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圆明园对清代御瓷发展及风格的影响

2012-03-01刘文胜

陶瓷研究 2012年2期
关键词:窑厂紫禁城雍正

一、引言

不愿拘囿于狭小宫苑中的满清最高统治者,热衷于在离宫园林中生活,其建筑宫苑的地点主要集中于京城的西郊,并在大清帝国的鼎盛时期营造出一片举世震憾的壮美园林——圆明园。清代景德镇瓷业继续着明代的辉煌,御窑厂生产着大量皇家用瓷,其中很大一部分供应于圆明园,因而,圆明园对于御瓷的生产发展以及艺术风格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并没有专家学者关注到清代圆明园于御瓷生产的意义,而对此进行深入探究,显然有助于对清代御瓷特色有更加清晰地理解。

二、圆明园的兴衰及其藏瓷概述

作为清代皇家园林的圆明园位于北京西郊,建成于康熙四十八年,并赐于皇四子胤禛,并定名为圆明园。雍正帝在其《御制圆明园记》指出圆明之意:“夫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圆明园最初占地不过20余公顷,雍正三年始不断扩建,最终至200余公顷,成为宏大壮观的帝王离宫,有“万园之园”之盛誉。乾隆时期,圆明园达至极盛,乾隆九年时,主要景区多达四十个,均以四字命名,如皇帝起居的“九洲清晏”、皇子们居住的“洞天深处”等。

作为离宫式园林,圆明园的意义绝不仅在于避暑游憩,而是地位不亚于紫禁城的政治中心。清代帝王更愿意居住在圆明园,而不是紫禁城,自雍正三年始,清帝每年在紫禁城居住的时间不到三个月,春、夏、秋三季几乎全在圆明园中居住听政,自雍正至咸丰,除夏季还会去热河行宫避暑外,全年三分之二时间在圆明园中度过。乾隆宫廷画家、法国传教士王致诚曾在写给好友的信中详细描述了圆明园,有如梦幻仙境般。几年后,信件发表,引起法国及整个欧洲的震动。乾隆末年,英国特使马嘎尔尼曾参观圆明园,为侵略中国作好了先期准备。咸丰十年(1860年),英国联合法国侵略军攻入北京,咸丰帝出逃,侵略军闯入圆明园,并将圆明园抢劫一空,然后付之一炬。圆明园被焚毁以后,同治与光绪年,清廷又企图重修圆明园,但应内忧外患,资金严重不足,难以成功。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后,圆明园持续遭到大规模人为破坏,损失殆尽,化为一片废墟,只剩西洋楼若干石柱。

圆明园是一座具大的艺术宝库,有着无与伦比的古典园林建筑,而在这些建筑群中陈设着数量巨大的艺术品,如书画、陶瓷、玉器、金器、丝绸、珠宝等等,其中即包括无以计数的珍贵瓷器。当年英法联军抢劫的各种艺术品如今在英法等国博物馆中能大量见到,其中瓷器亦有不少。英法侵略军在劫掠瓷器时,将不能带走的瓷器砸毁。1863年,也即火烧圆明园之后的第三年,法国拿破仑三世的皇后欧仁妮堂而皇之地将上千件圆明园文物收入枫丹白露古堡内,她还修建了一座中国馆,收藏圆明园文物320余件,其中即有一批非常珍贵的明清官窑瓷器,如明宣德青花莲花大碗、清康熙、雍正、乾隆等朝的五彩、粉彩瓷等。

圆明园作为清代皇家日常起居的主要场所,其所藏有的各种日用瓷和陈设瓷数量应是极为巨大的。圆明园中曾收藏有数量惊人的瓷器,其中有许多为传世名品。如康熙时即有著名的中和堂瓷器,不过对于中和堂瓷是否属圆明园用瓷尚存在较大争议。雍正时期圆明园藏瓷有著名的朗吟阁、养和堂等瓷器。朗吟阁是雍正帝尚是雍亲王时在圆明园中的住所,养和堂则为雍正四年修建的一处居所。道光年间的慎德堂用瓷亦为圆明园用瓷,位于圆明园内“九洲清晏”的西面,“慎德堂”款瓷为御厂专为其制作的瓷器。

三 、圆明园对清代御瓷发展的影响

2010年10月18日,正值圆明园罹难150周年,一批圆明园出土瓷片经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科技保护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修复后呈现在世人面前。圆明园遗址曾出土数量很大的古瓷片,总量大约有3万多片,以清康熙、雍正、乾隆瓷片为主,纹饰精美、胎釉精致,类型有青花、五彩、斗彩、粉彩、色釉以及珍罕的珐琅彩残片,均为典型的清代官窑器物,其中还发现有一件康熙帝饮葡萄酒的黄釉暗刻螭纹双龙耳托杯,尤为珍贵。圆明园面积远远大于紫禁城,因而,清代景德镇御窑厂所生产的宫廷用瓷实际上大部分是供圆明园所需,对于御瓷生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圆明园的兴衰与御窑厂生产的兴衰基本呈同一轨迹发展,当圆明园处在全盛期的雍正、乾隆时期时,御厂生产达至全盛,而当后期圆明园萧条乃至被毁时期,御厂生产亦趋于衰败。

景德镇御窑厂所产瓷器的规模、品质、纹样等必须接受清宫造办处的指导和管理。清宫造办处设于紫禁城养心殿,但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作坊分布于各处,圆明园对于造办处的巨大需求,使得造办处在圆明园中亦设有大量机构。于是,清宫造办处的档案中便有大量的关于圆明园的记载,在清宫档案中,“据圆明园来帖内称”的字眼随处可见。珐琅彩瓷是清代御瓷最重要的品种之一,是造办处利用景德镇白瓷胎所制,而圆明园亦是制作珐琅彩瓷的重要地点,如清档中即记载有:“雍正十年八月初九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本日太监沧洲传旨:着雍和宫查有脱胎填白磁小碗、碟、茶园,拿些来画珐琅用……”由此可见,有许多珐琅彩瓷是在圆明园中完成的。

除制作珐琅彩瓷外,圆明园造办处机构还有著名的如意馆,负责宫廷绘画事务。乾隆元年,宫廷绘画由画院处和位于圆明园的如意馆负责。乾隆二十七年时,画院处被裁处,只留下单一的如意馆,直到1860年随圆明园的被焚毁而灰飞烟灭,这期间宫廷绘画全由如意馆所管理,最优秀的宫廷画家均集中于如意馆。著名的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即长期供职于此,圆明园中的西洋楼区即出自于郎氏。如意馆的画师们负责各种宫廷绘画,而其中亦包括为景德镇御窑厂绘制画样,画样完全是皇家风范,提交给御厂照样彩绘,清宫院画风格被非常忠实地表达于御瓷之上,这其中包括清初“四王”风格的山水瓷画、恽南田没骨风格的粉彩花鸟瓷画、郎世宁风格的中西合璧式瓷画等等。圆明园风光大多数仿自江南,其中各类山水、花鸟、人物等景色成为如意馆画家取之不尽的题材,而带有皇家园林风范的江南之景亦逐渐成为御瓷纹饰题材的主导形式。

四、圆明园对清代御瓷艺术风格的影响

与紫禁城相比,圆明园更能体现清代帝王的审美旨趣,这是因为,紫禁城是清帝从事各类祭祀礼仪活动的场所,受到清律及礼仪典籍的制约,各类御瓷的品种、规格、式样甚至色泽都受到严格限制,因而并不能充分体现清帝的个性审美追求,而圆明园则是清帝理政与休闲的场所,帝王处于更加放松与悠闲的状态,其陈设用瓷更加随意,常由清帝亲自提出监督指导及整改意见,有时甚至还将景德镇御厂的画匠调入圆明园使用。如雍正七年时,时兼景德镇御厂督陶官的年希尧即将周岳、吴大琦送至圆明园充当画珐琅人。圆明园与御窑厂之间的技术交流是比较频繁的,从而保证了御窑厂瓷器风格能够符合圆明园皇家审美需要。因而,御瓷所表现出来的最为明显的艺术风格即是浓郁的皇家气息,并且与帝王的个性审美追求紧密相关。

清代帝王的审美旨趣不尽相同,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各具特色,康熙帝的大气、雍正帝的清雅和乾隆帝的华美,集中体现于圆明园的设计艺术当中,并继而体现于御瓷艺术风格当中,各类题材在圆明园中几乎都能找到素材。如花鸟题材:圆明园中有数不胜数的奇花古木,如暹罗国王曾送给雍正帝19种果树,共90株,雍正帝将其种植于圆明园中,甚至产自于福建的番薯苗亦被种植于圆明园中,成为最早引种入北京的番薯。因而,至乾隆帝时,圆明园中已经是百花竞秀、万木青翠,并且按照景区的特点而分布,如“武陵春色”中植有桃花万株、“杏花村馆”则遍栽文杏、“天然图画”则以万杆翠竹取胜、“西峰秀色”则为乾隆帝赏玉兰之地等等。这御瓷中的花鸟题材许多取材于圆明园中的奇花异草,以宫廷画家写生之作为蓝本,富丽华贵、异彩争妍、五彩缤纷。圆明园中的各园苑大都为江南园林风格,清代御瓷也大都以江南风光为主,许多依然是取材于圆明园中的“江南”,圆明园中甚至模仿建造有“西湖十景”,为一时盛迹,而清代御瓷中“西湖十景”颇为盛行。当年法国侵略者抢走的《圆明园四十景图》,现藏于法国国家博物馆,每幅图皆是一幅工笔重彩山水画,对比之下,描绘细腻、色彩艳丽,与清代御瓷粉彩山水风格完全一致。

圆明园如意馆中居住在不少西方传教士,圆明园中的“西洋楼”景区即是由郎世宁、王致诚、蒋友仁等西方传教士设计完成。在如意馆西洋画师的影响下,清代宫廷绘画迅速转向中西合璧,西方绘制技法大量地被运用于宫廷绘画中,而这一风气亦迅速传播至御瓷制作中,使得清代御瓷呈现出极为显著的中西合璧风格,讲究层次和明暗关系,刻画事物逼真写实。

五 、结语

作为具有江南风光特色及含有西洋艺术元素的圆明园,具有远远多于紫禁城的奇珍异宝和艺术氛围,更能直接地体现清代皇家审美趣味,因而对于清代最重要的工艺美术品之一的瓷器艺术具有非同寻常的影响。圆明园的付之一炬是中国历史上的巨大灾难,也是世界文明的巨大损失,而圆明园的瓷器或被劫掠、或被砸毁,使我们对圆明园藏瓷的情况难以深入了解,但藏瓷之丰、之珍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毫无疑问,对于景德镇御瓷发展及风格具有深刻影响。

1常润华.圆明园兴衰始末.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

2金铁木.圆明园——一个帝国的背影.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

3尤李.圆明园与清宫政治.紫禁城,2011(06)

4向斯.皇帝的夏宫圆明园.紫禁城,2009(10)

猜你喜欢

窑厂紫禁城雍正
紫禁城之旅
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保护区
景德镇御窑厂遗址考古发掘
紫禁城365
雍正款珐琅彩蓝料山水图碗
紫禁城600年
明清景德镇御窑厂规制布局探考
雍正:精细典雅
时尚达人:雍正
御窑厂荣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