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料集锦

2012-04-02

地理教学 2012年3期
关键词:火星水资源印度

南非德班气候大会开幕

新一轮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28日在南非城市德班召开,各方在《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前着手最后一轮协商。

南非总统祖马在28日开幕的德班气候大会上说,应对气候变化要同非洲减贫相结合,他期望此次大会取得平衡、公平和可信的成果。同时他还希望本次大会能在坎昆会议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讨论,通过激活“绿色气候基金”为气候变化提供资金。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秘书菲格雷斯27日说,各国代表不至空手而归,只是寻求设定《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并不容易。她说,寻求设定《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恐怕是德班大会上各国政府代表“难以完成的任务”。即便实现突破,也可能在大会最后几天。菲格雷斯所言“突破”,即各方可能达成某种妥协。

去年底在墨西哥坎昆召开的上一轮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决议,虽认可《京都议定书》有第二承诺期,却没有设定出第二承诺期的具体时间表,针对发达国家减排目标的表述措辞模糊。

一些人先前预测,本轮气候变化大成果不会多。菲格雷斯否认这种说法。她预计,德班大会无论如何也会就《京都议定书》产生一些成果,同时在技术转让和旨在帮助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的“绿色气候基金”方面取得进展。

西方媒体先前报道,欧洲联盟代表可能在德班大会期间提出一套推动各国减排的新路线图。

欧盟委员会负责气候事务的委员康妮•赫泽高本月24日说,《京都议定书》的内容与当今世界经济形势“不协调”。她抱怨:发达国家排放量不断下降却被强制减排,而新兴国家只是自愿减排。

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为民25日强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历史责任不同,所处发展阶段不同,排放趋势和减排形式当然不同。

摘自2011年11月29日《文汇报》

“梦想机器”火星之旅将探索是否存在适合生命生存的环境

美国“火星科学实验室”26日发射升空,踏上探索火星之旅。“火星科学实验室”昵称“好奇”号,是美国迄今最大、最贵的火星车,任务是探索火星过去或者现在是否存在适合生命生存的环境。按计划,“好奇”号将于明年8月6日着陆火星。

“好奇”号重约900公斤,长3米,宽2.7米,高2.1米。整个火星车项目耗资25亿美元。可以说,“好奇”号是迄今为止最大、最贵的火星车,研究人员把它戏称为“火星的怪物车”或者“梦想机器”。

这辆火星车的配置同样堪称“豪华”。它靠6个轮子行动,借助一个装有手提钻的机械臂提取火星表面样本,安装有17个照相机和10种科学仪器。其中一部主要仪器名为“化学和照相研究装置”,可以释放高能激光光束,以帮助研究人员弄清火星岩石的成分构成。另外,火星车配备了“气象站”,可实时提供温度、湿度和风力信息。

说到动力,“好奇”号仍然领先“前辈”。它的动力源自约4.8公斤钚的放射性衰变,可供它在火星工作至少一个火星年、即大约687个地球日,同时保证它比其他火星车“走”得更远、工作更“勤奋”。研究人员说,“好奇”号登陆火星后,至少能在火星表面行驶12英里(约合19.3公里)。

与“前辈”“勇气”号和“机遇”号不同,“好奇”号更大、更重,不适合使用气囊包裹的方式降落火星,而是利用喷气式组件和缆索系统着陆,就像在地球上利用空中起重机把重型货物运往偏远地区一样。这种着陆新方式的准确性更高。

“好奇”号的降落地点同样经过两年精心挑选。最终,盖尔陨坑从数十个备选方案中脱颖而出。

盖尔陨坑位于火星赤道以南,得名自澳大利亚已故天文学家沃尔特•盖尔,形成于大约3.5亿至3.8亿年前,直径大约为154公里,面积相当于美国康涅狄格州和罗得岛州之和。借助观察火星轨道探测器发回的图片和矿物成分分析结果,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研究人员发现,这一陨坑的构造方式与美国大峡谷类似,不同岩层排列在一起,每一层岩层可能代表着火星的不同时代。

探测项目负责人道格•麦奎斯申告诉美联社记者,“好奇”号的任务内容“庞大”,可以说是一次承担了三次的任务量。众所周知,水是生命之源。火星表面是否存在水是科学界一直关心的主要话题。不过,“好奇”号的主要任务并不是探索水的踪迹,而是关注保证生命繁衍的其他要素,包括地球上生命体的“基础材料”之一有机碳。

火星是宇航员未来登陆的目的地,因此,美国航空航天局还将利用“好奇”号测定火星表面的辐射水平。

摘自2011年11月28日《文汇报》

2011年或为最热“拉尼娜年份”

世界气象组织29日在南非德班气候大会和该组织位于瑞士日内瓦的总部同时发布2011年全球气候报告。这份报告显示,尽管今年发生使重要海区变冷的拉尼娜现象,但与其他“拉尼娜年份”相比,今年很可能最热。

拉尼娜现象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同时伴随着全球性气候异常。今年8月以来,赤道太平洋海域出现拉尼娜现象,预计将持续到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尽管如此,世界气象组织报告说,今年1月至10月的全球地表平均气温为14.4摄氏度,据测算这一数值高于1850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长期温度平均值,今年很可能是迄今出现拉尼娜现象的年份中最热的一年。

这份报告还表明,2011年全球多数地区的地表气温都高于长期平均值。在俄罗斯北部,2011年1月至10月的气温比长期平均值高4摄氏度。中美洲地区经历了140年以来最热的年度。今年北冰洋冰面积大大低于正常水平。

摘自2011年11月30日《文汇报》

长江流域将治理70%水土流失面积

记者从昨天在西安闭幕的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上获悉,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任务依然艰巨,“十二五”时期,长江流域将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85万平方公里,实施生态修复10万平方公里;大力开展坡耕地治理和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建成一批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和示范工程。

到“十二五”末,全流域70%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治理或生态修复,逐步实现流域生态环境健康发展。据悉,经过20多年的连续治理,长江上游水土流失严重的“四大片”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40%。

摘自2011年12月3日《文汇报》

水资源短缺掣肘印度经济发展

全球人口已经达到70亿。虽然人类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运用各种新兴技术解决生存问题,但是,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印度是个经济新兴国家,如今人口已经超过11亿,不久将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目前,印度正为人口的快速增长而忧虑。印度的国家资源並不富有,石油、天然气需要大量进口,煤的储存量也不多。更为严峻的是,对今天的印度来说,最缺的资源还是水。

印度的有识之士认为:如果印度不妥善解决人口与经济发展对于水的需求问题,那么,水资源短缺不但会拖累印度的经济发展速度,更会影响印度人民的日常生活。他们惊呼,水已经成为21世纪印度民族生存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解“水荒”要靠邻居

印度本身是个缺水型国家,对于在炎热气候下生活的印度人,水更是生命的第一需要。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印度国内的大江大河由于气候变化等种种原因,水流量日渐减少。另一方面,由于现代工业的发展,水体的污染却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在印度河流的枯水季节,其水位之低和水质之差,日益威胁到居民和工农业生产对清洁水源的基本需求。目前,印度唯一采取的办法是在上游地区筑坝、截流、兴修水利,控制水的下泄量;在丰水季节蓄水,枯水季节放水,以解“水荒”燃眉之急。

印度政府和学界很清楚地知道,人口的增长与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能源,在所有的能源之中,核电是一个选项,但隐患较大,只有水力发电才是首选的绿色能源。不过,印度要想在大江大河上建造水力发电厂,需要周边国家的积极支持和参与。

印孟争端多为“水”

尤其是孟加拉国,数十年里,印孟两国在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矛盾重重,问题多多。虽然,在1996年12月,印度与孟加拉国签署了《三十年共享恒河水资源协定》。但是,由于最近几年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印度在水资源分配方面,没有更多顾及孟加拉国的利益,两国时常为水资源利用而发生冲突。

目前,印孟之间水资源争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孟加拉国指责印度企图控制恒河水的流量,在恒河水系上筑坝建闸时,没有考虑到孟加拉国人民与经济发展对水的需求,以至于孟加拉国在枯水季节无法得到更多的水源,在洪水易发的季风雨季节,印度又未能控制洪水的下泄量,使孟加拉国的洪灾损失更大。

二是在上世纪,孟加拉国内居民中有关水污染的发病率已经相当高。进入新世纪以来,处于上游的印度水污染情况加重,殃及下游。近几年来,孟加拉国直接死于水中毒的人数在2500人以上。对于污水的治理,不仅需要大量的投资,更需要印孟两囯的合作。但是,印孟两国在这方面的合作未见多大进展。为此,孟加拉国要求印度在保护水资源方面做出更多努力,以满足孟加拉国人民饮用水及工农业生产清洁水源的需求。

三是保护、开发与利用南亚地区的水资源,对南亚诸国来说更需要的是全面的科学规划,这样才能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但是,孟加拉国内的舆论指出,由于南亚各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利益诉求各有不同,南亚诸国难以达到意见一致。印度这个南亚地区的大国,理应在保护、开发与利用水资源问题上更好地尽到大国的责任。可是,印度在谈论水资源保护、开发时,总是转移矛盾,推托责任,使问题久拖不决。

智库提出三大招

目前,印度与南亚诸国在水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方面分歧很多。印度不少智库纷纷为政府支招。他们认为,印度要真正解决若干年后即将出现的“水荒”,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

首先,成立以印度为首的水资源保护、开发与利用合作委员会,对南亚地区水资源进行统一调研与全面的科学规划,确定哪里应该建造大坝和电厂,哪个地方可以建新的调节水闸,以达到科学蓄水,按需放水,调控水量的目的。参与各方要实现共同投资、共享水坝与水电厂带来的经济效益,使南亚诸国经济真正走上绿色发展的轨道。

其次,在南亚地区的大江大河上建造大坝和电厂,资金的需求量非常巨大,仅靠印度和南亚诸国的财力是远远不够的。印度和南亚诸国可以让这个“水资源保护、开发与利用合作委员会”出面,在国际上进行多渠道筹资,请国际财团与金融机构参股共同开发,以解决资金问题。

笫三,实施南亚水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没有中国的积极参与将难以为继。中国不但有大笔外汇储备,还有建造大坝和巨型电厂的设备和经验,因此,邀请中国参与共同开发南亚水资源不失为上策。

摘自 2011年12月3日《文汇报》

我国完成最大规模大洋环球科考

我国大洋功勋船“大洋一号”历时369天,航行64162海里,圆满完成我国第22航次大洋科考,于11日上午返回青岛。这是我国航程最长、科考范围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大洋环球科考,其航程相当于3倍赤道长度,并取得诸多历史性突破和科技成果;但对于神秘的海洋,这只是人类迈出的一小步。

“黑烟囱”大量现身

22航次总首席科学家陶春辉介绍,“大洋一号”于2010年12月8日于广州起航,经历9个航段,此次大洋科考开展了海底多金属硫化物、多金属结核、深海环境和深海生物多样性等项目调查,水下机器人和深海岩芯钻机等自主研制设备也成功使用。“其中共发现16处海底热液区,几乎占我国已知海底热液区的一半,包括南大西洋5处,东太平洋11处,其中在南大西洋发现的一处热液区是目前南大西洋洋中脊发现的最南端热液区。”

海底热液活动区中的热液硫化物是一种海底矿藏。它的成因在于海水从地壳裂缝渗入地下,遇到熔岩被加热,溶解了周围岩层中的金、银、铜、锌、铅等金属后又从地下喷出。这些金属经过化学反应形成硫化物沉积到附近的海底,像“烟囱”形状一样堆积起来,也被叫做“黑烟囱”。

中国地质大学教授苏新是第二航段样品管理员,她告诉记者:“探寻‘黑烟囱’最主要工具就是电视抓斗,将其放到海底拖着走,一连十几个小时都要有人盯着屏幕。我们开玩笑说‘看着海底无声电影,就是为了那精彩一瞬间’。”

无氧无光鱼虾“自立门户”

“黑烟囱”附近温度从100℃至300℃不等,硫化物导致周围环境剧毒,没有光线且高压,但这里并不是只有海水和岩石。“这次在南大西洋利用深海生物组合取样器和电视抓斗抓捕了一条热液鱼、大量盲虾和海底微生物样品。”第五航段首席科学家、国家海洋局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主任邵宗泽告诉记者。科考队员介绍,他们抓捕的这条热液鱼头大,体形呈蝌蚪状,体长约60厘米,重约1斤,鱼眼凸起,呈灰色,体表无鳞,但有坚硬刚毛,应该是人类所未知的新物种。

“此外,由于海底无光,我们发现了没有眼睛的虾,命名为‘盲虾’。”邵宗泽告诉记者,“大量海底微生物样品为生物多样性研究和基因研究提供了珍贵样品。海底高温、高压、剧毒而且无光,所以海底生物独特的基因可应用于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

记者采访了解到,海底热液区附近生物形成了独特生态系统。当水和海底熔岩发生化学反应时产生氢气和烷,这被微生物所利用,将化学能转化为生物能。微生物通过合成有机物再形成大型生物,逐渐就形成了生物链。

摘自2011年12月12日《文汇报》

大美喀斯特

“喀斯特”(Karst)原是亚得里亚海北岸、伊斯特拉半岛上一片石灰岩高原的地名,位于斯洛文尼亚与意大利交界处,那里发育有典型的岩溶地貌。“喀斯特”的词意是“石头”,表示那是一处遍布石头的地方。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很平常的地方和一个很普通的名词,组成了一种地貌和一门学科的称号。19世纪末,一个叫斯维伊奇(Jovan Cvijic)的学者对那里的地貌和水文进行了研究,于1893年和1918年分别发表了研究成果,并冠以“Karst”一名。从此,“Karst”就成为岩溶地貌的代称,这个词有时也是动词,表示这种地貌形成的机制和过程。斯维伊奇也成了“喀斯特之父”。

可是斯维伊奇不会想到,在万里之外的中国,这种所谓的喀斯特地貌,分布更广、规模更大、类型更多,发育得更完美、更壮观。相比之下,中国的南方地区更有资格成为岩溶地貌的代名词。

中国是喀斯特地貌分布面积最大的国家,从热带到寒温带,从湿润区到干旱区,各种喀斯特地貌类型齐全、包罗万象。中国同时也是对喀斯特地貌记述和研究最早的国家。早在晋代,就有关于岩溶地貌的记载,后来以明代徐霞客所著的《徐霞客游记》记录最为详尽。从研究历史到分布面积,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喀斯特王国”。

峰、林、山、谷、湖、石、瀑、泉、潭,喀斯特地貌几乎集合了所有自然景观元素。如,峰林和峰丛挺拔于江流溪水之间,造就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胜景;万丈峡谷与大江大河交相辉映,派生出“巫山神女”的神话;平地崛起的石林昂首多姿,演绎了阿诗玛的传说;奇伟瑰怪的溶洞曲径通幽,让大文豪王安石惊呼“非有志者不能至”;神奇的天坑内别有洞天,催生了“桃花源”般的世外乐土。除此之外,还有玄妙横生的天生桥、飞流直下的喀斯特瀑布、明澈如镜的喀斯特湖……这是造物主送给中国人的最美礼物,它们或壮观、或秀丽,或峻峭、或幽深,令文人留恋,让科学家痴迷,更让探险者膜拜。

在风物各异的喀斯特地区,有着或多或少的人类印记,也有不少其他生物的身影,从而组成了一幅幅人与自然交融于此的大美影像。

摘自2011年12月14日《文汇报》

低碳转型不等于向低碳经济转型

低碳转型无疑将体现为经济系统的变革,以能源产业的变革为始,农业、工业制造业、服务业都要向低碳转型,汇聚成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当以环保为前提;低碳经济是低碳转型的一种结果,只有与环保结合才能维持发展的稳定性,而孤立出现的低碳经济,很可能难以持续。

“强制性减排”,是对一国设定碳排放的量化标准,形成具有国内、国际双重法律意义的正式约束。中国这个与一些主要排放国的态度形成鲜明对照的表态,得到了国际社会普遍赞赏,将之视为中国政府的政策定位--就是说,中国政府同意,在一系列条件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将原先基于自愿的碳减排承诺,确立为带有国际强制性的政策法规。

假如环境与经济不能“双赢”

执行强制性减排,意味着中国必须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碳转型”的各项准备工作,并加快推进经济与社会的低碳发展。从长远看,低碳转型是大势所趋,但这需要一个过程,一国在此过程中遭遇的挑战、付出的代价有可能远大于机遇和收益。

低碳转型,人们往往将它跟“向低碳经济转型”直接画等号,这样的理解有失偏颇。近10年来,人类社会之所以越来越重视低碳发展,是因为意识到了气候变化将带来重大环境威胁;为了保护自身的生存环境,人类开始致力于减少各种碳排放--保护环境,才是低碳转型的原动力和“第一要义”。

有效保护包括大气在内的地球环境系统,固然要促使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要加紧做经济低碳化的“能力建设”,但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更不可或缺。在某些情况下,确实可以将人们的经济行为与环保行为结合起来,比如“节能”既可节约经济成本,又可保护环境,做到“环境与经济双赢”,但如果把"双赢"渲染得过分,就产生了问题:假如不能"双赢"呢?假如环保需要我们付出更高的经济成本呢?又假如能节约下来的经济成本很少,那是不是不考虑环保也无所谓呢?所以一定要明确,环保意识是第一位的,要通过教育和宣传,促使人们确立环保意识、自觉自愿保护环境,为低碳转型奠定一个好的社会基础。进而,从环保意识自然地引申出低碳消费和生产意识,为实现低碳转型创造必要条件——此为低碳转型的“第二要义”。

法律法规,将强化和巩固低碳转型的原则、形式和结果。比如大气等环境的质量如何定义、是何标准、如何管制,企业和个人碳排放的标准、总量控制指标、对违法行为的惩罚措施,还有碳排放交易规则等等,法律都应明确界定,只有明确了行动边界和游戏规则,碳排放主体尤其是企业才能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以保护大气环境为主要对象的立法是实现低碳转型的重要保障,这是“第三要义”。

低碳转型无疑将体现为经济系统的变革,以能源产业的变革为始,农业、工业制造业、服务业都要向低碳转型,低碳能源、低碳技术、低碳产品、低碳金融、低碳建筑、低碳城市等等由此衍生,汇聚成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当以上述三种低碳转型的“义”前提;低碳经济是低碳转型的一种结果,只有与上述三种“义”才能维持发展的稳定性,而孤立出现的低碳经济,很可能难以持续。

不能以其他环境污染来换取低碳

低碳经济发展不能等同于低碳转型。眼下,低碳经济有所发展,的确也给经济与社会带来了一些好处,但这并不能说明低碳转型就有了大的进展。世界范围内,低碳转型正面临一些尖锐矛盾。

其一,低碳转型关系到利益再分配。一些群体会在转型中受益,而另一些群体会受损,这将给社会带来新的矛盾,甚至引发新的对抗。

其二,低碳转型关系到国际竞争。这是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

其三,低碳转型关系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碳排放只是当前我们面对的重要环境议题之一,经济与社会发展跟资源环境间的冲突还体现在水源污染、空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生物多样性退化以及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等各个方面,其中大部分与碳排放及气候变化并没有直接关系,但相比碳排放,它们在微观层面上对人类和社会有更加直接而致命的危害。因此,在低碳转型的过程中既不能忽略其他环境问题,也不能以其他环境污染来换取低碳。

摘自2011年12月16日《文汇报》

猜你喜欢

火星水资源印度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征订启事
玩转火星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2019年河南省水资源公报(摘录)
火星!火星!
印度签订长单合同 需求或将减弱
加强水文水资源勘测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水资源配置的现状及对策初探
印度式拆迁
印度运载火箭的现在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