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公安机关网络舆情分析预警机制与对策

2012-03-19庞安涛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12年12期
关键词:公安机关舆情网民

庞安涛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北京 100038

0 引言

网络作为国际上公认的“第四媒体”,以其特有的优势比其他传媒的发展更为迅速。在很大程度上,网络已成为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和信息的集散地。网络舆情作为反映社情民意的风向标,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日益加大,甚至成为政府部门决策的参考。面对汹涌浪潮般的网络舆情,公安机关如何及时分析预警,主动、有效地应对和妥善处置,切实提升公安机关的公信力,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是公安机关必须深入研究和对待的现实问题。如何提高公安机关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成为当前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当前,随着物联网的发展应用,“互联网+物联网”将使全球网络变得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网络传媒对政治生活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影响与日俱增,网络舆情预警与导控已经成为社会稳定无法回避的一个全新的现实课题,网络舆情预警与应对机制正显得越来越重要。

1 网络舆情的定义

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及其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网络舆情还包括两点,第一,社会问题和热点事件主要通过互联网首先曝光或者传播;第二,发表意见,表达信念的主体是广大网民。借互联网信息传播平台, 广大网民能够利用微博、博客、网络论坛、留言板等充分发表个人观点和意见, 对社会热点话题与活动进行议论与评价, 以此影响社会舆论导向,并对政府实行舆论监督。

2 网络舆情的特征

2.1 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的快速性和交互性

舆情信息一旦发出, 经网上转载转发, 会迅速扩散, 广为传播。近年来,随着Web技术的发展,微博等新型媒体已经成为网络舆情的重要舆论场。由于微博具有用户基数大、传播速度快、信息上传方便等特点,近两年在我国形成爆炸性增长态势,并已经成为我国舆情爆发的主要策源地和传播媒介。传统媒体具有一套“审核”机制,起到了“把关”和“过滤”的作用,信息发布的准确性高、公信力强。相对传统媒体而言,微博等新媒体比较开放、自由,缺乏严密的“把关”和“过滤”机制。微博传播具有零门槛进入、同时性及匿名性等特点,且传播起点难以界定,网民不必对传播的信息负责。这也是微博舆情中的流言、谎言、谣言频频出现并泛滥的原因。如果造谣者对社会现实严重不满或别有用心,并借助网络谣言以网络舆论的形式广泛传播,将对社会造成很大的负面作用。网络谣言产生的非理性情绪表达形成的网络舆论造成的危害更大,形成的网络舆论往往容易失控。同时,网络信息的传布具有交互性的特点,一条消息一经发布,会有大量的网民转发、回复、评论,各种观点相互交流、及时互动,客观上又促进了信息的快速传播。

2.2 网络舆情信息产生的突发性

在当前更为开放和便捷的网络中,网络信息传播特别是在微博信息传播模式下,信息的传播具有实时性,一条网络消息往往还没有被官方证实就被大量转发。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些热点事件加上个人情绪化的言论往往会爆炸性的传播,使网络舆情具有突发性。

2.3 网络舆情信息影响的社会性

网络对于舆情事件的敏锐反映能力、关注能力远远超过传统媒体。2011年6月,英国爆发大规模暴力冲突。骚乱前,英国民众通过Twitter等网络手段频繁联系,使英国警察疲于应付。事后分析表明:Twitter等社交媒体访问量和集会关系密切,对暴力冲突起到了巨大的鼓动和聚集作用。随着社会进步, 民众的诉求与素质有了很大的变化, 愈发追求公平公正, 追求自己利益的实现和发展,对热点事件给予高度关注,参与到事件信息传布和评论当中, 使舆情事件具有传布和影响的广泛社会性。

2.4 网络舆情的偏差性

就舆情信息本身来说,不管是门户网站、论坛、网民发布的信息还是微博转发、评论的信息,都有实际发生的舆情事件为背景或根据,所以网络舆情信息都具有一定客观实在性。同时网上也有一些误发或虚假的舆情信息,但很难持久存在,迟早会被揭破,被揭破后会起相反的作用,因而,网络舆情信息本质上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特点。例如2012年7月,网络传言人大女生李宁被制作成尸体标本,一时间成为网络热点话题,后来据中国著名调查记者王克勤调查确认这是谣言,事件逐渐平息。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一些网络言论缺乏理性,比较感性化和情绪化,甚至有些人把互联网作为发泄情绪的场所,通过相互感染,这些情绪化言论很可能在众人的响应下,发展成为有害的舆论。由于任何个体行为都可能影响民众热点事件的看法与态度,若不合理引导和处置,经由互联网传播和扩大,会产生难以想象的结果。

3 网络舆情分析预警机制

3.1 要建立专门力量监测网络舆情

公安机关要增强忧患意识、强化责任意识,始终把维护社会的稳定当作首要任务,立足于公安工作实际,探索建立一个覆盖广泛、协调统一、结构合理、反应迅速的工作机制,全面及时地收集不同领域、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网络舆情;建立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精通熟练、训练有素、听从指挥的舆情收集分析机构和舆情导控队伍,使收集到的舆情能够得到准确、及时、深入地甄别、分析、研判、报送。

3.2 重视舆论领袖和重点人群

在网络世界中,每一个公共评论空间,总会至少有一个意见领袖或者某些重点人群,影响着大多数人的言论方向,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公共评论空间的舆情方向,这些意见领袖或者重点人群每一条言论转发量都比较大,是网络信息传输过程中的重点关节。网络舆情传播的过程中相当一部分都经过这些人的转发、评论。因此,重视他们的言论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3 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模型

由于网络事件影响预测的参数比较多,帖子数量、单位时间内回帖率、转载率、点击数等参数,在网络事情发生时,这些参数值将会迅速变化。以日常监测的数据为基础,跟踪最近监测数据变化,分析预测趋势,构建预警模型,实现预警。

4 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

4.1 要健全公安机关与传统媒体的沟通联谊机制,增强舆论的传播力

用技术和人工相结合的手段建立自己的舆论引导机制,引导舆论发展。舆论引导包括“跟随辩驳”和“集中辟谣”两部分。跟随辩驳就是在负面信息传播的同时,伴随跟进正面信息,达到正面引导信息的定向投放目标。其目的是遏制虚假消息的传播,将真实的信息及时推送到普通用户手中。通过跟随的方式发帖,将正面的信息传送给不实消息的接收者,与负面不实信息交锋,从而遏制不实信息。主动辟谣机制是指对于已经查实的不实信息,在信息上明显地进行标识为“谣言”,对于传播不实消息的用户,主动知会传播者正在传播的信息为谣言,并限制其继续进行传播。截至 2012年 10月份,北京市公安局开通的官方微博“平安北京”粉丝数量已经超过390万,撰写微博10484篇,关注795个微博。“以坦诚的情感和态度,有效地运用现代化传播手段和技术,与社会和公众特别是与媒体、普通群众进行真诚、公开和及时的信息交流和沟通”这是北京市公安局局长傅政华对公安开博的定位。“平安北京”每日实时与网民互动,解决实际问题,权威发布信息,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收到了市民的普遍欢迎。

4.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舆情引导工作水平

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是做好网络舆情工作的前提。进一步拓宽选人视野,畅通选人渠道范围,有意识将具有公共关系专业背景的人才充实到公安队伍中来,保证每个单位都具有专业人才。定期选取工作中的案例进行专业培训,认真总结经验和反思教训,提高工作技巧,强化应对能力,使其不断适应网络舆情引导工作需要。

4.3 建立长久性应对机制

公安机关必须积极应对网络舆情的挑战,主动走进“虚拟社会”,探索网民能够认同的形式和手段来强化网络建设和管理,特别要不断发展和完善应对网络舆情的机制,处理好网络与社会的关系,强化官方与网络的良性互动。当前我国正处于网络舆情高发期,各级公安机关要高度重视网络舆情的应对处置工作,建立网络舆情处置领导小组和具体工作机构,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研判、对策研究、正面引导、应急处置的统一领导、组织和指挥,制定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应急预案,迅速落实快速反应机制。应当积极主动配合新闻宣传部门和网络媒体工作,及时提供事件的有关信息,利用有影响力的网络媒体充分发挥网络舆论导向作用,围绕网络热点、焦点问题,及时公开真相,解释质疑,维护网络正确的舆论导向,推动网络社会良性发展。还要在经费、装备等方面向网安工作倾斜,加强软硬件建设,为迅速提高网上发现、侦查、控制、处置能力提供支撑。

5 结语

目前我国网民数量仍在持续增长,网民参与社会热点事件的热情不断增高。由于网民与公安机关间信息沟通的不及时性以及信息的爆炸式传播,公安机关的反应往往滞后,这对于公安机关公信力会造成很大损害。通过建立网络舆情信息预警与应对机制,让网民和公安机关之间能够形成一种常态对话平台,要实现网民参与渠道的制度化,有效防止由网络舆情引起的群体性事件发生,从制度上长效保障网民参与的权利,提高公安机关对网络事件的应对能力。

[1]马振超.网络对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分析[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2]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崔嵩.再造公安情报——中国情报主导警务理念、分析工具、实施策[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

[4]李金满.网络舆情与警察应对[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8.

猜你喜欢

公安机关舆情网民
衡阳市公安机关党员风采剪影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公安机关将开展3个月行动 深化打击食品药品农资和环境犯罪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消费舆情
对已经移送公安机关案件的当事人做出罚款的行为是否涉嫌渎职犯罪?
舆情
公安机关刑事案件侦查中的假说、推理和证据
舆情
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