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策略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2012-03-23刘青华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年4期
关键词:运用价值生态

刘青华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起着重大的作用,这里生态策略就强调了在建筑设计中酌加考虑建筑设计与环境的协调及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作者多年经验对生态策略在建筑设计中的价值、意义以及运用方式和原则进行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生态;价值;设计;运用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e building in man and nature in the proces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here ecological strategy highlighted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 environment ZhuoJia consider the coordin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authors' experience for many years of ecological strategy in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the value, meaning and use way and principles in the relevant discussion.

Keywords: ecological; Value; Design; use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回顾近一百年来所产生的建筑思潮和流派,生态建筑无疑是其中颇具光彩的一个。工业社会以来,人口剧增,环境污染,自然资源被大量消耗和破坏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在全球化的生态危机中树立新的设计观念,如何在传统的建筑设计中体现生态策略的价值并发挥其作用,值得每一个从业人员深思。

1、生态建筑的基本概念和社会价值

何谓生态建筑呢?其概念似乎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保护土地和植被,提供有益健康的建成环境,提供高质量的生存活动小环境;优化设计,节约资源,减少能耗;建筑留有一定余地,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保护环境,尊重自然。可以看出,这其中包含着人类为了获得稳定舒适的生活环境而向大自然索取和消耗自然能源,以及实现对自然的回报这两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因此可以说,生态建筑实际上是这样一种实践:“既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富于生气的环境,同时又控制和减少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使用和消耗。”这种实践不仅反映在设计建造时采用合理的方法和材料上,还体现于它对资源的消耗利用程度和回报自然的程度

上。很显然,生态思想的出现不仅是人们对生态和环境问题关注的结果,它与存在于人类意识深处的道德理想密切相关。只有如此,才能将人们对于社会的终极关怀置于人类整体利益之上,才能使思考的视野扩大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大范围之内。因此,生态建筑得以有别于其它任何一种建筑流派。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可以看作是自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以来建筑的又一次革命。当年,现代建筑第一次真正将社会经济的现实作为建筑发展的基本条件加以研究;现在,生态建筑则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互动作为发展的基点,将人作为自然的一员重新认识和定义。这样,建筑师在从事设计工作时,就肩负了更大的责任。现代建筑在其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采用的是一种大规模机器运作的实用功利化技术模式,其目标是追求直接的产品成果和利润。这一实用理性发展模式的结果除了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居住空间之外,还造成了资源的破坏,城市自然环境的恶化和人情文化的淡薄。建筑师的社会责任以及建筑在保护和修正环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生态建筑的提出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背景,试图对这些问题给予回答。虽然目前还没有足够的技术与材料来支持生态建筑的设计实践,但它至少为未来建筑的发展提供了一种美好的方向。这恐怕也正是它的最大意义所在。

2、传统建筑设计与生态学的渊源

建筑及其构成环境从形成之始就在物质与精神两方面蕴涵着生态因素。中国古代建筑思想中也可以找到它的痕迹。老子《道德经》中即表述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机体论的自然观。而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上,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力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者,天地之所生成者”,“德莫大于和”。在我国古代建筑选址、规划、设计中几乎无所不在的风水理论也是这种思想的一个体现。传统建筑讲究“背山临水”,“得山川之灵气,受日月之光华”。《宅经》中所言“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这种把舍宅看作大地有机体的一部分,强调环境和谐的思想与今天的生态意识中生态系统的统一整体性是一致的。不仅如此,中国古代的许多建筑形式近似于今天的生态建筑。比如上古的穴居建筑,西双版纳的干栏式住宅和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建筑。这些早期建筑形式具有节地节能、冬暖夏凉等优点,所以千百年来一直绵延不绝。但是,中国古代这种崇尚“天人合一”的建筑并非完全意义上的生态建筑,这种原始萌芽的自然人本主义与我们所推崇的生态人本主义也有着根本的区别。因为几千年来,中国建筑是以木为结构材料的,而这恰恰也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可持续发展理论则是人类社会进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之后,文明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科技水平空前高涨的情况下人类的一种觉悟,一种责任,一种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全新的理性的认识。也正是由于今天人类已经进步到可以影响自然界的层次,这种觉悟和认识才显得尤其艰难,也更具智慧。如果以1969年美国建筑师麦克哈格所著的《设计结合自然》的出版作为生态建筑学诞生的标志的话,那么它发展至今也已经历了几个阶段。从赖特的朴素生态主义的思想萌芽到以杨经文为代表的生物气候地方主义思想,直至今日的深层次生态学和生物建筑运动的兴起,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日益受到重视,各种生态技术也越来越具有现实性和易得性,生态建筑的设计正逐渐汇入设计主流。因为正如吴良镛先生所言:关注生态技术和思想的建筑设计,有利于建筑师借助这一“设计及形式的新的逻辑性”,尽情发挥

创造力。

3、生态策略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早在70年代的能源危机当中,欧美一些国家的建筑师就进行了生态建筑的设计尝试。这些“生态住宅”在设计上一般都基于这样的思路:利用覆土、温室及通风提供稳定舒适的室内气候;利用风能、太阳能等作为建筑的基本能源;生活垃圾用作燃料和肥料;利用植物提供富氧环境;收集雨水灌溉;污水处理等。直到现在,生态策略在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中得到凸现,广泛运用。综合生态设计手法和思维模式,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从建筑所在地域出发,利用本地材料的鄉土地方主义设计手法。这是一种具有非理性的自然本原主义倾向的生态建筑观。这一观点的产生源于建筑师对目前这种破坏自然环境的规划、设计、管理模式的怀疑。这种建筑观强调回归自然,体验自然。它放弃与自然对立的实用理性,在心理上强调人性的回归。提出建筑师更加依靠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设计,做到人类与原生自然的再次合一。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师有斯蒂文霍尔、理查·费诺、柯里亚

等。这些建筑往往在功能和造型上模拟当地民居,力求与当地的气候、环境相协调,在材料运用和耗能上达到地域的一致性,在建筑形式和构造上表达出对古代原发的生态建筑原形(如窑洞)的研究和运用。如皮亚诺在设计特吉巴奥(Tjibaou)艺术中心时,从当地的棚屋受到启发,提炼出其中特色的木肋结构,并以此为母题进行了创作。由于体现了对当地文化的尊重,这个设计得到了居民的广泛认同。第二种设计手法着眼于高技术的表达,是利用技术解决生态问题的高技派的设计手法。这是从技术乐观主义的角度出发,主张发展更加高新的后工业技术来解决目前的环境问题。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物理和材料技术上,将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技术引入建筑及城市布局中,将多种智能、信息控制技术与新型能源结合起来,形成新型建筑。当今高技术的发展使得对建筑的物理条件进行参数化设计和数字化精确调控成为可能,而且借助于虚拟现实技术,在方案阶段就可以对整个建筑的能源消耗和生态效应有准确的估算,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

结语

从近几十年世界建筑的发展变化轨迹中可以看出,建筑在经历了从注重实用功能到注重技术及注重形式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后,如今又提出从全面系统的角度出发与环境协调发展。这是人类在面临生态危机的情况下作出的一种反映和探索。建筑的发展、变化是永恒的,然而怎样变化,生态建筑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生态建筑设计,将使未来的建筑更好地适应人类需要,并持续地、富有生命力地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百浩,刘炜,当代高技术建筑的地域性特征[J].华中建筑, 2004. 3.

[2]柳树滋,大自然观———绿色道路的哲学思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3]佘正荣,生态智慧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孙儒泳,普通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5]于志熙,城市生态学[M].中国林业出版社·

[6]张晓瑞,非典的启示———论建筑中的自然通风[J].华中建筑, 2004. 4·

[7]I·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中国建筑出版社: 1992·

[8]E·F·舒马赫,小的是美好的[M].商务印书馆,1984·

[9]E·P·奥德姆,生态学基础[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1·

猜你喜欢

运用价值生态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盱眙生态藕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