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生交流能力培养的研究

2012-03-19汤丰宁

卫生职业教育 2012年16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医患医学生

汤丰宁

(广西医科大学,广西 南宁 530021)

医学生交流能力培养的研究

汤丰宁

(广西医科大学,广西 南宁 530021)

现代医学模式提出加强医学生交流能力培养的新要求,而现今医学教育仅强调对医学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要求,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特别是与患者交流能力的培养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本课题从医学教育角度出发,结合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探讨医学生交流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在校学习期间对医学生交流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为开展医学生实践教育提供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对策。

医学生;交流能力;有效方法

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生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就是要加强医学生交流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具备与患者及其家属,与医生、护士及其他医疗卫生从业人员有效交流的能力。因此,探讨医学生交流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在校学习期间对医学生交流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为开展医学生实践教育提供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对策是非常必要的。

1 医学生交流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1 是降低医疗纠纷和获取医学实践知识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紧张的医患关系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浙江省统计,2006年浙江省医疗事故组织鉴定数与2005年同比增加了19.5%,医疗事故与2005年同比增加了29.8%。浙江省卫生厅在分析上述医疗纠纷(事故)的因素时认为,“沟通、告知不到位”成为其重要因素之一。另有学者对108起医生造成医疗纠纷的原因调查中,发现因医生责任心不强而引起的占36.2%;因专业知识技术方面原因引发的占26.9%;因医生法律意识淡薄,不会保护自己所致的占15.4%;因医生服务态度不好引发的占19.8%。2002年4月,南京大学专家组对30所医院调查结果显示,患者对医务人员不信任的比例达43.8%,医务人员认为双方相互信任的比例仅为25.9%,这种不信任正逐步演变成“集体不信任”[1~2]。

又据中国医科大学孙宝志、李娟2007年5月至11月,用SEGUE量表对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进行现场观察测评了该校372名临床医学生,测评结果为:(1)沟通技能最好的得分24分,最低得3分,中位数为16分,均数为15.55,标准差为3.65,其中沟通技能成小于15分的学生占37.4%。(2)将该校医学生沟通技能与美国的医(学)生相比较,发现该校临床本科毕业生沟通技能总成绩平均比美国加里福尼亚北部的通科内科医生低3分,比美国西北医科大学二年级学生低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从上述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医学生交流能力低下,究其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对交流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专业知识较薄弱,缺乏自信;三是缺乏必要的交流技巧。目前的医学教育重视自然科学知识,轻视人文素质教育;教师在临床带教中,往往偏重专业知识的传授,欠缺交流技能的培训,在医患沟通中只停留在询问病史上,使得医学生难以和患者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在各类医学考试中,重操作技术考核,轻沟通技能评估。

未来的医生作为社会人,一生中交往的主要社会人群是患者及其家属、医生、护士及其他医疗卫生从业人员。有效的交流是降低医疗纠纷和获取医学实践知识的有效途径。

1.2 是适应现代医疗模式的需要

现代医学模式“以患者为中心”,要求医生不仅要了解疾病,还要了解患者的心理、人格特征、社会因素等,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曾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有两种东西能治病,一是药物,二是语言。”可见交流能力在疾病治疗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8年教育部、卫生部颁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提出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应达到的技能目标要求“具有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具有与医生、护士及其他医疗卫生从业人员交流的能力”。因此,作为未来医生的医学生,必须掌握良好的交流能力,提高人性化医疗服务水平,才能成为现代医学模式所要求的合格医生[3]。

2 开展医学生交流能力培养的现状

2.1 国外医学生交流能力培养的现状

国外医学教育界早已重视医学生交流能力的培养。1987年英国医学会已将对医生交往能力的评估作为医生资格考试的一部分。1989年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在福冈宣言上指出:“所有医生均必须学会交流和人际关系的技能。”早期接触临床是当前世界各国高等医学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甚至提出学生进入医学院校的第1年、第1周、第1天开始就安排接触患者。美国医学院校十分重视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把它列为21世纪医学生教育课程重点加强的九项内容之一。美国医学院协会(The Association ofAmerican Medical Colleges)、美国医学教育联络委员会(The US Liaison Committee on Medical Education)等组织要求医学教育工作者在培养未来医生时,仔细讲解、传授、评估其交流技能,使每一位医生不仅具备精湛的医术,更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加拿大达尔豪西大学医学院在第一学年就安排正式的沟通技能课程,建立医学生有关医患沟通的态度和自身能力的基础数据[4]。

从2009年“第二届北京国际医学院校长高峰论坛暨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中了解到:近年来国内外医学院校都把医学生交流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教改内容,其中:(1)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从2008年开始,在“合格”与“不合格”的成绩评定基础上,增设了“优秀毕业”这一档,以鼓励那些具有更强人文关怀精神、更好沟通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学生。较早地让学生开始临床实践活动,让他们接触患者,从而更好地了解患者。同时,通过小组讨论教学,培养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另外,还挑选最具人文关怀精神和职业精神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从教师身上学到应如何对待患者”。(2)美国康迪涅格州大学医学院:每年专门开设3个时段的人际沟通技能课程,教授学生如何与患者更好地沟通、交流。同时,还有专门的考察人员,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观察和测评。(3)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院:广泛采用PBL教学方式,同时,还开展实景案例教学,邀请演员扮演患者,模拟救治场景,或者使用机器人对学生进行培训,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美国爱荷华大学医学院:专门建立了医学生社区,使学生自由沟通、交流,互相学习,并通过自己组织开展志愿者活动、参加国际会议,开阔眼界,调动主动学习的热情。(5)美国密西根大学医学院:对医学生的评价以能力为导向,除了对医生实施治疗过程中治疗方法正确与否的考查外,还对其医患关系进行观察。对待患者的态度是衡量一个医生水平、能力的重要因素。

2.2 国内医学生交流能力培养的现状

我国许多医学院校都开设了心理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医学人文等综合课程。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床边教学”,让学生在与患者的交流中,学习诊断,培养人文关怀精神。开展PBL教学和借鉴国外临床技能考核(OSCE)方法,应用“仿真型临床实践技能考核”系统,包括模拟诊疗站、内外妇儿科技能站、实验室检查站、医患沟通站等,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多站式临床实习考核,培养医学生的交流能力。如:(1)香港地区医学院: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自我指导和问题式学习。授课基本都以小讲座(tutorial lectures)、小组问题讨论(small-group problem-solving sessions)等形式进行,每个人很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针对教师、学生的提问进行解释和争论,不论是门诊、上课、查房都很准时地去参加。他们经常分成小组学习,他们都习惯预习,主动地去把握,而不是被动的“填鸭式”教学。(2)浙江大学医学院:课程设置中,每周进行2次PBL教学,并让学生和教师互评、打分。同时,要求教师多鼓励、表扬学生。(3)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在对八年制医学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后,尝试考试与评估相结合的能力测评方式,对学生参加的各种活动进行量化测评;设立专门的教师对学生见习、实习和小组讨论进行观察记录;通过记录学习档案、学习心得和反思进行自我评估以及面试等方式,力求在学生专业知识、责任心、角色意识、表达交流和教育他人的能力、信息管理能力、分析推理能力等方面做出评判。

3 医学生交流能力培养的方法

传统教学方法培养的人才理论基础扎实,学风严谨,但是医学生直到第4年学习临床专业课和第5年临床实习时,才能真正接触患者,造成基础课与临床课教学内容不能有机地结合,缺乏医学生接触患者和与患者交流的训练。且目前医学院校基本无系统的沟通能力课程,有些院校虽有相关讲座,也仅是业余安排,学生自愿参加,所以医学生交流能力的培养是现今医学教育中的薄弱环节。

3.1 认清医疗形势,树立人性化服务理念

根据各个教学阶段设立不同的相关必修课和选修课,有计划地开设医患沟通系列课程。制订交流技能培养的目标:培养医学生熟悉医师的交流工作内容,打好与交流工作内容有关的技能及策略基础。医学生学习如何处理临床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培养与家庭成员交流的技巧和策略,学习与医疗同行及医疗组其他成员的交流技巧和策略。建立起一套量化考核的制度和方法,并把它纳入到学生综合考评体系中去,确保医学生交流能力培养的有效进行。

3.2 开辟交流平台,提高现场交流能力

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还要辅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早期接触社会、早期接触临床。从学生入学开始就根据各阶段的特点,组织学生到医院导医台、急诊科、医务科进行现场实践,多与患者接触、积极参与问诊,训练他们如何帮助患者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他们与患者沟通的能力得到提高。鼓励学生到敬老院与老人交朋友,聊天、做好事,利用假期做一些有关医患关系以及医患沟通方面的社会实践项目,如“三下乡”,到社区开展义务咨询活动、进行健康宣教等,让学生以调查员的身份接触群众,了解群众的疾苦和愿望,引导医学生重视沟通,提高沟通的技能,帮助医学生树立信心,提高患者对医学生的信任感。

3.3 开设多种途径,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加强医学生语言交流能力培养,让其掌握语言的专业性与通俗性的综合运用,严谨性与可能性的统一,特殊环境、特殊人群的语言陈述以及文明语言的习惯使用,要学会使用文明礼貌的10字用语,即“请、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在上诊断学课程的时候要重点教会学生采集病史的技巧,其他课程尽可能开展以问题为基础的(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教学,以小讲座(tutorial lectures)、小组问题讨论(small-group problem-solving sessions)等形式进行,还可开展医学生小组学习,课堂讨论、读书报告会、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使每个人都得到锻炼。

3.4 强化临床实习,提高医患沟通能力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由理论学习向临床实践的重要转折,是培养医学生交流能力和医疗实践技能的重要阶段。临床带教教师应将医患沟通技巧培养渗透到每一天的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在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的同时,教给他们与患者沟通的切入点,通过对患者、家属的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分析,让学生学习如何面对不同患者进行不同形式的沟通,并有意识、循序渐进地安排学生在实践中与患者沟通,建立一个平等的、良好的、互动的医患关系。

3.5 强化法制观念,提高培养的有效性

当前我国的医学生教学正处于旧的生物医学模式向新的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初始阶段。患者的权利和法律意识逐渐增强,他们日益重视自己的就医权利(如隐私权、知情权、治疗方案同意权等),特别是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在法律上给医疗卫生行业,同时也给高等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更具体的要求。具体包括:一要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准和法律素质,以良好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指导学生;二要根据不同阶段、不同专业的特点,利用多种形式和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强化医学生举证责任倒置法律意识教育,开展医疗事故案例分析讨论或法律案件专题辩论会,培养法律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用正当程序解决纠纷的意识,开展生动活泼的法制教育,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法治精神,养成良好的医德医风。

3.6 改革考核方法,确保交流能力培养

实行临床实习毕业考试理论加技能操作的“1+1”模式。借鉴国外临床技能考核(OSCE)方法,应用“仿真型临床实践技能考核”系统,包括模拟诊疗站、内外妇儿科技能站、实验室检查站、医患沟通站等,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多站式临床实习考核。

总之,从医学教育角度出发,结合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探讨医学生交流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在校学习期间对医学生交流的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是当前医学院校的重要课题。

[1]卢仲毅.实施医患沟通制,改善医患关系[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12):726.

[2]邱俊霖,钟黎黎,黄慧,等.医学生对医疗纠纷认识情况的调查和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5:509-510.

[3]教育部、卫生部.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R]. 2008.

[4]王劲,戴肖黎.美国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及启迪[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5(3):166-167.

G640

A

1671-1246(2012)16-0005-03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医患医学生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
医患矛盾再会诊
明代医学教育纵横谈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