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国乳业巨头在华抢滩登陆

2012-03-03

环球时报 2012-03-03
关键词:公牛乳制品乳业

本报驻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特约记者 陶短房 李 珍 匡 林 本报记者 向 莉

中国乳业的食品安全丑闻未能阻止越来越富裕的中国人消费更多牛奶。但消费者信心频繁被本土品牌打击,也给外国乳业巨头进军中国提供了机会。2006年以来中国城市消费者对乳制品的支出已增长40%。有机构预测2010年至2016年中国乳业市场规模将接近翻番。与此同时,中国每年约3500万吨的牛奶产量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目前,中国城市地区的年人均乳品消费量约为23公斤,而全球人均乳品消费量约为100公斤。正是看准这一巨大潜在市场,外国乳业开始采取各种方法进军中国。

加拿大:优秀公牛配种改良基因

据加拿大《环球邮报》近日报道,加拿大呼吁当地奶牛业者进军潜力巨大的中国奶业市场。报道称,2月初随同加拿大总理哈珀访华的一行人中,就有加拿大牲畜基因学协会会长,其目的是向中国推销加拿大公牛精液,以改善中国奶牛的基因。

加拿大是世界著名的奶牛饲养和乳制品大国,该国目前拥有奶牛约108万头,其中93%为品种优良的荷斯坦奶牛,全国拥有奶牛饲养场18673个,乳制品出口到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由于乳制品有保质期问题,加上中国在“疯牛病事件”后曾长期对加拿大乳制品实施进口限制,加拿大乳制品对华出口量微乎其微。据加拿大电视台CTV报道,加拿大CEO协会主席、前联邦工业部长约翰·曼利日前表示,2008年中国三鹿奶粉事件爆发后,新西兰、荷兰等乳业大国相继抓住中国市场的商机,但加拿大却错失良机。曼利认为,之所以如此,首先因为加拿大实行严格的奶业配额管理制度,根据这一制度,奶农须获得配额方能生产,生产量必须严格控制在配额范围内,这可确保只有最有信誉的奶农才能获得市场准入资格,从根本上保证了奶牛和牛奶的高品质。但这一制度最大的弊端是不利于鼓励集约化生产,奶农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很低(因为更大的生产规模意味着要花更多钱去买配额)。这显然不利于扩大再生产和抢占大市场。其次,由于中加之间相距遥远,鲜奶产品竞争力不足,而加拿大缺乏具有国际声誉的乳制品、尤其婴儿奶粉等中国最急需品种的知名品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然而,在优化奶牛品种方面加拿大优势明显,且做了不错的市场铺垫。加拿大自1955年开始实行奶牛记录体系,拥有号称全球最完善的奶牛品种注册登记、选种选配、体型外貌鉴定和公牛培育体系。加拿大每年统一对500头青年公牛进行后裔测定和筛选,最终选出30—50头优秀公牛配种,确保奶牛的优生优育。加拿大农业部的数据显示,过去3年,加拿大公牛精液的出口翻了3倍多,全球市场上超过20%的公牛精液来自加拿大的获奖公牛。加拿大—中国奶牛育种合作早在1987年便着手实施,1993—1995年加拿大向中国杭州、上海、西安3个项目点共提供210头奶牛、1.2万支细管冻精和400枚胚胎。截至2004年合作项目覆盖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这些早期合作项目让中国奶牛业界和技术人员对加拿大奶牛品种、优化技术有良好印象。

但正如《环球邮报》文章所言,“疯牛病”事件后近10年的进口限制,使中国乳牛种群退化严重,基因改良困难,加拿大在这方面的优势可谓大有用武之地。总部设在加拿大艾伯塔省的阿尔塔基因公司中国区首席执行官罗伯特·沃森说:“中国奶业发展十分迅速,但这里的基因改良工程落后。”目前只有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每年向中国出口7万至10万头活牛,这一数量不足以使大奶牛场扩大养殖规模,以及使中国公众喝上高质量的牛奶。加拿大急切想进入中国的活牛市场。2010年加拿大共向中国出口价值约50万美元的胚胎和价值约330万美元的公牛精液,这使中国成为继美国、欧洲部分地区和日本之后的加拿大第七大出口目的地。

日本:在华建厂生产冷藏奶

日本大的乳品商都对进军中国市场充满兴趣。虽然去年3月日本发生核泄漏问题,严重阻碍日本牛奶出口中国。不过,日本乳品公司进驻中国的脚步并没有停下来。

中国奶粉发生“三聚氰胺”事件后,中国的很多父母便不再相信国产奶粉,而是兴起购买外国奶粉的热潮。这个商机也很快被日本人捕捉到,他们在日本最大的购物网站“乐天网”上开始向中国人销售日本奶粉、乳制品等。不过这些还算是“小打小闹”。日本最大的乳业公司明治乳业2010年开始计划进军中国牛奶市场。2010年12月,日本《读卖新闻》就报道称,明治乳业计划在中国上海附近建厂,争取在2013年1月开始生产和销售冷藏奶和酸奶。这是日本乳业巨头首次在海外生产需温控管理的牛奶。此外,明治公司旗下一家食品公司计划出资30亿日元在苏州成立一家负责生产业务的全资工厂,工厂占地约3.4万平方米,在2011年已经破土动工。日本的朝日啤酒和伊藤忠商事的合资公司2008年就开始在中国生产和销售高端冷藏奶。日本明治乳业在日本家喻户晓,奶源来自日本北海道牧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普通的1000毫升装明治纯牛奶,在日本售价为1000日元(约合人民币70多元)以内,但是因为在中国打算销售的是高端冷藏奶,所以价格会上升很多。日本商业信息网站“Diamond”评论称,虽然日本牛奶凭借安全、高质量可以在中国打开销路,但是因为定价很高、基本在中国牛奶价格的2倍以上,因此很有可能“曲高和寡”。另一方面,由于日本大地震导致核泄漏,因此日本北海道等本土牧场的牛奶出口已成问题。前段时间,日本明治乳业曾发布公告称,该公司生产的“明治STEP”奶粉检测出微量放射性铯,公司召回约40万罐奶粉。因此,日本乳品企业在中国出售高端冷藏奶等,必须是澳大利亚或者新西兰的奶源,在成本上会上升很多,在中国的售价也会相应增高不少。

澳大利亚:借空运鲜奶打开市场

中国市场对优质乳制品的强大需求已经催生澳大利亚一种新的销售方式——直接空运鲜奶到中国。据悉,澳大利亚老牌乳制品公司Warrnambool Cheese and Butter(WCB)已开始尝试空运鲜奶到中国以测试市场反应。WCB的经销商对记者说,在澳大利亚,原奶要经过4至5小时的卡车车程运达加工厂,包装好的产品再经10-15小时的地面运输运达大城市,而悉尼到上海仅9个多小时的飞行时间,出厂的奶制品运到中国可能比运到澳大利亚本土大城市更快。出口到中国的鲜奶预计将以每升5.2-7.3澳元(约合33-47元人民币)的价格出售,经销商称中国的中产阶级消费者很乐意为质量有保证的产品支付溢价。如果对试销结果满意,WCB打算每周运送3个航次到位于香港、广州和上海的分销中心,每个航班运送11万升鲜奶,全年出口量将达到1500万升。这对WCB每年10亿升的总产量来讲只是沧海一粟,但他们看重的是中国这个新市场。WCB的董事长说:“虽然空运鲜奶到中国很昂贵,但从长远来讲澳大利亚的奶业将获益。澳大利亚奶牛总数已经从1200万头下降到900万头,现在是时候探索行业发展新途径了。

澳大利亚一家保健品公司的总裁诺曼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两年前他调研发现中国的婴儿奶粉市场潜力巨大,就开始考察澳大利亚的奶粉厂,准备做婴儿奶粉生意。在考察过程中他发现澳大利亚一些奶粉厂规模很小,不具备生产高品质婴儿奶粉所需的大型设备。经过较长时间调查比较后,选定了与一家澳大利亚百年乳品大企业合作。目前他的婴儿奶粉已经运抵中国,等候最后的检验报告结果,之后就上市销售。他销往澳门的一货柜奶粉在两周内告罄,正在装运第二个货柜。

国内乳业专家王丁棉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国乳制品市场的洋品牌很少,而且业绩不佳。前些年有外国品牌退出中国市场,最主要原因是缺乏对中国奶源的控制,奶源供应跟不上,企业对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又吃不透,与中方合作也不顺畅。王丁棉说,洋品牌进入中国乳业,对消费者来说,是提供了更多元性的选择,但对国内奶企和国产养殖业来说则是打击,因为竞争会更激烈,相当部分企业会倒下。当然,幸存下来的企业会加大投入,真正提高产品质量。▲

猜你喜欢

公牛乳制品乳业
市场监管总局:鼓励企业标注乳制品食用期限
要不要改喝全脂乳制品?
快跳!
公牛的角,不要锯
全球乳制品交易价格指数上升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