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菲律宾华人宗亲会发展华文教育的功能及影响——以菲律宾济阳柯蔡宗亲会总会为例

2012-03-27赖林冬

海外华文教育 2012年1期
关键词:济阳比索华文

赖林冬

(福建师范大学海外教育学院,中国福州350007)

一、菲律宾华人宗亲会概述

宗亲会是菲律宾华人社团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织,是以同宗为基础结合而成的团体组织。目前菲律宾有大大小小宗亲会组织65个,其中闽籍宗亲会38个,粤籍宗亲会27个,①由此可见菲律宾的宗亲会主要是由福建人和广东人创办。华人宗亲会在菲律宾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龙岗公所由粤籍人士创办于1884年,是菲律宾第一所华人宗亲会。福建人最早在菲律宾创办的宗亲会为济阳柯蔡宗亲会总会,其前身为济阳公所,1907年开始筹备并于1909年正式成立,定名为济阳堂。同期成立的宗亲会还有让德堂(菲律宾吴氏宗亲会)和旅菲曾丘同宗会。大多数宗亲会都设在首都马尼拉,宗亲会的分会主要分布在宿务13个、纳卯12个、怡朗7个、描戈律6个和三宝颜4个。宗亲会下面还设有同乡会,全菲共有175个同乡会。②1958年5月3日菲华各宗亲会联合总会在马尼拉成立,旨在增强华人社会各宗亲会的感情,团结菲华力量共谋合法权益,为菲华社会排难解忧,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文化交流,移风易俗,促进社会福利等。目前,各宗亲会联合总会每年都与其他教育机构或社团联合举办中文书法比赛、普通话演讲比赛、华语歌唱比赛等活动,积极发展华文教育和弘扬中华文化。

菲律宾的宗亲会和同乡会主要是根据血缘、地缘组合而成的一种社交组织,其宗旨是为发展宗谊,合舟共济,但社团的活动主要集中在就职典礼、周年纪念、喜庆婚丧或者是春节、中秋和圣诞的联谊活动,另外就是为族生颁发各类奖助学金,奖励华文教师,进行义诊救灾和发展社会福利等。

二、华人宗亲会发展华文教育的功能表现

菲律宾华人宗亲会涉足与华文教育有关的活动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时值菲律宾刚走出战争的阴霾,华文学校百废待兴,华文教育亟待挽救和延续。华文宗亲会就是在此背景下衍生对发展华文教育的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定华文学校学生奖助学体系

第二战世界大战期间,菲律宾的华文教育被战争淹没,所有华文学校都闭校停课。许多华侨华人也因战争影响使得收入减少,家庭经济陷入困境。二战后菲律宾共和国独立,先前创办的华文学校纷纷复办复课,华文教育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同时,新华文学校也陆路创办,仅在战后十年就新创办华文学校103所,③华文教育进入“兴盛时期”。

为了帮助因战争而家庭经济受影响的华人子弟继续完成华文学业,菲律宾的华人宗亲会开始设立“清寒补助金”补助族生。1947年菲律宾陇西李氏宗亲会开创先例,为该宗亲会内的族生发放“清寒补助金”。④1948年,菲律宾太原堂王氏宗亲会也设立了奖学金,鼓励族生勤勉学习华文。⑤进入50年代后,菲律宾的华人宗亲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至70年代全菲一共有8个宗亲会和39个分会成立。随着宗亲会的发展,为族生设立奖助学金已经成为宗亲会的惯例。从1954年至1960年,旅菲林氏西河堂为1313名族生发放了22,378元比索优秀族生奖学金,为1297名族生发放了55,562.5比索清寒学生助学金;1955年至1965年,旅菲李氏陇西堂为1445名族生奖励了19,932比索优秀族生奖学金,为1983名族生奖励了75,260比索优秀族生奖学金;1966年至1968年,旅菲吴氏让德堂为828名族生颁发了22,430比索优秀族生奖学金,并发放了36,920比索的清寒学生助学金;1970年,旅菲王氏太原堂为303名族生颁发了8765比索的优秀族生奖学金,为121人颁发了17,320比索的清寒学生助学金。⑥

宗亲会奖助学金体系结构的变化始于70年代之后,一些宗亲会将奖助学金授助对象从幼儿园、中、小学扩大到大学。如让德堂于1971年增设了“吴祖合大专助学金”、1972年新设“吴绵婆大专奖学金”,尔后又有“吴世霖大专助学金”、“吴尊茂大专助学金”、“吴文大专助学金”的相继成立。据统计,从1971年至1976年吴氏宗亲会共为6251名族生颁发了344985元比索的奖助学金,1971年至1976年为311名族生颁发了68,770元比索的大专奖助学金。⑦大专助学金的额度明显大大超过了奖助学金的额度。根据菲华宗亲会联合总会1980年的统计数据,在15个所属的宗亲会中有14个设置了助学基金,占93.3%。

从1980年起,宗亲会奖励大专助学金的额度持续增长,发放助学金的力度开始超过奖学金。从1980年至1989年,济阳柯蔡宗亲会总会共为2876名族生颁发了共计315,140元比索奖学金,为3635名族生颁发了3,753,860元比索助学金。⑧从1990年至1999年(见表1),济阳柯蔡宗亲会总会共为2917名族生颁发了共计1,487,050元比索优秀族生奖学金,为4135名族生颁发了11,875,500元比索助学金(含大专助学金和其他补助金)。80年代到90年代,济阳柯蔡宗亲会总会加大了在族生奖助学体系的奖助力度,不管从得奖人数还是奖励资金上都大幅度成长:其中奖学金增加了1,171,910元比索,增长了371.9%;助学金增加了8,121,640元比索,增长了216.4%。苏氏宗亲会2004至2005年,为168名族生颁发了262,900元比索奖学金,为180名族生颁发了460,000元比索助学金。⑨

表1 1990-1999济阳柯蔡宗亲会总会奖助学金发放统计表(单位:比索)

济阳柯蔡宗亲会总会于1967年开始奖励优秀族生和补助家境清寒族生,该会已经形成了一套详细完备的奖助学体系,制定了《奖助学金及其申请办法》。该宗亲会设有“大专助学金”(分普通科和医学系正科助学金两种)、“蔡故林碧心女士清寒族生补助金”、“蔡故理事玉峰泊曾淑燕夫妇优秀清寒族生奖学基金”、“医科全费补助金”、“蔡故燕清小姐物理治疗系助学基金”、“蔡故派谋先生清寒优秀族生补助金”和“清寒学生补助金”等七种奖助学金类别。⑩

其中大专助学金共有74种助学金:普通科设有72种助学基金,共152个名额;医学系正科助学金有两种,没有名额限制,只要是在大马尼拉地区大学医学系正科学习的品学兼优的清寒族生均可提出申请,获批者将获资助至大学毕业。清寒学生奖助金的申请均设了一定的要求和条件,如“蔡林碧心女士清寒族生奖学金”要求申请者需懂华文或任何中国方言、家庭经济困难、父亲亡故且操行良好,大、中、小学各五个名额;“蔡玉峰夫妇优秀清寒族生奖学金”要求申请者需懂华文、上学年成绩须在85分或以上,操行列乙等或以上;该奖学金面向所有在大马尼拉地区大、中、小学学习的族生,大、中、小学各五个名额各五个名额。“医科全费补助金”的资助额度为每学期20000比索,全年最高额度上限为40000比索,资助到大学毕业,申请名额不限,如有科目不及格的族生则自动丧失补助资格。“蔡故燕清小姐物理治疗系助学基金”只提供给本专业学习的家境清寒族生,资助到大学毕业。“蔡故派谋先生清寒优秀族生补助金”要求必须是在华文学校学习的中、小学族生,且英汉文成绩须在85分以上,操行在乙等或以上者方能申请,每年录取中学生10名,小学生20名,资助其到华文课程结束。“清寒学生补助金”包括168种基金,规定在大马尼拉中小学学习的族生,只要学习成绩及格,操行良好且家境清寒,均可提出申请。

(二)专门成立文教委员会

在宗亲会里成立文教委员会是菲律宾华人宗亲会发展华文教育最显著的功能表现之一,也是宗亲会正式朝发展华文教育服务功能转变的重大标志。1954年,济阳柯蔡宗亲会总会开始在会中部门中新增设“教育股”,设正副主任各一名,股员两名。教育股的设立,意味着济阳柯蔡宗亲会总会服务本族华文教育地位和形式的正式确立。1969年,济阳柯蔡宗亲会总会将“教育股”更名为“教育组”,设正副主任各一名,委员两名。1979年,济阳柯蔡宗亲会总会又将“教育组”改名为“文教组”,设正副主任各一名,委员两名。文教组的职责为“处理一切有关补助及奖励本族清寒优秀族生及其他有关华文教育事项”。教育组名称的演变反映了宗亲会对华文教育的重视程度,也突显了济阳柯蔡宗亲会总会与时俱进的发展思路,也是发展华文教育功能的日趋完善,从华文教育延伸到了中华文化的层面上来。

菲律宾的华人社会在中华传统的继承上相对比较保守,对名字、位次等排列上也相当重视,特别是位次排列的前后足以反映出受重视的程度。从表2中可以看出,文教组在济阳柯蔡宗亲会总会中是属于较重要的部门。特别是在1976年菲律宾政府“菲化”华侨学校初期表现得最为突出,文教组在宗亲会16个部门中列第四位,受重视程度可见一斑。纵观1954年成立“教育股”至今,文教组在济阳柯蔡宗亲会总会中都是排名中上,即使是随着部门的不断增加,文教组的地位还是保持不变。

表2 文教组在济阳柯蔡宗亲会总会部门中的位次表

济阳柯蔡宗亲会总会属下另有中北吕宋分会、棉兰佬分会、宿务分会、西黑省分会、怡朗分会五个分会和分布在不同地区的25个同乡会。受总会的影响,各个分会和同乡会(玉湖同乡会、坂头同乡会等除外)也都成立了文教组,负责区域内或会内同姓族生的文教事务。

(三)制定华文教师奖励制度

1976年菲律宾政府完全菲化华侨学校,有的华校因此倒闭,华文课的课时被严重裁减。教师的收入大幅缩水,只能补贴家用,很难维持基本生活。这导致了许多华文教师退出华文教育事业,另谋出路,造成了师资荒和华文教育的日渐式微。华文教育的走下坡引起了华社的注意,1987年菲律宾首都银行老板郑少坚先生举办首届“华文杰出教师奖”,评选出了六名杰出华文教师并给予嘉奖。该奖的设立进一步激发华社对华文教育的重视,各个宗亲会也积极响应奖励华文教师的举措,济阳柯蔡宗亲会,江夏黄氏宗亲会,临濮堂施氏宗亲会等先后在会中举办本族华文教师联谊会,利用庆典活动给华文教师颁发奖励金和生活津贴,举办抽彩活动在生活上关心华文教师的生活福利。

1987年,济阳柯蔡宗亲会总会发起筹措华文教师“筹备金”活动,以每年的利息来奖励本族柯蔡二姓华文教师,由此实现了该宗亲会奖励本族华文教师的开始。

为鼓励华文教师工作者,嘉勉教师服务华文教育,教导华人子弟不致数典忘祖,从1990年至1999年十年间,济阳柯蔡宗亲会总会共奖励华文教师2000多人次,发放奖励金近400万元比索,人均约为2000元比索。2000年至今,济阳柯蔡宗亲会总会每年均举办奖励本族华文教师活动,柯蔡宗亲或其配偶从事华文教育者都在奖励之列,每年受奖的人数约为230名。据此推算,近十年来该宗亲会约为2300名本族华文教师发放奖励金460万元比索。特别需要指出的是,1999年恰逢宗亲会成立90周年之际,济阳柯蔡宗亲会总会还特别奖赏在华文学校服务20年以上的本族华文教师。

有的宗亲会不仅为本族华文教师筹募福利基金,还为华文教师举办各种福利联欢活动,如武功苏氏宗亲会除了每年中秋节给老师发放奖励金表彰模范族师外,还在圣诞节期间为老师们举行圣诞聚餐和抽奖晚会,并且每三个月就为本族华文教师举行一次生日聚餐会。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苏氏宗亲会还在会中成立了“华文教师联谊会”,负责本族华文教师的联谊、学艺交流等活动,对于提高华文教师的福利和教学水平也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四)设立济阳华文图书馆

为了应对菲律宾政府全面“菲化”华侨学校对华裔学生华文学习的影响,1976年济阳柯蔡宗亲会总会审时度势,积极倡导并筹办华文图书馆,为华裔学生提供学习华文和中华文化的场所。宗亲会在还会中部门里设置了图书馆组“负责办理图书馆之事项”,设主任一名,副主任一名,委员两名,专门负责、管理图书馆的运作。1977年,宗亲会利用会馆内的房间加以安装空调并装饰一新,新辟为中文图书馆,并向香港、台湾和在本土购买中、英文图书,充实馆内图书。1978年1月16日,宗亲会正式举行图书馆开馆仪式,图书馆正式对外开放。

馆内有中文图书18400多册,分为哲学,宗教,社会科学,语文学,自然科学,应用科技,美术,文学,史地,少年文库和儿童读物等11大类。另外还设有英文部,包括各种百科全书。报刊类则涵括了菲律宾的四大华文报纸、英文报纸和来自台湾、香港的报纸。杂志类刊物有10多种,有新闻类、传记文学、文艺、科学、家政等。历任图书馆主任积极购买、加置各类图书,鼓励华侨学生到管理借书学习。1990年至1999年,到该馆借阅图书的人数达86,500多人次,图书馆的经费投入为300多万元比索。由于管理到位,又聘请专人负责,并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图书馆章程,使得该图书馆被赞誉为同期建立的三所图书馆中“管理最严格、效率最高、荣誉最隆的华侨公共图书馆”。

三、华人宗亲会对发展华文教育的影响

菲律宾华人宗亲会对发展华文教育和弘扬中华文化起到了积极而又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首先,挽救了华文学校华裔学生的流失,保证了华文学校的生源,促进了华文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生源是华文学校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因素。华人宗亲会各类奖助学金的设立,特别是清寒学生补助金的设立对那些因家庭经济困难的华人学生来说是一种莫大的福音,不但能够让学生继续华文学业,使其免受辍学之难,对于稳定华文学校的生源也是起了巨大的作用,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华文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华文师资力量的相对稳定性,缓解了华文学校师资荒的问题。华人宗亲会每年度举行华文教师奖励活动,颂扬服务华文教育的高尚情操,不仅在精神上对华文教师给予了极高的安慰,也在物质生活上也施予一定的援助,使得华文教师愿意继续从事华文教育工作,对华文学校的师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宗亲会奖励奖励制度同时也唤起了菲华社会对华文教育的重视和对华文教师地位的尊重,激发和鼓励了更多的年轻知识分子积极投身华文教育工作,使得华文教育事业后继有人。

再次,延续了中华文化在菲律宾薪火相传的香火。华人宗亲会每年举行公祭活动,为族里的年轻一代展示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祀手法和祭祀礼仪,同时也让年轻族人了解本族先祖的历史,加强对祖籍地、祖籍国的认知,增加了对中华民族根的认同。特别是每年在农历中秋节或春节举办宗亲会庆典或联欢活动,不仅让族内年轻人充分体验到中国的浓烈文化氛围,也让他们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熏陶。近年来,有的宗亲会积极评选族人孝悌模范,这对于教导年轻族人“百善孝为先”的中华民族传统无疑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使得中华文化的香火能在菲律宾华人社会里实现代代薪火相传。

最后,有力推动了华文教育的发展。菲律宾华人宗亲会从会中设置文教组统筹族人文教事务,关心族师生活福利、为华文教师颁发奖励金,关爱族生华文学业、为华人学生发放奖助学金,举办各种华文竞赛、提高族生华文运用水平,设立华文图书馆、满足侨民侨生研习华文和中华文化之需等几个方面入手,以宗亲会为平台,以血缘凝聚宗亲向心力,整合侨社力量加大了对支持华文教育发展的力度,营造了菲华社会对崇尚学习华文、薪传中华文化的浓厚氛围,有效地推动了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一些宗亲会跨越宗族奖励、补助华文学校学生,或将所设立教育基金发赠给华文学校,作为完善学校设备和发展教学所有,这种新举措也将进一步激起菲华社会和华人宗亲会支持和发展华文教育的热潮。

《菲律宾济阳柯蔡宗亲总会成立九十周年纪念特刊》,175页。

《菲律宾济阳柯蔡宗亲总会成立一百周年纪念特刊》,247页。

《济阳柯蔡宗亲会总会会务汇报》,《菲律宾济阳柯蔡宗亲总会成立一百周年纪念特刊》,246页。

《武功苏氏宗亲会2004-2006会务报告》,《菲律宾武功苏氏宗亲会成立七十周年纪念特刊》,186页。

洪玉华:《菲律宾华文教育综合年鉴(1995-2004)》,马尼拉:菲律宾华文教育研究中心出版,135-139页。

洪玉华:《菲律宾陇西李氏宗亲会总会金禧纪念特刊》,140页。

洪玉华:《华人移民》,马尼拉:菲律宾华裔青年联合会出版,191-194,196,205页。

施振民:《菲律宾华人文化的持续一宗亲与同乡组织石海外的演变》,《东南亚华人社会研究》(上册),170-171页,台北:正中书局,1985年。

宋平:《试论菲律宾华人宗亲会的奖助学金制度》,《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4年第3期。

猜你喜欢

济阳比索华文
“和而不同”的华文教育
华文教育中的汉字文化教育
华文智慧教学探索
济阳坳陷沙三下与沙四上页岩油富集原理
谁为啤酒买单
比索洛尔联合依达拉奉对PCI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预防及抗氧化作用分析
济阳坳陷不同类型页岩油差异性分析
非近海河流相层序地层学探讨——以济阳坳陷新近系为例
2014年4月墨西哥米却肯州油梨价格上涨
济阳坳陷地震泵作用与新近系大油田高效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