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宣扬中俄“被孤立”

2012-02-18

环球时报 2012-02-18
关键词:阿盟俄中巴沙尔

●本报驻外记者 黄培昭 丁小希 苏革 纪双城 陶短房 青木 孙秀萍 ●本报记者 马俊 ● 柳玉鹏 汪析

“137票赞成,12票反对,17票弃权”,联合国大会会场16日传出的这一表决结果使西方和阿拉伯国家支持的谴责叙利亚决议案获得了通过,同时也给了他们机会,奚落坚持站在反对阵营中的俄罗斯和中国。英国《每日电讯报》宣称“俄中在联大遭到孤立”,还说两国只能与朝鲜、委内瑞拉等“被遗弃的国家”站在一起,非常落寞。这种“口头报复”的机会,西方舆论也许从俄中4日否决安理会对叙决议那天就开始盼了,但对于叙利亚问题,一份没有约束力的联大决议并不能让他们重新点亮被俄中掐灭的“干预绿灯”。因而当CNN嘲笑俄中组成“尴尬轴心”时,阿联酋《海湾新闻》却提醒西方注意,这是冷战后俄中首次两度联手阻击联合国决议,背后必有“深刻变革”。在国际舆论场,有人将莫斯科的变革总结为“恢复挑战西方的自信”,中国则被认定,不再是那个爱在国际舞台随大流的大国。中国政府特使翟隽17日访问大马士革,加拿大《环球邮报》说,在中东,更自信的中国已是演员,而不再是看客。

西方不满中俄“再挺叙利亚”

“阿拉伯的特洛伊木马露出真面目,阿盟正被西方利用将叙利亚问题国际化……阿盟已在道德和政治上崩溃,再这么下去,联合国也会崩溃,先是从道德上,接着会彻底崩溃。”这句话16日出自叙利亚常驻联合国代表贾法里之口,CNN说,他在联大表决现场做出这番抨击时,大会已投票通过一份迄今对叙利亚政府措辞最强烈的谴责决议,敦促叙总统巴沙尔立即停止暴力,交出权力。会场大屏幕打出的投票结果显示,支持这份由阿盟提交、受西方支持的提案的国家有137个,17国弃权,而反对该提案的国家有12个,包括俄罗斯、中国、叙利亚、伊朗、朝鲜、古巴、委内瑞拉、玻利维亚、尼加拉瓜、厄瓜多尔、津巴布韦、白俄罗斯。

“被遗弃的国家”,英国《每日电讯报》16日用这个词形容与俄中站在一起的其他10国。文章说,只能与这些国家为伍说明俄中今晚遭遇孤立,他们对阿盟决议的反对显得很落寞。表决结束后,英国外交大臣黑格称赞这一“压倒性胜利”向叙利亚政府发出“清晰信号”。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苏珊·赖斯这一次没有再用“恶心”来称中俄,而是表示巴沙尔已陷入前所未有的孤立,必须立即推进民主变革。

“目前尚不清楚,这份没有约束力的决议能对巴沙尔产生多大作用”,CNN16日用这番话表达对联大决议不像安理会决议般具有约束力的无奈。《环球时报》记者17日在大马士革采访时发现,叙国内对巴沙尔持不同立场的人大多认为联大决议“没意义”。叙官方媒体《复兴报》则发表题为“国际正义的葬礼”的社论,抨击联大通过涉叙决议是“国际正义和外交荣誉的悲剧”。社论指责联合国被阿盟决议绑架,故意忽视叙利亚真实情况,并称联合国正沦为另一个受人操控的阿盟,“专制政治正把联合国变成狩猎场”。

在叙利亚之外,一些西方媒体将攻击矛头对准中俄。奥地利国家电视台17日指责中俄对一份仅有象征意义的联大决议用“进攻性态度”予以否决。德国政治电讯网说,看到投反对票的国家名单让人以为这是“叙利亚和一个邪恶轴心”。文章说,中俄等国支持叙利亚是因为相信“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并且都害怕自己会面临同样的革命,他们的担心并非牵强,毕竟卡扎菲政权就是这样被推翻的。美国《太阳哨兵报》则批评中俄“执意纵容血腥”。文章说,外界猜测中俄“不作为”的目的,是报复美国纵容以色列针对巴勒斯坦人的行动,但文章竟称“这理由本身就是种罪过”。

“尴尬轴心”,CNN用这个词形容中俄立场的原因是,认为两国会因支持叙利亚在阿拉伯世界得罪很多人。一些阿拉伯媒体也的确在附和西方对中俄的指责。卡塔尔半岛电视台17日说,中俄执意袒护叙利亚、得罪其他阿拉伯国家的做法“不可思议”。阿联酋《联合报》则批评中俄“最终还是站在阿拉伯国家正义与道德的对立面”。文章说,联大表决结果说明国际社会已分化为多数派和极少数派两大阵营,在强大的国际舆论面前,多数派显示出胜利喜悦,极少数派则显得另类和孤单。

“对于不能苟同的问题,中国不能害怕成为少数,甚至极少数。”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时殷弘17日对《环球时报》这样说。时殷弘说,投什么票主要是看事情的道理,没有谁能要求全世界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与多数国家站在一起,这不是做事情的首要考虑。

“中俄或许因叙利亚问题在联合国遭到孤立,但美国也没什么不同,它也时常否决那些谴责以色列的联合国决议”,这是英国博客写手迈克艾因尼在中俄本月初否决安理会对叙决议后所写的评论。古巴《起义青年报》则说,去年11月25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谴责美国对古巴实施禁运,当时的投票结果为186票赞成、2票反对、3票弃权。投反对票的一个是美国,另一个是以色列,并且这是联大连续20年通过谴责美国的决议。

中俄“不愿跳更迭他国政权的探戈”

“这是冷战结束20年来,俄罗斯和中国首次两度联手在联合国阻止西方支持的决议”,在阿联酋《海湾新闻》看来,分析此事件背后的深意比简单的谩骂重要得多。文章说,俄罗斯支持叙利亚政府的态度之强硬,说明莫斯科已与“后苏联时期避免与西方直接冲突”的政策告别,而俄中在许多国际事务上采取协调政策,意味着西方从今往后将在国际体系中遭受来自俄中的强硬对抗。从这个意义上说,“阿拉伯之春”扣动了东西方新对决的扳机,

而且从19世纪欧洲的权力平衡就能看出,较弱国家通过结盟对抗体系中的主导国家在人类历史上比比皆是。联大此次表决说明,反美国家为阻止华盛顿借叙利亚危机牟利,正在倾向于打造“冷战式同盟”,这意味着叙利亚冲突的结果最终将影响中东乃至全球权力平衡。

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王民大使在联大表决叙利亚问题决议草案后的解释性发言中说,中国主张国际社会应充分尊重叙利亚主权、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尊重叙利亚人民的自主选择,尊重叙利亚各方政治对话达成的成果,不赞成对叙利亚实施武力干预或强行推动所谓“政权更迭”。香港“亚洲时报在线”17日则总结说,“中国不愿跳更迭别国政权的探戈”。

“中国带着自信投下反对票”,这是英国皇家国际关系研究所的中东问题专家亚希·摩尔克伯格17日对中国的判断。马来西亚《新海峡时报》也认为与以往那个只“随大流”投弃权票的中国相比,现在的中国更加自信了,“中国投弃权票的时代结束了”。

中国政府特使、外交部副部长翟隽17日访问叙利亚,加拿大《环球邮报》评论说,中国过去只满足于从远处观望中东局势,任由它的竞争对手在这里争夺影响力,但中国开始亲自插手叙利亚和伊朗危机,这显示中国正变成演员,而不再仅仅是个看客。

中俄在打造同盟吗?在美国学者裴敏欣看来,中俄起码已在协调立场,共同投反对票意味着双方都可以确保自己不被孤立。但俄罗斯investgazeta网站17日题为“中国显示力量”的文章说,中俄只是一起行动,距离建立联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两国只是在共同阻止西方强迫自己接受他们的价值观,不让西方国家为所欲为。“阿拉伯新闻网”也说,中俄本质的目的,是要阻止西方凭一纸决议就可以颠覆别国政权,阻止出现“西方看谁不顺眼,谁就要下台的世界”。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日本外交人士对《环球时报》说,他不相信中俄未来会在反西方的立场上结成同盟,他认为中俄当下只是因在叙利亚问题上有太多利益需要保护而暂时联合。

“沙特媒体呼吁抵制俄罗斯和中国货”,这条消息近来在西方媒体上传得很快。美国彭博社称,《沙特公报》在社论中称,沙特一些团体已发出抵制俄中产品的呼吁,“我们希望抵制运动不仅在沙特掀起,也在阿拉伯和非阿拉伯的其他国家掀起”。约旦穆斯林兄弟会也呼吁所有阿拉伯人和穆斯林即刻起抵制俄中商品。但黎巴嫩《明星日报》前编辑拉里奇16日在香港《南华早报》上撰文说,抵制俄中产品的呼吁在阿拉伯世界基本无人理会,中国的不干涉态度还是赢得阿拉伯人心的。

叙问题的本质是教派战争?

“联大谴责叙利亚政府实施镇压,但猛攻仍在继续”,法新社17日如此描述叙利亚形势,称叙利亚安全部队当日对霍姆斯发动了“14天以来最猛烈的进攻”。该社还称,在中国特使抵达大马士革前,叙利亚多座城镇爆发反巴沙尔集会。

在西方舆论场,有人抱怨联大没有约束力的决议“无法阻止巴沙尔政府实施暴力”。德国《莱茵日报》预测,叙将进入长期而痛苦的冲突时代,政权更迭的时间可能需要一年或两年。俄塔社则认为,对叙利亚局势而言,这份不平衡的联大决议本就是火上浇油。文章说,该决议将激励西方放弃外交解决的努力,更倾向于武装干涉,以重演利比亚模式。德国《新奥斯纳布吕克报》题为“送他去沙漠”的文章就威胁说,巴沙尔剩下的朋友已经不多,他最后将被迫流亡到伊朗的沙漠。

国际媒体17日消息称,由法国提议召开的“叙利亚之友”国际会议24日将在突尼斯举行。俄副外长米哈伊尔·博格丹诺夫17日表示,成立这种所谓联络小组有武力干涉主权国家事务之嫌,这直接违背了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为民同日也被问及中方对此会议持何态度,是否会派员参加。刘为民表示,关于“叙利亚之友”会议,一些细节还不明确。中方认为,国际社会及联合国在叙利亚问题上的行动,应有助于缓解紧张局势,而不是使问题复杂化。

“为什么巴沙尔还能坚持?”在以此为题的文章中,希腊记者西奥多拉可普洛斯发表了一些惊人言论。他说,目睹西方政客上周在中俄否决安理会决议后的反应让我大为震惊,他们让我想起电影《卡萨布兰卡》里的警察局长,他一边装着惊讶地发现咖啡馆里有人赌博,一边把自己赌赢的钱往兜里揣。西奥多拉可普洛斯说,投票之后,黑格和希拉里都对中俄一脸凶相,可山姆大叔自己也在纵容以色列对巴勒斯坦人施暴。文章说,叙利亚本质上发生的不是革命,而是逊尼派的海湾阿拉伯国家要除掉在叙执政的阿拉维派(什叶派一分支)穆斯林,是一场教派战争。▲

猜你喜欢

阿盟俄中巴沙尔
普京:莫想破坏俄中关系
受宠若惊
巴沙尔开车视察前线
普京:俄中合作对国际局势稳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叙利亚缺席阿盟峰会
朋友
阿盟观察团继续留在叙利亚
本 期 导 读