理应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参与力量。

(二)勇担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经济发展的思想支撑。新农村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其发展状况标志着农村的文化程度。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作为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在文化的传承、创新上具有重要使命,勇担社会重任是彰显其自身价值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亟需一批有知识、有素养、有能力的大学生投身其中,更加渴求一批掌握农业科技知识的大学生积极参与。时代在呼唤,国家在召唤,近年来,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有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河北省农业高校中众多政治素质高、思维活跃、知识丰富的大学生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拓展就业渠道的必由抉择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命题,是党和政府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国情和农村发展现状提出的。当代高校大学生顺应发展潮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主动投身新农村文化发展的社会实践,既是时代的主旋律,也是磨练意志、锤炼品质的重要途径。同时,高等农业院校的大学生面临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不断面向农村基层领域寻求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他们依托专业优势,深入农村基层,通过农技培训、支教帮扶、文化宣传等形式,实现专业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在实践中提高专业技能、在科研中提升专业素质、在服务中锻炼综合素养。站在新农村的广阔天地间,农业高校的大学生只要找准自身定位,踏实肯干,就能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战场中大显身手。

二、河北省农业高校大学生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可行性

(一)具有地域优势,为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一,大部分高校地处所在地区的经济、教育中心,凝聚了深厚的文化积淀,通过大学生将现代先进文化向农村渗透与传播更为便利。其二,由于农业高校中农村生源的大学生所占比例较大,他们比其它高校的大学生更熟悉“三农”,更为了解农村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人文环境、精神诉求、民俗遗风,更易与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更能艰苦创业,易于在农村找到自己的落脚点。其三,河北省农业高校大学生立足于燕赵京畿之地,就近服务省内新农村文化建设更为便捷,也是其应尽的责任义务。

(二)具有专业优势,为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其一,农业高校大学生可以依靠专业技能、依托社会实践的契机,通过发放文化宣传手册、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开设文化普及班等,活跃农村的娱乐文化生活,与其他社会群体相比更易于被广大农民所接受[2]。其二,农业高校大学生在知识结构等方面与农业更为贴近,可以利用专业特长,深入农村地区指导广大农民开展林业、农业、畜牧等方面的生产活动,通过开展农技培训、农业科普等专项服务,满足基层农村对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强烈需求,大力发展集约农业、生态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其三,农业高校大学生对现代农业知识信息了解最为深刻,可以帮助广大农民捕获市场机遇、规避市场风险。利用专业优势,还可以培养和造就出一批懂文化、懂市场、懂经营、懂管理的“新型农民”,推进新农村“生产力”的更新换代。

(三)具有政策优势,为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机遇

2012年,河北省委“1号文件”,明确提出以“幸福乡村计划”和“扶贫攻坚行动”为纽带,以“加强农村基层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和“积极推进人才扶贫”为举措,鼓励引导大学生村官、文化医疗卫生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组成新农村建设工作队,驻村开展服务、帮扶发展。“文件”对推动当代大学生,特别是农业高校大学生积极踊跃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对河北高校大学生响应党和政府召唤,参与实践锻炼,推进文化强省、和谐河北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2005年,中办、国办联合颁布《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国家每年有计划地选拔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就业,对于服务基层达到一定年限的高校毕业生,国家在公务员招考、研究生考试等方面给予了较大优惠的政策支持。因此,河北省农业高校大学生积极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具有了政策引导和鼓励。

三、河北省农业高校大学生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

当前,探索河北农业高校大学生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对积极寻求农业高校大学生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的切入点和推动河北省农业高校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的战略预期的实现意义深远。

(一)深入调研,呼吁关注新农村文化建设

新农村文化的建设发展需要各界部门的广泛关注,举全社会之力扶持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将有效改变新农村文化建设面貌。通过深入调研,形成实地调研报告,通过公布调研结果、递交调研资料,用真实的数据呼吁关心、关注新农村文化建设。1997年以来,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等部门联合组织实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活动,先后有数以千万名大学生志愿者、数十万支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奔赴乡野、村寨,形成了数百万份的调研报告和对策研究报告,受到党和政府相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如河北农业大学深入开展了“万名师生进万家”活动,几年来号召广大学生、党员深入城镇乡村开展调研等活动,先后得到光明日报、河北日报等多家媒体的报道,曾出版发行《河北三农问题调查研究》等3份调研报告,其中《农村民生问题研究》等得到河北省委、省政府有关主要领导批示。

(二)身体力行,直接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

农业高校大学生通过科研立项或专项行动等形式,不断发掘农村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使现代文化和当地的民间传统结合起来,提高群众对本土文化艺术的自豪感和参与热情。鼓励、组织文化社团或文艺骨干,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结成“文化帮扶对子”[3]。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大学生充实到农村文化工作队伍中,既注入新鲜血液和活力,也改善了原有队伍年龄结构偏大和人员断层的问题,特别是弥补了原有队伍文化水平低和思维僵化的问题。在农村工作的大学生多是政治素质高、有学历、有才艺、有组织能力的学生,大多数人能号召和组织当地群众参与一些活动,例如文娱活动、宣传活动、教育活动等,既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又传播了先进思想。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可以引领良好道德风尚,在推广相关技术和知识时又注重培养良好文明风尚,倡导正确的价值观念,摒弃落后愚昧的道德现象,推动了村民道德水平的提升。大学生采用宣传报、标语、座谈、宣讲、面对面交流等形式送文化、送科技到村、到户,还通过自身掌握的专业技术知识,送科技文化到集市、到田间地头,宣传党和国家科技兴农、科技惠农的政策和法规。如河北农业大学学生通过“三下乡”服务活动,先后实施“百千万”工程,培训农村技术骨干1 700多人,访问农村家庭10 000多个,发放科技资料1万多份,开展了“双结对,心连心”服务新农村建设活动,与驻地15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党支部合作共建。广大学生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三)拓展渠道,扎根新农村文化建设

近年来,为鼓励高校毕业生扎根基层、奉献农村、锻炼成才,中央各有关部门主要组织实施了:选调生工作;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计划;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等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项目,在公务员招考和继续学习深造等方面都给予了优惠政策支持。如河北农业大学抢抓学生毕业前夕的有利契机,通过毕业动员教育大会、专题就业讲座、先进基层就业典型宣讲等渠道,使广大学生了解基层农村就业工作的相关优惠政策。2000年以来,已有2 000多名学生志愿服务新农村、服务西部。其中,河北农大中兽医学院2007届毕业生刘佳,充分发挥自己所学专业特长,通过自己努力和汗水,自主创建生态绿色柴鸡养殖场。她的创业事迹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誉,并被《保定日报》报道[4]。

四、结语

文化凝结历史,文化引领未来。近年来,河北省全面提升文化凝聚力、影响力和竞争力,立足于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伟大实践,不遗余力地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大繁荣。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目标的实现任重而道远,河北省农业高校大学生将一如既往地投身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大潮中,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天地中大有作为,并不断探究服务的新途径、新方式、新举措,不断积累丰富的经验,为更好地推进河北省农业高校大学生在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形成良性的互动、互利、互赢机制添砖加瓦,让底蕴深厚、生机无限的燕赵文化绽放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

[1]梁捍东,王晓瑞.河北省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河北学刊,2011(4):195.

[2]孙宏建.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思考[J].安康学院学报,2009(3):21.

[3]成协设,王兆锋.高等农林学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种模式探析 [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52-54.

[4]保定日报.80后女大学生自主创业养柴鸡[EB/OL].http://news.bdall.com/epaper/bdrb/html/2009-12/16/content_110132.htm,2009-12-12.

猜你喜欢

农业农村大学生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