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沁阳市沁河滨水景观带概念设计

2012-03-23张斌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年4期
关键词:河道景观

张斌

中图分类号:O1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项目概况:

沁阳市地处我国中部,河南省西北部,焦作市西部。该市北依太行,与山西晋城接壤,南边与温县和孟州市毗连,东邻博爱县,西傍济源市。全市总人口约50万人,人口密度约810人/km2 ,是全省人口密度最大的县级行政区域之一。

沁阳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有着五千多年的文化史和2230年的古城史。沁阳自古为豫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覃怀之城”、“河朔名邦”的美誉。

沁阳是一座蓬勃发展的新型工业城。境内有铝、铁、铝钒土等20多种矿产资源,属河南省矿藏密集地带之一;有沁河、丹河等5条河流和两座中型水库,是华北地区难得的富水区。

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的主要支流之一的沁河,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沁河流域两省10县(市)的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沁河发源于沁源县西北部绵山东麓的二郎神沟,流经郭道镇境后与北源赤石桥河、东源紫红河汇合。沁河又南经安泽等县后,切穿太行山流入河南省境。再经济源、沁阳,在武陟县西营附近注入黄河。12900平方公里的沁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长达456公里的沁河流经区域内,富含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门类齐全,形态完备,源远流长,绵延不绝。

沁河流域自西向东横穿沁阳平原,将沁阳分为沁北与沁南两部。座落于沁阳市区东部的古城区位于沁河流域以南,沁南平原以北,是沁阳文化的发源地。保护和提升沁河景观形态,对于传承沁阳历史文化、开展沁阳历史文化研究、繁荣现代沁阳文化、发展当代沁阳文明,具有积极意义。

本次设计范围为沁阳市城区北部,上游至西外环路桥(常付线)、下游至水南关村东已拆除的老桥。设计范围内河道长约3.8KM。

设计原则:

● 生态性原则:沁河历史悠长,在漫长的历史积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已经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自然景观烙印,在未来对河道的治理和改造中必须遵循自然界动植物的生存规律,着重强调河道自身生态恢复,妥善处理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天、地、人的和谐相处。进一步利用上游的水生植物,开辟生态湿地公园和环境保护示范性教育基地。在为游人提供休闲景观空间的同时,也为动植物营造出良好的自然生存环境。

● 历史文化性原则:沁阳有着2230年的古城史,域内名胜古迹众多,历史上文化名人荟萃,自晋朝至清末是豫西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中心,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雅士留下众多的印迹和遗迹。全市共有国家级文物、省级保护历史文物、市级保护文物多处。唐有诗人李商隐,元有科学家许衡,明有科学艺术家朱载堉、何瑭等。如天宁寺三圣塔、清真北大寺、药王庙皆是当地历史文化的沉淀,因此应围绕历史、人文等主要特征为主题展开设计,以突显这弥足珍惜的资源。同时应注重新地标的营建,体现当代沁阳发展的雄心与气魄。

● 经济性原则:沁河滨水景观工程将为沿岸土地增加附加值,推动城市建设的开展。作为市区北侧入境的必经之路,本次设计范围内的沁河河段将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沁阳市市区形象的一个窗口,规划除景观本身外,还同时应注重对区域内土地的影响和功能界定。最大限度提升土地价值。

● 功能与艺术相结合原则:景观的营造从功能上说是为给市民提供一个户外休闲娱乐的场所,让人们最大程度的融入到自然中来。在设计中我们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根据空间的不同功能来提供给人们相对合适的空间尺度。在满足场地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对场地进行艺术化的渲染与整合,形成集功能性与艺术相结合的场地形态。

策略框架:

在对项目背景、用地现状、历史文脉、城市发展等因素进行了全局性的分析后我们将着眼点落在与河道联系最紧密的沁阳市市域规划体系中。首先,沁阳古城依水而建,沁河自北向东绕城而过,城市的西、南两个方向形成较大的发展腹地。作为城市的起源地,古城区在城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她与传统风貌街区一起形成了城市的主要轴线。随着沁阳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中心将向西发展,形成新兴的城市主中心,并在其南北规划了流通中心与文体中心,她们与城市主中心一起将成为新的城市轴线。在设计中我们将古城轴线与城市新轴线向北延伸至沁河景观带,通过景观的寓意,表达对未来城市发展的憧憬。此外河道南岸相邻地块分别为生活用地和公共绿化用地,未来他们将与改造改造后的沁河形成整体与互动的关系。综上所诉我们将利用城市的历史、功能、分区等因素将河道划分为现代风貌滨水区、栖居休闲区、滨水湿地生态区、文化遗产展示区和对未来建设提供空间的发展预留区,这五大功能分区,并结合沁河这一天然景观带和在其功能分区内的点状公园形成“一带、五区、多园”的景观格局。通过这一格局的确立我们可以强化沁河在城市中的地位,她自古至今不仅印证了沁阳的发展,也留下了众多名人名士的印迹,通过对河道的重新塑造,沁河将成为进入市区的窗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据此我们将沁河的滨水景观改造定义为“沁阳之印”,通过景观的营造我们希望将沁河打造成为沁阳的文化遗产之印、生物教育之印、休闲娱乐之印,以及生态廊道之印。

在对河道的全局把控上,我们将河道分为南北两岸,其中北岸在尊重河岸自然生态原貌的前提下,进行大面积植物景观的营造,充分体现自然野趣之印。并对水岸线进行局部调整,保留历史形成的湿地岛与植被群落,最大限度的减少人为干预的痕迹,后将人行漫步系统贯穿其中,在原生植被的基础上,结合景观视线的考虑,重新组织植被群落,行成北岸自然原生的景观形态。在南岸的设计中我们遵循中国传统的地相学说,多在场地的顺弓处设置场地,营造景观空间。在河道的上风向五行属“金”位,规划开敞空间与地标性构筑物,强调河道上游对整个滨河公园的控制性。并通过游人的参与植被群落的营造以暗合我国传统的“人与天地参”的地相学说。此外,我们在五个功能分区的基础上规划了一条机动车道路,将几个区域进行连接,并通过与其垂直的通道沟通市政道路,延机动车道设置停车场,便于游人就近进行游览。设计中利用可规划场地宽度形成绿化隔离带、游客游览带和亲水景观带三个带状景观层次,结合功能分区与路网构建形成全局性的景观策略框架。

分区景观设计:

● 现代风貌滨水区:

该区域毗邻沁河大桥,是外界进入市区的重要通道。在设计中我们希望通过景观的营造体现沁阳开放的胸怀和城市的现代感,进而反映出沁阳蓬勃朝气与活力的一面。结合这一原则我们在临沁河大桥一侧规划出相对开敞的开放空间,并结合场地设置景观标志塔与具有象征意义的构筑物,形成进入城区的地标性特色景观。作为新型工业城市,沁阳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为突出这一特点在本区域内的景观材料选择上我们将集中采用例如锈板等现代工业材料来营造景观空间,形成兼具地方特色与实用功能的“锈色长卷”。在这里沁阳的现代文明将体现为一种超越形式与功能的载体,打造本区域的“现代之印”。

● 栖居休憩区:

分析本區域的功能划分,栖居休闲区应具备游人聚集、体育运动、休息养生、植物观赏、亲水小憩等户外休闲功能。结合各个功能之间的动静分区关系与组织形式,我们将本区域内场地依次划分为:

能提供给市民户外健身场地以及器械的“体育公园”。

为少年儿童提供一个适合其身心健康发展的,能够给他们童年带来乐趣的“儿童公园”。

针对社区居民进行集体活动而设置的“邻里公园”。

为老年人户外活动提供既方便锻炼,又有一定保护措施的“老年公园”。

丰富市民业余文化生活的“文娱公园”。

提供给市民观赏应季花卉以及户外采摘的“花卉公园”。

此外在沿设计范围内宽度最大的河道内侧我们了设置大型的市民广场,提供给游人一个视野开阔的远眺空间,在广场内侧绿茵环绕,近可亲水娱乐,观赏湿地景观岛,远可望绿林叠叠群山起伏,形成最佳的景观视线,打造本区域的“休憩之印”。

● 滨水湿地生态区:

本区域南岸处于堤坝与河流夹角处,加之位于河道的“反弓”位,不利于设置大面积场地和聚集游人,所以在设计上本区域将着重塑造水岸相接的河岸景观,并在河流对岸线的集中冲刷处设置曲线型硬质驳岸,形成独特的景观形态。通过植物的配植层次加强对堤坝的遮挡,降低其对景观的不良影响。由于河道北侧地块地处河流“怀抱”处,三面环水,背靠有山,地势较好。在设计中我们在延续湿地生态风格的前提下,将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引入其中。首先,我们在场地内将岸线进行“开口”处理,将水流引入到场地中来,并结合抛石、水生植物等形成溪流并顺河道方向向东流淌,其间穿插石桥与栈板增加溪流的通过性,在溪流的尽头汇聚成水塘,营造出有别于外的小生态环境。并在此处设置提供游人休憩的建筑,通过观景长桥连接现有湿地小岛,再与河道南岸的观景塔楼相连,形成与下一个景观分区的自然过渡。通过景观塔楼的设置游人可以站在场地内的制高点尽观整个湿地生态区全貌。通过本区大面积植物景观的营造,加之市区北侧的城市绿地,该地块将构成大面积集中绿地,形成城市“绿肺”,打造本区域的“生态之印”。

● 文化遗产展示区:

沁阳自古因河而建因水而居,沁河母亲在孕育滋养一代代沁阳人的同时,也孕育了经过世代积累而又一脉相承的沁阳历史文化,为中华文明留下了大量珍贵的遗产,在本区域设计中我们将重新挖掘和整理沁阳历史文化脉络,打造一条文化遗产展示带。本区域有主要入市通道自北向南穿过地块,地处河流怀抱处,呈“顺弓”之式。在场地平面的构成上我们遵从中国古代中轴对称的布局形式,并在轴线中央的景观大道上记录下沁阳城从夏朝至今的历史沿革表,通过景观的形态,记录和再现历史。在景观大道的分支和转折处分别取样,记录下沁阳的历史名人古迹。分别有为纪念十二平均律创始人朱载堉而设置的“乐韵园”,为追忆唐代大诗人李商隐而设置的“诗律园”,纪念沁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珍园”。另外结合场地周边的植物与微地形,我们还将以雕塑的形式再现丁兰,佛教禅宗四祖道信,卢多逊,许衡,曹谨,宋学义,马宁等沁阳历史值得纪念的人物。在景观大道的端头开设历史广场结合景观浮雕墙,为人们提供一个进行历史追思与教育的平台。通过对本区域景观节点的设置与营造,将在沁河沿岸打下“历史之印”。

● 发展预留区:

本次河道景观提升是沁阳政府希望通过河道改造提升城市整体面貌的一个尝试,我们希望通过在下游设置一个发展预留区来形成过渡空间,为今后城市的发展以及河道生态的长期稳定提供储备力量。

植物景观设计:

第一,以乡土树种为基调进行植物配置,提高植物成活率,增强植物观赏效果。

第二,充分考虑园区的立地条件,注重色彩的搭配和季相的变化,创造多样性绿化景观。达到“三季有花,四季有色”的特色景观效果。

第三, 充分利用植物材料的个体特征——株高、花色、花期等。如在岸线处理上挺水植物处于陆地和水域的连接地带,其层次的设计质量直接影响到水岸线的美观,岸边高低错落、层次丰富多变的植物景观,给人一种和谐的节奏感,令人赏心悦目。打造“陆生——湿生——水生”平衡有序的生态系统。

第四,注重植物景观的平面布局,水岸植物和水域景观统一考虑,形成高低错落的水岸立面景观和水体空间景观的协调和对比。

第五,区域内绿化远近期相结合,植物配置乔、灌、花、地被相结合,常绿与落叶相结合。形成错落有致、和谐怡人的植物生态系统。

一个城市的地理位置,从人类长期生活经验中已形成沿河而居的特点。这一特定的水域不仅仅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更沉淀了人类文明在这个城市的文化内涵。

一条河流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无疑是弥足珍贵的自然资源,目前国内已经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如天津的海河景觀整治工程,秦皇岛的汤河公园,迁安的三里河生态廊道,他们无不证明了河道生态环境的改良对城市近期以及长期的贡献和深远影响。那么以今天沁河在沁阳的位置来看,她无疑要承担比目前更大更多的功能,改造后的沁河必将成为“沁阳之印”。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猜你喜欢

河道景观
“可食地景”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
景观园林设计要点应用分析
弯道之妙
《景观平面图》
创意涂鸦
撮粮之术(下)
河道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治理意见分析
河道里的垃圾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中河道的治理与对策分析
关于河道保洁的长效管护机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