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厄舍府的崩塌》看爱伦·坡的死亡美学

2012-04-01张潇潇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11期
关键词:玛德琳爱伦梦幻

赵 芳 张潇潇

(1.山西大学 商务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2.河北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埃德加·爱伦·坡,被尊崇为美国浪漫主义运动要角之一,以悬疑、惊悚小说最负盛名。死亡主题是爱伦·坡区别于同时期其他作家的最大特色。弗洛伊德认为,“诗歌的最好主题是死亡,尤其是美丽尤物的死亡,将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具诗意的主题。”[1](P45)爱伦 · 坡认为,“死亡之美才是极 致之美。”[2](P23)其作品无不弥漫着恐怖的气息,其人物也大多生活在死亡的阴影下。《厄舍府的崩塌》是爱伦·坡的代表作之一,故事的发展交织着爱伦·坡一贯的两大文学主题:美(女)和死亡。[3](P252)一个古老家族的孪生兄妹,住在一座令人窒息的幽暗古屋里。妹妹多年疾病缠身,哥哥因思想久被压抑而精神失常,他在这种精神错乱的状态下活埋了还没有真正死去的妹妹。哥哥把妹妹放入棺材,邀请挚友前来做伴,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妹妹破棺而出,死在已经晕死过去的哥哥的怀里。哥哥的朋友仓皇逃出,古屋在风雨中倒塌在屋旁的池塘里。[4](P97)

一、《厄舍府的崩塌》体现的死亡之美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关于死亡的基本命题是,“死亡是灵 魂从 身体的开释”[5](P185)。爱伦·坡的小说充斥着死亡与轮回。在爱伦·坡看来,死亡意味着肉体这个自然物的消逝,而产生一种“更高的精神的东西”,就是精神的自由,是“新生”,是“超越”。透过作家对死亡悲凉、恐怖的描写,对冷酷现实世界的鄙弃,可以窥见爱伦·坡对美好人生的憧憬和炽热追求。他的作品充斥着绝望、冷漠、凄苦和恐怖,暗示了他内心深处超越人生的渴望,这正是爱伦·坡作品的死亡主题的真谛。在《厄舍府的崩塌》中,玛德琳在被活埋后第八天披着尸衣回来,抓住了她的哥哥,罗德里克·厄舍就这样死去。

爱伦·坡提出了文艺理论“效果论”,主张死亡美学和恐怖美学。他力图在自己的作品中确立某种效果,并为追求这种效果而思考和创作。他强调作品对读者所能唤起的情绪和产生的效果。《厄舍府的崩塌》充分体现了爱伦·坡的“效果论”。它以死亡为主题,描述了罗德里克·厄舍兄妹之间的乱伦。在小说的故事氛围方面,爱伦·坡继承了传统哥特小说的梦幻氛围,他借罗德里克·厄舍兄妹的死亡制造恐怖气氛,由此烘托出死亡的梦幻之美。故事的开头是这样的:“在这年秋天的一个沉淡、阴暗、寂静的白日,天上的云彩低垂。整整一天,我独自一人骑着马,走过乡下一大片极为凄凉的土地,暮色降临时,我终于看见了那阴沉的厄舍古厦。”短短几句话,死亡的氛围被勾勒出来。“秋天”意味着一年即将结束,“暮色”暗示夜幕降临,“云彩低垂”与“阴暗”则烘托出阴郁的气氛。同时,爱伦·坡还使用各种恐怖的词汇,如坟墓、阴郁、病态等,渲染死亡的气息。

爱伦·坡还精心安排了故事情节。在这部小说中,玛德琳死尸复活一段最为恐怖奇特。爱伦·坡为死而复活作了很多铺垫。叙述者尽力压抑着自己的恐惧心理,感觉玛德琳并没有真正死去。在那个可怕的晚上,他的恐惧感愈来愈强烈。为了减轻这种恐惧感,他拿起朗斯洛特·坎宁爵士的《疯狂的特里斯特》。“从古厦里一个很远的地方传来一种类似于朗斯洛特爵士所描绘的干木头的破裂声,不过这个声音更为沉闷罢了。”“一种来自远处的又低又长还有几分嘶哑的尖叫声”,“一阵啷啷的金属落地之声,还带有沉闷的回音,就好像沉重的铜盾真的落在了银地板上一样”,种种声音混杂在一起,使小说的恐怖氛围达到了高潮。“门外高高站着的确实就是厄舍家的小姐——那身穿殓衣的玛德琳。她的白袍上血迹斑斑,瘦削的身体上,每一处都显现出痛苦挣扎的痕迹。她浑身颤抖,摇摇晃晃,在门槛处站了一会儿,然后,发出一声长长的呻吟,沉重地跌向屋里,倒在她哥哥的跟前,做着临死前的痛苦挣扎。这时候她的哥哥也倒在了地上死去,他是被吓死的,被那他已预见到的恐怖所吓死的。”至此,小说恐怖的力量全部爆发了出来。随后,古堡轰然倒塌,化为一堆废墟。读者的心灵受到了无比的震撼,感受到了恐怖的魔力,神秘而离奇,充满了梦幻的美。尤其是玛德琳小姐死而复生的情节,使人毛骨悚然,死亡的梦幻之美因此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爱伦·坡选择死亡作为主题的原因

爱伦·坡所处的时代背景。19世纪上半叶,美国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同时,超验主义盛行,科学有了长足的发展。爱伦·坡是“后基督教徒”,在宗教和科学的双重作用下,他经历了巨大的信仰危机。最终,爱伦·坡选择独自思考,通过创作抒发情怀。其主要表现就是选择死亡作为创作的主题。在《厄舍府的崩塌》中,罗德里克·厄舍最终死在了他挚爱的妹妹怀中。也许死亡才能得到永生,在另一个世界才能快乐生活。

爱伦·坡悲苦的人生遭遇。爱伦·坡很小就失去了父母。没有父母的关心与爱护,他的成长之路是冰冷的,由此形成了他的小说阴郁、恐怖的特点。同时,他的性格中缺少了包容、忍让,更多的是易怒和暴躁。小说的主人公往往也是思想偏激,暴躁易怒。在《厄舍府的崩塌》中,主人公的心理被描写得比较变态。后来,爱伦·坡被商人约翰·艾伦收养,但是他与养父在思想上格格不入。最终,爱伦·坡和养父彻底决裂,靠稿费维持生活,长期陷入经济困顿之中。饱尝人间冷暖的爱伦·坡喜欢用第一人称来写作,在《厄舍府的崩塌》中,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展开故事情节,这其中饱含了他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此外,妻子弗吉尼亚对爱伦·坡的影响也很大。26岁时,爱伦·坡疯狂地爱上了他的表妹,并且不顾一切地与之结婚。柔弱女子与穷光蛋的结合,让很多人大跌眼镜,他们劝爱伦·坡放弃,但他不为所动。弗吉尼亚去世后,爱伦·坡伤心欲绝。在《厄舍府的崩塌》中,男女主人公就是一对孪生兄妹,他们深深地相爱。同时,在气氛的渲染方面,爱伦·坡运用的色彩也异常阴森、恐怖。由于在生命中经历了太多死亡,爱伦·坡在小说中往往不由自主地偏爱冷色调,而且对死亡情有独钟。

爱伦·坡的审美观。爱伦·坡认为,死亡是一种极致的美。《厄舍府的崩塌》的背景是恐怖弥漫的黑夜、万物凋零的暮秋、破败阴森的城堡。情节描写极尽恐怖的渲染,死亡是最终的结局。爱伦·坡认为,发展到极致的真正的美,必有催人泪下的特点。作为把恐怖纳入美学范畴的开创性人物,爱伦·坡大胆地发掘病态与畸形的另类魅力。

作为19世纪美国侦探小说的鼻祖,埃德加·爱伦·坡创作了大量的以死亡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厄舍府的崩塌》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在小说中,爱伦·坡通过渲染阴郁、恐怖的气氛表现了死亡的梦幻之美。这种另类的美和独特的审美视角与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多舛的生活经历是密不可分的。

[1](英)安东尼·斯托尔.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8.

[2](美)爱伦·坡.爱伦·坡精品集[M].曹明伦,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3]刘海平,王守仁.新编美国文学史(第1卷)[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常耀信.精编美国文学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5]段德智.西方死亡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玛德琳爱伦梦幻
梦幻之彩
玛德琳
爱伦·坡:《阿芒提拉多的酒桶》
悬疑与死亡:爱伦·坡哥特小说《黑猫》恐怖意象渲染
埃德加·爱伦·坡的《阿芒提拉多的酒桶》
玛德琳不是疯丫头
梦幻鞋旅
梦幻童年
乌鸦
一枚鸡蛋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