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话语分析视角下的城市垃圾焚烧问题探究

2012-03-30

关键词:徐海垃圾焚烧垃圾处理

陈 寒

(厦门大学 公共事务学院,福建 厦门361000)

多元话语分析视角下的城市垃圾焚烧问题探究

陈 寒

(厦门大学 公共事务学院,福建 厦门361000)

本文从多元话语分析的视角出发,选取中国城市建设院总工徐海云2010年1月在网络上发表的公开信《“反动派”既是“纸老虎”也是“真老虎”——致“番禺华南板块居民”》为例,具体分析其观点和主张,找寻支配他话语背后的话语系统,并站在“风险”视角进一步探究,认为当前我国城市垃圾处理方式的选择引发众多群体性事件,凸显社会矛盾的重要原因在于风险沟通环节出现的问题,不同利益主体的风险认知不同,在我国具体国情和社会背景的作用之下,风险沟通受到阻碍,导致城市垃圾处理问题面临严峻挑战,我们呼唤理性角色的出现促进良好沟通的实现。

垃圾焚烧;多元话语分析;徐海云;风险沟通

一、引 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生活垃圾产生量急速增长,许多城市特别是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正面临着“垃圾围城”的困扰,而关于垃圾处理项目新建、扩建的群体性抗议事件频频发生,垃圾处理特别是垃圾焚烧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大问 题[1]。

究竟什么才是最科学的方法?很多人从技术层面出发,希望找寻最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但其实,垃圾处理并不仅仅是技术层面需要攻克的难题,在更多的层面上垃圾处理是一个关乎民生的社会发展问题,不仅仅是环卫部门或建设部门的职责和使命,我们应该把社会、经济、技术几方面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察,彻底的技术层面处理只会让我们陷入“科学主义”,而也有些人从环境出发却忽略了经济,有些人从经济出发又忽略了社会……垃圾处理方式的难以抉择和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也证实了纯粹的技术层面处理无法解决该问题,垃圾处理方式的选择具有相当的复杂性,每个人看待问题都会站在不同的立场,有不同的视角,受不同的话语系统支配,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和行为策略。

城市垃圾处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焚烧、填埋、堆肥、垃圾分类等,垃圾焚烧曾经一度被认为是处理城市垃圾处理问题的最佳途径,不仅可以减少垃圾的体积,同时可以利用焚烧产生的能量进行发电。但是,随着垃圾焚烧暴露出越来愈多的环境问题,尤其是焚烧产生的二垩英的强致毒性,使得焚烧面临越来越大的争议和质疑,在对城市垃圾处理是否应该采用焚烧的问题上,逐渐形成了“主烧派”和“反烧派”两方,分别持支持和反对垃圾焚烧的态度,而伴随着广州番禺、北京六里屯等地区发生相关环境抗争等事件,垃圾焚烧问题日益受到政府、社会公众、学界等的关注。

二、多元话语分析简介

话语分析就是对那些已经说出来的“话”究竟是以怎样的方式以及按照什么样的规则被说出和被传播的过程加以分析[2]。多元话语分析就是从多元主义的立场和视角,运用话语分析的方法对“文本”进行分析,这里的文本即“话语”,不仅仅包括以书面形式呈现的文字,也包含用声音说出来的讨论、推论、辩论等。

采用多元话语分析模式进行社会研究,对我们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我们不再把社会研究的对象看作是社会现实本身,而是看到所谓的任何一种现实都是社会成员通过特定的符号或话语系统建构起来的,只有在理解话语所在的特定话语系统,我们才能对相关文本做出解释和理解[2]。

根据谢立中的观点,采用多元话语分析模式来对某种“社会现实”进行研究,就是要对人们在特定话语系统的约束和引导下将这一“社会现实”建构出来的过程和机制加以考察。首先,我们需要对话语策略及其社会效益进行分析,话语策略包括对象描述策略、陈述模式、修辞策略和主题构成策略;其次,我们需要对话语系统及其话语规则和作用机制进行分析,话语构成规则的分析从话语对象构成的规则、陈述构成的规则、修辞构成的规则和主题构成的规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三、文本选择

本文选择徐海云在2010年1月25日在网络上发布的名为《“反动派”既是“纸老虎”也是“真老虎”——致“番禺华南板块居民”》的公开信作为具体分析的对象,借鉴谢立中在《多元话语分析:社会分析模式的新尝试》中论述的有关多元话语分析的方法和思想初步尝试对该话语文本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对我国垃圾焚烧现状以及有关垃圾焚烧的群体性事件进行回顾,以了解公开信发布的社会背景。

1.我国垃圾焚烧现状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大城市陷入了“垃圾围城”的困境,垃圾围城已经成为摆在各大城市面前的真实风险。正如贝克所说,人类正在进入“风险社会”时代[3]。我国究竟该选择怎样的垃圾处理方式,这成为社会各界近年来热议的主要话题之一。

在“垃圾处理方式的选择”这一问题上,不同的利益相关方有不同的态度和看法,我们可以将围绕垃圾处理问题的利益相关方简单划分为:政府、企业(垃圾处理场)和公众,而媒体、尤其是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此问题产生了显著影响,但是由于媒体内部群体的复杂性,作为一个整体的媒体从严格意义上无法被认为是一个利益主体,所以我们虽然考虑其在垃圾处理方式选择问题上的重要影响,但是不将其单独列为一个利益相关方。

目前,我国垃圾处理方式基本有回收利用、卫生填埋和焚烧处理这三种,而是否采用垃圾焚烧处理垃圾是近年来讨论最为热烈的话题之一。围绕垃圾焚烧,我国基本形成三种态度:主烧、反烧和中立。近些年,“主烧派”和“反烧派”的论战一直持续并呈现愈发激烈的态势。“主烧派”主要由政府、部分专家学者、企业(垃圾焚烧厂)构成,而“反烧派”则多由垃圾焚烧厂周围居民和部分专家学者构成,两派的支持者通过网络等各种不同的途径表达着自己的观点,抨击着对方观点。

2.有关垃圾焚烧的群体性事件

有关垃圾焚烧群体性事件从2009年开始进入频发的状态,3月的北京朝阳请愿活动、4月的上海虹桥垃圾焚烧厂周边居民挂横幅喊口号、五月深圳数百居民反对建设白鸽湖垃圾焚烧项目、10月江苏吴江的万人街头抗议、11月广州番禺垃圾焚烧发电厂周边村民的上访活动……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0年社会蓝皮书》指出:2009年各种群体性事件多发当中,和环保原因相关联的群体性事件在快速发生。在这些群体性事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广州番禺群体性事件的爆发。

2006年,广州市番禺区垃圾焚烧厂取得广州市规划局下发的项目选址意见书,2009年广州市政府决定在番禺区大石街会江村与钟村镇谢村交界处建立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计划于2010年建成并投入运营。10月番禺大石数百名业主发起签名反对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的抗议活动,11月,CCTV公开报道广州番禺垃圾焚烧厂这一全国性的公共政策事件,12月20日,番禺区委书记谭应华应丽江花园业主代表邀请,与反对垃圾焚烧的业主座谈,表示已证实,会江项目目前已经停止。

该事件由于公众的积极参与、媒体的大力推动、政府的正面应对,迅速演变成“公共危机事件”,一时成为炙手可热的社会公共议题,该事件最终以政府、公众“双赢”的结局暂时告一段落,有评论认为该事件是公民维权的里程碑式胜利[4]。直到今日,广东所有新的垃圾处理项目都仍面临着处处受阻的严峻挑战,垃圾焚烧的相关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

从以上的背景可以看出,徐海云是在垃圾焚烧问题受到政府和社会大众广泛关注的时候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的,公开信发表于2010年1月,正直2009年6起大规模的垃圾焚烧群体性事件发生之后不久,垃圾不得不处理,但是政府倡导的垃圾焚烧却处处受阻,垃圾焚烧厂周边地区的居民强烈地反对垃圾焚烧厂的建立,学术界“主烧派”和“反烧派”两大阵营也激烈地论战,积极论证自己的观点,而政府努力维护社会治安,追求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尽最大努力避免相关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同时利用专家等相关人员的话语积极推动垃圾焚烧项目的开展。

四、话语分析初尝试

根据谢立中2010年在《社会》上发表的文章《多元话语分析:社会分析模式的新尝试》中所述,他将进行多元话语分析的方法分为两个主要部分:话语策略及其社会效应分析和话语系统及其作用机制分析,由于运用多元话语分析的实践仍很少,且学术界并没有较为统一的理解,本文尝试运用多元话语分析方法粗略地对徐海云2010年1月在网络上发表的公开信《“反动派”既是“纸老虎”也是“真老虎”——致“番禺华南板块居民”》进行分析,寻求支撑徐海云话语背后所属的话语系统,深层次地理解徐海云话语背后的内涵。根据谢立中的相关论述,话语本身并不是客观的,都是从作者本身的角度进行建构的,而我们作为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者,所需要做的是去“解构”,还原社会的真实面貌。

1.话语策略及其社会效应分析

(1)对象描述

不同的名词背后都有一套理念和一套价值观念,它代表了一套不同的关于“垃圾焚烧”的话语系统,作为一名专家、学者以及建设院的总工,徐海云在公开信中严格使用“垃圾焚烧”、“垃圾焚烧技术”、“垃圾焚烧处理”等规范、严谨的词语,并且在信中强调了其对“垃圾焚烧”概念的界定,垃圾焚烧是指对回收利用后的剩余垃圾进行焚烧处理。

徐海云公开信中有关“垃圾焚烧”相关概念和词语使用的严谨性和规范性,在一定程度上与其专家学者的身份相符,表现了他在相关问题上的专业性,但同时也反映出了他在看待垃圾焚烧这一问题时更多地是从科学技术层面出发,力求从技术上解决这一难题。

(2)陈述模式

与正规的学术论文以及官方政府政策文件不同,徐海云在公开性中并没有使用大量的数据、图表等对其观点进行严格论证,公开信这一表达观点的形式以及徐海云发表公开信针对的群体(番禺居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徐海云的陈述模式。为了更好地使居民能够理解并接受自己的观点,徐海云在公开信中大多采用通俗的短句形式展开论述,抛开政策法规的固定模板、学术论文的专业术语等,徐海云借助公开信的形式希望和居民进行平等、生活化的交流,公开信言辞较为轻松、随和,虽然偶尔地会透露出其不屑一顾的口气,但从整体角度看,徐海云是希望唤起阅读者更多的共鸣的。

(3)修辞策略

一般来说,使用修辞的作用在于生动、形象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目的在于使对方更容易理解。在这封公开信中,徐海云使用了大量的修辞,例如比喻、引用、举例、类比等,例如:公开信的标题——“反动派”既是“纸老虎”也是“真老虎”,不仅是作者对毛泽东话语的引用,其本身就是一个比喻,表达了徐海云对自己所在的“主烧派”观点的自信以及对“反烧派”的不松懈态度。

文中大量修辞的使用,一方面使整篇公开信的行文较为轻松、易于居民理解,但同时涉及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徐海云力求贴近社会公众的同时也使其专家学者的身份并没有在公开信中充分显现,说服力受到一定影响;第二,某些地方修辞的使用是否合适还有待讨论,修辞使用不当可能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使居民认为其言论过于随意和粗糙,不具有科学性,偶尔的不屑一顾的口气也会造成公众的反感。如何把握使用修辞的“度”是关键,同时也是一个相当困难的任务,但是从修辞的使用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人行文的风格,更是其态度和观点的另一种反映,但修辞的使用更多地反映出的是一个人这么做的目的和意图,正如徐海云使用众多的修辞进行观点的阐述,希望居民能够理解并接受他的观点,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论证垃圾焚烧是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的出路,希望我国能够积极推动垃圾焚烧事业的进行。

(4)主体构成

公开信的行文结构十分清晰,正文部分四个小标题的使用使得公开信每一部分的内容都清楚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徐海云利用小标题的使用提出自己的论点,然后运用各种修辞等论述自己的观点,先是尝试解释与“反烧派”代表人物赵章元观点存在差异的原因,然后就“反烧派”一些代表性的质疑进行回答,最后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困惑。全文结构清晰、观点鲜明。

(5)社会效应分析

徐海云通过网络发表公开信的形式与番禺居民进行互动,在当时一经发表,即在网络中引起轰动,网友纷纷回帖说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网络这一平台的支持,为徐海云想法的有效传达提供了快速、便捷的渠道,同时也为网友发表自己的感受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徐海云和居民在网络这一新媒体的载体之下进行着有关垃圾焚烧问题的互动和交流。

这不仅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而热烈的影响,越来越多人关注到这一封公开信以及网友的热议,引发了社会对于垃圾处理方式的又一轮思考,此时“主烧派”会团结在一起支持徐海云的观点,而“反烧派”则商讨如何反驳徐海云的观点。

2.话语系统分析

以上关于话语策略等的分析,是依据徐海云公开信的原始文本展开的,大多是从文本的表面层次就可以得出的分析和理解,而话语系统及其作用机制的分析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地对公开信进行挖掘和解读,我们需要尝试去了解在背后支配着徐海云言语行为的话语系统是什么,以理解为什么不同的利益主体面对同一问题会有多元的观点。

拥有专家学者和建设院总工双重身份的徐海云所处的话语系统比较复杂,如果仅仅作为一名学者他很可能受到的是纯粹的学术话语系统的影响,利用其学术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展现其观点的权威性,但是同时身为建设院总工,作为一名城市规划的设计者,他还受到政治层面和经济层面的影响,原属于国家机关的建设院在2001年已经改制为股份制企业,隶属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是全国建筑行业最大的综合性研究和开发机构。而担任建设院总工使得徐海云的身份和角色变得复杂起来,它不仅仅受到学术话语系统的影响,同时一定程度上受到经济、政治等系统的影响。企业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经济“理性人”的角色,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在我国现阶段,尤其像建设部这样的原隶属于政府的企业实际上很大程度上还是会受到政府的领导、控制和监督,自主性较小,政府在其中依然起着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徐海云复杂的身份和背景使得我们无法清晰地分辨他所属的利益群体,他最基本的是社会公众的一员,但拥有学者专家的身份,同时又利用其知识技能担任建设院的总工一职,可以说其所在的话语系统众多且复杂,从这篇公开信中,我们看到其用学者专家的知识背景进行较为科学的论述,但是背后支配其观点的话语系统更多地是经济、政治系统,他强调过去十年来一些项目使得国家损失数十亿元,强调应该使用成熟的技术解决垃圾处理的问题。

在垃圾焚烧问题上,作为建设院总工的徐海云致力于从工程学的角度论证垃圾焚烧是当前我国垃圾处理最合适的方式,很多人批评徐海云,有一个原因也是因为他的身份问题,作为一名城市规划方面的工程师,是一种更为具体的专家类型,并不像纯粹的学者那样单纯地进行学术研究,徐海云可能更多地是从技术的层面出发,为解决城市垃圾处理问题研究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

五、进一步探究

面对我国垃圾处理方式选择这一难题,不同的利益主体有不同的态度和观点,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究竟该走怎样的道路?垃圾焚烧是否适合我国的国情?我国垃圾焚烧的未来在哪里?

1.多元主体的多元观点

围绕垃圾焚烧是否是“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的出路”这一问题,徐海云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作为“主烧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徐海云力图从现实的技术层面论证垃圾焚烧的可行性以及垃圾分类等的不可实现性,然而有关垃圾焚烧问题涉及的利益相关方众多,主要包括政府、企业(垃圾处理场)和居民,而日益在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媒体,尤其是新媒体,也在这一问题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不同的利益主体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同角色,且占有不同的权力和资源,有不同的认知,会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并努力尝试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使其他各方利益群体信服,希望获得更多支持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风险沟通的过程,不同利益主体在其中扮演着不同角色,践行着不同的行为策略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而作为社会科学领域研究者的我们无法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我们承认社会中存在的多元观点,我们站在第三方的角度试图从多元的视角去了解和理解不同群体在面对垃圾处理问题时的不同观点和看法,尝试去分析多元主体面对垃圾焚烧问题时的沟通与博弈过程,力图扮演好旁观者的角色去关注争议产生的过程和机制,虽然无法解决具体的问题,但是我们相信这对于解决问题是关键的,是有重大帮助的。

为什么徐海云会支持垃圾焚烧,为什么公众会反抗番禺垃圾处理场的建设,为什么公众、政府和企业之间在垃圾处理问题上似乎永远无法达成共识?首先,作为一种典型的建构主义,多元话语分析为我们提供了观察他人如何看待问题的不同的视角和思路。从上文多元话语分析的初步尝试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利益相关方身处不同的话语系统之中,支配着他们的语言和行动。一般而言,话语系统包括科学话语系统、政府话语系统、经济话语系统等,不同的话语系统之中其实还有自己的子系统,例如:在科学话语系统之中,根据场合的不同,话语呈现的形式包括学术文章、科学新闻、声明、政策咨询等等。虽然我们无法通过话语系统来理解某个人具体言论和观点的深层次内涵,但是至少可以代表某群体在某场合的话语逻辑,而这就需要我们去具体了解言论者的具体身份、成长环境、话语背景等。上文中,我们已经对徐海云的身份背景等做了简单的介绍,并且运用多元话语分析的方法对其2010年1月发表的公开信进行了初步分析,作为一个城市建设院的总工,徐海云更多思考的是垃圾处理上的技术性问题。

我们运用多元话语分析方法对不同话语进行初步分析之后,了解了不同主体话语的背后一定有一套作支撑的话语系统,我们承认多元主体不同话语的存在,我们了解了不同利益主体支撑他们话语背后的话语系统,而这虽然无法帮助我们具体地解决问题,但是却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2.“风险”视角的原因探究

从风险的视角看待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多元观点,根本原因在于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风险沟通存在问题和阻碍。而风险认知作为风险沟通的基础,是导致风险沟通不畅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同的利益主体对“风险”的界定不同,政府更多地是站在管理、治理的角度看待垃圾焚烧带来的风险问题,将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放在考虑的首位;企业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作为目标;居民将垃圾焚烧实际带来的对环境、尤其是对身体健康带来的危害作为界定风险的首要因素,不同主体对风险的界定、不同的风险认知导致了不同的立场和观点,而从垃圾焚烧的两个派别对“风险”的界定来看,“主烧派”强调风险是事情发生的概率,通过科学的技术我们能够把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而“反烧派”持有“宁可信其有”的态度,认为虽然现在的科学技术没有确切地认定垃圾焚烧产生的危害的大小和程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未来的某一天不会发现,若是以后可能发现问题,例如二垩英的致癌性等,到时候再想对策就来不及了,所以,“反烧派”秉持的观点是去考虑万一发生所带来的危害的大小。

影响风险认知和风险沟通的原因有很多,许多学者也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我们所期望的是多元主体多元的观点能够平等、理性、积极地交流和沟通,最终达成对相关问题的共识,促成问题的解决。然而,正是缺少了理性的角色在其中促进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平等和谐交流和沟通,才使得共识的无法达成,问题迟迟得不到最恰当的解决。

作为社会科学研究者的我们正努力扮演这一“理性”的角色,或许我们没有能力判断孰对孰错,但我们努力地找寻不同利益主体持有不同态度和观点的深层次原因,我们尝试探究甚至在同一利益主体内部多元观点存在的原因,正如面对同一个社会问题,在专家群体之中仍然有很多大相径庭的观点存在,身处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建构性、争议性都是其基本的特征,我们承认多元观点的存在,但是我们希望多元的观点能够相互进行平等、积极的交流和沟通,我们呼唤理性角色的出现促进良好沟通的实现,我们希望科学问题不要与政治、经济等交织,我们倡导理性、严谨的沟通……

[1] 王亦楠.我国大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现状及发展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0(11).

[2] 谢立中.多元话语分析:社会分析模式的新尝试[J].社会,2010(2).

[3] 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 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4] 胡丹.“公共议题”参与主体的互动传播[J].新闻爱好者,2011(10).

[5] 徐海云.积极发展生活垃圾焚烧处理,促进节能减排[J].城市运营管理,2009(3).

[6] 徐海云.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技术发展分析[J].中国环保产业,2010(9).

[7] 成协中.垃圾焚烧及其选址的风险规制[J].浙江学刊,2011(3).

D63-3

A

1671-511X(2012)0S-0045-05

2012-01-12

陈寒,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事务。

猜你喜欢

徐海垃圾焚烧垃圾处理
垃圾焚烧锅炉长周期运行受热面设计优化
NO TIME TO WASTE
徐海根(徐海)艺术作品欣赏
垃圾处理要多少钱?
环境保护部将推动垃圾焚烧企业做好“三件事”
深圳市7大资源类垃圾处理体系初步建成
城市垃圾焚烧发电发展现状与展望
医疗垃圾处理遭行政垄断
A Brief Study Of The Interactiveoriented Language Teaching
徐海星:毫不费劲减十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