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街区改造的几点思考

2012-03-23陶丹丹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年4期
关键词:宁波建筑历史

陶丹丹

摘要:在我担任甲方的建筑师以后,有幸全程担任南塘河历史街区项目的设计管理,在经过了反复设计、论证、再设计到最终建设完成进入商业运营,关于城市改造及历史街区设计及修复的讨论就一直在进行中,并且还将继续下去,我在整个项目的管理和配合中,也有了一些个人的观点。

关键词:历史街区 修旧如旧 兼顾共存文化认同功能再造

Abstract: in me as the party a after the architect, to the south as liantang river historical blocks project design management, after repeated design, demonstration, and design to finally finished entering into the commercial operation, urban renewal and the historical block on design and repair of discussion has been, and will continue to go down, I in the whole project management and combination, also had some personal point of view.

Key words: the historical block instancing coexist both cultural identity re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U41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项目背景:南塘河历史街区地处宁波古城南门之外,是古城内外的水陆要冲,明清时期是舟楫入城的通道,这里曾是盛极一时的集市,人称“南门三市”,有南塘河和南郊路与之唇齿相依,共同构成了江南水乡城镇“一河、一街、一市”的典型格局。在250米左右的传统街巷中,保留了1处文保单位和6处文保点及十余处历史建筑。随着城市生活形态、交通方式、商业模式的变换,水运功能消逝,南门三市原住人口稀少,街区发展日渐落后,渐成外来人员的聚集地,生活条件极其简陋,居住环境恶劣,该区域俨然成为一个尴尬的城市区域。

(原场地机理)

在这个地块的设计以南塘河及南郊路为主要背景,鉴于历史建筑经过多年的演变,周边建起较多违章建筑,影响了历史建筑的品相和质量,设计在保护复原文保点建筑、落架大修历史建筑的原则上进行,在剩余区域进行仿古建筑嵌入式的填补,整个布局保留原地域机理及原有街巷,大小、形态不等的街巷串联起大小形态不一的单体。整体布局遵循原有的老街尺度,各建筑单体秉承南塘河历史建筑原有风貌,并且采用传统工艺和材料,力求达到朴实、恬静、雅致的传统美感。

嵌入填补的建筑要和原有建筑取得和谐,除了在总体布局及尺度上取得协调外,还须在细节元素等运用上符合该区域的历史年代。尤其是门面样式、窗格花样、窗楣样式、墙角石做法等等。在选择这些细节做法时,反复参考了留存下来的建筑细节及大量的历史照片及周边的街区,同时还认真研究了南塘河街区鼎盛时明清时期的典型建筑细节。在门面的设计上较多的选择了简朴的板门造型和简洁的斜襟花格门,外推窗的设置不仅遵循传统窗花格和膛板的比例,拉手的大小、高度、刻花也根据传统做法进行。对新建部分谨慎的仿古处理使整个街区新老浑然一体。

有了新老和谐的建筑,街区神形具备,要使街区有活力,还需渲染气氛。怎么塑造街区的气氛呢?

街区气氛的塑造须从地面铺装、景观造景、树种选择、灯光配置、标志标识等全方位协调到位。街巷地面铺装是历史街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因街道在不断的社会发展中被水泥化了,原来采用何种石材及拼法不得而知,通过考察宁波其他的老街区及历史的老照片,最终确定为采用宁波常用的红石老石板错缝铺设,石板也不拘泥于统一的色泽或大小,铺好后确有斑驳古朴的历史韵味。在景观造景上,遵循原老街区绿化简洁且少而精的原则,在有限的墙边、街巷转折、天井内等位置布置简练的造景,造景主要通过不同植物配种,力求展现自然韵味。在树种的选择上,尽量保留原有树木,新增树种选择乡土树种,如沙朴、金桂、茶梅、腊梅、竹子、批把等,在树形的选择上,每个位置的树都仔细选择,在文保建筑门边会选择歪脖子的朴树,顿然沧桑感油然而起,在窄窄的巷道一侧种少许竹子,既隐藏了市政公用的箱体,同时又给沉闷的清水墙增添了精致。在灯光设计上,街巷中采用造型古朴简练的庭院灯,其余在隐蔽位置安装LED洗墙灯、瓦楞LED灯、地埋灯等,通过不同方式打亮建筑的马头墙、屋檐、山墙及古桥、河坎等,使夜间的街区呈现出宁静、雅致的气质。在标志标识的设计制作上,充分考虑街区风格及材质处理,呼應街区的古朴的风格,标识系统采用简洁的的古铜色长方形造型,在细节处搭配青石雕刻及陶土板,用自然的质感配合简洁的LOGO造型,处理好标识设计作为配角的关系。通过配套设计的各方位配合,才最终呈现出街道的和谐、质朴、宁静又不失亮点的气质,点亮街区的精气神。

在业态的选择上,不是以盈利为最终目的,而是以回复宁波老字号,让宁波人找到老宁波感觉为目标,引进了宁波一副、宁波汤团、油攒子、豆酥糖、赵大有糕团等传统宁波小吃糕点,展现老街市集的韵味,使人们在此能品尝到怀旧的风味,再现南门三市的盛景。

在街区建成开发之后,普通市民、文保专家、设计方面的技术人士等在逛了南塘河后都提出了各自的想法,有褒有贬,普通市民普遍接受新的南塘河,觉得改造了原来的破旧落寞城中洼地,呈现了古朴的街市,且做法元素均能找到老宁波的痕迹。某些文保专家则认为街区太新,没有做到修旧如旧的标准。

在听了众多关于南塘河历史街区的意见后,我也一直在思考关于历史街区的一些问题。

历史街区在改造传承的过程总会遇到一些矛盾,是否该完全修旧如旧?是否必须保持原住民?同时让他们保持原来的生活方式?怎么解决老的记忆和新模式的文化认同?怎么解决历史建筑的功能再造…等等。

有人曾提出南塘河的老街长度超过2公里,与周边的著名老街相比,长度超过西塘,完全可以通过保护性改造超过西塘,我想这是不可能的,西塘两岸对照呼应,形成一派两岸安逸水景,南塘河在历史的铁蹄之下,早已仅剩一岸的破败的杂乱居住区,论气势、论规模、论格局都不可同日而语,故南塘河应该有自己的模式。

极端的保护旧有的传统建筑物,而且要保持原汁原味或者修旧如旧,似乎不得有任何的改变,任何的改变都是对祖宗的犯罪或者背叛,并对其进行批评。明知不可能再回到从前,却总强调要恢复、复原。人们怀旧的不仅仅是历史的躯壳,更要有历史的味道,这是一种难以琢磨和扑捉的东西。在对待历史建筑的态度,文人墨客总是会强调那些建筑承载着多少的历史的价值,但是所有的文化均是依托生活而存在的,离开实际的生活,那么文化就失去了载体,离开了功能的历史建筑,仅仅剩下怀旧情绪而已。

也有专家提出要让原住民返回到南塘河中,在历史的不断变迁中,原住民少之又少,取而代之的是在周边工作的外来人员,且生活条件很差,让所有原住民返迁的想法实在已经不符合南塘河的实情。有专家提出,沿河而居,起早倒马桶,河边洗菜、洗衣,这才是鲜活的历史。在现代化生活设施如此普遍的社会,每个人都有权利来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而且历史的所有遗存都是过去时代里为满足那个时代需要而建设的,历史建筑虽好,但不符合今天的需求。包括原历史街区内的居民,鲜有人还想继续这么不方便的隔绝城市的生活,所谓的“鲜活的历史”仅仅是牵强的历史躯壳。

老子有云:凿户牍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建筑作为生活的容器,功能是建筑存在的要素。我们习惯了国宝文物被供养在玻璃柜里,供人观赏。亦有无数国宝躺在地下储藏室中不见天日。若历史建筑也采用此种方法对待,仅仅给个历史建筑的名号,将其供养起来,那么没有功能的老建筑终究只是在人们的观赏中和感叹中孤寂存在。

历史街区的旧躯壳与新生活方式的矛盾是实际存在的,历史街区的的传统建筑因空间局限已不适合新生活方式的要求。因此,历史街区的改造必须解决如何利用和改造并引入合适的产业。我认为,历史街区不能是古董式的保护,历史街区的改造应该借助其历史文化资源来与新产业结合。在这些老建筑中加入现代的功能,要让人们认同并且流连忘返其间,既要人们在此间找到旧日风情,慰藉怀旧的心绪,同时又能找到新的功能和惊喜,便能够使人们在古与今之间找到认同。我个人提倡在复原的同时加入些时下的元素,毕竟社会是在一直发展的,在现代生活的需求和历史建筑的局限的矛盾中前进,给予适当的宽容,以求得兼顾共存。枯树开新花,老瓶装新酒,只要是利用恰当,不失为一个极好的策略。

毕竟,城市的本质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而塑造的人为空间。既然如此,人就有能力改造它。按过去的需求盖的房子,可以按照今天的需求进行改造。正因此,旧的建筑不一定要退出历史舞台,它可以经过改造后适应现在的需要。我们不是绝对的保护主义者,但是,不要人为地加速它消失的过程。对于历史街区而言很多原来的文化风貌在市场的作用下正在或已经消失,只是部分小巷、建筑这些环境、框架,还保留着城市记忆和传统的印记。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所要做的就是活化这些环境,让传统文化的印记和元素在更新的过程中保留下来且有迹可循。

参考文献

《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编制与管理》 伍江、王林 同济大学出版社

《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 张玫英 董卫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城记》王军著 三联书店出版社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 楼庆西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猜你喜欢

宁波建筑历史
一图看懂宁波金融“五强”提升工程
一图读懂宁波
拖起明天的希望
新历史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喜相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