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文化软实力需下“硬功夫”

2012-03-20朱孔来李俊杰

文化学刊 2012年1期
关键词:实力强国文化产业

朱孔来 李俊杰

(济南大学软实力研究中心,山东 济南 250022;济南大学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通过对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学习,笔者认为,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核心,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根本路径,但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落实到位,仅靠“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还不够,必须在为其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上下“硬功夫”。

一、建设文化强国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关系

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文化来整合整个社会,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社会向心力;二是用文化来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增强全民族的思想能动力和创新力;三是向全世界宣传中华文化,树立中华民族的良好形象,增强国际影响力和文化吸引力;四是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高全体国民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这四个方面的战略意义看,这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目标是基本一致的[1]。

何谓文化软实力?尽管学术界还有不同看法,但多数人认为它是一种综合能力,具体而言是源于特有文化资源所形成的对内发挥凝聚力、创造力,对外产生影响力、吸引力的综合能力。按照对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理解,建设文化强国除了提高中华民族对内、对外的各种软力量(即文化软实力)外,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即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个目的与文化软实力互为条件、互相促进,最终仍需要依靠文化软实力的驱动才能实现。因此,在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过程中,必须把提升文化软实力作为工作核心。

二、提升文化软实力与发展文化产业的关系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根据其构成要素的各个方面齐抓共管。笔者认为,开发利用好各类文化资源是基础;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加强管理是关键;搞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软实力提供“硬支撑”是必要条件;如何为文化软实力提升提供物质载体是核心。笔者认为这个物质载体就是文化产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是通过文化生产和文化服务来体现的,即依靠特定方式对文化的各种要素进行配置,从而实现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并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从产业链角度看,文化产业贯穿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全过程,它的前端连着文化资源(文化资源的数量及其开发利用实际上就是文化软实力的投入),中间直接形成软实力,另一端连着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牵动“硬实力”,而经济发展和“硬实力”的提高反过来又为提升文化软实力提供一定基础。[3]只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才能使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才能将文化进行最大可能地扩展与推广,才能把文化的凝聚力、创造力、影响力、吸引力最大限度显现出来,进而才能实现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目标。目前,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开发利用文化资源、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完善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并以此带动其他文化要素的全面发展,将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的根本路径。

三、下“硬功夫”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加快培育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主体

要明确政府和市场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的目标定位。政府要在着力抓好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同时,搞好文化产业规划、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品牌宣传等工作;要加快构建文化市场宏观管理体系,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要多方筹资,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以确保对文化产业发展调控能落到实处。

要通过改革把经营性文化产业完全推向市场,并出台优惠政策加快培育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主体。加快发展多种成分、多种类型的文化产业业态,形成多渠道、多元化投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新格局。要围绕市场需求,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做大、做强、做出品牌,尤其要通过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培育建设一批拥有现代企业制度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并形成品牌的文化企业集团,推出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文化品牌,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化文化产品生产、服务和销售网络,并根据实际需要加快建设一批文化创业创意园区,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

(二)实施“文化基础设施达标工程”,加快构建起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供“硬支撑”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离不开一定物质条件的支持。建议从国家到省、地市、县、乡镇、街道办事处、社区、村各级提出明确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及文化服务标准,实施“文化基础设施达标工程”,通过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采取推进“共建、共享”以及列入各级政府考核体系等措施,确保达标到位,以尽快构建网络健全、布局合理、与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农村城镇化相匹配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格局。

(三)实施“文化创新工程”,推动文化、科技、经济一体化

政府要建立“文化科技专项基金”或把文化科技项目纳入相关科技和社科发展规划,通过加强引导,在注重挖掘特色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将现代科学技术更多地嫁接到文化产业之中,充分发挥创新和创意的带动力,更多地实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品牌创新。同时,充分利用“文化产业基金” 和“文化科技专项基金”的引导向,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增加相关产业文化含量,延伸文化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四)实施“制度文化建设工程”,强化文化建设的刚性约束

围绕文化强国的总体要求,各个行业和各个单位结合自身实际,本着“从上到下、上下结合”的原则,制订本行业、本单位文化建设规划、行业文化自律和规范发展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不可逾越的“红线”及“越线”的处罚办法;注重研究并提炼行业文化及自身单位的文化建设品牌。通过建立健全文化建设以及有利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制度约束,使全体居民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水平,使其能够自觉融入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实践中。

(五)实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普及工程”,唤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深入人心,不能靠文化价值观的简单说教,必须在宣传教育的方式、方法上实施创新并下“硬功夫”,直接灌输与间接灌输相结合,并更多地采取老式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普及。如:编教材,进课堂;出版普及读物,全民培训;制作挂图;制作电影、电视宣传片;典型案例剖析,现身说教等等。要经常性采用电话调查或问卷调查等形式调查了解社会不同阶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掌握程度,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融入全体国民的灵魂深处,使其真正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接受并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

(六)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工程”,加速推进中华文化全球化

一方面,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机制,将其应用于文化强国的建设实践;另一方面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工程”,把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出口作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点,把对外开放的一些优惠政策更多地用于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更多地占领全球文化市场。与此同时,通过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增强国际话语权,让中华文化更好地融入世界、为建设和谐世界发挥更大作用。

(七)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繁荣广告文化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要促进文化与经济的一体化,企业文化建设是重点,必须高度重视。要提出标准,要求所有的大中型都要打造自身的企业文化品牌;要加强企业之间基于互信的集群文化,并总结典型,示范引导,依托企业文化塑造企业形象。进一步加强广告文化建设,对外宣传的广告要赋予更多的文化创意,要大力锤炼脍炙人口的广告语,让人回味无穷、久久不能忘怀并趋之若骛。要通过有奖征集广告语等形式,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广告文化建设。

(八)广泛开展以休闲文化为重点的新型文化业态的研究与推介

伴随着休闲时代的来临,休闲文化必然要提上更高的议程,同时要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更需要高品味休闲文化的支撑。休闲文化是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陶冶情操、品德修养、审美怡情、增进知识、提高素质、抒发情感、养精蓄锐等功能。研究休闲文化、繁荣休闲文化、倡导文明休闲,既能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又能促进经济发展,尤其是与休闲文化相关的各类经济活动、为休闲而进行的各种服务活动正日益成为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要通过健康向上的休闲文化引导休闲消费,进而带动休闲产业的发展。

[1]李君如.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意义[J].人民论坛,2011,(31):47.

[2]田丰.论文化生产力[J].广东社会科学,2006,(5):5-6.

[3]朱孔来,亓庆亮,郭春燕.对区域软实力理论框架体系的思考[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2.

猜你喜欢

实力强国文化产业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实力抢镜
强国有我
秦晋争霸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