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秀竞技太极类武术运动员难度动作发展趋势研究

2012-03-06李二超

军事体育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套路落地太极拳

李二超 陈 升

(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太极拳是众多武术项目中流传较广、习练者较多、内涵丰富的拳种之一。太极拳有传统太极拳、竞技太极拳之分,竞技太极拳是近年来西方体育与东方体育交叉发展中逐渐孕育开来的、具有东方体育文化特质的同时也不缺乏西方竞技体育特征的新型武术项目。竞技太极拳不论是在国内赛事还是在国际赛场上都占据着其它武术项目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根据太极拳、太极剑项目的缓慢柔和、体松心静等特点,其难度动作的构成也与长拳类及南拳类难度动作的构成有显著的差异。竞技太极拳、太极剑优秀运动员之间的身体素质及身体运动能力水平相当,所以竞赛中动作难度的成功率和连接难度的稳定性是其制胜的关键因素。文章通过对近两年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冠军赛等赛事中女子太极拳、太极剑运动员难度动作完成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其难度动作的发展规律,提出相关建议,为提高竞技太极拳项目的发展给予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11年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及2010年、2011年全国武术套路冠军赛 (以下简称 “三届全国赛事”)女子比赛成绩前16名太极拳、太极剑运动员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翻阅 “三届全国赛事”的竞赛规程及运用的武术套路竞赛规则,查阅太极拳相关书籍及论文著作,利用图书馆、清华同方全文数据库、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等,认识了解太极拳难度动作的发展现状,为本文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

1.2.2 录像观察法

借助 “三届全国赛事”的女子太极拳、太极剑前16名运动员的录像材料,分析女子太极拳、太极剑运动员场上比赛时难度动作的完成失误率。

1.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数据软件对 “三届全国赛事”女子太极拳、太极剑比赛成绩前16名运动员赛中,裁判员对其难度动作的评分记录进行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三届全国赛事”女子太极拳、剑难度动作完成情况统计分析

在 “三届全国赛事”中,分别针对每届赛事女子太极拳、太极剑项目的前16名共计96名运动员进行了难度动作统计。发现 “三届全国赛事”所有的前16名运动员都选做了312A+324C+5的难度动作,且对此类难度动作完成的几率普遍较高,主要是因为运动员平时训练难度动作时重心偏移,对分值更高的难度动作投入的训练时间更多;另一方面主要是由于此类动作为腾空飞脚接外摆莲540度接雀地龙,最后动作完成时运动员与地面的接触面积较大,从而增加了完成动作的稳定性。

表1 “三届全国赛赛”女子太极拳、剑难度动作情况统计表

其余4组动+静的难度动作中以323B+3与324B+3两组难度动作的失误性较高,尤其是旋风脚+提膝独立平均失误率高达14%,通过观看比赛录像发现大多数运动员是由于旋风脚转体后接单脚支撑独立时重心不稳所造成失误;虽然此类动作结构并不复杂,但由于单脚支撑、触地面积小、转体落地瞬间支撑腿负荷较大,以及膝关节的承受能力不同而引起身体重心失去平衡[1]。4组动+静的难度动作都出现了不同的失误,运动员在完成B级难度接提膝独立时,从起跳、腾空、落地接提膝独立到控制身体重心,其中落地接提膝独立到控制身体重心,为了维持身体重心稳定,运动员落地腿的大、小肌群都要参与作用[2]。

2.2 女子太极拳、剑难度动作训练与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及发展趋势

2.2.1 在女子太极拳、剑的比赛中运动员难度动作失误多出现在动+静类动作上

“三届全国赛事”女子太极拳、太极剑项目中难度动作完成情况都存在同一现象,运动员在完成动+动+静类的难度上比较得心应手,成功率较高;而完成动+静类的难度动作时则出现了相对较高的失误现象。动+动+静类的难度动作,运动员对其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要领掌握是成功完成该类难度动作的核心问题,前一动作的结束是后一动作的开始,前一动作的完成质量的高低是后一动作成功完成的保证;最后落地连接雀地龙的动作,其落地时两腿触地面积较大,进而落地时身体重心较单脚支撑落地一类的连接难度更易控制,所以此类难度动作落地时失误相对较低[3]。动+静是竞技太极拳、竞技太极剑中比例较大的一类难度动作,在运动员选做的4组动接静的动作中,其连接难度都是落地接单脚落地或提膝独立,运动员在这类难度上的失误率较高,多数都是在连接难度上落地时重心不稳出现的失误。

2.2.2 女子自选太极拳、剑套路中选做的难度动作相对单一

在女子自选太极拳及自选太极剑比赛中,运动员套路中的难度动作都趋向一致,进而造成运动员在套路创编上的大体框架构造模式都比较接近,在“三届全国赛事”中,运动员的难度动作大多只在一个腾空飞脚加外摆莲540度加雀地龙的动+动+静及4组动作,根据竞技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规定,难度动作分值为两分,进而造成运动员的难度动作雷同现象较严重[4]。根据套路创编的体力支配的原则,多数套路中难度动作都编排在前两段,套路的最后一段难度动作所占的比例较小、并且难度级别较低。

2.2.3 女子太极拳、剑项目竞赛中难度动作的发展趋势

从 “三届全国赛事”中可以看出太极拳、太极剑竞赛项目中动作结构较为复杂的动+动+静相接的难度动作一直是深受运动员的亲睐,且已经成为了运动员难度得分的有利保证;动静相接的难度动作多以外摆莲接提膝独立为主,且都是向着腾空接单脚支撑的方向发展,这些对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及重心的稳定性要求越来越高;通过观看比赛运动员在进行套路编排演练时多数将难度分值较高的集中安排在套路的前半段演练,以至于整套动作出现“头重脚轻”的状况,从难度动作失分情况来看多数运动员在连接上存在不足,从难度动作类型上,运动员对选择的难度动作缺乏创新性,难度动作选择相对集中单一,这些情况造成了太极拳、太极剑难度动作的发展处于一个相对局限的趋势里。因此应摆脱这种局限的趋势,丰富难度动作类型结构,套路编排注重结构空间的安排,鼓励运动员大胆进行难度动作的创新,提高运动员训练水平,向着更新、更稳、更高的方向发展。

3 建议

3.1 竞技太极拳应重视创新

我国竞技武术套路在 “高、难、美、稳、新”的发展特点道路上,“新”这一重要特点无疑体现了技术或其他方面的创新是竞技武术发展的主要方面之一。在锦标赛及冠军赛这类高水平运动员同场竞技的全国赛事中,多数参赛运动员都能获得较高的难度动作分值。其动作技术的创新及发展,是我国武术文化向外推广的重要催化剂之一。

3.2 应针对性加强下肢肌群力量的训练

在竞技武术套路竞赛中,太极拳类的技术风格特点与长拳类及南拳类项目有所区别,竞技太极类项目不仅要求运动员具备其他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的高水平运动素质的同时,对其身体控制能力及腿部肌群快速激活的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5]。因此,竞技太极类运动员在平时训练中,应加强核心力量训练的同时,强化下肢肌群力量素质的训练。

运动员在平时训练中应注重训练手段及方式的合理化、科学化,应针对不同运动员的个体特征,根据难度动作之间的共性及个性进行分类,个别动作个别分析,针对连接难度为提膝独立的连接动作,应科学的根据相应的方式提高运动员下肢肌群的力量素质,进而使训练取得有相应的成效。

[1]高丽.武术太极拳自选竞赛套路高难度323B+3动作的生物力学研究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4):122~127

[2]彼得罗夫,加金.体育专业理论力学 [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4:44~46

[3]陈建民.第11届全运会女子太极类项目难度动作特征[J].体育科学研究,2009,13(3):70~72

[4]关博,关硕.全国武术锦标赛女子太极剑难度动作相关因素分析 [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11):57~59

[5]庄亚军,崔永琴.优秀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下肢力量发展模式[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15(6):96~98

猜你喜欢

套路落地太极拳
网购能“砍价” 有时是“套路”
太极拳的『绝世秘籍』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谨防“套路贷”的这些“套路”!
Airbnb上的套路
房地产税:靴子何时落地?
美联储加息终落地沪指冲高震荡走低
眼下有套路
42式太极拳
法律何以难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