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入住瑞典生态城,先签环保合约

2012-03-03

环球时报 2012-03-03
关键词:哈马克朗瑞典克朗

本报驻瑞典特派记者 李玫忆 刘仲华

瑞典的2月漫天白雪,但哈马碧滨湖新城的湖面仍有一大片没有结冰,这里是生态城废水的排放口。数只野鸭优哉游哉地游着。哈马碧的瑞典语名称囊括了这座小城的前世今生。名字前半部分直译为“锤子村”,1995年以前这个美丽的“生态城”还被称为“垃圾村”,厂房破旧、污水横流、垃圾遍地。名字后半部分则意为依水而建的城市,一如今天的美丽。

“在发展绿色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瑞典走在世界前列,而哈马碧又走在瑞典的最前端。”哈马碧的新闻官埃里克这样介绍哈马碧。尽管1995年就破土动工现在仍未完全竣工,但它已被誉为瑞典生态城中最经典的一个。整个生态城占地200公顷,包括40公顷的水面。目前生态城已有居民1.7万人。到2017年工程全部竣工时,将建公寓1.08万套,预计容纳居民2.4万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斯德哥尔摩市政府投资50亿瑞典克朗(1美元约合6.5瑞典克朗),用于前期规划、平整和基础建设,通过招投标引入房地产公司投资300亿瑞典克朗进行建设。

1990年这个位于斯德哥尔摩城区东南部、梅拉伦湖与波罗的海交汇处的小镇,就进入市政府的规划视野——该地区将被改造为生态城。在瑞典,生态城的概念是指“必须拥有相当低的生活印记,同时必须使现在和下一代居住者在生活质量、健康水平、舒适程度和安全性等方面维持高于传统城市的水准。”根据规划,这里的每户公寓拥有不低于15平方米的绿地。

不过要想成为“哈马碧人”,门槛可不低——必须签署一份生态环保合约,里面包括要共同努力以达到一定的节电节水目标、遵守垃圾分类制度等内容。在这份合约的约束下,哈马碧人个个都是环保精英。塞琳娜2007年搬到这里,成为哈马碧人。每天早晨上班前,她会把厨余垃圾装进用玉米皮做的垃圾袋,这样的垃圾袋服务中心会免费提供。居民区有三类垃圾分类站。楼下可投掷厨余垃圾、可燃烧的废物、报纸废纸等;包装物、废旧物品、电子废物和纺织物等,则要投到附近的回收间;危险有毒废物,如燃料、油漆和粘合剂残留、电池和化学品等,分拣后则交给服务中心的环保站,然后送到大型专业垃圾处理场。“我们哈马碧人都知道垃圾不是废物,会自觉地严格遵守分类垃圾制度。”塞琳娜说,“垃圾倾倒后由地下管道真空抽取,再分类加工使用。垃圾车不开进小区,收垃圾工人省力,就算你站在封闭的垃圾箱旁边,也闻不到任何异味。”

以有轨电车、轮渡、地面公交线、地下快速线为主的哈马碧立体交通为大家的出行提供了方便。这里80%的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步行或骑自行车。为方便私人轿车使用,哈马碧社区成立了对所有居民和工作者开放的公用汽车联盟。目前该联盟已有500位会员,拥有25辆汽车。

如今,哈马碧人均日用水量为100升,比斯德哥尔摩平均水平少50%;污水中的重金属和其他危害环境物质含量也低50%;预计在该区全部建成后能源自给率将达50%。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是因为,哈马碧创建了包括能源、垃圾处理和给排水处理等可持续的内部环境循环链。目前哈马碧生态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建筑成本和生活成本高,导致享受环保生活成了较富裕阶层的奢侈品。这里的公寓楼销售价格为每平方米3万克朗,而斯德哥尔摩市区的房屋均价大概是每平方米2.5万—3万克朗。这里的物业费偏贵,每套公寓月物业费(含水电费)达1万克朗左右,是市区的1倍左右,令瑞典普通家庭消受不起。▲

猜你喜欢

哈马克朗瑞典克朗
热情不改就是成功
热情不减就是成功
可持续发展奖项:克朗斯荣获EcoVadis金牌
投 降
通信产业报网V
给好好睡觉的员工发奖金
一身便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