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远与近

2012-03-16文/编

创新科技 2012年11期
关键词:诺贝尔奖成果科学家

文/编 哲

又一届诺贝尔奖落下帷幕。虽然莫言一举夺得诺贝尔文学奖令国人振奋,但含金量更高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却仍与中国无缘。“中国人距离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还有多远?”这个问题再一次唤起人们心中的期待……

在日前由中国科协举办的“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上,几位国内知名院士专家预测,中国人距诺贝尔物理学奖最近;但缺乏原创、缺乏认真和执著是中国人尚未获得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的重要原因。

科学领域中国人距诺贝尔物理学奖最近

在科学家们看来,中国人距离诺贝尔物理学奖最近,其次是化学奖和生物学奖。近年来,我国在物理学上的研究成果备受国际关注,此前也有国内外专家预测,2017年至2025年间,中国将会首次捧得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物理学奖或化学奖的可能性最大。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饶毅指出,中国的物理和化学从近代引进之后,一直在发展和保持前进,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回国的那批留学生开始,就一直在进行积累。而生物学在1949年至1970年经历了全世界转型,这一时期我国没有或很少有留学生,人才出现断代。相比之下,我国的物理和化学研究更接近世界前沿。因此,中国在物理学领域获得率先突破的论断“比较合理”。

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光灿也表示,在物理领域,尤其是最近10年,由于国家投入的增加,国家科研实力大大提高。当国外提出信息时,国内很快就可以跟上,而且能出很有水平的文章。但他也坦言,“紧跟没问题,也可以超越,但要做到领先原创,我们还有一定距离。”

郭光灿认为,现在迫切的问题是,中国要更多地鼓励原创性,尤其需要一批对科学有追求的年轻人,乐于做科学研究,把它当做一种爱好,而不是去单纯考虑获奖、职称等现实因素。“当我们拥有更多这样的年轻人参与时,诺贝尔奖早晚要到来。”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江云认为,近年来诺贝尔奖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就是很多的化学奖被授予了生物学家。他认为,以后还会有更多的诺贝尔化学奖发给化学和生物相结合的工作。因此他建议,从事传统化学的研究者们可以更加主动地和生物学家合作,研究出更多造福人类的成果。但他也指出,传统的化学并没有被诺贝尔奖所摒弃,中国的传统化学研究具有自己的特色,“也许中国科学家可能首先获得物理学奖,化学排第二,生物在第三”。

认真和执著是短板

在我国的物质条件比较差的时代,主要依赖认真和执著,在生命科学方面出现了杰出成果,有袁隆平1964年到1974年研制杂交水稻、张亭栋1973年发现砒霜治疗白血病、屠呦呦和523 计划的合作者发现青蒿素、1987年王振义发现全反型维甲酸治疗白血病等。

在物质条件显著提高后的今天,为什么我国科学界缺乏认真执著,猜想也许与社会相关。

另外,认真执著有多大的用处?也许一般社会上会有人担心:认真执著对于杰出的科学成就、对于社会的高度发展,用处也许不大。

这里,我们可以用科学方面的事实来说明,只靠、或主要靠认真执著,也可以做出重大科学成就,也可以领先世界。

在饶毅看来,自然科学的一部分是实验科学,其中各种成果20%—30%是很聪明的人做出来的;但70%—80%是工作平庸的人就可以做出来的。他认为,本次与英国科学家约翰·戈登共同分享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的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就是后者中的一员。根据本领域研究的历史脉络,山中伸弥的研究方法与成果并不是独创性的。

但是为什么他可以获得诺贝尔奖?中国人却还没有获得?饶毅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很多科研人员“认真和执著不够”。他指出,有时候在实验科学中,别人做第1 个实验,后面的跟随者可以做第2、第3 个实验,也许当做到第29 个实验时,整个工作就会突然上一个台阶,从跟踪变成创新。“但是中国目前没有跟踪的恒心,一般跟进一下就转到其他方面了。”“聪明与否不是人们可以选择的,我们对聪明的人在环境上要放宽,不要压制他们的创新热情;但是,对每个人来说,认真是我们能做到的事情。”

郭光灿讲述了他的一个学生的故事。在别人都在想方设法发论文的时候,这个学生四年中一直执著于自己的研究,埋头于实验室之中,不去考虑多发几篇论文、多获几次奖为毕业增加砝码。临毕业时,他仍没有获得成果。郭光灿看重他的钻研精神和研究能力,依旧继续支持他的研究,并给予他更好的待遇和机会。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第五年时,定律被证明出来了,文章也获得了多方认可,英国一个著名的研究所邀请他去做博士后。“临走时,他和我说,做不出成绩来我就不回来。”郭教授感慨地说,“在我们科学界,这种人是应该鼓励和支持的,只有他们才有可能取得原创性成果,但目前这种人已不多了。”

是否存在完美的环境?

为什么科研工作者会越来越浮躁?专家们表示,缺乏可以让科研工作者静下来的环境首当其冲。

郭光灿认为,如今国家在科技经费投入上已经有了大幅增长,经费已经不是制约科研进步的首要问题,但现今的评价体系仍存在问题。他指出,面对国家的重大需求需要,有些科研成果的获得需要大量的时间积累,难度很大,比如量子芯片;但这样的研究不容易立即获得成果,不容易发表文章。“在现行的评价体系下,不容易出文章怎么留住年轻人?就算博士毕业不需要文章,但没有论文的话用人单位也不会要;年轻人说我没有文章怎么评职称?”

郭光灿坦言,目前年轻人对功利的追求占的比例和以前相比要大得多。“我们其实也不能够埋怨,饿着肚皮搞科学,女朋友都找不到,就让他们一门心思搞科学这是不现实的。所以有几方面我们必须提倡,我们应该给这些年轻人创造必要条件,除了工作条件,还有生活条件,让他们能够体面地生活。”

“国家已经开始关注这个问题了。评估优秀与否不再基于文章数量,而在于看你实际做了哪些工作。但这个改变还需要时间,目前来说,年轻人对那种做得很艰苦的、花时间的、不容易出成果的、对个人利益又不太有利的工作避而远之。”

王江云也指出,现在中国研究所和高校里的年轻研究员和教授,受到考核的压力比美国同龄人要大,“评估更加频繁,考核更加严格”。考核频繁的结果是大部分年轻的科学家选择紧密跟踪、跟随美国、欧洲、日本的研究,从而可以有保障地迅速发表一些高水平的文章。这样虽然能保证“紧跟”甚至“超越”,但因为缺乏执著而深入的探索,永远做不到“原创”,“而这才是诺贝尔奖最为看重的东西。”

但是,是否存在一个完美的科学环境呢?据王江云介绍,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一开始仅是助理教授,前几年没有任何成果,机构也都不给他支持。但是他坚持下来了,获得了突破。“我相信中国人是很有原创性精神的,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会有一类人,他就会执著地去做他认为重要的事情,我相信在中国也会有成果。”他建议在评价体系中坚持同行评议,由科学家来评议科学家,减少行政干预的成分。

猜你喜欢

诺贝尔奖成果科学家
诺贝尔奖知多少
验收成果
假如我是科学家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2018数博会4大成果
一张图看懂“论坛成果清单”
诺贝尔奖的由来
与科学家面对面
诺贝尔奖离我们有多远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