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的研究程序*

2012-04-01

关键词:内在联系矛盾马克思

王 刚

(中共厦门市委党校 哲学教研室,福建 厦门 361027)

学习马克思的方法,有两个步骤。第一步,需要将马克思的方法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着重探明其来源、特质、内容、种类、使用范例等等,例如国内外学者对《资本论》方法的大量研究,这是掌握运用一门方法的必要前提。但这还只是对方法的谈论,还不是运用方法,并没有彻底完成对方法的学习。所以,第二步的工作是以中国的实际问题作为对象,运用马克思的方法进行研究,得出具体结论,例如毛泽东在《论持久战》《论十大关系》等著作中的研究,当属此类。只有经历这完整两步,才可说真正掌握了马克思的方法。但许多学习者难于从方法谈论转变到方法运用。所以,在这两个步骤之间,又需要一些中介。马克思的研究程序,即一套指引整个研究行进的操作程序,就是这样的一种中介。学习者可依其指引,按部就班,拾级而上,从而严密、完整、系统地使用辩证方法来分析和研究问题。马克思的著作以及当代马克思研究的许多成果都表明,这种程序是存在的。本文的目的,就是试图从马克思的工作中抽取出这样的一套程序。

一、马克思的研究目的

研究程序是为研究目的服务的。有什么样的研究目的,就有什么样的研究程序。所以,先要明确马克思研究的目的。

简单来讲,马克思的研究目的是把握事物(资本主义社会系统)的双重运动,即空间的和时间的运动。具体来讲,马克思的研究至少具有四重目的。[1]2以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为例:研究的第一重目的是科学理解,即描述和阐释资本主义的运行方式和规律;研究的第二重目的是批判,包括现实批判和理论批判,即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弊端以及对相应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缺陷进行批判(如马克思计划中的《资本论》第四卷就是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专章);研究的第三重目的是趋势推测,即在资本主义中发现共产主义的潜在趋势并描绘了其可能的轮廓;研究的第四重目的是实践策略制定,即提出一种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政治策略。

上述研究目的可用问题形式表达:马克思想弄清楚事物是什么样子?从哪里来?向哪里去?为了影响事物发展进程,应该怎么做?关于这一切,造成了什么误解,如何纠正?这里包括了结构研究(现在)、历史研究(过去)、未来研究(将来)、活动策略研究。四重研究目的之间是内在连贯、逐步推进、有机统一的,确保了整个研究进程沿着全面、系统、彻底的路线前进。研究顺序和研究程序以其为依据而发生。

二、马克思的研究顺序

马克思的研究顺序可简单表述为:先空间后时间,先研究后表述,边研究边批判。

(一)先空间后时间(先系统结构考察后逆向历史考察)

所谓“先空间后时间”,是指运用马克思的辩证方法时,先要对事物的系统结构进行分析,然后才能对事物的历史发展和未来趋势进行研究。尤其要指出,马克思的历史考察是一种逆向的历史考察,例如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条件的考察,就是一种逆向研究,只有在结构研究完成后才能进行。

这样安排研究顺序,是辩证认识的本性所致。按照常识思维,考察事物的运动发展,自然是因循事物发展的历史顺序来考察。但这却是错误的。因为在事物发展的早期,矛盾并没有充分展开。矛盾萌芽只有借助于事物的成熟形态才能被更清晰地观察。所以,马克思说,“人体解剖对于侯体解剖是一把钥匙。低等动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动物的征兆,反而只有在高等动物本身已被认识之后才能理解。因此,资产阶级经济为古代经济等等提供了钥匙”。[2]43同样,对未来趋势的考察,也必须以对现存矛盾的了解为起点。因为未来孕育在当下之中,未来的条件存在于当下之中。因此,无论是向前考察,还是向后考察,都必须以对事物当前结构的把握为起点。

(二)先研究后叙述(先理解后解释)

马克思曾经明白无误地指出:“当然,在形式上,叙述方法必须与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3]23理解马克思的这段话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不能误将“研究”和“叙述”混为一谈。二者所需要的方法、技能存在很大差异。例如,研究需要:收集和充分占有材料;选择考察起点或单位;抽取要素或范畴;选择抽象的范围、层次、角度;考察事物运动展开的形式和各个中介环节;逆推事物运动存在的前提条件;顺推事物运动发展的趋势;批判错误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指出成因;等等。而叙述则需要:选择安排表述范畴,要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综合考察成果,使全部材料获得生命力,使其呈现为一个先验的结构;选择材料的组织方式;等等。两者所需要的技能确实完全不同。其次,叙述必须要有可叙述的内容,在研究没有完成之前,不可能进行有效表述。从这个意义说,研究是叙述的条件。第三,面对不同的叙述对象,传达的目的、内容、方式都不一样,叙述策略和方法也需要多样化。第四,研究中,写作有可能仅仅是为了自我澄清。马克思大量没有发表的著作,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皆属此类。为了自我澄清,马克思在手稿中往往要详细说明思维路线、方法。但要正式出版这些著作时,往往无需向读者传达自我澄清的内容,这也使得在叙述方法上应有所选择。

只有研究完成之后,选择适当的叙述策略才有可能。研究顺序因而是先研究后叙述,或者说先理解后解释。

(三)边研究边批判(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贯彻理论史的批判)

马克思非常重视理论批判,甚至可以说他一生的工作就是进行理论批判,他的主要著作大部分冠以“批判”之名。例如早期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哲学的贫困》(对普鲁东的批判)等,《资本论》又被称为“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曾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4]480马克思紧接着还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但是只有彻底的理论,才能说服人。对各种错误理论观点,特别是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乃是使理论获得彻底性的一种主要工作,成为马克思大部分理论工作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理论批判的否定性,实际上就是一种肯定性,是马克思发展理论的一种主要形式。这一点在《资本论》的创作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所谓《资本论》第四卷,即《剩余价值学说史》,就是“历史部分、历史批判部分或历史文献部分”,就是对《资本论》讨论问题的相关理论的批判。马克思在写作过程中,理论阐释到什么地方,理论史的梳理也紧随到什么地方。边研究边批判是马克思研究程序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三、马克思的研究程序

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材料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历史分析——未来考察——策略制定——叙述结论

(一)充分地占有材料

研究首先就需要占有材料。从马克思的实际工作来看,要占有两种类型的材料:一是关于研究对象的事实材料,二是关于研究主题的理论材料。马克思占有的第一类材料包括各类报纸期刊、各类调研报告(例如英国议会的“蓝皮书”)和统计资料、各种重大社会事件的相关材料。由此可见马克思进行的是一种坚实的经验研究。第二类材料是大量的理论著作。马克思研究的一个主要目的是批判,所以对相关理论著作的占有就成为必不可少的,从马克思的著作的大量引证文献以及马克思大量的读书笔记中,都可以看出这点。

(二)分析材料的各种发展形式

马克思曾经谈到了两条经济学研究的道路,实际上对应说明了应该如何“分析材料的各种发展形式”以及如何“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

“如果我从人口着手,那么这就是一个混沌的关于整体的表象,经过更切近的规定之后,我就会在分析中达到越来越简单的概念;从表象的具体达到越来越稀薄的抽象,直到我达到一些最简单的规定。于是行程又得从那里回过头来,直到我最后又回到人口,但是这回人口已不是一个混沌的关于整体的表象,而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的了。第一条道路是经济学家在它产生时期在历史上走过的道路。……后一种显然是科学上正确的方法。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因此它在思维中表现为综合的过程,表现为结果,而不是表现为起点,虽然它是现实中的起点,因而也是直观和表象的起点。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2]37-38

第一条道路从表象的具体出发,进行“越来越稀薄的抽象,达到最简单的规定”,实际上,这个认识阶段是分析材料的各种发展形式,抽取出要素和范畴。第二条道路则是发现这些要素和范畴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综合成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并且在思维中表现为“综合的过程”“结果”,这个认识阶段,就是探寻事物发展形式的内在联系。

马克思批评了第一条道路,主要是由于它不彻底,没有上升到第二条道路。但两条道路实际上属于辩证认识的两个不同阶段,都不可缺少。分析材料的发展形式,主要是抽取要素和范畴,要点如下:

1.要素和范畴抽取的路径

混沌的整体表象——越来越稀薄的抽象——简单的规定——得到要素和范畴

例如,马克思指出:“十七世纪的经济学家总是从生动的整体,从人口、民族、国家、若干国家等等开始;但是他们最后总是从分析中找出一些有决定意义的一般的关系,如分工、货币、价值等等”。[2]37马克思还指出,只有这些个别要素一旦多少确定下来和抽象出来,后一条道路(探寻各种形式的内在联系)才有了可能,即“从劳动、分工、需要、交换价值等等这些简单的东西上升为国家、国际交换和世界市场的各种经济学体系就开始出现了”。

2.要素和范畴的抽取方法:主要是抽象范围、抽象层次、抽象角度的选取。[1]71-142辩证研究是一门艺术,也体现在这里,因为抽象的范围、层次和角度,都存在着选择空间。

3.对要素和范畴的两个评价标准:一是唯物原则,要素和范畴应该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不能臆造缺乏客观基础的范畴。二是要素和范畴本身要有利于实现对事物的认识和把握。

当各类要素和范畴被抽取出以后,其内在联系尚没有被揭示出来。内在联系是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相互作用实际上就是指物体的运动变化。为了把握事物的有机的历史的运动变化,就必须上升到另一个环节:探寻这些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

什么是“内在联系”?“内在联系”观念是辩证法传统特别强调的观念,黑格尔在谈到哲学著作的编排方法时,曾经指出,应该按照一种内在的联系来编排,而不容许外在的编排。在黑格尔看来,内在联系就是一种“逻辑的联系”,就是“矛盾发展的方法”,是必然的、客观的、本质的。而“外在联系”是指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偶然的、主观的、任性的。[5]2-4对辩证研究来说,需要把握的是事物的“内在联系”,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运动形式的内在联系。在马克思的研究中,有如下几种把握事物内在联系的分析方式。

1.矛盾关系的抽取

事物的内在联系,首要表现为矛盾关系。要把整个复杂系统的运动分解成为次级运动,才能着手进行研究。要分解成次级运动,就必须要抽取要素。而对要素要进行全面理解,就应该将其放置到一种关系中加以理解。关系的两极,就是矛盾的双方。马克思对要素的抽取,总是成对抽取的。很少看到他单独抽取一个要素研究,这是因为,单一的范畴是谈不上关系的,范畴总应该成对抽取。例如,劳动和资本就是同一种关系的表现,不过是从这种关系的不同的两极出发而已。抽取了关系,矛盾自然就被抽取出来。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形态转化、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前提和结果,实际上都是关系的具体内容而已。所以,抽取矛盾关系是把握事物内在联系的起点。

2.把握事物发展的基本矛盾(总根据、普照之光)

在复杂系统中,各种矛盾关系的地位和作用并不一致。存在着一种基本的、作为总根据的矛盾。例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特别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关系,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系统发展运动的总根据、普照之光。要把握事物内在联系,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找出这个总根据。它是最基本的矛盾,是决定所有其他矛盾关系的关系,是对事物进行总体观察的支点,因而是整个研究的指导基础。将各种矛盾关系放到一起,对它们相互比较,研究哪个可以派生、决定哪个,通过这种比较和推断,可以找出最基本的矛盾关系。最有价值的发现,当然是对那种具有全新内容的基本矛盾关系的揭示,如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生产关系的首次揭示,为理解资本主义社会运动的秘密提供了全新的支点。

3.矛盾运动形式分析——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一方面,要分析矛盾双方的何种固有性质造成了现有的平衡;另一方面,也要分析,现有矛盾双方的固有性质又如何推动着矛盾双方打破现有平衡。关键是,在都能够看到差别的地方,要能够看到同一;在都能够看到同一的地方,要看到差别。同一性分析的重点是:矛盾双方的互相支持、互为前提、互为结果、互为手段、互为目的、互为中介、互为动力,等等。矛盾性分析的重点是:差别、对立、互相否定、互相反对、互相限制,等等。

4.矛盾运动形式分析——矛盾的加剧

矛盾关系本身会发生运动变化。在事物运动中,随着对立面的相互渗透,矛盾关系会变得更大、更尖锐、更有爆炸性,支持和破坏两种运动都更为剧烈。这是因为包含着这些矛盾的系统本身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导致这些矛盾本身的发展。例如,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就是矛盾加剧的表现。这种分析有利于掌握事物运动中不同的表现形式。

5.矛盾运动形式分析——矛盾形态的转化

随着运动,一种矛盾关系会在系统中转变为另一种矛盾关系。例如,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是一对矛盾,随着发展转化,可以表现为社会劳动和个人劳动的矛盾、货币和商品的矛盾等等。这当然对理解事物的内在有机联系是非常重要的。

6.矛盾运动形式分析——矛盾的解决或消亡

随着矛盾的发展,矛盾的对立会获得某种解决。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暂时的和部分的解决;二是永久的和全部的解决。例如,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的解决中,前一种解决方式主要是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后一种解决方式则是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关系。

当上述运动形式被发现以后,还需要将这些形式综合起来,努力将其建构成为一个模型,就像马克思在《资本论》一卷中所做的那样,以便尽量完整地将复杂系统的运动变化情况刻画出来。

(四)历史分析(逆向考察)

在揭示了事物不同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并获得对事物的整体结构的认识之后,还需要进行逆向的历史分析。例如,马克思的分析要从资本主义逆向回溯至封建社会末期,目的是分析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条件,真正从过程方面来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系统。

一般的历史考察的顺序是从过去到现在,先分析发生了什么,接着考察后果。马克思的历史考察则是一种逆向考察,是从现在逆推过去,其顺序如下:从现有系统结构出发——推断要造成现有结构,必须具备何种先决条件?——考察这些条件在实际历史中是否形成?如何形成?——如果没有形成,又是为什么?

换句话说,马克思要在历史中去寻找现存社会结构得以存在的条件,方法是“考察和推断”,或者说是前提与结果双向运动考察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避免简单的因果分析。逆向考察的优点集中表现为:“他从研究现存社会出发;然后推断要像它们现在这样表现和发挥作用对于如此复杂的现象来说需要获得什么;接着,他沿着这种推断所指出的方向继续研究。通过这样把考察和推断相结合——不是一次,而是一次又一次——马克思能够集中于存在于过去的、被证明最重要的东西,并说明是为什么,从而避免那种猜测会是什么的室内游戏,这种游戏在历史学家和类似的普遍公众中实在太普遍了”。[1]150逆向分析使得马克思能够在错综复杂的历史中集中分析那些条件性的特征,使得马克思能将垂死制度的最后时刻理解为新制度的产生时刻。

(五)未来考察

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进行预测,是绝大多数研究的重要目的。马克思同样重视对未来的研究,并利用他特有的方式进行预测。马克思也借助“规律”进行预测,但是,他的规律是事物发展的矛盾运动趋势。对作为事物发展运动之根本动力的矛盾的把握,特别是对未来矛盾的解决方式的把握,是马克思进行未来预测的最基本方法,也是不同于多数其他预测方法的重要特征。

按此思路,马克思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考察,以对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趋势考察为基础。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种种矛盾,最基本的矛盾是社会生产和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现存矛盾在将来的最终完全解决方式,就指明了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内容。“马克思相信,一旦用矛盾形式将资本主义的问题再现出来,这些问题的解决方式就会变得清清楚楚。他把对这种矛盾的思考向未来延伸,直到或超出它们被解决的时候,而那时,它们的解决方式的特征就显示了其后的社会因素。主要就是依靠这种思考,马克思才得以看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1]212

(六)提出改造世界的策略

马克思对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高度重视。对未来社会的预测,不过是为改造世界确定方向。“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4]75作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不能停留于对世界的解释,而是要提出对于世界的改造策略。

马克思提出了制定实践策略的基本原理。“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6]9实践策略制定的基本原理即是:去创造使新事物、新社会关系得以成立的物质条件;只有当物质条件具备了,新的社会关系才会发生;而当新的社会关系形成发生了以后,它就能为自己开辟道路,就达到了自为的状态。例如:资产阶级在意识到、认识到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之后,就主动为自己的发展创造历史条件;无产阶级专政也是如此,在取得政权以后,无产阶级就应该利用政权来为自己所要造就的社会关系创造物质条件。

在时间维度上,策略制定与历史考察是类似的,都采用了逆向考察的方法:历史考察是站在现在,逆向考察过去;策略制定则是站在未来,以未来为根据和原则,来考察现在,并力图改变现存社会结构,为未来矛盾的解决和新的社会关系的产生创造物质条件。两者所依据的都是“前提和结果”的双向运动的辩证法。

(七)研究结论的叙述

上文已经详细叙述了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的不同。此处着重指出叙述方法的各个环节。首先是选择叙述的起点,起点应该是简单的、具体可见的现实存在物品,例如《资本论》以商品为叙述起点。其次要注意选择、安排好表述范畴,要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逐步引入,逐步安排,例如,《资本论》中对商品、价值、使用价值、剩余价值、货币、资本等等范畴的引入和过渡,就是精心安排的,反映着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第三,要注意选取表述的角度。为了呈现事物系统的内部联系,马克思往往从多个角度对同一事物进行分析,例如,马克思对生产进行分析时,要从分配、消费、交换的角度来论述生产。第四,要选择材料的组织方式,要综合考察成果,已达成叙述的最主要目的:“材料的生命一旦观念地反映出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好像是一个先验的结构了”。[3]23

四、结语

研究程序,实际上就是以研究目标为导向,从占有材料到得出结论,从研究开始一直到研究结束的各个中介环节。有了研究程序,就有了把马克思的各种辩证研究方法串接和统一起来的纲领。例如,对于质量互变方法、矛盾形式转化的辩证法、否定之否定、内容和形式、原因和结果、偶然和必然、可能和现实、目的和手段、整体和部分、分析和综合、比较方法等等,就可以在研究程序的各个环节上,根据研究目的,来灵活地加以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方法的学习者,就可以遵循研究程序,进一步将各种具体辩证方法的使用融会贯通起来,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运用于中国的实际问题分析,得出具体结论。我们对这一程序的概括和提炼还是初步的,希望学界同仁都来讨论这个问题,并在实际使用中不断检验、完善、丰富这一程序。

[参考文献]

[1]伯特尔·奥尔曼.辩证法的舞蹈[M].田世锭,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5]黑格尔. 小逻辑[M].贺麟,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猜你喜欢

内在联系矛盾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探究工商管理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浅析动画《花与爱丽丝杀人事件》与其系列的内在联系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