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军地融合之路提升武警医院灾害医学救援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2012-03-19袁慧欣

武警医学 2012年8期
关键词:驻地卫勤灾害

袁慧欣,范 斌,马 冬

走军地融合之路提升武警医院灾害医学救援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袁慧欣,范 斌,马 冬

武警医院;军地融合;灾害救援;实践与思考

近年来世界各地自然灾害多发,加之各种武装暴动、恐怖事件加剧,已成为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的严重威胁,也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军队的普遍关注和深入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武装警察法》的出台,更进一步明确了武警部队在抢险救灾中的职责使命,而着眼遂行部队完成好灾害应急救援任务,不断提升灾害医学救援能力已成为武警医院的一门必修课。为此,笔者结合灾害救援特点和武警医院自身建设实际,就新时期如何最大限度发挥自身优势提升灾害救援能力进行探讨。

1 灾害救援工作特点

1.1 事发突然,伤亡人数多 地震、雪灾、洪水等灾害多为突发性,造成的伤亡面积大,伤亡人员多,伤情在短时间内集中爆发[1]。这些灾难一旦发生,通常在短时间给民众造成巨大损失,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际影响,迫切需要立即展开紧急救援工作。

1.2 伤情复杂,处置要求高 地震、泥石流等灾害,多造成复合伤、多发伤,伤势严重,危及生命,需要及时予以救援。需要救援力量多兵种协同,以地震灾害救援为例,要有现场指挥、搜救、房屋结构评估、破拆、医疗救援、转运等多专业人员组成。

1.3 环境恶劣,医疗救治难 灾害发生时,灾区医疗机构严重损毁,医疗设备、设施破坏,造成医疗救治困难。医疗救援必须具有野战医疗救援基础和实战救援能力。

1.4 交通损毁,后援支持难 灾害发生时,桥梁、公路、铁路坍塌,道路大多被损坏,使机动医疗装备、后勤生活保障物资无法进入灾区,后援支援艰难。救援人员必须具有自我生存能力,设备物资必须强调空中投放能力、机动携行能力。

1.5 救援指挥多头,救治效率低 非战争军事行动是军、警、民联合行动,卫勤保障客观要求军、警、民一体化[2]。而灾害发生后,军、警、民多方进场,救援队伍也必须强调统一指挥,综合协同保障。

2 武警医院灾害救援面临的现实挑战

2.1 灾害救援实践经验不足 以往武警医院组织的卫勤训练、演练,虽精心组织严格训练,但内容假想且事有准备,因而,即便演习拉动也只能是程序、步骤的检验;而开展的医疗活动多在院内,设备物资准备充分,人员充足,因而多数武警医院都缺乏实战环境,灾害救援经验不足。

2.2 现实灾害适应能力欠缺 以往院内医疗都是按部就班进行,所接受的伤员,即使病情危重,也早有心理准备,但对于灾害救援,惨烈的救治现场对救援人员心理冲击极大,加之后勤保障困难,不得不面对野外生存的压力,对于原本长期工作于稳定环境的医务人员,生存与心理适应将成为其严峻考验。

2.3 资金装备仍显欠缺 虽然近年武警医院都逐步加大了卫勤装备物资的投入力度,卫勤装备物资层次不断提高,但作为灾害救援装备物资仍显欠缺,用于灾害救援专门训练、保障、装备物资购置等的资金缺口仍然较大。

2.4 多部门、多系统协同配合经验不足 以往的卫勤训练或遂行部队完成卫勤保障任务,都是在武警部队统一指挥下的保障,保障的主体是部队官兵。而灾害救援是军警地的协同配合,是多兵种参与的救援行动,救治主体是灾民群众,因而,需要更多的是诸单元间的协同配合,而作为武警医院缺乏这样的实践经验。

3 军地融合提高灾害救援能力的做法

3.1 积极参加驻地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 与太原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合作,共建120武警站,隶属于太原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和医院双重领导,在医院行政管理下,受中心统一调度、指挥,负责驻地南部片区的院前急救,患者转运及应急救援任务。分站设站长1名、副站长1名,由急救中心和医院分别选派;护士长1名,由医院选派,共同负责分站日常管理。并按照现役与聘用相结合的方式选派医护人员,参加驻地急救中心院前组织指挥和急救培训,熟练掌握应急救援程序、现场组织指挥、急救知识技能及抢救仪器操作后,进入分站开展工作。同时,为满足平战转换要求,着手建立与部队卫勤处突卫勤保障制度相协同一致的卫生应急救援保障机制,在人员选派上,始终保持分站1/3为现役人员,每半年轮换一次;在急救设备物资上,将常用卫勤急救装备固定于急救车上;在车辆配属上,固定两名现役司机,按武警部队车辆要求统一着色,配武警医院和紧急医学救援中心双标识。平时统一服从分站调配,执行院前急救任务;遇有突发情况,实现平战有序转换,人员、车辆即刻转入战备状态,随时担负第一时间遂行处突卫勤保障任务。几年来,分站先后完成国际马拉松比赛、国际小轮车赛事、奥运火炬接力、中博会等大型会议、赛事保障20余次。

3.2 积极参与驻地交通伤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随着车辆不断增加,车路矛盾日益突出,各地的道路交通事故均随之呈高发态势,我院作为地处太原南部片区的部队医院,借助比邻长风、城南两个主要交通干线高速口的区位优势,积极与交警部门建立协作联动机制,成为太原市高速公路急救中心。近年来,先后出动大型高速交通事故救援上百次,批量伤员救治数千名,为挽救患者生命作出了贡献。在此基础上,2011年积极申请成为太原市交通事故伤定点医院,进一步扩大了救援半径和服务范围。

3.3 积极参与驻地灾害救援体系建设 我省由于地质特点,属于地震、泥石流等的高危地区,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灾害险情,及时派出救援力量是我们面对的现实考验。我们及时派出业务骨干到国家地震灾害救援培训中心学习,并及时组建灾害救援分队,进行“救援知识、野外负重、心理适应”等专项培训,使分队人员的救援技能明显增强,在玉树地震、王家岭矿难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笔者认为,灾害医学救援必须建立合理的“一体化”军地融合式协调机制,实现救灾力量的优化组合和顺畅指挥,谋求效应最大化和长久化[3]。因此,我院积极与山西省红十字会加强联系,联合组建紧急医学救援队,接受专业技术培训并承担驻地紧急医学救援任务和跨区增援保障。

4 军地融合开展灾害救援的思考

4.1 充分发挥了部队医院优势 部队医院军纪严明,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这是在提供机动支援上具有的独特优势[4]。而集结迅速、机动灵活、指挥高效的部队指挥体系,更确保了一旦有灾情发生,能够按照指令要求,第一时间快速部署到位,确保了救治的黄金时限。另外,军队医学人员接受过战救技术培训和体能专项训练,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而经常性的卫勤演练拉动和针对野战条件下的医疗救援制式装备,都为灾害医学救援提供了有力保障。

4.2 充分汲取了地方资源优势 灾害发生往往在早期造成通讯中断和信息化网络受损,军地融合建立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军地共享信息网络,实施灾情信息、通讯资源共享,能够为领导决策指挥提供保障。灾害救援涉及专业广泛,应积极发挥地方信息通信、地质水文、医学疾控等多方面人才技术优势,确保科学救援、安全救援。充分利用地方火车、飞机运力等优势,实施药品、物资、饮食、装备及时投放,为救援力量自我生存提供了保障,为危重伤员及批量伤员及时后送救治创造了条件。

4.3 积极推动了部队医院发展 加强军地融合,积极参与驻地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不仅为部队卫勤保障提供了实践平台,使部队医务人员在历次执行任务中,不断接受思想准备和心理适应,提高组织、协调、分析、判断能力,切实为战时锻造了一支随时“拉得出、打得赢”的卫勤保障尖兵;而且,也在经常性的灾害救援中,加深了与驻地政府部门、社会组织机构联系,切实在驻地树立了良好形象和社会影响,加深了驻地群众的信赖与拥护,加强了武警医院医务人员的自豪感和工作热情,切实为推进医院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1]蔡铜山,谭祖春,陈远树.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特点及对策[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8,6(5):273 -274.

[2]贾继民,何新建.新疆地区反恐怖斗争卫勤保障的思考[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6,6(14):39.

[3]姚国庆,丁 琴,付立波,等.抗震救灾医疗救援的实践[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9,16(5):470 -471.

[4]姚国庆,张 亮,丁 琴,等.军地联合组建应急医学救援队的思考[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0,17(10):944 -945.

R821.12

袁慧欣,女,1962年出生。硕士,主任医师,院长。主要从事医院管理工作。

030006 太原,武警山西总队医院

范 斌,E-mail:madong68360206@163.com

(2012-04-25收稿 2012-06-20修回)

(责任编辑 尤伟杰)

猜你喜欢

驻地卫勤灾害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日防相视察自卫队宫古岛驻地遭抗议
烧伤伤员综合救治卫勤保障经验
地球变暖——最大的气象灾害
千里移防,卫勤保障不中断
某部抗洪抢险卫勤保障经验做法
某部冬季野营拉练卫勤保障体会
新疆不同驻地官兵职业倦怠状况调查分析
《灾害来临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