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综合实践考核方式探索

2012-04-02苗雪红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2年12期
关键词:考核儿童目标

苗雪红

(常熟理工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在过去三届本科生的教学过程中,《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尝试进行了考核方式改革,即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转化为课程评价的指标,通过课程评价指标确保学生在每一课程内容板块中积极参与,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参与,较好地实现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这门课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儿童艺术活动的独特性并形成相应的教育理念、方法和教育能力,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学生需要对艺术理论有一定的理解,设计出符合儿童特点的教育活动并借助艺术技能开展幼儿艺术教育活动。本课程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理论层面主要是对人类艺术活动的本质、儿童艺术活动的特点、儿童艺术教育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把握;实践层面主要是教学过程中学生自身的审美实践,包括发现、感受、表达、鉴赏美的能力,以及能够将理论观念转化为实践智慧,设计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的艺术教育活动,并拥有能够实施教育活动的各种能力和技能,特别是艺术的表现与表达能力。这两个层面的目标包涵了审美目标、知识和信念目标、能力目标。这些教学目标需要与之相应的教学内容以及评价方式。

二、从教学目标向评价维度的转化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选择了与目标达成相对应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并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可操作的考核指标,通过综合的形成性评价方式,使学生掌握儿童艺术教育的基本理论,并在理论的指导下能够设计并实施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同时具有较为全面的艺术教育能力。具体的考核维度及其操作如下:

理论维度:在经过理论学习之后,为学生提供儿童艺术教育实践的经典案例,以此为分析素材,拟定开放的课程论文选题,由学生选择能够充分阐述自己关于儿童艺术教育相关认识的主题或角度,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完成课程论文。该部分考核占总成绩的30%。

艺术教育活动设计和实施维度:在儿童音乐教育教学内容完成后,学生分小组选择任意年龄班(大、中、小班)任意教学内容(歌唱、律动、音乐欣赏、综合性音乐活动等)设计一次教学活动,分小组说课,全班评选出优胜组进行模拟展示。在儿童美术教育教学内容完成后,学生分小组选择任意年龄班(大、中、小班)任意教学内容(绘画、泥工、美术欣赏、综合性美术活动等)设计一次教学活动,分小组说课,全班评选出优胜组进行模拟展示。该部分考核占总成绩的40%。

审美和综合艺术实践维度:该维度属于综合实践考核维度,整体考察学生的审美素养、综合实践能力以及体现于其中的理论驾驭水平。在期末全部教学内容结束后,学生根据该课程的学习,将自己对儿童艺术教育的理解以及相关技能,通过选择适合儿童艺术教育的内容、形式,以儿歌联唱表演、律动编排及表演以及戏剧表演等形式,综合展示学生的艺术素养以及在意义理解、情绪表达、技能技巧诸方面的综合能力。该部分考核占总成绩的30%。综合艺术实践环节具体的展示内容分为:

第一部分:儿歌联唱(表演唱),学生分小组,每组唱中外文经典儿童歌曲3-4首。

第二部分:律动表演:分小组表演,学生自己编排、配乐。

第三部分:儿童戏剧表演。分组表演,要求学生创作或改编剧本,自己决定角色分工,制作相应的道具,利用课外时间排练。

三、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反思

以上考核维度以及相应的操作经过三轮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与传统的笔试相比,体现出多方面的优越性。

第一,教育氛围的变化。教育氛围指“所有那些基本的情感状态和感觉敏锐的人类特性都存在于教育者和儿童之间,并形成了每一种教育学关系的基础。”[1]教育氛围是教育中所有参与者的关系状态,与每一个人的基本体验状态相关,尤其与人的情绪状态直接相关,而情绪状态直接影响着教育活动中每一个人的参与动机与参与程度。海德格尔指出,“情绪与其说是心灵表面的无关紧要的游戏,不如说是所有个别成就得以产生和持续存在的根本基础。它总是以一定的方式解释和说明实际生活的。它历来支配着我们把握事物的形势和方式。”[2]该课程的基本内容关乎艺术活动,特别是儿童的艺术活动,每一个人都能直觉地体验人类艺术活动的魅力以及儿童艺术活动的独特和神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都被教学内容所吸引,体验、理解、交流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每个人都基于自己的体验理解所学习的内容,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中,每个人的情绪状态都是积极的,思维是开放的。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这种形成性的评价方式,每一部分学习内容都要求学生不仅知道,还必须深入理解并能体现于行动之中,而学生的实践所营造的教育氛围也是独特的,蕴含着多种教育资源。首先学生的参与行动使得教学活动建构了一个学习共同体,每个人、每个小组都要完成相应的活动内容并交流展示,每一种创意都会获得欣赏并得到分享,每一份努力都获得认可并形成激励,每一个不足都会被及时发现并得到指导。即便是理论教学环节,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并保障后续环节的目标达成,教师的教学必须是生动而又深刻的,教师将生涩的理论通过艺术活动本身生动地、浅显易懂地呈现出来,然后老师通过理论讲解将案例以及审美实践中包含的理论加以归纳,提升学生的经验。因此,每个人都能参与到整体的认知氛围中,以自我建构的方式获得意义。

第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自由自主是艺术活动的本质特征,也是一切人类行为获得有效性的基本条件,人类的学习尤应如此。与该门课程教育氛围的变化相伴随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即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或者说参与到整体的教育生活中,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感受到自己的成长。考核的每一个维度都以学生实际作为的成果为依据:课程论文的撰写要求学生以特定的素材为抓手开放性地阐述观点;活动设计和模拟展示不仅检验学生勾画“教学蓝图”的能力,还要模拟检验自己的实施能力以及活动设计的合理性;综合实践展示更是要求学生不仅要自我表达还要在小组协作中协同行动。由于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从“做中学”,即便是介绍一种艺术实践形式,也不仅仅停留在信息分享层面,而是要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如在介绍奥尔夫音乐体系之前,先组织同学们以游戏的形式“玩”几个奥尔夫音乐活动,在音乐实践中体验奥尔夫音乐的精髓,也实现了审美体验,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的、自主的、愉快的。

第三,评价主体的变化。该课程形成性的评价方式使得课程评价不再是教师终结性地考察学生知识的掌握,而是教师、同伴、自我评价共同参与并调节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过程,教育过程中的参与者在评价中都发挥着作用,评价与指导完善相结合,评价与教学示范相结合。特别是学生的自我评价,由于每一次活动必然产生同伴或小组之间的横向比较和自我的纵向比较,横向比较的目的主要在于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改进的方向,纵向比较可以发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自我评价的目的在于自我调节、自我完善。总之,评价主体的变化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是相辅相成的,同伴评价也与学习共同体的建构密切相关,而老师的评价起到目标定向、效果诊断、改进指导的作用。

第四,学生的发展。考核目标的明确定向,有助于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并形成较为强烈的内在动机。同时,学生各种活动的参与使得学生能够不断地解放自我,完善自我:从畏惧理论、怯于参与理论讨论,到运用理论力所能及地分析儿童的艺术活动、儿童的艺术教育活动;从不能恰当地选择儿童艺术教育的活动内容到能够为不同年龄班的幼儿选择适宜的活动内容;从不敢在公开场景中独自表演到能够自如地表演,这其中的成长是师生切身感受到的。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自我反馈、自我调节,其价值在于学生的各种经历以及经历中的各种成长,每个同学都认识到自己具有感受、欣赏、表达、创造的艺术活动能力,而且这些艺术活动也改变着他们的自我认识和生命体验。

第五,课程资源的积累。由于该课程教学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合作,以及注重对活动过程的纪录,每一轮教学任务完成后都会产生一些活动视频资料、活动方案和作品,如学生的课程论文、活动设计、表演剧本等,均存留文本档案。学生的模拟教学活动以及综合展示环节均全程录像,并刻录光盘后留存。每位同学都拷贝活动影像资料,以便反复观看并进行自我反思和提高。这些资源对于活动主体而言是活动的客观化,它可以帮助学生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并进行反思;对于后继的学习者而言,这些资源则是宝贵的经验,如课程一开始的绪论部分,关于评价方式的介绍,就可节选往届同学考试的视频资料进行观摩学习,使学生从评价形式到评价内容上心领神会。这些资源的连续积累也使得学生能在教学中体会到本专业、本课程的教学发展,也包括对专业精神、职业信念的感受和领悟,有助于学生在自己的专业成长中形成这种连续性累积的专业发展意识。

四、结 语

该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地实践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理念,实现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积累了大量的课程资源。通过教学课程本身,学生能体验到“从做中学”以及基于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在专业成长过程中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

[1]威廉F·派纳,威廉M·雷诺兹,帕特里克·斯莱特里,等.理解课程(上)[M].张华,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453.

[2]O·F·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M].李其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4.

猜你喜欢

考核儿童目标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家庭年终考核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