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全真道教哲学思想论纲》点评

2012-04-01

东方论坛 2012年1期
关键词:性命伦理思想真性

马 宗 军

《早期全真道教哲学思想论纲》点评

马 宗 军

哲学思想是早期全真道教文化体系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但根据时下学界的研究成果,人们多把该道派的内丹说或内丹修炼作为探讨的重点,而对作为最高理论层次的哲学思想或忽略不提,或将其与丹道说一锅煮,以致使全真道的哲学思想淹没不显。丁原明、白如祥、李延仓合著并由齐鲁书社出版的《早期全真道教哲学思想论纲》(以下简称《论纲》),对该教派的哲学思想做了细致梳理与解读,可谓走近“全真”哲学的一次有益尝试。

《论纲》凡九章,第一章对早期金元全真道创建于山东半岛的社会、文化背景及道教基础进行了考察,第二至第九章分别论述了祖师王重阳和“全真七子”的哲学思想。引论主要论述了早期“全真”哲学思想的内涵;结语,论述了道教与哲学的关系、全真哲学思想的实质及其现代价值。该书把全真道哲学的性质归结为生命哲学,并在其阐述中多有创新意向。仅就其“真性”“真心”、“真行”哲学逻辑建构作一点评。

(一)“真性”本体论

《论纲》认为,全真道在生命哲学上的最大贡献,在于它将以前道教关于形体与精神的关系转换成肉体与“真性”的关系,并以“真性”作为人之“得道炼养”和“从后天性命返回先性命所直接依恃的本体”。 “所谓真性,即是与无形大道相直贯而又内在于人之性命中那个无染无著的清静无为之性,它既内在又超越。”《论纲》说,在全真道看来,人命作为肉与灵的合一,肉体是假的、短暂的,真性则是真实的永恒长存。而真性所以长存不灭,盖缘自它是永恒无限的大道之本质在人之性命中的流转,其与道相贯相通,同质而异名。故而,修道而成仙不是追求肉体不死,而是为了提升人的精神生命,以达致逍遥自由的神仙境界。《论纲》如此分析,是符合全真道的教义教旨的,该教派了所以被称为道教的革新派,其中的一个重要根据就是因为它认为人若保持“真性不乱,是谓神仙”(王重阳语)。尽管该书关于全真哲学是“‘真性’本体论”的断言不一定得到学界的认同,但它是从天道性命之学的高度来解读全真道教的文化体系的,因而有较强的哲学思辩能力。

(二)以“真心”证得“真性”炼养论

《论纲》认为以“真心”证得“真性”,才是其修道炼养的根本。该书指出,全真道所标榜的“真心”,系指道心、天心、天地之心、太极之心等,“它清净无染,无欲无为,常住恒在”,真贯人之性命,而与世俗人生的私心、贪心相对立。由于道心、天心等含具元神、真性,两者二而为一,所以可合称曰“心性”,它们同作为妙灵神奇的绝对本体,同具有既内在又超越的特点。但由于世俗人生是充满酒色财气的苦海,故常住妙灵的心体容易被情欲、妄念所欺骗、污染,无法朗现与大道相直贯的真性。因此,欲使天心与真性相贯,修道者就必须以“明心见性”为体证的首务,用内外无事清净的功法去苦炼心端。“而人若修炼得这般境地,也就能‘识心见性’,使性体长存,是为神仙。”按照《论纲》的这种解析,所谓“真性本体论”亦即是心性本体论;所谓以真心证得真 性,“这无异于说修真是真心真性的自我意识活动,亦即在本真性命中,真心真性进行自我体证。”显然,该书已把儒道释三家的心性论导入到全真道的炼养论之中,其与该书所说的真性本体论相互印证,并意味着全真道的本体论“也是一种心性主体本体论”。

(三)以“真行”为标帜的伦理哲学

《论纲》认为,全真道所说的“真行”,是与“真功”相匹配的炼养术语。“真功”,亦称“内日用”,系指以清静修炼性命。“真行”,又称外日用,系指早期全道主张以儒道释三家的仁爱、慈悲、无私、不争等道德伦理济世救人。前者属于修炼真心真性的功夫论范畴,后者则属于宗教伦理哲学范畴。但在以往的研究中,多把真功与真行一锅煮,统统作为炼养论的内容加以论述,无法彰显全真哲学的特色。《论纲》单列节目深入论述了全真道的伦理哲学,并揭示了王重阳和七真弟子伦理思想的各自特点。例如:认为王重阳伦理思想的特点是“融合了儒家的仁爱为本、兼善天下的思想和大乘佛教自利利他、普渡众生的精神,改变了传统道教偏重个体成仙而忽视拯救众生的状况”;马钰伦理思想的特色,是在融合三教伦理思想的基础上,着重高标“诚实”、“慈悲”、“谦和”的道德观念;而丘处机则主张“行善进道”、践行“仁义忠孝”,以悲天悯人的救世情怀关注民生民命。《论纲》把全真道的伦理道德思想纳入其哲学范畴,这不仅丰富了全真哲学的内容,而且还展示了早期全真道教的价值取向。

《论纲》对早期全真道教的哲学思维方式和全真哲学现代价值等问题的阐发,也有独到之处,此处不赘。但总起来说,该书应是一部有一定深度的研究道教的专著。

(作者单位: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哲学部)

猜你喜欢

性命伦理思想真性
“自然之性”与“性命之常”——王弼人性论的二重向度
建筑原真性探微
从天命到性命:唐宋命论演变初探
尊王抑或尊天:基于人伦与性命的晚明治道重建
性命
以儒为本与因时之变:颜之推的家庭社会伦理思想论
非真性询问疑问句与传信语的异常态“同现”
两方对特殊教育人文关怀的伦理思想
马克思伦理思想中的“道德”理念
欧茨小说《大瀑布》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