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校园

2012-03-23闫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年4期
关键词:长廊共生沈阳

闫璐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前言

“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然而,回顾20世纪,尽管人类文明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人类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在我们居住生活的城市,人口密度过高、交通拥堵、缺少绿化、环境质量下降等难题一直困扰我们。生态绿色建筑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俨然为一项有效的对策。因此,对于校园建设,在满足学习、生活、活动等功能性之外,应考虑校园的有效资源利用以及生态功能,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资源共享提供合理的媒介。人文生态,作为一种生态精神,在教育建筑的规划与设计中,对于生态文化体系的建立与生态观念的更新是十分重要的。

2. 背景

沈阳建筑大学位于沈阳市浑南新区,规划用地方整、平坦。校园占地80公顷,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用地北侧为城市主干道,西侧是城市次干道,南边界是沈抚铁路线,东临张官河。此设计构思新颖,共享概念贯彻始终,建筑、景观呈方格网状,以一条长近800米得长廊将居住、教学、景观生态组分联系起来,生态设计理念凸显,渗透着人文生态精神,形成生态校园自身的特点。

3. 沈阳建筑大学校园的人文生态观

生态校园不仅包含设计和规划方面的技术问题,而且还设计诸多的复杂的人文观念问题。因此,应适当的从文化观念、生活模式、教育参与等方面着手,使人与人、人与自然融合为一体,建立不可分割的互利共生的绿色生态系统。

3.1 文化观念

沈阳建筑大学的校园建设凸显生态文化理念,注重建构校园生态文化意识,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只有建立这样的生态文化体系、更新生态观念,才能真正建设有机共生的生态校园。

3.1.1 人与自然的关系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体系中,常常表现出一种朴素的生态哲理,其中很多观点对于今天的人类社会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例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五行阴阳的动态思维。人类对于自然不仅有能动性,反之,也受自然影响。因此,我们对于能动性的控制程度和对于受动性的认知程度是至关重要的。

在沈阳建筑大学的校园规划中,运用了人与自然互利共生的生态理念。网格建筑、稻田、中央水系、庭院等各斑块通过长廊有坡度的联系起来,形成了复杂的、有层次的异质性空间。人们的活动继而变得丰富多彩:呼吸校园“绿肺”的氧气,闻着阵阵的稻香,感受中央水系的凉爽,徜徉于长廊之上,奔向生活学习的目的地。设计者对于自然合理的控制度,使使用者得到了自然幸福的回馈,使人与自然达到了和谐共处、互利共生。

3.1.2生态伦理学

生态伦理与社会伦理有着相似之处,社会伦理是潜移默化的社会意识所形成的道德观念与行为法则等,而生态伦理应是通过生态设计使人们产生一种热爱生命、热爱自然地意识。生态伦理學表现为:不伤害生命与自然界;热爱和尊重生命与自然界;为未来和全人类负责。

沈阳建筑大学的稻田种植大量的水稻以及一些常见的农作物,不但是广大师生有机会接触自然,提供食物需求,还形成了校园独特的景观。八王书院以及张官屯遗址立于校园的西北角,使广大师生感悟历史。学校为了保护有价值古建,还将圣经医院,黄家大院,刘家大院搬建于学校之中。蛙声一片,历史重现,这种生态美促进了人与自然在道德感情上的交融,令使用者形成一种生态伦理意识,不自觉的保持生态因子的多样性与和谐型,热爱和尊重校园的一草一木,为学校的发展负责。

3.2 生活模式

不同的生活模式,对于资源与能源的需求量也不同。发达国家高收入、高消费的生活模式对于资源与能源的需求。远远大于发展中国家。因此,建设生态校园,应尽量减少自然资本的耗用,减少输入城市的物质和能量。为了做到这些,就要从改变人们的生活模式入手。

3.2.1 交通方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的交通方式由步行变为越来越多的车行。随着城市私家车的增多,资源与能源的消耗也日趋增加,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观是不符的。而沈阳建筑大学校园通过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有效的改变广大师生的生活模式,来实现降低能耗。一条近800米得长廊贯穿校园东西,将宿舍、商业街、食堂、教学区等功能斑块联系起来,而整个建筑群以倾斜45°的方格网的形式存在,方格网中间穿插各种半开放的庭院,使得人们在想到达个功能斑块时,走长廊成为最便捷的交通方式。因此在这个面积达80公顷的校园内,几乎见不到自行车和汽车,从而达到减少资源与能源消耗的目的。

3.2.2 节能技术

生态建筑不仅通过合理的建筑设计来减少能源的消耗,绿色节能技术也是必不可少的。沈阳建筑大学的校园建设运用很多节能技术来降低能耗。例如:中央空调系统。沈阳处于严寒地区,冬季时间较长,温度较低,所以采暖对于东北地区的校园是很重要的。介于校园建筑群的一体化建设,采暖方式为中央空调系统,让人在学校的任何一处都感觉温度适宜,比起暖气采暖的方式既合理又节能。再者如学校内的感应灯。教室晚间均采用感应灯照明,利用分控,当有同学在某个灯下学习时,灯亮,其他的灯仍处于关闭状态,这样有效的节约能源,减少能耗。

3.2.3 关心与分享

沈阳建筑大学的校园规划设计中有着一种强烈的“关心与共享”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既表现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亦体现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长廊、稻田、庭院、水系、鸟笼、鹿场,大量的公共空间,为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交往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使得校园中的人们共享资源,互帮互助。

3.3 教育参与

沈阳建筑大学有若干个院系,各院系的教学区整合在方格网状的裙楼中,而不是独立设置,跟人们更多灵活运用的可能。各院系的学生可以利用共同的自习室、共同的会议室、文体活动室;当招生计划变动而导致的院系规模变动时,也可以有机的调节各院系之间的空间利用。这样的设计理念,使得师生在教学参与方面达到最大化的资源共享。

4. 结语

沈阳建筑大学的规划与景观设计,容积率较低,贯彻了生态校园的理念,是城市绿色生态组分的补充,为喧嚣的城市增加了一份宁静。它不仅在技术、景观、规划方面体现出生态设计的手法,在整个校园的生活学习中,人们更是体会到一种人文的生态精神。

4.1 善用原则

整个校园的规划设计抓住一切机会,将一切可以利用的能量和资源转换到可被利用的方面,为系统的整体性服务。表现为建筑一体化御寒的顺应自然等,长廊改变生活方式的化害为利等。

4.2 共生观念

共生观念,共享思想是整个规划的精髓。校园中大量的公共活动空间以及共享教学资源,使得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共生,资源能够高效合理的被利用。

4.3 动态思维

生态系统内的各种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中,沈阳建筑大学的校园设计,充分的考虑了各种变化,通过动态思维的设计,使得校园呈现出一种以不变应万变之势,集中体现在教学参与方式的资源整合与流动变化。

沈阳建筑大学的校园设计以生态设计为理念,通过善用原则、共生观念、动态思维的设计手法,渗透着强大的生态校园人文精神,实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共生互利,建立了可持续绿色校园的新理念、新方法,形成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5. 参考文献

[1]邓毅.城市景观的生态设计 [J]城市问题.2002

[2]石铁矛.走向绿色校园.2003

[3]刘爱国. 浅论当代生态伦理学

[4]傅伯杰.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猜你喜欢

长廊共生沈阳
最小和最大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Women in Dilemma—Analysis of Janie’s frustrations in 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
在体验中走向共生
漫画长廊
漫画长廊
漫画长廊
建筑与环境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