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封高管吐槽信淹没全球最大投行

2012-04-05

看天下 2012年8期
关键词:格雷格辞职信高盛

高盛深陷“有毒”文化?

投行高盛就这么躺着中枪了。

3月14日,高盛前高管格雷格·史密斯(Greg Smith)发布在《纽约时报》上的辞职信,让高盛尴尬地成为市场焦点。

“今天是我在高盛的最后一天。我在高盛工作了12年,我想我能够理解其文化发展轨迹。说实话,现在的环境是我见过的最有毒和最具破坏性的。”这封仅1277个英文单词的辞职信,在当日下午4时的点击量就已达300万次,而排名第二的文章点击量只有50万次。

曾经作为南非乒乓球国手的史密斯,在挥别高盛前,用一记漂亮的“扣杀”打得老东家措手不及。

史上最贵辞职信

史密斯与高盛之间的笔伐犹如一场有来有回的乒乓球赛。这场比赛,首先由高盛股票衍生业务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的主管史密斯发起进攻。

“在过去十二个月里,我见过5名主管将他们的客户称作提线木偶,有时也会在内部邮件中这么说。”史密斯表示,“高盛原来的文化已经不复存在,公司的运营方式和赚钱思维将客户的利益放在次要位置。”史密斯还认为,现任首席执行官布兰克芬和总裁科恩失去了对公司文化的掌控,并指出公司道德沦落是对高盛长期生存最大的威胁。

史密斯并不是第一个批评高盛的人,但却是第一位从内部发难的批评者。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让高盛遭受诸多批评,美国《滚石》杂志也曾将其称作“吸血乌贼”。在坊间流传的夸张说法是,高盛为了赚一块钱,都可以把客户的眼珠子挖出来。

面对争论,市场做出了反应,高盛股价14日下跌3.4%,是当日标准普尔500指数成分股中跌幅第六大的股票,市值一天蒸发21.5亿美元。同行摩根士丹利和花旗的股价也分别下跌1.74%和3.4%。这封没有事先打招呼的公开信,可能创下“史上最贵信件”的纪录。

史密斯辞职信通过网络迅速传遍全世界。《福布斯》杂志将史密斯的公开信视为一份毁灭性的起诉书,对于银行而言尤其如此,因为银行必须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南非《商业在线》则突出史密斯生在南非,以高调方式从美国最古老、最强大的投资银行之一辞职。

纽约市长坐不住了

面对史密斯的吐槽,高盛高层也没示弱,并在当日紧急发动反击。“在高盛这种规模的公司,难免会有某些人心存不满。”首席执行官布兰克芬和总裁科恩在给全体员工的信中反驳称,史密斯只是该公司3万多员工中“接近1.2万名副总裁”之一,“史密斯的一己之见并没有反映出高盛真正的文化,没有真实反映高盛如何对待客户。”高盛还表示,89%的员工认为高盛为客户提供了卓越的服务。

3月16日,高盛创始人马库斯·戈德曼的曾孙Henry Goldman III也站了出来,他向美国科技博客Business Insider表示,作为高盛家族后人,他赞同格雷格对高盛文化蜕变的指责。他认为,格雷格的文章反映了华尔街的普遍现象,需要“让买家意识到这一点”。

事态迅速扩大,纽约市市长迈克·布隆伯格也坐不住了。在史密斯事件后,布隆伯格光临了位于纽约世贸中心附近的高盛塔,并逗留1个小时之久。他不仅和高盛CEO共进了一顿汉堡大餐,还几乎和每一个高盛交易员及部门主管亲切攀谈。他鼓励说,“高盛是构成城市经济的重要部分,对于公司的无端攻击将最终伤害每一位纽约人。”布隆伯格还特别指出,“格雷格·史密斯太幼稚了,高盛是一家公司,赚钱是他们的天职。”

摩根士丹利首席执行官戈尔曼也迅速发布“封口令”,告知员工不要对高盛事件落井下石。《旧金山纪事报》则刊文支持高盛,认为高盛等投资银行在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盛的银行家可以“高高昂起自己的头”。

逃离吸血鬼?

尽管高盛马马虎虎地接住了史密斯的扣杀球,但胜负暂时难见分晓。毫无疑问的是,史密斯不惜搭上自己在华尔街的职业生涯来批评高盛,再次引发了美国银行业的信誉危机,高盛应该警醒并采取行动。

辞职信风波后,史密斯能否在投行圈混下去似乎已没有太多悬念。毕竟,任何一家竞争对手都会慎重考虑雇用那些喜欢曝光公司内情的员工。不过,面对史密斯所暴露的高盛真相,Glocap研究公司的执行董事Adam Zoia表示,高盛将面临雇员难题。

一家名为“逃离金融城”的招聘网站在事发后,公布了最近对5.5万名用户进行的调查,列出了金融业雇员最想逃离的十大投行,高盛名列第二。来自德克萨斯大学麦克库姆商学院的大二学生BenPruden就表示,他更愿意选择科技领域,“我无意为高盛工作。我想实现自己的价值。”他指出,就像格雷格在信中所提到的,高盛这样的金融机构只在乎寻找自己的“提线木偶”。

事实上,经历了金融危机,行业丑闻此起彼伏的华尔街,雇员危机日益凸显。数据显示,在金融危机爆发前的2008年,有28%的哈佛毕业生选择加入金融界,仅过了3年,该比例已下降至17%。

高盛也因金融危机备受质疑。回顾历史上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机,几乎都与高盛等投行的过度投机有关。有市场人士提醒,尽管在国际资本市场上,高盛的影响力异乎寻常,但如果高盛继续扮演“吸血鬼”的角色,不仅是雇员会放弃高盛,就连客户也可能不会选择高盛。

●资料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第1714期,《真假高盛:前高管吐槽“有毒”文化》,作者:秦伟;《每日经济新闻》2012年3月第17期,《辞职信引发蝴蝶效应:华尔街雇员危机加剧》作者:石磊 钟舒

格雷格·史密斯辞职信《我为什么离开高盛?》

今天是我在高盛的最后一天。我在高盛工作了12年,最初在斯坦福读书时夏季来做实习生,我想我在这里工作了足够长时间,能够理解其文化发展轨迹,理解其员工和身份。说实话,现在的环境是我见过的最有毒和最具破坏性的。

简单一点来讲就是,高盛的运行模式和赚钱理念把客户的利益放在次要位置,但高盛是世界规模最大、最有影响力的投行之一,它与全球金融的相关性太高,不能这样做⋯⋯

文化是高盛成为一个伟大公司的秘诀,并帮助我们在过去的143年一直赢得客户的信任。这一点对公众来说似乎有点出乎意料。过去,高盛的文化一直围绕着团队协作、正直、谦逊,以及永远为客户的利益考虑,而不仅仅是赚钱。因为仅靠赚钱这一点,不足以让一个公司在这么长的时期里屹立不倒。高盛人一直为公司感到骄傲,对所从事的事业充满信仰。然而,我环顾四周,发觉曾经使我热爱这份工作的文化已不复存在,我不再为它感到骄傲。

但情况并不总是这样。十几年来,我面试并招募了一批批新人,悉心指导他们。我和另外9名同事被拍进一段招聘视频短片,在全球各大高校播放。2006年,我从数千名应聘者中挑选出80名学生进入夏季实习计划,训练他们买卖和交易。当我意识到自己不再能看着学生们的眼睛,告诉他们在这个地方工作有多棒时,就该离开了。

当历史书中描述高盛时,它们可能会显示,高盛在现任首席执行官布兰克芬和总裁科恩的管理下,失去了对公司文化的掌控。我的确认为公司道德品行沦落是对高盛长期生存最大的威胁……

高盛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个地步的?高盛对领导层的思维方式已经改变。现在,如果你能为高盛赚到足够的钱,你就能够得到升职,更具影响力。

哪三个方法能迅速在高盛当上领导? 1)挥动公司的“斧子”,这是高盛内部的说法,指的是劝说自己的顾客投资股票或者其他我们自己极力避免购买的产品。 2)“猎象”。在英语中,这个字的实际意义是:让你的客户进行一切能给高盛带来最高利润的交易。 3)为自己找到一个位子。坐在这个位子上,你的工作就是交易所有流动性差的含糊产品……

在过去十二个月里,我见过5名主管将他们的客户称作“提线木偶”,有时也会在内部邮件中这么说。吸血鬼?不人道?就是这样。诚信?早就腐烂了。我不敢说那些行为是非法的,但有谁会明知投资不可靠或不符合客户需求,却依然将它推荐给客户呢?

让我惊讶的是,高盛的高层领导竟忽略了最基本的一点:如果客户不信任你,他们最终不会选择跟你做生意,无论你有多么聪明。

我希望我的离开能够唤醒现在高盛的董事会领导,再把客户重新摆在你们生意的重点上吧。如果没有客户,你们一分钱也赚不到。事实上,没有客户,高盛都不能得以存在。把那些道德败坏的人清理出高盛的大门。不管他们能为这家投行赚多少钱。把高盛的企业文化重新摆正,让真正的人才有足够的理由在这里工作下去,让那些只关心赚钱的人在这个投行无法立足,让客户对这家投行的信任一直坚定下去。

猜你喜欢

格雷格辞职信高盛
幽默辞职信
蛋糕上的辞职信
一封辞职信
高盛权力帮
家庭教师
母爱回归
Learn and Ea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