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英百科”倒在数字时代

2012-03-16

环球时报 2012-03-16
关键词:不列颠维基百科百科全书

●本报驻外记者 纪双城 青木 杨明 李珍 王刚 ●本报记者 王亮亮 ●王会聪 甄翔

“百科全书之父”最终向数字时代屈服。14日,总部位于芝加哥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宣布停印《不列颠百科全书》(在中国更为人熟知的名字是“大英百科”),今后只提供电子版。该消息宣布仅几小时,相关词条便出现在其“冤家”——维基百科网站上。西方舆论感叹,作为世界文明“启明星”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已沦为数字化浪潮的“牺牲品”。习惯了“握鼠标看世界”的读者似乎也不情愿“点击”这个永远停留在书架上的记忆。要知道,这套看上去有着冷冰冰、封面烫金印字的奢侈工具书,当年甚至让不少西方中产阶层通过“按月分期付款方式”竞相拥有,以彰显“身份和地位”。厦门大学学者周宁15日表示,这套书“是西方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知识象征”。他认为,印刷术统治人类文明500年,便捷的互联网时代到来后,印刷时代面临终结,这是一种文明类型的变化。

工具书之王网上“变脸”

“如果你正计划到南极洲经受寒冬的煎熬,最好赶快改变主意:已经没有可以取暖的《不列颠百科全书》了。”阿联酋海湾新闻网15日感慨地说,1908年-1909年,英国探险家萨克顿远征南极时曾焚烧该全书的书页,以抵御南极的酷寒,不过,今后只能从网上浏览了。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14日宣布,卖掉剩下的4000套后,将停印《不列颠百科全书》。

“这是进入新时代的仪式,”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主席总裁乔治·科兹对《纽约时报》说,“最重要的信息是印刷版并非《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全部。该书的最重要意义在于它的实用性和活力,因为它为求知若渴者提供学术知识。(停印纸质版)与维基百科或谷歌没有任何关系。”

不过,世界的舆论没科兹那么轻松。德国《世界报》15日说,《不列颠百科全书》曾经是给世界的礼物,展示了世界学者的力量和智慧,是以智力优势对抗权贵的科学见证。它是历史发展的一部分,现在“脱下昂贵服装”只在网上现身,“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互联网“抹杀”了它的作用和影响力,“陈旧的贵族模式”无法适应这个时代,停版就像一张“印刷字的讣告”。它与维基百科直接竞争,属于“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不过,它既是人类遗产,未来也不可或缺。德国《法兰克福汇报》以“《不列颠百科全书》不再是书”为题称,如果说《不列颠百科全书》代表着精英阶层的意志,那么维基百科则是“民主化的百科全书”。

韩国《首尔新闻》文章称,虽然从历史上看,《不列颠百科全书》起到“知识民主化里程碑”的作用,但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其销售量迅速下降。报道认为,价格和信息量是纸质《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弱点,购买一套要近1400美元,而维基百科的词条有380万个,几乎是《不列颠百科全书》的38倍,且免费。《纽约时报》称,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集中精力打造网络版,表明他们已经屈服于数字时代现实,尤其是在维基百科的竞争面前“低下了头”。

“我经常听到人们谈论电子书将取代纸质书,我们将失去书写世界的‘厚重的触摸感。但直到听说《不列颠百科全书》停印的消息时,内心深处才真正体会到这种失落感。”《大西洋月刊》资深编辑罗伯特·赖特14日撰文表示,自然选择决定人类与物质世界密不可分。触摸与看、闻、听、尝影响着我们的感情,电子书永远不会像纸质书那样给我们带来全身心的感受。

“英国文化的瑰宝又一次被终结,英国人肯定不会好受。”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文化学者毛瑟尔斯15日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这套工具书的版权从英国到美国,现在“死”在美国人手里,这看起来像是代表快餐文化的美国对英国文化的“戏弄”。英国《每日邮报》说,如果用维基百科网站去搜索“甲壳虫”,就会蹦出一大串乐队组合的名称。但如果打开厚厚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则会看到“甲壳虫,一种可爱的硬壳昆虫,它的别名是……”文章称,想在眼下知道英国人如何看待法国人,打开百科全书,会看到历代哲学家们深邃的解读,但如果只是上网找寻,英国的年轻一代可能浏览一天也理不出个头绪来。

“《不列颠百科全书》结束了它的书架时代”。英国《独立报》14日说,虽然这多少会让英国觉得这是国力受损的表现,但如果乐观看待这个问题的话,英国人应该明白,今后将会有更多的全球读者走进这套英国人搭建的知识宝库。德国《舒瓦本日报》则认为这是人类知识发展的一个历史性日子。印刷书籍也要适应数字时代。有些人是如此伤感和怀旧,但人类必须适应数字工具。

分期付款购买的奢侈“家装”

“工具书在电子文本上看与纸质文本没有什么区别,我们舍不得的其实是纸质图书的质感。”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周宁15日对《环球时报》表示,《不列颠百科全书》曾经是西方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知识象征,在世界范围内有很大影响,在很多国家用不同文字出版,甚至可以说是启蒙时代以来的一个知识象征。后来传到美国去,与大英帝国的衰落有关系。

“上世纪50年代,书架上放套《不列颠百科全书》,与车库里停辆旅行车或房间里摆台名牌黑白电视机一样,既实用又能彰显中产阶级身份。”《纽约时报》的文章称,买套《不列颠百科全书》作为“家居装饰”是颇有经济压力的,很多家庭不得不为此分期付款,而2010版1395美元的标价,让它跟奢侈品一样让人难以负荷。美国《赫芬顿邮报》也称,当时,书架上放置一套《不列颠百科全书》是一种身份象征:彰显该家庭既有钱又有品位,有假装知识分子之嫌,或至少迫切希望别人这么看。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说,无论是以分期付款方式购买的重要家产,还是放置在书架顶部的心爱之物,或者你家里根本并没有它,但你在成长过程中都无疑经常看到它。英国《独立报》14日称,逐家逐户兜售它的推销商和刚刚被指定担任他人教父或教母的人也会感到沮丧,他们不知道什么样的洗礼仪式礼物才能具有这样的质感、风范和教育意义。随之而去的将是曾经多么丰富的历史。对于极有抱负的英国和美国中产阶级而言,它们通常是其家庭最早拥有的第一批书籍。当孩子们问图特卡蒙(埃及第18位法老王)是谁或巴拉圭的首都是哪个城市时,父母们就会直接去查家里的《不列颠百科全书》。

日本《读卖新闻》15日评论称,《不列颠百科全书》是人类探索世界的智慧和经验的总结,在现有工具书籍当中可以说是“工具书之王”。当然,由于是英美学者在编撰和修订,在某些领域一直是体现“英美人的世界观”,但西方在科学、人文、生物、太空等很多领域大大领先亚洲,却不应当因为这个小小的瑕疵,否定《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地位和影响力。

为《不列颠百科全书》撰稿的作者多达数千人,来自全世界各地,既有爱因斯坦等诺贝尔奖得主,也有美国总统克林顿、图图大主教等世界要人。18世纪,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成立于苏格兰启蒙运动时期的爱丁堡,1768年出版第一卷。此后200多年的历史中它几次易主,总部也从英国搬到美国。但《不列颠百科全书》始终保存着英国英语拼写传统。

1981年,公司发布了首个电子版,现在“Britannica.com”网站每日更新,与对手维基百科的竞争也愈演愈烈。2005年发表于《自然》杂志的一项研究指出,在42个抽样调查的条目中,维基百科每篇文章平均4个错误,《不列颠百科全书》3个,所以在准确度上两者“半斤八两”。不过,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立即反驳称,“这个研究错误百出”。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14日表示,维基百科之所以已基本取代此类印刷品的首要原因是免费。众多信息来源已取代专家的作用,但这种众多信息源头使一些问题的答案受限于意识形态,与事实相去甚远。没有邮电服务业、日报和经过专家编辑的公众知识,我们的社会难以为继,只要点击6下就能在网上找到所有知识的观念既令人兴奋也未免心有余悸,“期盼未来世界的新气象,不仅仅是摒弃不合时宜的技术”。美国《财富》杂志网站14日的文章称,《不列颠百科全书》的价值并未消失。学术论文里要找人类首次登月的时间,《不列颠百科全书》肯定能给出准确的答案。维基百科或许也能给出准确答案,不过由于维基百科采用任何人都能编辑的模式,可能遭人恶意破坏,所以维基百科列出的事实必须与其他信息源对比印证才能用。

《不列颠百科全书》常常“很孤独”

实际上,被新竞争对手威胁到生存的企业中,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并非唯一一家。英国《金融时报》说,创立于1851年的《纽约时报》现在将只有十多年历史的谷歌作为最重要的竞争者之一。德国学者毛瑟尔斯认为,所有百科全书现在的日子都不好过,主要因为电子阅读产品的冲击,加上这些工具书编纂时间长,价格不菲,所以销量有限。周宁表示,如今美国宣布停止推出印刷版本,不能简单理解为西方文化的衰落,更重要的是标志着纸质印刷时代的终结。

日本女作家铃木美依称,尽管还有很多人拥护纸质《不列颠百科全书》,但鲜有人自始至终全部读过,甚至很少想起它,因此“它在很多时候很孤独”。她认为,《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知识信息的传播上,的确赶不上网络和电子书。《不列颠百科全书》从神坛走下来,转向电子版,发挥书籍最基本的功能——传播知识,这是一件正确的事情。

在英国思想研究所主任克莱尔·福克斯看来,《不列颠百科全书》停刊是对全球知识界迈出的积极一步。她认为,今后媒体引述它的几率将同维基百科等网站一样高,且更权威。让百科全书数字化不是对知识或历史的亵渎,“莎士比亚用鹅毛笔写作,而现在的英国作家用电脑也能敲击出传世佳作。知识的价值在于传承,而不在于形式。”▲

猜你喜欢

不列颠维基百科百科全书
济慈诗歌的不列颠书写与民族共同体建构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八)“不列颠号”的遇难船员
漫画少儿百科全书
维基百科禁《每日邮报》为信源
特殊的“百科全书”
寻找正宗的“不列颠”咖喱
百科全书
IBM的监视
为什么要有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