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最近发展区结构排列与认知混乱关系研究

2012-03-22广东省广州市第十七中学510050乐淮辉

地理教学 2012年22期
关键词:水平发展教师

广东省广州市第十七中学(510050) 乐淮辉

不同最近发展区结构排列与认知混乱关系研究

广东省广州市第十七中学(510050) 乐淮辉

一、最近发展区的提出与实践意义

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趋势,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维果茨基指出,儿童有两个发展的水平,第一个是现有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能够独立地、自如地完成教师提出的智力任务。第二个是潜在的发展水平。即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而必须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模仿和自己努力才能完成的智力任务。这两个水平之间的幅度则为“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的提出极大地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教学的发展,同样对如何进行课程改革也是非常有益的,也利于我们的教学尽可能地面对全体学生,使学生各有所得,从而提升我们的教学效率。

在维果茨基看来,最近发展区对智力发展比现有水平有更直接的意义。教学过程只有建立在那些儿童可接受且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上,才能产生潜在水平和现有水平之间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又可引起他们心理机能间的矛盾,从而推动了儿童的发展,这样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依据最近发展区,教学也应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新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实现这一目的关键在于最近发展区的选择与它们间的搭配组合。

教学中,如果最近发展区使用正确,则学生新学习到的知识会很顺利地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扩充和丰富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并在必要的时候,根据结构内的知识,指导新的认知活动,为新的认知活动提供参考。否则,会使得认知结构产生混乱,降低学习效率。

二、对最近发展区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反思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通常都会有目的或无意识地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来设计和调整自己的教学,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同时,由于一些教师对最近发展区理论的理解与掌握有所不足,使得更应该有效的教学并没有理论上那么有效。十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对最近发展区在教学中的实践运用进行了一些总结与反思,发现教学中若对最近发展区运用不准确,则很容易使得学生的新旧认知结构产生混乱,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1. 教学中需要准确选择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说,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因为它使儿童的潜在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其中“走在前面”实质就是最近发展区的确立。教学中,在进行新内容的教学时,选择恰当的最近发展区能使得教学事半功倍,否则事倍功半。最近发展区的实质就是学生目前应该可以达到,但尚未达到的认知,这种认知水平高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是在现有水平之上可以提高的水平。这两种水平在衔接上是“无缝”的,是认知过程中的自然过渡,不能存在太大跨越,有时尽管它们有质的不同,但在量上却是差异不大的。

因此,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地与学生进行互动,从而确定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然后再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确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最近发展区。

2. 学生现有水平、潜在水平与最近发展区的整体关系分析

在进行新内容教学前,教师必需确立好学生的最近发展是哪些,然后再组织教学。学生现有的水平与学生潜在的水平之间的最近发展区的呈现不是简单的排列组合。一般情况下,学生现有水平、学生潜在水与最近发展区的整体呈现方式如图1所示。

图1 现有水平、潜在水平与最近发展区的整体关系

由图1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分析,从而得出三个基本结论:①现有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是辩证统一的,它们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②图中的N在理论上是无限的,它随着认知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变大。若图中的N=2、3或以上,则认知存在着一个内部结构变化过程。③最近发展区结构的排列是多样的。以上三者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教学效果,后两者对教学的干扰尤为突出。

3. N值的大小对教学影响分析

从图1我们发展,N值为1时,学生的现有水平经过最近发展区后成为潜在水平,这种潜在水平很快地也会内化为学生现有水平。当然在认知结构上,后者的现有水平较前者现有水平有很大的提升。其中循环的次数越多,N值越大,则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也就越高。问题在于,在时空、教学手段有限的教学实践中,N值到底为多少才是比较合理的?若以一节课为单位,在教师的推动下,学生的N值等于多少才是恰当的呢?

以高中地理1地球光照图的判读为例,如图2。学生现有认知:①这是侧面地球光照图,图上方向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②图中坚线为经线,横线为纬线,最中间的那条横线为赤道;③图中所跨的经度有180°,而非360°,每两条相邻的经线相差30°;④太阳直射在180°经线上,则直射点所的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在教学中,根据学习内容所需的认知水平的不同,来决定不同的最近发展区,从而来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问题。

图2 地球光照图

梯度性的问题如下:①图2中AOB是晨线还是昏线?即N值为1;②图2中O点地方时为几点?即N值为2;③120°E是几点?即N值为3;④与北京处在同一天的范围占全球的百分之几?即N值为4。若结合其它的教学内容,N值还可以进一步变大。其中问题①②③④是潜在水平,为达到此时水平,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最近发展区。如问题①的最近发展区可通过教师固定晨昏线,自西向东转动地球来让学生观察,晨昏线附近是昼变为夜,还是夜变为昼,从而确定AOB是否为晨昏线。

再以等压面的判读为例:读北半球某地近地面等压面分布图,如图3。问题是如果甲乙丙地均受大风污染,在图中所示天气系统控制下,哪一地近地面大气污染较重?

图3 北半球某地近地面等压面分布图

很明显,对刚接触到类似问题的学生来说,由题目已知条件到问题的跳跃性是很大的,作为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可以将问题进行梯度呈现,也即是N值依次不断地增大。梯度性的问题如下:①图3中P1与P2气压值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即N值为1;②图3中,乙点与A点的气压值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A点和甲点的气压值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即N值为2;③甲、乙两点的气压值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即N值为3;④甲、乙两点附近垂直方面的空气的运动状况是怎样的?即N值为4。

在潜在水平不断内化现有水平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亦渐复杂。在教学中,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对复杂的认知,尽管学生对每一步能很好地理解,但当N≥3时,学生对由于条件到结论还是存在着一定的疑惑的。这说明,学生的现有水平经最近发展区到潜在水平,再由潜在水平内化为现有水平是需要一个认知的接受过程,也就是在一个短时间的教学单元内,尽管最近发展区是教学发展的“最佳准备状态”,但当多个“最佳准备状态”叠加在一起时,则这种状态是呈现等比衰减,N值越大,衰减也就越厉害,最终导致学生的认知结构产生混乱。

4. 最近发展区结构的排列多样性分析

教学实践中,我们通常发现为进行新的教学任务而确定的最近发展区并不是唯一的,时常有两个或以上,这些最近发展区也呈现着不同的关系。根据这些最近发展区之间的逻辑关系,我们可以将它们分为串联关系、并联关系以及混联关系。串联关系是指两个或以上的最近发展区在认知发展中具有直接的承接关系;并联关系是指两个或以上的最近发展区在认知发展中具有直接的并列关系;混联关系是指三个或以上的最近发展区在认知发展中即有串联关系又有并联关系。一般来说,简单的认知多为串联或并联,而结构复杂的认知则多为混联关系。当然,最近发展区间的逻辑关系的复杂性也与学习者的认知水平相关,它们之间并没有一个严格的界线。

在进行热力环流讲解时,我通常都会让学生背“大气运动规律”,即:空气上升,地表成低压,上空成高压;空气下沉,地表成高压,上空成低压;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不偏。这个简单的总结基本上可以解决有关大气运动方方面面的问题。简单总结的概括性总是很强的,所以我们也要对这个“大气运动规律”进行细化,尽可细化到每句话所概括的内容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细化后的“大气运动规律”如下:空气上升(空气因受热上升为热力上升,冷暖气团相遇或空气沿山坡爬升为动力上升),地表成低压(比同一水平高度的周围的气压低,是个相对量),上空成高压(比同一水平高度的周围的气压高,是个相对量);空气下沉(空气因冷却下沉为热力下沉,冷暖气团相遇或空气因自身重力下沉为动力下沉),地表成高压,上空成低压;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同一水平高度上,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在同一垂直水平上,气流从低压流向高压);北半球右偏(气流前进方向的右),南半球左偏(气流前进方向的左),赤道不偏(赤道附近空气对流强盛,形成无风带)。如果部分学生对括号内的解释理解不深,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解析。

因此,利用最近发展区进行教学时,教师不仅要精准地确定哪些教学内容是最近发展区,而且还要确定好这些最近发展区在教学过程中的最佳呈现方式。

三、利用最近发展区来组织课堂的几点建议

在皮亚杰看来,学习从属于发展,从属于主体的一般认知水平。因为任何知识的获得都必须通过学生主动的同化才有可能从学生的现有水平上升到潜在水平。适宜的最近发展区的设计与其结构呈现能够大大简化学习难度,及推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促进学生的认知水平的提高。一般来说,利用最近发展区来组织课堂应注意以下五点问题。

第一,多角度设计最近发展区。认知因人而异,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设计常规的最近发展区外,还应多角度考虑部分学生的差异情况,设计两个或两个以上最近发展区,这样的教学才能最有可能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进。

第二,若教学过程中,出现多个最近发展区,则应特别注意这些最近发展区的结构呈现方式,切记不能将这些最近发展区胡乱地叠加在一起,而是根据教学实际,选择符合学生认知状况的排列结构。

第三,最近发展区本身还可以进一步进行分解,直至这些分解后的最近发展区能够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为了提高训练效果,最好为学生提供在最近发展区内进行练习的机会。

第四,合作学习可以有助于能力水平不同的学生相互帮助,学生自己所设计出的最近发展区可能更贴近学生自己的需求。

第五,搭建支架是帮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发展的一种技巧,教师通过提供不同水平的提示或帮助等来搭建支架。教师在搭建支架的过程中,虽然没有简化教师自己的作用,但是却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给简化了,从而更快地推动学生的学习。当学生学会“支架式”学习后,则会在遇到新认知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而搭建自己的学习结构。

总之,最近发展区理论合理的广泛地应用于教学,可以大大促进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成绩。此外,最近发展区理论还有许多可以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中作进一步的研究。

[1] 陈澄等.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2004.3.

[2] 孙根年.地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3] 王民.地理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

[4] 莫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

[5]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

[6] 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猜你喜欢

水平发展教师
张水平作品
最美教师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教师如何说课
作家葛水平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加强上下联动 提升人大履职水平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