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员育人”理念下的资助育人机制研究

2012-03-23王晓庆张志敏章丽娜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年4期
关键词:全员育人全员校友

李 睿 王晓庆 张志敏 章丽娜

摘要:本文以“全员、全过程育人”理念为指导,着眼于资助育人机制中的资源整合、阶段连贯,重点探究资助育人机制中相关的学业指导、社会实践,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助学服务对象的能力提升平台和感恩意识教育,以期为进一步完善资助育人机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全员全过程资助育人

O571.43+1

中央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距今颁布实施已将近八年,高校资助育人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贯彻文件精神。文件中明确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问题,即不是一般地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而且要求着力提高育人的成效,首先便是要提倡“全员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的育人新理念。随着高等院校资助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物资资助体系已经形成一定规模,资助育人工作进一步走上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但资助育人机制在全员育人的大环境下其创新性、生动性、实效性还有待彰显。

一、“全员、全过程育人”的理念

高等院校资助育人机制的构建过程中,如何结合自身特点和学科特色在资助育人方面取得实效是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探索的问题。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全员育人”理念的指导下,着力提高育人成效,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提倡“全员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的育人理念;提倡在宏观层面解读“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 的全員育人理念,重视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重视学校教育的核心作用,重视社会教育的拓展作用;提倡在中观层面的内涵建设中,深入贯彻“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员育人理念;提倡在微观层面,积极探索全员育人的新途径,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建立健全相关机制,进一步巩固学校学院在奥运、世博、灾后重建等重点项目中所体现出的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成果,努力践行母校在百年校庆时的郑重承诺——“百年同济,大学对社会的承诺”。

在“全过程育人”理念的指导下,构建资助育人机制,强化蓄水池式管理,开展感恩教育、仪式教育、诚信教育和社责任意识教育,提倡感恩,提倡奉献,提倡回馈社会,进一步提升资助育人的成效。

二、“全员、全过程育人”的实践

在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不断深化完善的过程中,部分院校都结合自身特点和学科特色在资助育人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全员育人”理念的实践

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为例,他们着重开展了“全员育人”理念下的资助育人机制研究课题,依托原有资助体系的基础,结合全过程育人理念,践行全员育人理念,整合校友资源,强化学业指导和心理疏导,建设志愿服务团队,在高校资助育人机制研究方面获得了初步探索和实践的经验。

(1)践行“全员育人”理念,整合校友资源,完善物质资助体系。

学院以“全员育人”理念为指导,通过校企合作强化综合实践,设立专项助学金,丰富困难生工作实践机会;以校友捐助完善激励机制,依托校友资源的经济优势,提升软硬件环境的质量,彰显环境育人的效用。对于校友资源的整合,企业赞助资金、校友捐赠实物,这些举措进一步丰富了学校学院物质资助体系。

同时,以校友风采强化社会责任,组织困难生参与校友访谈与校友风采展,依靠校友资源的示范效应,引导学生多元化发展,开拓资助育人新途径。吸收助学服务对象参与校友访谈录的编制、校友风采展的举办等活动,使得他们近距离地感受校友成就,分享成长经历,熟悉从平凡到不平凡的人生轨迹。校友身上令人钦佩的 “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精神的彰显,鼓励着他们激发更高的学习热情,端正学习态度,树立人生目标,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同时,校友的多元化发展,也使同学们对自己的发展有了更广阔的思考,为日后事业有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2)丰富资助工作内涵,优化学业指导,搭建能力提升平台。

由于专业特点,学习内容比较复杂,强度较大、花费较高,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助学服务对象面临了相应的困难。在物资资助体系日益壮大的同时,其学业困难的疏导被提到更为关键的位置。针对此问题,开展“一对一”的学业指导活动,通过“点—线—面”相结合的疏导能进一步壮大帮困助学的工作队伍,通过专业教师积极参与的学业指导,为助学服务对象的学习能力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使资助育人工作取得实效。

其中,“面”主要指邀请院士及各系系主任、资深教授进行专场讲座,就行业发展,本专业前景,学习规划等方面给学生提供指导;“线”主要指专题座谈,邀请校友及行业内的知名设计师做小范围的面对面交流座谈;“点”指的是依托学院“可爱老师”团队以及班主任队伍中优秀专业老师的资源,以学业“问诊”的形式,和助学服务对象进行“一对一”学业指导,以满足他们在学业方面的个性化需求和更为详实的解答,促进他们成长成才,搭建能力提升平台。

2、“全过程育人”理念的实践

以“全过程育人”理念为指导,学院通过强化蓄水池式管理,组织义工服务团队、开展感恩教育、仪式教育、诚信教育和社责任意识教育,全程关注助学服务对象,提倡感恩,提倡奉献,提倡回馈社会,进一步提升资助育人的成效。

(1)组织义工服务团队,强化感恩教育,培养社会责任意识。

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科特点,组织义工服务团队建设,使得助学成才服务对象不仅从社会得到帮助,同时又用自身的义工服务回馈社会,进一步强化了其感恩意识、励志教育与社会责任感,更有利于培养他们成长为有爱心、社会责任心、能力强的健全人才。

慈善公益团队的活动以义工服务队和校友会志愿者为载体,进行长期、定期及不定期的各种社会服务。在学期间,组织上海博物馆长期义务讲解员团队,进行“城市年轮” 城市文化遗产校园宣讲活动等志愿服务活动;在假期中,组织困难生担任学院校委会志愿者,走访校友校企,延续同济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意识。从每个学期开学到结束,从双休日到寒暑假,学院都积极开展了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践行“全过程育人理念”。让助学服务对象从中体悟、思考、进步,培养了助学服务对象的感恩情怀,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进一步深化了资助育人的成果。

(2)依托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疏导,营造人文关怀氛围。

基于专业特点,学习难度大,亟需对助学服务对象进行心理疏导。通过学校、学院、班级的分层管理,学院心理咨询室和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办公室的长期工作,对助学服务对象的成长过程采取了全程关注,动态跟踪服务的策略,及时疏导心理困惑,预防和矫正其心理障碍,注重人文关怀,进一步完善了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防护机制。

(3)践行“蓄水池式管理”,注重礼仪教育,构建育人长效机制

学院通过“蓄水池式管理”的有益实践,进一步强化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育人成效。 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建立了助学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数据库,并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于困难学生基本信息进行了划分和重组。注重不同助学服务对象的个性特征,结合专业特色,实践不同的助学服务项目。跟踪调查获助者情况,引导助学服务对象参加对助学金颁奖仪式,结合礼仪教育,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强化了其回报社会的意识,以期构建全过程资助育人机制。

结语

结合“全员、全过程育人”的理念,践行服务社会的承诺,整合各项资源,强化思想道德教育,关注心理健康,培养感恩意识,,这将进一步完善资助育人机制的长效性和实效性,激励助学服务对象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作者简介:

李睿(1980-),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博士研究生,第一作者

王晓庆(1972-),女,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景观学专业博士研究生,通讯作者

张志敏(1981-),女,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华东理工大学应用数学硕士, 第二作者

章丽娜(1991-),女,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 第三作者

猜你喜欢

全员育人全员校友
全员核酸
图们市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全员培训
香港服装学院专场发布
全员校运会,全员齐参与
校友资源开发管理智慧系统初探
“互联网+”校友资源开发探索思考
三台县:“三个全员”提升纪检干部能力
构建多面展示平台 打造家校沟通纽带
全员育人模式下的困难生资助工作
点面结合,让“全员育人”落地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