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巾袖舞对现今中国舞的影响

2012-03-23杨艺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年4期
关键词:水袖表现力舞者

杨艺

摘要:巾袖舞是起源于汉代用于演出的最常见的一种舞蹈。它经过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从而演变成现今我们中国古典舞身韵和汉唐古典舞蹈里面的袖舞。所以巾袖舞在中国古代汉唐舞中处于核心地位,同时对现今中国舞也起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巾袖舞的起源、发展趋势及影响

Abstract: That is used in the Han dynasty originated in the sleeve dance performance a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dances. It passes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and evolution, which evolves into today we Chinese classical body charm and the dynasty classical dance inside the sleeve. So that in ancient China Han sleeve dance is in the key posi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for the Chinese dance now also plays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Key Words: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sleeve dance, trend and influence

中图分类号:J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华夏先民在漫长的岁月交替中,以独立之精神创造了许多独特、本土文化,这些原创性的文化不仅缔结了古代一代又一代人的民族感情,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被扭曲成“世界的就是民族的”而高歌时,而且依然在当今日益庞大的“模子”军面前散发出属于自己的华光。中国汉舞如同笔墨之于中国画而区别于油画及其他画种一样,以只记得个性及风格,自己的表现手法(手、眼、身、法、步)成为区别与西方及其他东方舞蹈的只要标志。

从原始部落“帝俊有子八人,始为歌舞”起,到周代把礼乐定为制度,至奠定汉族传统舞蹈(以下简称汉舞)基本风格的春秋战国时期,承上启下创造出古朴雄豪、磅礴气势为舞蹈审美特征的汉代,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人人爱舞、能舞,以学舞为美事的唐代,以及把对人生的哲思理趣反映到舞蹈中的宋明两代。华夏民族以五千年灿烂文化铸就了它清灵婉约、优雅飘逸的舞蹈基调,在雅乐、宴乐(燕乐)、民乐中辉煌书写着它“巾袖善舞”的传奇。。。

汉代是我国历史上较为繁荣昌盛的一个时期,也是我国的艺术包括舞蹈艺术蓬勃发展的一个时期。在此期间,乐舞百戏广为流传,乐舞已成为当时重要的一种生活内容,同时在国家取得了合法的地位,中央还专门设立了乐府,国家的繁荣昌盛以及体系的管理大大推动了漢代乐舞的发展。

汉代舞蹈作为我国舞蹈艺术的第二个集大成的时代,当时最盛行的一种表演形式就是“百戏”,由于受到汉代表演艺术强烈的综合性的制约,舞蹈常常都融入在了“百戏”之中。从“百戏”中的舞蹈部分来看,对现今中国舞影响最大的就是巾袖舞。巾袖舞是汉代最为常见的一种舞蹈,舞人男女都有。分为独舞、双人舞、群舞等等。但主要以单人舞居多,巾袖舞的舞蹈形态各异,其中蕴含了中国古代舞蹈艺术的思想内涵以及古代人们的审美倾向。

巾袖舞因舞者手执巾舞动而得名,是汉代盛行的著名舞蹈之一,其表演者多位女性,舞者所持的“巾”有长短之分,多用绸条做成,把汉代舞蹈中“柔”的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舞者手中的巾轻柔飘逸,纤巧婀娜,舞者手舞双巾,双巾在身体两旁飞舞,身段优美姿态生动,充分表现出了舞蹈的韵律感。巾舞在汉代分之为《公莫》,是固为巾舞歌辞首句有“公莫”二字,巾舞在汉代流行的地区较为广泛,并且流行的时间也非常的长久。对后来舞蹈的发展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至今在淮河流域流行的《花鼓灯舞》以及云南的《花灯戏》,都是舞者持巾持扇,都是《巾舞》、《舞郫》的遗留,如今《飞天》、《红绸舞》等著名舞蹈,无不是继承了传统《巾舞》的基础。巾袖的运用,充分延长了人的肢体,很大程度上扩展了人的身体的表现力。让情感的表达更加的丰富和鲜明。现今中国舞身韵中的“水袖”部分,完全是继承了汉代巾袖舞中的“袖舞”。以袖作舞也是汉代舞蹈中非常常见的一种舞态。以飞扬的长袖作为舞动的主要手段和形式。袖舞的长袖既具有道具造型的作用,同时又不会约束舞者双手自由的舞动。汉代舞蹈“刚”的风格表现为刚健雄浑,热情奔放,汉代舞蹈中的袖舞就具有这种风格,此类袖舞舞衣较短,袖子的长度也比较短。舞者在表演时注重身姿的奔放和腰部跨越的腾跳,舞姿矫健而不失豪迈。巾舞的柔和袖舞的刚相辅相成,体现了汉代舞蹈刚柔并进的风格特点。长巾长袖的杨举、裙裙、裙带的飘曳,配合着舞者肢体的曲折,充分体现了巾袖舞“翩若惊鸿,矫若游龙”的意境。另一方面,巾袖飘带在视觉呈现中西方舞蹈服饰的直、短、紧相比较,巾袖舞更加具有线性感和曲线美。如今,中国舞对巾袖舞不断改进和创新,使如今的中国舞水袖部分继承了气以运而实,力以柔而刚的特称。同时又保留了汉代舞蹈轻柔的特点,又发展了水袖中的技巧,是古代巾袖舞的延续和革新。汉代的巾袖舞对现今中国舞的水袖部分有着深远的影响,汉代的舞蹈也对现如今汉唐古典舞的影响的文化艺术在前代的基础上是一个质地飞跃。

巾袖舞在现今舞蹈当中以广为流传,它是中国古代舞蹈的一大创造,巾袖的运用,延长了人的肢体,大大扩展了身体的表现能力,使情感的表达更丰富鲜明。在如今的戏曲舞蹈和古典舞身韵中的“水袖”以及“红绸舞”无一不是古代巾袖之舞的延续和革新。在汉代巾袖舞的历史看来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我们传承历史是远远不够的。汉代巾袖舞的动律,动作等等还很少,传承的文化也还是很少,如今的巾袖继承与发展要谈的两个“力”——即用力及表现力。这两个“力”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如果不经过正确的“用力方法”来训练,到了舞台上巾袖就会象两条不听使的布条,收不回,出不去,演员和观众都会捏一把汗,毫无美感可言,更无法谈及“表现力”了。反之亦然。如果只掌握了巾袖的技法,却没有通过身体的表现力去体现巾袖那“蜲蛇姌袅、云转飘息、行云流水”般的美感,那么巾袖仅仅只是一种道具而已,不但不能体现出舞蹈中的韵律美,反觉多余、牵强。我认为这两个“力”之间的关系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也可将二者合而为一,理解为同一个“力”的两个阶段:始于“用力方法”,即用身体的协调力和表现来带动巾袖正确的用力技巧;运用“表现力”,运用巾袖的修长、多变来表现人体形态和思想感情。古人以衣袖的形态表情达意,颇具特色。以流传至今的成语为例,就有:“拂袖而去”,以甩袖离不开表示不悦、生气、不理睬之意;“袖手旁观”,表不参与、不关心、中立之意(形态为缩手衣袖);“投袂而起”,表立即行动(此处投袂指手投合、投靠衣袖、即出手于袖的形态)。 再如,以“挽袖”表跃跃欲试,引申为“摩拳擦掌”。巾袖的舞蹈,更是变幻多姿,如在《踏歌》、《玉兔浑脱》、 《相和歌》、《小胡旋》、《抢鼓》、《鼓趣》、《观音》、《竹枝词》、《桃妖》、《佳人吟》、《贵妃醉酒》、《逍遥》 、《浣沙女》等剧中堪称精妙,不但能体现端庄、优雅、大气,更能体现“缥缈兮翔凤,婉转兮游龙” “状似明月泛云河,体如轻风动流波”极大的扩展了身体的表现能力,使情感表达更丰富鲜明。

综上所述,在这个领域范畴之内,亟待分析、研究、解决的研究对象是较为广泛,甚至是比较本质的,也是比较紧迫的,不能尽早的加以重视,研究,并提出解决办法,势必导致失败的结果。因此,在这个范畴之内,寻找适合巾袖舞的演变与发展的具体内容,加以研究,不仅对是对我们自身学科建设和发展具有积极地现实意义,也期待能够与同行进行更加广泛的交流和借鉴,共同发展。

猜你喜欢

水袖表现力舞者
无臂舞者 原住民的呐喊
Singing the Changes
水袖起舞翩若惊鸿
轮椅上的舞者
《郁金香》《孤独的舞者》
曼妙的水袖
水袖
纤变墨画
Not to be Defined舞出风格 来自舞者的衣橱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