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校报编辑工作压力量表编制*

2012-03-08王世华

关键词:校报工作者维度

王世华,陈 红

(1.重庆工商大学 宣传部,重庆 400067;2.西南大学 心理学院,重庆 400700)

一、问题提出

2010年7月,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公布了首次全国高校校报评估结果。这次评估历时一年多,尽管重点评价的是“报纸”,但由此反映出来的关于办报人员的问题,诸如人手短缺、角色冲突等问题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切[1]。正是基于这一背景,我们启动了针对高校校报编辑[注]按照教育部文件和业界惯例,这里的“高校校报编辑”是高校校报一线从业人员的统称,新闻采写、编辑、校审是他们的主要职责。的首次全国抽样调查,力图透析这一群体的部分心理状况,为进一步改进校报工作提供必要的参考。

(一)研究高校校报编辑工作压力的意义

高校校报编辑作为高校新闻报刊的从业人员,既是新闻工作者又是教育工作者,具有显著的双重角色。

就新闻工作者而言,传播者的心理是传播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但相比受众的心理,对传播者心理的关照仍十分不足。Endres早在1988年就发现新闻室的工作压力(Newsroom stress)对日报90%的新闻工作者造成影响[2]。近年来,国内一些研究者(鲁泽,2001;袁力等,2007;曹茹,2008;任敏卿,2009)通过调查或引用媒体或协会等机构的调查数据研究也显示,新闻从业人员属于高压力群体。然而,与新闻工作者压力巨大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研究者对新闻工作者压力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研究文献数量少,实证研究则更少;二是多以定性分析为主,研究者们都强调新闻工作者压力巨大,但用数据说话的很少;三是压力量表已经细分到多个特定的群体,但新闻工作者压力测量工具仅见一例。尽管《压力量表(Perceived Stress Scale,PSS)》适用于不同的职业,但其无法寻找不同职业群体的压力源。编制高校校报编辑这一细分群体的压力问卷,有利于完善和丰富新闻工作者的压力研究。

和新闻工作者一样,尽管众多学者(Dunham,1976;David和Eadion,1995;、徐志勤,2007;赖恒静等,2010)的研究表明,教育工作者也是高压力群体,但国内的现有研究主要关注的是中小学教师,较少涉及高校教师,而以高校校报编辑为研究对象的则仅有1例,但也局限于很小范围的抽样,针对全国范围内的调查研究未见报告。

显而易见地,由于具有双重角色,针对新闻工作者或高校教师的压力测量工具,它们都不适用于高校校报编辑。还应该看到,高校校报编辑作为新闻工作者,在“高校校报是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的定位以及“党委领导下的总编辑负责制”下,尽管他们也遵循新闻规律,但很难不站在校方立场说话,更难以针对校方开展批评报道,因此他们的新闻专业主义无疑是缺乏的。而作为教育工作者,他们的主要职责不是“教书育人”而是“办报育人”。这种角色冲突使得这个群体逐渐被边缘化,从而也使得他们被学界遗忘了。然而,有意义的是,“角色冲突”本身就是工作压力(源)的一种[3],那么具有双重角色的群体与单一角色群体相比,它们的压力和压力源又有着怎样的不同?这是很有必要通过实证研究去尝试解答的。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认为针对这一群体的工作压力研究是必要的,这不仅能拓展、完善针对新闻工作者和高校教师的压力研究,其结果也将为后续研究以及其他研究者的定量研究提供参考工具。

(二)工作压力的定义

压力(Stress)的概念在20世纪30年代,由加拿大生理学家汉斯·塞尔耶(Hans Selye)首次提出。之后的几十年间,关于压力的研究备受各国学者的关注,工作压力(Job Stress)也由压力衍生而来。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领域对压力和工作压力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和观点。西方早期文献中有关压力概念的研究大体有两条主要线索:从主客观角度和从客观角度[4]。从主观性出发,压力被定义为诸如压力感受、压力反应等[5]。例如被试回答:“巨大的压力让我身心疲惫。”从客观性出发,压力被定义为压力源——消极生活事件和日常烦扰等[6]。例如被试回答:“繁重的工作让我感到压力巨大。”压力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压力源的评定[7]。要测量高校校报编辑特有的压力,首先要考虑压力的客观性问题,即寻找高校校报编辑的压力源;但同时也要考虑压力的主观性问题,即测量高校校报编辑所感受到的压力大小。基于此,本文采用现代比较公认的压力概念,即Lazarus和Folkman(1991)关于压力的定义。这个定义认为压力是“刺激—反应”之间的作用[8]。即,个人感受到的压力存在于主客观的相互作用之中。在研究中,本文的具体操作是:设计的测量题目均为客观性问题,问卷回答则是主观性的。

二、方法

(一)被试

1.访谈被试

重庆市高校校报编辑18名(其中男性8名,女性10名;已婚13人,未婚5人;21~30岁7人,31~40岁5人,41~50岁3人,50岁以上3人;周报编辑0人,旬报编辑3人,半月报编辑12人,月报3人)。

2.开放式问卷被试

来自国内部分地区的高校校报编辑80名(其中男性35名,女性45名;已婚58人,未婚22人;21~30岁30人,31~40岁25人,41~50岁17人,50岁以上8人;周报编辑15人,旬报编辑35人,半月报编辑16人,月报编辑14人)。

3.预测和正式实测被试

面向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329所高校发放问卷500份,测试时间为2010年7月至9月。其中,东部沿海地区[注]参照区域经济学划分标准,本文认为东部沿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高校181所,占55%;中部地区高校56所,占17%;西部地区高校87所,占26.5%;未知地区高校5所,占1.5%;A类高校(985、211院校)49所,占14.9%;B类高校(一般本科院校)187所,占56.8%;C类高校(高职、专科院校及独立院校)89所,占27.1%,未知类别高校4所,占1.2%。

回收问卷420份,剔除无效问卷共得402份有效问卷,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0.4%。将402份有效问卷按学校全称命名(同一学校在校名后加上序号区分)、排序、编号,然后按编号的奇偶分为两半,一半用来对作探索性因素分析;另一半用来作信效度分析。

402名被试的人口统计学指标见表1。

表1 问卷调查对象人口学特征表

续表

(二)程序

首先对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厘清高校校报编辑工作压力源的大致纬度。然后进行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开放式问卷调查内容是:“作为校报编辑,在工作中,如果您感觉到有压力,请您说出至少5件最能让您体验到压力的事(请排序)!”。经过对访谈记录和调查结果进行整理、编码、统计、筛选,获得31个语义重复频率较高的关键词。随后根据建立项目库的原则和方法,确定31个项目组成项目库;内容初步确定为6个维度:职业发展、工作特征、领导支持、工作负荷、生活保障、行业竞争;编制出包含32个项目的“高校校报编辑工作压力初始问卷”(问卷末加入了一道对压力作整体评价的题项),采用四点计分(0、1、2、3)。接下来在初始量表的前面加入指导语和人口学变量资料,发放初始问卷500份,回收问卷并用SPSS15.0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探索性因素分析

测验的KMO值为0.848,Bartlett球度检验卡方值为1730.37,自由度为253,p<.001,因此,可以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分析结果如表2。

表2 高校校报编辑工作压力初始问卷因素负荷矩阵

由表2可得知,该问卷经分析后,剔除了9个题项,一共得到23个题项,每个题项的因子负荷在0.480~0.861之间,共同度在0.488~0.815之间,总贡献率为62.77%。该问卷由6个因素构成,依据所包含项目的内容,分别命名为职业发展、工作特征、领导支持、工作负荷、生活保障、行业竞争6个维度。

“职业发展”由5个题项(S19、S21、S24、S26、S28)构成,其贡献率为13.03%;“工作特征”由4个题项(S4、S12、S13、S20)构成,其高效率为12.93%;“领导支持”由6个题项(S3、S5、S9、S10、S16、S31)构成,其贡献率为12.71%;“工作负荷”由3个题项(S1、S17、S18)构成,其贡献率为8.90%;“生活保障”由2个题项(S25、S27)构成,其贡献率为8.41%;“行业竞争”由3个题项(S7、S23、S30)构成,其贡献率为6.79%。

根据构想的理论维度以及初始量表的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最后形成包括6个维度、23个题项的正式量表,下称“高校校报编辑工作压力量表”。

(二)信度检验

本研究以内部一致性信度(同质性信度,Cronbacha α系数)来鉴定高校校报编辑工作压力量表的信度。结果见表3。

表3 高校校报编辑工作压力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由3可知,该问卷总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85,除了“行业竞争”这个因素稍低外,其他因素均在0.7~0.9之间,表明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比较高,作为高校校报编辑工作压力的测量工具是稳定可信的。

(三)效度检验

本研究采用因素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方法检验问卷的构想效度。

1.因素间的相关系数

根据心理测量理论,问卷的各个维度之间应该具有中等程度的相关,如果相关太高,说明维度之间有重合,有些维度可能并不必要;如果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太低,说明测量的是一些完全不同的心理品质。心理学家Tuker指出,一个良好的问卷结构要求维度与测验的相关在0.3~0.8之间,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在0.1~0.6之间[9]。因此以各因素之间的相关、各因素与问卷总分间的相关来估计问卷的结构效度。分析结果见表4。

表4 高校校报编辑工作压力量表各因素与总分之间的相关

由表4可得,“职业发展”与“工作特征”“领导支持”“工作负荷”“生活保障”呈中等相关,与“行业竞争”相关微弱;“工作特征”与“领导支持”“行业竞争”相关微弱,与“工作负荷”中等相关,与“生活保障”无关;“领导支持”与“工作负荷”“生活保障”微弱相关,与“行业竞争”中等相关;“工作负荷”与“生活保障”和“行业竞争”微弱相关;“生活保障”与“行业竞争”微弱相关;除“生活保障”与压力总分中等相关外,其他的5各因素均与压力总分呈高相关。各个因素与总分的相关均高于各个因素之间的相关,表明该问卷结构比较合理,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2.验证性因素分析

通过探索性因素得到的高校校报编辑工作压力模型,可以进一步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确定模型与实际数据的拟合,从而检验理论模型的正确性。应用验证性因素分析评价模型的适合性时,主要考虑以下检验标准:(1)χ2检验,以考察理论模型与观察模型的拟合程度,适用于模型的解释力。一般以χ2/df作为替代性检验指数。公用的模型与数据的拟合标准χ2/df的值小于2比较理想。(2)拟合指数,常用的拟合指标有“拟合良好性指标GFI”“比较拟合指标CFI”等。GFI、CFI、IFI等拟合指标的数据值一般都局限于0~1之间,越接近1,表示理论模型越能说明原始数据之间的关系,模型的拟合程度越好;GFI、CFI、IFI等指标>0.80,认为理论模型与数据拟合达到统计要求。此外,若RMSEA取值在0.05以下优良,在0.05~0.08之间良好。

以AMOS7.0做验证性因素分析,得到各项拟合指标如表5所示:

表5 高校校报编辑工作压力六因素模型的拟合指数

从表5中可得知,χ2/df小于2,说明该模型拟合度理想,可以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GFI、IFI、CFI指标都在0.85以上,尤其是IFI与CFI,更是在0.9以上,RMSEA指标小于0.08,这说明该模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结构效度较好。

四、讨论

(一)关于编制过程

通过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初步发现高校校报编辑工作压力的理论维度,并根据建立项目库的原则和方法,最终确定31个项目组成项目库。在此基础上,经征求西南大学心理学院专家意见,并请重庆工商大学一名主任编辑审读,编制出包含32个项目(问卷末加入1道整体评价题)的“高校校报编辑工作压力初始问卷”。发放问卷时,为确保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并降低未应答率,我们采取匿名调查,并通过电话和函件与被抽取的高校报社(校报编辑部)负责人取得了联系,并获得了广泛的支持。测试结束后,经探索性因素分析删除了“S2:组稿存在困难”“S6:没有时间进行科学研究”等9个不符合要求题项。结果表明,高校校报编辑工作压力源主要来自6个方面:职业发展、工作特征、领导支持、工作负荷、生活保障、行业竞争。内部一致性系数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因素间的相关系数和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结构效度良好。总体上看,心理测量学指标的结果值接近理想状态。

(二)关于量表结构

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高校校报编辑工作压力有6种来源,这与王馨竹等(2010)编制的“新闻工作者职业压力问卷”的结构(由组织特征、工作特征、工作负荷、人际关系、个体因素、社会评价6个维度构成[注]王馨竹,常若松.新闻工作者职业压力问卷的编制.心理学探新,2010(5):87。)基本一致,其中有2个维度完全重合(“工作特征”“工作负荷”),有3个维度所反映的本质内容是一致的(“职业发展”与“组织特征”“生活保障”与“个体因素”,“领导支持”和“人际关系”)。“行业竞争”没有在后者的维度中出现,这可能是因为在一个封闭而狭小的范围内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竞争十分明显(高校校报受到校园新闻网的冲击十分巨大[10]),同时校报编辑还面临与教育工作者同行在晋升、职称、考评等方面的竞争。6个维度中没有后者的“社会评价”维度(这一维度在医护、警察等行业人员工作压力源中均有体现),可能是因为高校校报在相对封闭的范围发行,受到社会的关注不大,同时校报工作比起教学、科研等高校其他工作相对弱势,不太会引起师生的关注和诟病,自然其从业人员的压力与社会评价关系不大。

进一步与李虹(2005)编制的“大学教师工作压力量表”(包含工作保障、教学保障、人际关系、工作负荷、工作乐趣5个维度[注]李虹.大学教师工作压力量表的编制及其信效度指标.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4):106。)进行了对比,也发现一些异同。表现在:依据反映的内容,有3个维度重合(“工作保障”与“生活保障”,“人际关系”与“领导支持”,“工作负荷”与“工作负荷”),“教学保障”与“工作特征”尽管所反映的具体问题几乎完全不同,但本质上都体现了本行业的特征。此外,都出现了看似与“工作”不相关的题项,比如前者“工作保障”中的“养老问题”“害怕生病”,本文“生活保障”中的“房贷压力大”“住房紧张”,但这些问题都与工作的福利待遇有关,作为搞好工作的前提是很正常的。

通过与“新闻工作者职业压力问卷”和“大学教师工作压力量表”的结构和题项对比,正好印证了我们的假设:针对新闻工作者或高校教师的压力测量工具,它们都不适用于高校校报编辑,尽管有一些共性,但高校校报编辑显然有着特殊的压力。

(三)关于压力源

尽管高校校报编辑既是新闻工作者又是教育工作者,具有显著的双重角色;尽管高校校报编辑工作压力量表的纬度与新闻工作者工作压力量表、高校教师工作压力量表的纬度均有一定的共性,但研究显示,这一群体压力源的具体内容并非两个群体压力源的简单相加,而是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四)关于被试的代表性

402份有效问卷覆盖了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291所高校,地域分布广泛。尽管样本的绝对数量不算大,但相对数量却是相当大的。在291家样本高校校报中,具有国内统一刊号的高校校报有228家,占78.35%。最近两年未见全国高校校报及从业人员总数的权威报告,参考2010年《中国高校校报史略》称“据新闻出版总署统计,2008年,全国公开出版发行报纸1 943种,同时公开出版的有国内统一刊号的校报有799种”[11],同时鉴于“十一五”期间新闻出版总署明确限制发展高等学校校报类报纸,据此可以推测,最近6年具有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的高校校报数量不会有明显增加,因此本次调查涉及的具有统一刊号的228家报纸约占全国此类报纸总数的三分之一。鉴于此,可以认为样本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研究结果可以在全国范围内使用。

五、结论

本研究得到以下三点主要结论:高校校报编辑工作压力包括“职业发展”“工作特征”“领导支持”“工作负荷”“生活保障”“行业竞争”6个维度;本研究编制的“高校校报编辑工作压力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能够作为测量高校校报编辑工作压力的有效工具;作为具有双重角色的特殊群体,高校校报编辑的工作压力源并非新闻工作者工作压力源和高校教师工作压力源的简单相加。

[参考文献]

[1]王世华.我国高校校报及从业人员发展状况调查[J].新闻界,2011(4):42.

[2]Endres F F. Stress in the newsroom at Ohio dailies[J]. Newspaper Research Jouranl, 1998(10):1-14.

[3]Caplan R D, Cobb S, French J R P Jr, Van harrison R, Pinneau S R Jr. Job demands and worker health:Main effects and occupational differences[M]. Washington, DC: 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75.

[4]李虹.大学教师工作压力量表的编制及其信效度指标[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4):106.

[5]Pearlin L. Life strains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mong adults.In AMonat, RLazarus (eds.), Stress and Coping[M]. NewYork: ColumbiaUniversity Press, 1982.

[6]Kanner A, Goyne J, Schaefer C, Lazarus R. Comparison oftwo modes of stress measurement: Daily hassles and uplifts versus majorlife events[J].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 1981(4): 1-39.

[7]Anderzen I,Arnetz B B. The impact of a prospective survey-based workplace intervention program on employee health,biologic stressmarkers, and organizational productivity[J]. Jour-nalOccupation Environment, 2005(47):671-682.

[8]Lazarus R S, Folkman S. The concept of coping. In Monat&Lazarus (eds.), Stress and Coping[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Press,1991.

[9]戴忠恒.心理教育与测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10]王世华.高校新闻媒体融合路径研究[J].新闻界,2010(4):45-46.

[11]魏国英,方延明,汤继强.中国高校校报史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校报工作者维度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融媒体背景下大学校报生存浅议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近代《私立岭南大学校报》足球报道内容剖析
新形势下高校校报舆论引导困境及解决策略初探
光的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