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得失寸心知
——“和美”语文行

2012-03-25南京市中学语文教研员教授级特级教师袁源

成才 2012年7期
关键词:和美语感预设

■南京市中学语文教研员教授级特级教师袁源

得失寸心知
——“和美”语文行

■南京市中学语文教研员教授级特级教师袁源

行行重行行,

点点成香馨。

——编者画外音

喜欢教语文,因为语文“美”!

学生时代对语文“美”的体会与领悟,使年少的我常常激动不已,常想把这份感触告诉更多的人,于是选择做语文教师。

我庆幸,我从教语文的20年,正是语文学科革新最盛的时期,各种思考与实践风生水起,纷至沓来。可以说,我是在语文渐趋成熟的道路上成长的。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语文崇尚科学化,讲究夯实双基,我在教学的起步阶段,丰富了自己的专业知识修养,初步掌握了传统中学语文基础知识与技能的结构体系。90年代中期,语文更关注学生的“学”,更注重学习规律与方法的指导,我在教学的摸索阶段,提高了课堂驾驭和调控的技能,基本学会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式与技巧。而近十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展与深入,语文经历了由热情搞改革、赞改革到你言我语“议”改革,再到冷静理智“析”改革的过程,我也从欢欣鼓舞、积极投身到莫衷一是、迷惘困惑,而走到如今的清晰明确、坚定执著。是语文学科向着更本真、更宽厚、更深远的方向的艰难前行,给了我丰润的滋养,让我得以和谐地发展,也让我更加热爱美丽的语文。

《论语》中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可见,儒家思想乃至整个华夏文化中,“和”是“美”的呈现之一。而“和”的内涵绝不是消弭矛盾的一团和气,而是各种关系(甚至是尖锐对立的)的协调融合,是“和而不同”的“和”。在20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我逐渐认识到,“和”是最理想的教学境界,也是最能实现语文美的方式。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语文教学中的矛盾关系很多。如何协调这些关系,达到“和美”的教学境界?这就需要合理的取舍与把握,例如:

一、关于经典性与生活化

语文有恒久的魅力,是因为其学习的内容多是涉过历史长河的经典。然而,成年人读经典,学经典,或者出于理性的认可,或者出于情感的趋同,或者出于阅历的呼应,往往能深受感染,并自觉且坚持,少年人则比较困难。又因为经典一般需要时间的磨砺和淘洗,与当下生活肯定有一段距离,所以也难受学生欢迎。于是,找到经典与生活的契合点、让经典学习为时下生活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广泛阅读文学经典,记诵名家诗篇,而且以读书笔记、演讲会、小品表演等多种途径,内引外联,寻求经典中的生活元素和生活中的经典用途,让学生在经典阅读中获益。由此,学生在经典海洋中徜徉,便自然有了亲近感和兴趣,也才能真正体会到经典的价值。

二、关于人文性与工具性

众所周知,“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标准》)然而在前两年课改走向深入的时期,语文界非议最多的可能就是课堂上出现的人文性取代工具性的现象,而这两者此消彼长的状态也委实让一线教师挠头。我以为这两者是不可偏废的,只是课堂体现的方式有所不同。工具是语文的形,人文是语文的神,“形”备“神”自现,语文教师只要将“工具”教足教透,“人文”的目标就自然实现了。教基础知识,让学生在咬文嚼字中深深感受汉语的美丽,更热爱汉语;教各类文章阅读,让学生在领略文章的风采中深切感悟相关的道理,树立正确的观念;教写作,让学生在运用文字的过程中充分懂得“真善美”的评判标准,塑造并完善自我。如是,语文教学自能文道统一、文质兼美。

三、关于思维与语言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基础之一,良好的语感有助于思维的发展。近年来,由于升学的压力,语文日常教学忙于应试训练的多了,培养学生语感的少了,流于书面习题的多了,激活学生思维的少了。其实语文分数是不能代表语文素养的,而语文素养才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作用,语感与思维又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内容之一,所以培养语感与发展思维,是不能在语文教学中缺席的。身为语文教师,可以用朗读、品析、涵咏等方式,强化学生的语感养成,以语感养成促思维进步,努力改变目前学生词不达意、贫乏粗陋的语言面貌,以培养准确、丰富的语感甚而良好的思维品质。

四、关于多元解读与深度解读

文本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食”,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是语文教师的必修课。课改以来,对文本的认识与理解,从热热闹闹的开展多元解读,到反思“觉悟”后提倡深度解读,也走过了一段曲折的道路。然而,我以为无论多元解读,还是深度解读,都应讲究“度”,贴合文本的,贴近学生的解读,就是好的解读。反之,再新颖独特或深刻透辟的说法也不是理想的解读,也容易成为哗众取宠的标新立异,或是炫人眼目的故弄玄虚。教师读文本,自是应该读得宽广深邃,但带给学生的就必须是宽窄有致、深浅适宜的,这样才有可能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

五、关于预设与生成

课堂是师生对话交流的平台。因此,预设虽不可少,但生成更重要。不少教育管理者注重教学设计,讲究预设的精细化,孰不知这于语文课堂实践并不相宜。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又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精细化预设只会束缚教师的手脚,反而让语文课堂变得生硬和僵化。曾几何时,我们看到教师课堂上明明问题没有解决,却以“课后我们再讨论”而搁浅,匆匆赶往下一站;曾几何时,我们又看到教师一堂课十几张甚至几十张幻灯片,密密麻麻的文字,连珠似的提问,让学生应接不暇,这都是因为预设得太细密,太周全,以致于教师不敢稍事停留,于是,学生只能疲于应对。语文课的“美”应体现在节奏上的不疾不徐,氛围中的有张有弛,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真正有所收获,而这靠的不仅是预设,更是生成。或者说,语文教师的智慧三分在预设,七分在生成。

猜你喜欢

和美语感预设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和美之美
“和美”磁器口加快结构调整 狠抓民生保障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对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的探讨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和美”语文:追求绿色生态课堂境界
我眼中的“和美”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